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知道如何“玩书”?读书笔记最强攻略

你还不知道如何“玩书”?读书笔记最强攻略

首页角色扮演金庸神器更新时间:2024-07-03

一篇小短文!以飨读者!……按需阅读!或点左上角退出!

一,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我们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为了增长见识,为了工作效率,为了成就事业,为了扩展生命。可是有的书读起来很难,给我们造成了莫大的困扰。怎样读书?是我近来一直反思的问题。有些人读书如走马观花,看过即忘;有的人却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是为什么?真的是因为他们有超强的记忆力吗?我认为不是。既然现在教育那么普及,只要你从中学毕业,从大学毕业,我认为没什么聪明不聪明的人,也没什么健忘的人。你健忘,只能说明你读的东西对你不重要。这时用一个读书笔记来提醒你或是很不错的选择。笔者读书六年,十四岁之前我看的都是《阿衰》、《大宇神秘惊奇》、《冒险小虎队》、《福尔摩斯》这样的小人书,直到十四岁,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说来比较奇葩,我第一次读的并不是如《目送》、《看见》这样的中学生读物,我第一次读的是大学教材《西方文论史》,奇怪吧?你或许要问,这么难的书对于一个十四岁的青少年,有意义吗?我觉得是有的。

你把一个玩具摆在小孩面前,即使没有说明书,他也会玩。读书也是。多少人认为读书为了写论文,为了光宗耀祖,反而丧失了读书的乐趣。《西方文论史》对我来说,我看不懂,就干脆当玩具来玩。虽然我学识有限,但柏拉图,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这些字我还是认识。那时我坐在昏黄的床头灯底下,想象自己是大学者,虚荣感和好奇感都促使我往下读。我装模做样地做笔记,也学古人抄小纸条贴在床头,日子很是快乐。虽然直到现在我都不敢说我把西文史读完,但从西文史延伸到西哲,延伸到一些大文学家和思想家,无疑为我后来的思考和世界观打下框架。

马克思说:“有关人类的一切我都要知道”,我不喜欢这个大胡子,他的雄心却值得敬佩。

学习的要诀可以说并不是读书,而是模仿。模仿NBA球星动作的同学,一般篮球都很精通;模仿蔡康永等娱乐嘉宾说话的同学,一般都很有口才;我,比较孤僻,比较怪,模仿人家做学问,自然看上去还算有模有样。现在我每次写文章都要要给一些资料里面夹上小纸条方便参考,装模做样装久了,就有了范了。不说我自己的学识是否及格,总之像那个样子。

目前我不写文章的话一般不会做笔记,因为那一套流程我已经很熟悉了,无非琢磨因果。休谟怀疑世界的因和果没有必然联系,他是怀疑论者。我们普通的人,普通的读者不可能想到这方面去,所以无论著述还是思想方法,还都是一如既往地用因果的。这成为一个普遍的道理:不管是读小说还是读专业论文,只要抓住因和果,都能快速吸收其中的精华。

前两天有人留言给我说,他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就是不能下狠心去读书,害怕其中的沉没成本,我并没有回答他。这是个大问题,没法三言两语解决。所以我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一并答复,也希望能和各位交流读书心得。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要纠正很多人读书的误区:

坚持,坚持下去就有效果

我想说:坚持是无谓的,你不可能对你不爱的事一直坚持。虽然可能会有效,但收效甚微。

我自己的观点是:

读书并不枯燥,即使是枯燥的书也有很好的玩法;知识是个游乐场,没有坚持一说,掌握了玩法自然会流连忘返

笔记作为读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加工使得知识与我们同为一体的过程。也是我要说的玩书的重要步骤。

你不愿意一无所获的话,就尽量记笔记吧。蔡元培留学德国却做不了学问,据他自己说就是懒得记笔记。我不评论这些大师们对笔记的看法。我只说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和各位一起探索一下读书和读书笔记的种种。尽量让大家读完此文有所收获。

首先:

为什么我们读完书会忘记?

