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一下昨天的疏忽——因为写的仓促,犯了错误。把东-15A没给算在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里面,其实它是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的首发产品。东-15A,或者东-15甲,以及东-15B/C,都是我国的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其共同特点是采用了卫星\惯性联合制导,具有很高的制导精度,射程600公里(东-15A)-800公里(东-15B)。
昨天一个疏忽,把东-15A开出“二”籍了……SORRY啊……
其次,关于弹道导弹分代,其实弹道导弹和飞机不一样,没有国际通行的分代标准。所以这里所说的“第X代”,只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对自己产品的分代。如果和国际横向对比的话,东风-15系列和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应该相似,但东-15A/B/C的尺寸要大于伊斯坎德尔。按照美俄的中导条约的话,东-15A/B/C可以算是中近程导弹了,这东西他们禁止发展,所以也就无从横向比较了。但强行比较的话,大概和苏联原计划在SS-23“蜘蛛”之后发展的新型导弹相似吧,当然,因为那玩意没有造出实弹,就无从详细比较了。
苏联的SS-23,放在我国的话可能相当于东风-15A吧,当然它的很多子系统已经过时了
还有,关于东风-16导弹到底是航天科工还是航天科技的问题……虽然该导弹系统研制确实是科工抓总,但实际上部分型号是两家分工合作的,所以航天科工和科技都将这种导弹列为自己的产品。本文提到的总师在其中负责的方面包括“一平台多弹头整合”,和科技负责的子型号研制工作。可以说在第三代中近程导弹上,没有出现类似第一、第二代导弹的东-11和东-15两个型号的原因,也就是这种合作关系。
“送人上天”和“送人上西天”之间的关系可不是旧日本陆海军啊。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在东-16研制期间,本文介绍的被提名人还能“抽空”研制好几种其他导弹的原因。
这个样子的东-16是“上西天”的
这个样子的16,至少弹头部分是“上天”开发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本文介绍这位“光华奖”被提名人在东风-16导弹研制同期,“抽空”研制的另一种导弹,它可以算是外贸型第“3.5代”战术地地导弹,而它同时也是验证第四代导弹部分技术的实验平台。
在评奖文件中,它被称为“我国第一型全程大气层内高超声速飞行的近程地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其性能是:“全程大气层内最大飞行速度达到7倍声速”,“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成功进行了实弹飞行试验。为国家重点工程某型空面导弹武器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9年试射成功,2010年就上珠海航展,M20就是这样任性的导弹
从这个时间点和性能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推断,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在2010年珠海航展首次展示的M-20近程战术导弹。
根据该型导弹在珠海航展以及其他国外展示中所公布的数据,其射程为280公里,战斗部480公斤,紧贴MTCR规定的上限。因此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短程导弹。
从其所采用的技术来看,制导方式为捷联惯性和卫星组合制导,末段可以采用光学制导,与东风-15A/B/C相似。同时该导弹宣传的卖点还包括,快速反应,发射准备时间小于10分钟,一车两发导弹发射间隔小于10秒钟,圆概率误差30米以下(实际在画面中展示了用光学\红外末制导时可以具备米级的命中精度),具备高爆*伤弹头、高爆弹头、集束破片弹头、钻地弹头。
M20两发齐射,几乎同时落地,可以连续打击同一目标
炸大桥,表现米级精度
反应时间比毛子的“伊斯坎德尔M”快,表明我们全系统更加先进
从外形来看,它的它的高超飞行方式东-15B相近,但因为射程较短,采用了全程大气层内飞行的模式。
在关于东风-15B导弹的描述中,提到了“自卫式突防”技术,但这一技术没有在M-20导弹的描述中被提及,是因为外贸装备“阉割”部分功能吗?
