波浪起伏成乐曲 逻辑统领好文章 (之二)

波浪起伏成乐曲 逻辑统领好文章 (之二)

首页角色扮演九霄风云更新时间:2024-04-29

方法论分析事物,以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性为线索,对于事物形成的原因及变化、区分事物的标准、事物的历史性渊源,总是给予更多关注。

以下谈四个问题。

第一、写文章的最难之处在哪里

写文章的难处,是在掌握了写作的全过程和诸多环节后,对诸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提出的问题。由于文章作者经历的不同,人们各自会有不同的认识。一般地说,最难之处往往认为在于选择文章题材的过程,这固然有其比较充分的通行道理。然而,从一部、一本、一篇佳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逻辑过程看,真正的难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全面、科学的统筹安排。这需要认识事物的正确站位,需要观察事物的正确视角,需要解析矛盾的正确方法等等综合能力。我们可以有一百条理由来证明,没有好的题材就不会产生创作的好文章。我们也可以有一百零一条理由来阐释,没有对文章内容的逻辑性统筹安排能力,好的题材也会白白浪费掉。单就综合能力看,统筹安排文章内容的综合能力,比起热点选题需要的能力要高一些。这不是把选择文章题材的能力与统筹安排文章内容的能力对立起来,而是在两种能力比较的条件下,说明写文章的相对难度所在,使文章作者重视起来,也使鉴赏者多一个欣赏作品的观察角度。

所谓逻辑是对事物存在、变化、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理性思维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同题材的文章有高下之分,不同题材的文章也有比较意义上的优劣之别。不同的题材,会影响到读者的关注程度,然而这并不是文章优劣的分水岭。关键在于文章题材的客观丰富程度和作者认知的深度,需要在文章统筹安排的过程中,用逻辑思维和规律意识加以检验。由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决定的统筹安排及内容摆布,事实上把文章内容分解绘制成了一幅思维路线图。从而使难点问题变得直观和简单起来,因而易于比较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紧密和虚实程度,强化丰富、补充内容的针对性,使“难”题在程度上弱化。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文章的好或差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鉴别、鉴赏、效仿前人学习文章的一个核心性问题。区别文章的好与差,主要是观点正确、精准扣题,分析深入,逻辑清晰,文笔精妙,论证充分,结论合理等等。这几项,在我们前述所说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词歌赋等文章形式中或多或少是通用的。可以看到,作为文章高下依据的“观点正确”、“分析深入”等项,与文章题材本身相比已经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重点此时已经不在于文章的题材,而在于文章对于设定主题的表现和展示。再好的题材,也需要恰当的笔法、高度的概括、精湛的艺术形式予以表现。故而,统筹安排文章的内容,抽象概括题材的内在性质,把握其中具有“灵魂”意义的价值所在,对于提高文章的综合表现力,就成为鉴别文章优劣的关键,其中包括作为点睛之笔的文章题目。

当作者吃透了文章所要表现、阐述、叙述、论证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要达到的价值目标的时候,在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必然能够做到下笔前对文章结构的统筹安排,优化文章布局,解决好写文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需要展开说明的是,事实上人人都面临如何写出好文章的挑战,或面对已经被认可,如何把文章进一步改写得更好的问题。在通行教科书的学习中,讲授某类、某种、某篇文章构思时,注重名篇、范文在结构、语言方面的专业分析为多,对名篇范文产生的背景、精神境界的挖掘相对较少,特别是如何写才能使名篇范文表现力更强一类的问题,几乎无人触及。这种教学方式,体现的是以学为主和循序渐进的惯性思维,这本身并不错。然而,当我们欣赏佳作时,往往一定程度上对佳作之所以产生的全面、丰富、深刻背景挖掘不够。如果没有深刻的背景,会不会产生名篇佳作的疑问始终存在。这一点,只要注意到华夏及世界上文化发展获得较大成就,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就可以得到根源性的答案。具体到某个名篇佳作,无疑也是与作者深刻的经历息息相关,在此不作举例。可以设想,用逻辑观念审视文章内容的统筹安排,正是体现了把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章作者的经历背景,纳入到逻辑涵盖的文章统筹安排之中去,在文章背景与文章内容的结合中,加深认识和体会文章为什么好、内容为什么深精、表现形式为什么棒的理解。

第三、如何认识好文章与其背景之间关系的实质

百日之蝉,岂能在雪落飞花时鸣叫;松柏之身,何惧九霄风云突袭。文章中的语言形式、词句搭配甚至标点符号,一方面是作者经历的浓缩,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凝炼,是作者舒展情绪的依托。另一方面,是我们审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是我们接受还是排斥文章内容的“天眼”,是把文章主旨与文章背景结合起来加深理解的根据,是鉴赏品味文章的最佳视角。背景是如何在文章中去体现的呢?主要方式为寓意归属,今昔比对,哲理推断,因果关系,质量互变。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不太成熟或是有待进一步得到论证的浅显结论:好作品、名佳篇,与当时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特殊经历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情怀和文笔之间内涵着魂牵梦绕的人生情结;华夏文化的精神力量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等等。这应该是逻辑统领佳作、名篇应运而生的根系所在;是文章这一事物的历史性溯源;是辩证唯物分析文章的深刻之处。因此,弱视作者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甚至割裂作品的社会性,难于实现教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批量人才预期效果。把这种认识与统筹安排文章的概括性思路结合起来,比较容易对文章产生更为深刻的写作认知,较为透彻的鉴赏能力,相对丰富的专业认识。

第四、文章逻辑统筹内涵的“道”与“术”

此前都是在讲“文章内容逻辑统筹”,现在为何变成了“内涵”呢?这是因为“内涵”范畴具有抽象性,是事物与认知深度之间的桥梁,相对“内容”意义较深。它不但涵盖“内容”,而且包括内容的归纳和提炼之意,这是认识文章的深度需要。

文章是人们思想的产物,是人们思维内容的重要表达方式。从文章内容逻辑统筹安排“道”的层面看,文章整体使其的“来历”更清晰,使其内容更深刻,使其揭示事物的规律性更明显,使所述事物的性质更突出,借以体现文章的社会价值。如果从“术”的层面看,统筹安排文章内容使其在逻辑层次上使用的语言更清晰,词语更准确,所论、所述更精辟,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联更紧密、更精细。

在文章逻辑统筹“道”和“术”的两个层面上,以“术”完美体现文章整体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阐释的深度联系、语言配合的精准程度,达到“道”所展示的全面涵盖、系统完整、揭示规律、明确趋势的境界。

(之三)待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