如果你是一个读书人,你肯定有这方面的困惑:这是我们要做笔记的前提,也是我们第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为什么忘记?

书太难了吗?我们自己太笨吗?我们自己的记忆力不够好吗?都不是。艾宾浩斯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学习的革命》也列出了各种学习方式所吸收的百分比。我们从科学家的数据里看到:聪明人也会忘记!每个人的遗忘都是有规律的。世界上除了一些得怪病的诸如金·皮克(能背下整个图书馆)之类的人,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着遗忘。所有人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学过的知识会飞快的忘记,毫不留情。虽然我们为了对抗遗忘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终究无法打败遗忘的魔鬼。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记得那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你会发现:学习优秀的人记笔记。

历史上一定有个开天辟地的学霸,通过做笔记的方法抵抗了遗忘。他说:你们快来看啊,做笔记是个好方法,我终于把一整本*得了!

大家于是认他为先知,跟他学起来。

那时大家认为遗忘是因为没有重复强调,记笔记就是一个重新强调的过程。都说“天才就是不断的重复”,那重复地记笔记,温习笔记,总不会忘了吧?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学会了如何把重要的知识记在心里。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自以为发现了一个对抗遗忘永久的奥秘。

他们雀跃。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却出现了。

那天屯子里聚会,学霸君和大家聊天,问他送给大家的书大家都读了么。“读了”。

然后学霸就开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其他人瞠目结舌。

怎么他引的书我都感觉没读过一样?

我明明做了一大堆笔记啊?

我觉得我读了假书!

他们有些羞愧了,缩头乌龟一样跑回去拿笔记本。

留豪情万丈的学霸一人在屯里唏嘘:WTF……

这个抽象的场面是否似曾相识?

一开始学霸君已经领导大家想出了对抗遗忘的方式,似乎也探究出了为什么读完会忘的原因。那么为什么重复强调的作用那么小,甚至几乎为零?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学霸君故事的后续部分。

为什么我们做完笔记还是会忘记?

“为什么我们做完笔记还是会忘记呢?”虚心求教的小A想弄明白学霸君的学习模式,于是这样问。

学霸自己也摸不着头脑,似乎知识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一样,可以运用自如。

他说:我也不知道。

这时候小A聪明地想出了一个主意。

小A开口请求学霸:能不能让我和你待一段时间,看你是怎么学习的呢?学霸答应了。

小A也非常勤奋地时刻站在学霸旁边,留意学霸的学习过程。

他发现学霸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记居然尽可能的省略,甚至有的书根本不做笔记。学霸看书没有像《弟子规》教人的:“方读此,勿慕彼”,而是很随意地在一大堆书里面翻来翻去。学霸看到有趣的东西就和其他书里的东西互相引证:他会想象自己是某秦朝官员,把纪传体的《史记》里人物关系图当“地下党刘邦及其‘七十二颗痣’党组织成员”来研究;他改进了门捷列夫把化学元素当扑克牌打的玩法,列出了每个元素的特效和战斗力当炉石传说玩……

小A震惊了:这么好的方法,当初他却只教给我们做笔记!

然而学霸君是很单纯的,并没有特地地隐瞒自己的学习技巧。他只是忽视了他平时做的游戏,才是他把所有知识记的很清楚的秘诀。

你可以思考一下,春秋时候的辨士,做不做笔记。如果要做,他们会怎么做笔记?

为了打辩论赛而做笔记啊!

《郑伯克段于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周郑交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不丢两句诗经没有说服力啊!

丢诗经立马*伤力 * 3!

辩论赛对春秋的辨士而讲是能力也是“游戏”,不断用的过程中整个《诗经》记得就差不多了。

不少人对书和知识的观点是:书如砖头,一天搬一砖,就能建设自己的思想体系。

错了:

书如女人

她静静侧躺在光滑的书橱里,眼睛含情脉脉地看着你,时而搔首弄姿,时而暗送秋波。

“书中自有颜如玉”,你要做的:和书调情,和书沟通,和书互动,把你撩妹时候说的妙语连珠的话都对书说一遍。

心里说就好,真说出来会感觉怪怪的。

这种“和书说话”,才是做笔记的要诀,而不是把书中的要点抄下来。

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笔记低效而且形式大于内容。

直白点就是:没用!