其实并不是,据此前在外贸展会上的说法,M-20导弹的弹道高度在50公里以下,也就是全程大气层内飞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法采用气球诱饵之类的“自卫式”突防技术了。
东风-15导弹具备自卫式突防,可能就是指发射出气球诱饵,在雷达上看来很难区别
不过,这种压低弹道(射程类似的“飞毛腿”导弹弹道高度为100多公里)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突防技术,因为受到地球曲率和远程预警雷达回避地面回波影响的要求,通过压低弹道,可以缩短敌方雷达探测距离,压缩其探测时间。要是再加上有源干扰之类的突防技术,那就让对手更难识别了。
从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压低弹道技术,本身也是为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在大气层内起滑而开发的一种相关技术。所以,M-20某种程度上,确实具有向四代地地导弹过渡的技术特征。
此外,M-20导弹的钻地弹头外形比较类似东风-16,而不是东风-15C,也是属于“整体式高当量钻地弹”,这又是一个“3代”特征。
M20钻地弹日穿大楼
在申报文件中有一处对M-20的描述是:“国内第一型全程大气层内波浪式高超声速机动飞行、头体不分离的地地战术导弹”,这也符合2010年M-20导弹实弹打靶画面中,整枚导弹击中目标的画面。
这也表明,M-20确实是一种为第四代导弹开路的导弹,所以说它是3.5代,也没有问题……
可以说,为了符合MTCR条约,限制在了300公里以下,战斗部限制在了500公斤以下,因此整个导弹被做的非常小巧,用一辆4轴拖车可以带两发,以增强火力打击效率。
M-20经常被人拿来和俄罗斯的9K720“伊斯坎德尔”相提并论。
这两种导弹也确实有相似之处,例如,根据俄罗斯宣称的数据,其自用型9M723“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飞行速度为6马赫,弹道高度50公里,而且该导弹也是用的双锥体载入器外形,和M-20相似。制导方式方面,则是中段GPS INS,末段光学制导,也和M-20基本相似——采用光学制导的型号末段精度达到5-7米,光靠GPS/INS则是30米左右。
总体看来,外贸型“伊斯坎德尔E”导弹和M20非常接近,而俄罗斯自用型“伊斯坎德尔M”的性能,M-20如果有一个自用型,也毫无疑问能够达到同等水平。当然,M-20的一些技术,还是比“伊斯坎德尔”要先进,比如系统集成化程度更高,反应时间更短等。
白俄罗斯购买航天科技集团A-200火箭炮的时候,顺便也买了M-20,这是真有钱……
M20导弹的波浪式飞行
当然,俄罗斯因为受到中导条约限制,不能开发东-16B类型的导弹,这是他们的问题了。
俄罗斯最近展示的空射“匕首”导弹,实际上是用类似空射“伊斯坎德尔”的导弹,来实现东风-21C\D的性能,射程2000公里,高超飞行——我们前面说过,东风-15B这类导弹,你要较真的话,它也能算高超声速滑翔导弹,所以毛子关于“匕首”属于高超滑翔的说法,严格来说也不算错。
那么评奖文件中提到的,在M-20基础上发展的“某型空面高超声速导弹”又是什么样的呢?
毛子的米格-31发射的“匕首”基本就是空射版伊斯坎德尔,之所以要空射,是用来回避“中导条约”的
既然这种导弹是以M-20为基础开发,那么可以推断,因为可以从较高的高度发射,射程自然会大幅度提高——根据俄罗斯自用型伊斯坎德尔M的性能,我们可以推断,M-20导弹如果不受MTCR限制,只可能比它更好。
如果这种导弹再加长,比如之前有大佬曾提到的“14米”长度的话——我们就有可能获得一种射程超过美国“中远程导弹靶弹”的东西,这是一种美国人使用C-17空中发射的一种靶弹,用类似短程导弹尺寸的导弹就能模拟中远程导弹。
可以设想,以轰-6某改型战略轰炸机为平台,高空发射的14米空射型弹道高超导弹(相当于细一圈,长一截的东风-21),完全可能具备800-1000公斤的战斗部,射程达到准洲际水平。当然,这要看中国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而有传闻也曾提到,我国曾用轰-6K基础上改进的试验机,进行投掷东风-21配重模型弹的试验,或许就是为这种导弹做准备。
美国用C-17发射的中远程导弹靶弹
用轰-6K挂东风-21尺寸的导弹,理论计算下可以发现,能达到准洲际射程
局势紧张的时候,有空中加油能力的轰-6某型飞机挂准洲际导弹升空盘旋,生存力,威慑力有多强,想象一下,是不是Hi了?