凭什么这么说呢?

请往下看。

二,分析:传统的笔记的优缺点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来自网络)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

思维导图

优点:图文并茂,形象,的确非常形象。但是缺点很明显。

缺点:那应该就是它实在不能算作笔记了吧。我看过很多人画思维导图用心程度极其之高,使我愧疚不堪,画的那么好以至于我觉得她应该去学美术。然而很无情,我认为这种方法是无效的。你想:画这个图得多长时间,整理下来一个小时吧。一个小时的时间,高手们早就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两遍了。这种笔记适合演示和做海报,自己学习则无太大用处。

康奈尔笔记

康奈尔笔记系统把一页纸分成了三部分:右上最大的空间是我们平时做笔记的地方,你按照平时的习惯记录就行了。左边那竖着的一条空间叫做“线索栏”,是用来归纳右边的内容的,写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这个工作不要在做笔记的时候做,而是在上完课之后马上回顾,然后把要点都写到左边,这样一方面马上复习了内容,另一方面理清了头绪。下面那横着的一栏是用来做总结的,就是用一两句话总结你这页记录的内容,这个工作可以延后一点儿做,起到促进你思考消化的作用,另外也是笔记内容的极度浓缩和升华。(来自网络)

康奈尔笔记

优点:分区明确,每个功能区都有相应的方法来总结。一开始我也试用过这个简洁的方法。

缺点:还是没用,只适合记录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不适合看书。老师讲快了的话更不适宜。

埃森哲笔记

全球最大的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使用的是一种名为“Point Sheet”的格式。格式中的横线和竖线都是浅绿色的,表格部分由上面的“题目”、左侧的“重点”、右侧的“行动”三部分组成。左侧的部分用来记录重点,右侧的部分则用来书写基于重点应采取的行动,即“谁、在什么时间之前、需要做完什么事”。因为“重点→行动”的顺序可以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自然得到书写整理,所以,“为何要采取这样的行动”,任何人看了都能一目了然,马上就能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自网络)

埃森哲笔记

优点:简单明确,行动偏向型。

缺点:适合于职场人士,对读书整理没有很大的帮助。

麦肯锡笔记

麦肯锡公司的咨询顾问们都会使用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空•雨•伞”。“在麦肯锡,所有思考都需严格按照‘空•雨•伞’三步执行”。所谓“空•雨•伞”,其实就是判断何为“空=现在的情况”,何为“雨=对此情况的解释”,何为“伞=根据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释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这就是“空•雨•伞”。(来自网络)

麦肯锡笔记

优点:对行动方向有很高意义的指导。

缺点:同上,适合于职场人士,对读书整理没有很大的帮助。

东大录取生笔记

东大录取生笔记本的特征为“右侧留有空白区域”,大多数东大录取生都会将左右两页作为一页使用。“右侧的一页”会先空下,用左侧页记录老师的板书,用右侧页的左半部分记录老师的点评、自己的疑点和注意要点,右侧页的右半部分则用来记录为解决这些疑点而采取的行动及相关总结。“写下来会觉得很满足”,他们笔记本的特征就是“留有空白区域”,这里的“空白区域”指的是思考区域。在学校学习时,笔记本的重要性不在话下。但在商务领域,笔记本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觑的,而这一块空白区域更是在日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右侧的空白区域与咨询顾问爱用的方格笔记本的特点是相通的。商用笔记本的框架通常是这样的,先从左侧开始梳理实情,然后在右侧汇总要点,最后导出得到理想结果应采取的行动。(来自网络)

东大录取生笔记

优点:十分擅长记录老师所讲。

缺点:不适用于阅读。

——

仔细观察上述传统的笔记方法,我们发现传统笔记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以内容为导向,永远都不能做到中心化的阅读。(自我为中心,问题为中心) 东大录取生说,做笔记很有成就感,这让我想起我原来一个同学G君。G君的本子永远都是满满的一大片,闲时她也不爱去玩,反而是坐在教室整理笔记,因为“有成就感”。但是你跟她聊天就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她完全都没有记住她记了什么。不得不承认,她的本子很漂亮。有时候我也找她借本子复习。可我记住的东西远比她多得多。是因为我聪明而G君笨吗?我不认为。G君死学的倔劲感天动地,考的成绩也还不错。唯一使她效率变低的是所谓的成就感。一个完全的悲剧就在于,你辛辛苦苦总结出了一大堆笔记,结果别人看了反而比你学的多。

那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啊?引进新的笔记方法。尼采曾经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一本书,这种愿景不容易实现,但给我们做笔记留了一个思路。我们就不能用更少的字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吗?一个寥寥数语就能概括的问题没必要拆成几千字来总结。学习的目的也不在于你能把你总结的一二三四条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焦尔当引印度智者的话说:

当我们忘记七次后,才真正的学习

不可谓不一针见血。

三,引进:新的笔记方法

笔记的本质

笔记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琢磨因果。任何笔记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服务,而并非是为了填充笔记本服务。我们已经看过无数因为服务于笔记本而一无所获的惨剧,所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思维导图和麦肯锡之类笔记发明不可不谓晚,但我为什么把它们归为传统笔记?因为它们没有回归本质。现代技术比如说写作语言Markdown,我认为就没有回归本质。发明Markdown写作器Ulysses的人自己本来打算写一部小说,但是因为开发这个产品而搁置。或许它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吧,不做讨论。我认为更本质的方法反而是写成一坨,最后排版,这不也不妨碍自己文思泉涌?太依赖于工具,反而会受制于工具。(现在我改变了看法)我们要做的是奴役工具,让工具变得简单,变得听话。

那么,怎么才能使物役于我,同时不使自己感觉枯燥呢?

很简单:提问。也很复杂。提问是最本质的方法,以至于我们把它遗忘了几千年。

苏格拉底不就是用诘问使别人学习,也使自己学习的吗?

问号的由来

问号源于拉丁语Quaestio,意即问题,简写成Qo。将大楷的Q写在小楷的o上的符号经转变后便成为现代的问号。

仔细思量,这个符号有很大的学问。你一旦看到不懂的地方,随时打个“?”,效率真是成百倍的上涨。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读书都能用这个符号来写笔记,这也是我们这篇经验文章最大的亮点。

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历史疑案,只消在旁边打个“?”,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学习的艺术,几乎可以等同于提问的艺术。

看书写笔记,试着自己提一些问题。

自己提问

初学者看到一本书往往迷茫不知所措,特别是一本学术型的书。铺天盖地的学术词语和行话让入门者畏惧。事实上不必畏惧。好比说我自己就是学习传媒专业的学生,但是我照样读一些经济的著作。对于经济领域来说,我是一个完全一无所知的小白。那么我怎样学习?我如果拿到博迪和莫顿及克里顿合写的著名教材《金融学》,第一步做什么?

看封面,是的,你没听错,看封面。

看封面,然后提出问题。

封面

第一行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疑问:十一五是什么?

网上去查“十一五”,可得——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即零六年到一零年的重要经济规划。规划第七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你就知道原来国家是为了发展人才才重点选出了这些书籍,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步骤啊。国家这么重视这本教材,教材的价值一定不菲。

第二行字:经济科学译丛。

疑问:这套丛书都有哪些?

豆瓣搜索可得——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学习指导、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等。

用途:以后可以把这些书找来参考。

第三行字:金融学第二版。

疑问:与第一版有什么不同?

不过这个可以只是搜索着了解一下,毕竟不是专业的。

第四行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疑问:出版社质量如何?