笔者以为,我国已经有了东风-26这种非常强大的中远程导弹,似乎没有必要再用战略轰炸机来把短程导弹提高到中远程导弹水平。相反,如果能通过轰炸机发射,让中程导弹变成准洲际导弹,那就很有意思了。相当于一种能携带重型弹头,且突防能力和精度大大提高的空射版“侏儒”。(陆基“侏儒”只能装一个300公斤的弹头)
这种导弹,如果真如我所推测的这样,将会构成未来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又一个新支柱——也是空基战略核武器的新方向,比美俄类似的同类武器都要先进。当然,这种导弹目前可能还处在研制阶段,其试射也肯定是得等到轰-6某型载机完成试飞才能开始。
总之,未来大家看到这种导弹的话,不必奇怪……
下面就要说第四代中近程导弹了,好兴奋。
我们在评奖文件中可以看到一项专利,助推滑翔导弹动力飞行段全程攻角规划方法,描述是,解决了助推滑翔导弹助推段载荷、姿控、分离设计的难题。已在XX-XXB等型号研制中实施。
这个XX-XXB,很让人疑惑。
如果是东风-26B,我们已经知道,东-26B使用的是我们再前面介绍的那位研制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被提名人负责的轴对称气动舵弹头,而这种弹头,在评奖文件中,并没有被描述为“助推滑翔”——虽然它确实也运用了助推滑翔原理。
最近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的中国高超声速联/排翼布局设计
这种设计理论上在升阻比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而且不会造成更大的气动热负荷
所以也有可能这是说东风-17B,那就意味着第四代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7已经有了多个型号。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里说的就是前面进行螺旋式飞行试验的洲际导弹高超滑翔器——那么这可能就是东风-31B了。
为什么叫东风-31AG,而不叫东风-31B呢?现在我们知道答案了
可能性太多,又没有其他资料可以交叉比对,所以在这里我们无法得出结论,只能等待以后是否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了。
而在后面的著作和研究报告中提到,这位总师“总结了两型助推滑翔导弹的工程研制经验”。而且助推滑翔导弹采用了“多翼面复杂构型”,“高升阻比弹头的多排翼布局方案”,“解决了助推级与滑翔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难题”、“对飞行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取得成功”。
从“助推级与滑翔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一句,我们可以想到在前面基于东-31为基础的试验高超导弹上,也有关于导弹在高空点燃助推器水平起滑的描述,也就是说,滑翔器将带着助推器进行高超声速飞行。在之前被认为是表现WU-14飞行器的火箭军视频中,我们也看到了带着助推器的高超飞行器的3D模型。
仅从这里来看,列车长比较倾向于这里描述的是东风-31B,就是我们上次说的“20倍声速的民族尊严”。作为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有多位子系统总师参与,当然也很常见。
这里还有一个“多排翼舵”,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不久前曾在诸多媒体上引起轰动的“高超声速联\排翼”设计方案,当然,这里说的是“翼舵”,而不是“翼”,在媒体上介绍的高超声速联\排翼方案的设计特点是利用双翼设计,让两个翼面只产生一个激波,同时大大提高飞行器的升阻比特性。
多排翼舵可能会是类似这样的布置方法,当然这只是个冲浪板的舵,不代表实物啊……
运用在舵面上的话,可能会类似于一些空空导弹和飞机上的,两个尺寸相近的舵面前后布置,其原理可能和“联\排翼”设计方案相似,目的是提高舵面产生的控制力。
当然,这只是笔者粗浅的猜测,可能和实际相去甚远,如果有懂这方面专业的大佬,还望指教。
不过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东风-17导弹的高超声速滑翔器设计应该非常复杂,可能采用了突破常规的气动外形。而其总体设计可能和XX-XXB(我觉得是东-31B的可能性较大)的布局相似。
从申报文件中,对“我国第一型实战化助推滑翔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描述是这样说的:“2009 年她提出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型面向实战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 10 倍声速的助推滑翔式机动飞行导弹武器系统,于 2014 年成功进行了全程飞行试验,专家评价,“该项目技术复杂,…,取得了重大原创性理论与技术成果,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当然了,在洋大爷们想来,中国怎么可能同时开发好几种高超声速滑翔导弹,所以WU-14啊,DF-ZF啊什么的,肯定都都是一种玩意……呵呵呵呵呵,图中的DF-17其实是美国的X-43A想象图