答:大学出版社一般都会审核严格,况且是知名大学,所以质量尽可放心。

——

你看,虽然我们连书皮都没打开,就已经了解到这么多信息。而了解信息的办法很简单——自问自答。

那现在我们翻开除序言外的第一面,再深入来看看疑问是怎么运行的。也好加强书友对疑问这个概念的理解。

“对金融学进行界定”

金融学是一项针对人们怎样跨期配置稀缺资源的研究(后文略)……

疑问:怎么区分金融学和其他经济学呢?什么是金融学?

书上找答案:人们怎样跨期配置稀缺资源,哦,懂了,就是研究人们怎么用自己的资本投资。人没办法预测自己是亏还是赚,所以只能靠经验来估计,靠金融体系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金融体系即是公司、股票、债券等机构。为了更合理的分配资源,政府和各种企业应运而生。

是不是很简单?只要你不停对书调情,询问,她就会告诉你合情合理的答案。

不过这只是个简单的示范,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你没必要问这么细致的问题。

你大可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诸如:金融二字从哪里来?然后去许慎《说文解字》找答案;

大可问一些傻缺的问题诸如:作者还活着么?然后去百度百科看他们生辰八字后面的横线是否有截至日期。

这些都是提问艺术的热身,开开玩笑无妨。

傅斯年说: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事实上,一旦你开始热情地寻找答案,你就不会停止追问了。

问问题的开始不在于问题的质量高不高,而在于你有没有问问题的热情。

一旦你调动起了自己的热情,那么随着钻研程度的加深,你也可以问出一些高水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应该参考一下别人的提问,有利于进步。比如高手的提问,热门的提问。

你都可以列为自己的课题来探讨。

参考别人高质量的提问

到知乎、简书等社群网站看高手的发问。

让你自己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你要知道在一个领域里面,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他肯定是累积了一些经验,可以帮你筛选了很多不必要问的问题。如果是自己发问的话,由于没有相关经验,难免会凭直觉判断。高手不同,他实践了那么长时间,知道问题的要点在哪。所以多比较比较高手的问题和你自己问题的差距,你就渐渐地知道如何提出精要的问题。

如罗文益在知乎问:

如何评价商务印书馆?

你就可以看看下面的答案,然后查资料自己思考一下。

拿几本商业印书馆的书,浏览,然后对比其他出版社的风格;

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夏瑞芳和张元济的创办思想;

看他们的生平介绍,等等。

参考别人热门的提问

若是对高手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看看热门的提问也是个不错的方向。

虽然说热门的提问不一定是高手提出来的,甚至有很多累赘的东西。但是热门的程度也就是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看看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决你在生活当中的疑问。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说不定也能成为朋友之间的百事通。

比如:

男生为什么普遍不追求女生了?

请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一定要是深思熟虑后的。

是男生地位下跌了吗?

是女权势头飞涨吗?

查两性心理学和女权运动的经典著作;

是男生没有本事吗?

是女生拜物思想严重吗?

查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描述。

诸如此类。

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太多太多,可以说任何你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让你变得博学而且深刻。

通过问问题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到活的知识。死学而不思考,恐怕就会陷入我上面举的G君的窠臼。

你所要做的只是不停发问,不停寻找,用笔记把你的参考书籍和核心思想描述一下。

例如这样:

希腊人为什么那么聪明?

答:地理复杂多样,商人要接触各种文化,故触发思考。

参:罗素《西方哲学史》、陈立胜 彭越《西方哲学初步》、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三行字可以同时作为三本书的笔记来用。

三本书也可以互相参证,看不同研究方向的作者都详写和略写了什么。

你甚至都不用标注在书的第几页,因为你练出速度了以后,内容在前在后你是能感觉出来的。

读书一定记住要以自我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知识类的书不读完不要紧,因为它就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以自我为中心,读的都是于自己相关的材料,自然也能记的牢固,记的扎实。

四,学习:学人不学书

吸星大法(抽象的笔记)

读金庸的可能都熟悉这门武功,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拿手好戏。此法专门吸收别人内功,为自己所用。我要介绍的这门“绝学”,就和吸星大法相关。有关读书的“吸星大法”,也可以直白点讲:偷师。不同于武功的吸星大法,吸收别人内功的同时,自己还会走火入魔。读书的吸星大法,既吸别人内功,自己却不会被反噬。唯一使人懊恼的就是,此法不能吸收别人百分之百的内功。只能吸收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五十甚至更低。但是我觉得这是不要紧的,因为偷师这种技巧,可以同时吸收几个人的功力,而且基本上都是不到一个月能学会。

看到这你可能要问:这有可能吗?可能啊。我之所以可以像今天这种方法读书,就是到处偷师偷来的。实际上,你没有必要一直呆在一个人的身边,你琢磨透一个人的方法之后就赶紧跑,同时再去偷另一个人的方法。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第一部分,那个不起眼的角色小A。你或许觉得这是我虚构来凑人数的,并不是啊!这是一个伏笔,“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小A就是那个有心的偷师人。

你有没有发现小A和其他人的不同?其他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方法无效了,就只能羞愧地跑掉。留下心机boy小A反复琢磨读书有效的方法。小A发现学霸君做笔记的背后的核心其实是玩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录,于是小A偷师成功。这时候他只用做一件事,就能把学霸君学个百分之八十,什么事呢?去实践。实践看看学霸君的方法是不是也适用于自己。如果不能适用于自己,赶快要纠正自己,然后去偷另一个人的办法来中和学霸君的方法。

创业界有句名言: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读书是同样的。

快速吸收别人的方法为我所用,根据反馈,快速改进自己的方法,使得自己能尽早进入正轨。

那么具体如何偷师?有什么实操的办法吗?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这是我持续偷师的一个人:博尔赫斯。(请允许我叫他博神,因为偷他的师太难,我只能偷百分之一甚至更少)

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读书以及怎么写书?

差不多是这样:读完书后,迅速输出为一个幻想,一个梦境。在他的书里面,随时见到考据,一个虚构出来的书籍他也为其加上页码,一个虚构的人他也要说出他的祖籍、考察他属于印第安人还是锡兰人。而且常常声东击西,愚弄读者。

比如《杜撰集》中《博闻强识的富内斯》:

我记得(其实我没有权利讲出那个神圣的动词,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权利,但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他手里拿着一枝深色的西番莲,仿佛从未见过似的瞅着它,尽管他从黎明到黄昏一直看着,看了整整一辈子。我记得他衔着香烟,沉默寡言,那张有印第安特征的脸庞的神情显得出奇地遥远。(后文略)……

富内斯就是博神虚构出的人物,他给虚构人物一个“印第安脸”,在他手边放上一个“东岸地带纹章的马黛茶罐”。给他一个“熨衣工”母亲和一个“英国医生”的父亲,于是奇迹般的故事就出现了——在他这些详细的描写背后,我们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他究竟是怎么“玩书”的:他把虚构故事当作游乐场,再把一点点细碎的知识放进去;他是读书和写书游戏里的一个骨灰级玩家,一字一句无需语出惊人,也让读者拍案惊奇。

《杜撰集》序言中写:

后者(指《博闻强识的富内斯》)是长夜失眠的隐喻

意外吗?

渊深的博神辛辛苦苦编造了那么细致的谎言,其实却是在戏耍。

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写的故事只是为一个记忆力超群人作传的时候,他在声东击西。

不过他的技巧实在高超,而且行文合理。我想长期失眠的人一定有类似的体会,在漫漫长夜里清晰地记得所有的东西,没有轻快的记忆,所有回忆中的故事乌云一样压在头顶。写出这样的隐喻,这水平得多么高!