那么,关于东风-17的性能和研制进度,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2018年初美国《外交》杂志所提到的,试射距离600公里(实际射程或许还会更远一些,达到800甚至1000公里,这才符合“中近程”的描述),命中精度在“数米之内”的东风-17,看来是并没有说错。
按照这个性能水平,东风-17导弹可以取代现役东风-15和东风-11系列,对台湾、冲绳、韩国,乃至日本境内的目标进行威慑。
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THAAD导弹目前并不具备对大气层内的空气动力学目标进行拦截的能力,射程太短,这就和“爱国者PAC3”打飞机不好使是一个道理。
所以美国目前是没有能够拦截东风-17导弹的拦截弹的。
而另一方面,东风-17导弹作为一种高超滑翔导弹,命中精度自然不会比其前辈东风-15B、东风-16B更低,基本能确保直接命中目标,而高超声速滑翔带来的巨大动能本身也能够增加*伤威力。
那啥,零壹的宋十七小姐姐不要打我,我知道这是你们的OS-X商业试验火箭,但是东风-17的大致意思应该和这个有点像,上面有个整流罩,里头是一个滑翔器,下面则是固体火箭。当然了就算你打我我也说东风-17肯定比你这个廉价火箭高级多了……加油啊,零壹
甚至,其实昨天在写东风-15B导弹光学侦察(顺便再纠正一个问题,东风-15B的侦察弹从时间上看,应该是从该型导弹装备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的时候,笔者就在想,这实际上相当于让中国获得了一种小型“曙光女神”或者SR-72侦察机,在危机时刻,一发东风-17掠过敏感目标,既能起到威慑作用,也能让我们在对手意想不到的时候,看到更多“不该看到的东西”。如果中国是美国那种霸权主义国家,现在THAAD导弹阵地上空隔三差五就该有东-17飞过去了,反正如果真的要发展东风-17“超级侦察机”,不需要沉重的弹头,就可以装更多侦察设备,还可以带一个小型的自爆装置,确保敌人无法从海里捞到完整的弹头,导致泄密。或者更保险的,直接一个转弯,飞到三八线以北也不是不行……(朝鲜狂喜乱舞)
当然了这只是列车长跑出去的火车,各位别当真,不过真心觉得这个建议不错,说不定这几位总师比我们想到这个主意早多了……
好了,关于东-17,东-31B,以及M-20和在它基础上发展的准洲际空射高超导弹的火车,就跑到这里。
让我们再次为这位女总师致敬,具体的动作包括:献上我们的膝盖,高呼66666,以及,老奶奶过马路都不扶,就服您!
最后,关于保密问题,列车长要为自己辩护几句。
首先,这几列火车,虽然说也是绞尽脑汁,寻章摘句,但说到底是满嘴跑火车,里面有很多并没有想明白的细节,事后想来其实应该是错误的,以至于每一期一开始要先勘误……不过笔者并没有把想到的全部错误都给勘误过来——毕竟我也不想变成价值50万的行走包裹。
不过总体来说,应该是没有大错,发表前部分内容我也请大佬斧正过。当然如果三哥看到了本文,照着我的理解去修改他们的布拉莫斯2导弹……那恐怕就难免各种布朗运动,或者直接炸烟花了……毕竟我就一个本科学行政管理的文科生而已,哪敢说是什么学霸啊。
再有,这一番跑火车的动力,还是科协在网上已经放了几个月都没人在意,直到被某位擅长“猜火箭”的大佬注意到为止。其实说白了这是“公开装B,最为致命”。
而且这里面提到的多次试验,其实都是在2014年厦门学术会议上早就提到过的,也可以看出,这就是我国故意要向强敌亮亮肌肉。谁让我们好多次试验美国人其实都没看到呢?只好告诉他们了咯——当然,也可能是美军看到了,但不好意思透露给报界。你想,2014年美国报道的我国第一次高超声速试验,现在我们就知道,其实就不是我国的第一次了;而东风-17的第一次全程飞行试验,更是在美国人第一次报道这种导弹的4年前。而且他们一直坚持把所有东-31B,东-5带高滑弹头等的试验统统叫做“WU-14”或“DF-ZF”……
如果美国报纸捅出来的,真就是美国国防部对中国高超声速试验情况的全部了解的话——那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些高超声速飞行器,确实是现有技术手段难以监视和观察的,其突防效能就更是不用说了。甚至我可以想象,这里面有些试验是我国故意在美国卫星在咱们头顶,处于最佳观察位置的时候做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看。
写完这几位高超声速领域的泰山北斗的事迹,列车长自己也感到真的是畅快淋漓,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头。
最后,关于我国高超声速导弹技术的未来,我们看到,申报材料里有这么一段,是关于2016年这位研制了东-17的女总师的一次报告:“总结了促进战术地地导弹技术发展和武器装备能力提升的创新要素,提出了战术导弹未来发展展望。”
当年,在共和国最危险的时候,是东风导弹为我们撑起第一面核盾牌
如今,“东风浩荡,雷霆万钧”的高超声速东风快递,将继续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准备着!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非常遗憾,我们还无法知道在这位大师睿智的目光中,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期待着,看到这个更加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