和博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夏尔·波德莱尔,他一首著名的诗《应和》:

自然是一庙堂,那里活的柱石

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音……

人穿过象征的林从那里经行,

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望。

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

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

广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

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

柔和有如洞箫,翠绿有如草场,

——别的香味呢,腐烂,轩昂而丰富,

具有着无极限的品物底扩张,

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烟香,

那样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表面写什么?庙宇和森林。

实际上是 “象征主义诗歌宣言”。

他告诉我们怎样写诗:象征主义是个森林,我们去森林里找香味、颜色、声音把它拼凑起来就行了。

这就是声东击西。

我学到这个套路以后,就去做了个笔记,很抽象的笔记:

《野马》

坐上吉普车

飞到海边

飞到天边

不管那些爱了

爱是裹着

阴谋的甜点

让冷冰冰的人

开始咕噜咕噜

随意一点

坐在沙滩上

坐在啤酒盖上

坐在没有人的云上

好像在等谁的消息

一个似曾相识

一个光芒万千

那些信曾跟我说

前程锦绣

是的,前程锦绣

深渊里的人

总是说着

爬上井沿

注:《逍遥游》

“野马也,尘埃也”

诗的主角是一个对未来绝望的人。

题目是《野马》,诗中却并无野马。

《逍遥游》是解诗要点:“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比喻雾气像野马的样子。前途漫漫,像雾一般,这个绝望的人又想逍遥来去自如,矛盾出来了。

这就是我从博尔赫斯和波德莱尔身上偷的师,声东击西。

用一件毫不相关的事物,表现另一个事物。

可以说我这首诗就是对声东击西这种写作手法很好的总结,同时也没有按部就班地写什么纲要摘抄。

学人即偷师,这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做笔记法。

只是把落实到纸上换成落实到思想里罢了。

大家偷师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我觉得应该注意的就是高手们的玩法。不要学习表面,应该从他们的教学视频或者文章中找出他们的学习模式。这样加以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只是学习表面,你永远也进入不了玩书的境地。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作为吸星大法的辅助技能,我认为比较重要,也很鸡贼!

大家对鲁迅的拿来主义很熟悉,我们的课文就学过。那么我们读书的过程中“拿来”什么?如何 “拿来”?这是学问。

一位总是在三明治夹缝中求存的培根爵爷说了一个很精辟的观点。他说,读书要读那种经典的,略读那种没有营养的。经典的你可以反复阅读,没营养的那种书怎么办?请人代读。

爵爷因为位高权重,可能没办法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这些连书都买不起的穷人着想。不过他提出的方法,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我们应该致谢,致谢发明互联网的人,致谢提出知识经济的人,致谢罗辑思维。

他们提出的资源共享、为你读书的口号,简直是太美好了。

无数的人跟风去拆书,拆《刻意练习》,拆《富爸爸与穷爸爸》。

这些书你根本没必要再去读了,看拆书家的拆书就好了。

这时我们做笔记的一个捷径方法就是:在别人的笔记上做笔记。

你可能会说:这和自己读的效果相差甚远啊!是这样的没错。但是请注意,拆书家拆的书通常是热门的,甚至是二流三流的书,这样的书有必要花精力去读吗?也没有必要去读。我们了解这些书只是为了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个谈资,也为明白现代人读书癖好是什么。这时候请人代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拿来主义——把别人没有动脑子的摘抄,直接拿来做自己的思想材料;把别人没有任何自己思想加工的总结,直接拿来做自己的谈资;把网络上那些为了引流量而做的功课,统统直接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我认为这是既小聪明,又大智慧的一种技巧。

《无人区》里有句台词说的不错: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会用火。

火摆在那,自然天成,用好了就得利;用不好,反而引火烧身。

别人的拆书笔记对我们来说是火:我们是钻进去跟他一起拆书,还是直接用好他的拆书,这至关重要。

五,善用工具

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好工具,也让你事半功倍。不只思想武器是武器,科技武器也是,还是核武器。

ipad

PDF最强阅读器

ipad极其适合处理PDF类的文件,上图中的软件是我目前知道的ios系最强的PDF阅读编辑器,你能想到的功能都有。在此我就不赘述了。用ipad看PDF书的目的在于快速而且存储量丰富,便携。在PC端写笔记,旁边就可以放上一个ipad参考。目前知网的论文也都是PDF格式的,下载后传到ipad里一并观看,省时间,而且体验不错。

kindle

阅读神器,有闲钱强烈建议你买一个。适合线性的沉浸式阅读,读散文,读小说,读科普。而且不怎么伤害视力。关于kindle的使用经验,已经有很多人写了,上知乎搜索如何优雅地使用kindle。我在这里晒一下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奇技淫巧:就是kindle推送文档的排版问题。我一直觉得推送的书排版太烂,自己用calibre调了半天也不满意。直到后来更新生字注音功能后我发现了这个:

《大败局》调整前

设置→阅读选项→语言习得→生字注音和生词提示→开启→注音的密集度调整为最小

奇迹出现:

《大败局》调整后

是不是看上去清爽很多?亲测适合大部分推送的书籍。可以解决排版过于密集的问题。在kindle上尽量少的写笔记,因为不方便,重要的地方画个高亮就可以。

ios or android

也就是我们形影不离的手机。手机并不是适合长时间的阅读,所以手机的作用在于“阅兵”,也即走马观花。在收集你感兴趣问题的资料之前,用手机快速浏览网页发现你想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剩下的交给PC、ipad、kindle来解决。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把手机、ipad、kindle这三个体积较小的工具在面前排成一排,随时切换。在kindle读到有疑惑的问题的时候,先去手机上网找资料,再参考ipad里一些PDF书看看有无此观点。有时候手机浏览过程中发现的有用的书,也可以即时通过微信推送到kindle上面。

pc or mac

最重要的就是电脑,打字快,屏幕大。用电脑能解决一大部分阅读方面的问题,我记笔记的时候也是选择电脑上为知笔记来记。一开始我用过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后来觉得都没有为知笔记用得顺手,于是就放弃了。在这里我并不推荐大家用哪一款笔记软件。只要它有云服务器,有基本的排版功能,资料管理的功能就OK。选一个你用着顺手的记录软件,然后就开始工作。另外,电脑上也有很大的空位,可以使你看视频资料的同时浏览文字资料。

paper

传统的纸张,很多人用了电脑手机记笔记以后就忽略了纸张的魅力。其实用纸记笔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纸张并不用像以前那样写的满满的,我用纸记笔记通常是“阅后即焚”的那种。

狂想:在纸上问一大堆问题,然后给答案。选一个最有价值的记到电脑里。

严谨:分成九宫格,或者是十六宫格,自定义。每个格子里都问一个问题,问题一定要是相关联的。(这种太麻烦不打算深入就不建议用了)

九宫格

然后拆成九份,按自己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排序,价值高的问题优先录入电脑。

纸张笔记的玩法自由度很高,随便怎么玩都行,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办法,供你参考。

六,高段位打法

中段位读者可以收兵

所谓的中段位读者就是你熟练掌握了上面那些方法,而又对实践要求比阅读要求高的同学。

读到此处,你可以打住了。

为什么不建议你再深入下去了?

1)因为已经基本满足日常使用,毕竟不是专业学者。

2)再读下去会有反效果,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看破人生的错觉。

你的人生不只是读书,还有社交、唱歌、做生意、逛街各种。不能用读书一项剥夺了你的爱好。并且你在上面学到的东西没有到生活中实践,这是不行的。我是死宅,天天琢磨这些,因为这是我的怪癖。电影、图书、音乐、动漫、不温不火的散步:这也是我全部的生活。此刻的你更应该把读书作为人生路上的辅助,帮助你披荆斩棘。

不能读书太多,而用得太少。

高段位读者继续征战

你应该继续扩大领土,建立殖民地,建造帝国。

高段位读者,为什么建议你继续征战?可能纯粹是因为你的好奇心就是消耗不完。

我的定义中高段位读者并不是水平高的读者,而是要求高的读者。

基本上以下三种:

1)打破砂锅问到底党

2)天生学者党

3)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党

不知道你把自己安插在哪一个党,总之我认为我自己应该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党了吧——

而且还是党魁。

如果你是个高段位读书人,那么你肯定是被好奇心折磨地死去活来。

如何才能更加厉害?

是你一直困惑的问题。

你的梦想是赚很多很多的钱,然后……

全部买书……

扩大疆域,书多才好玩

疆域小只能专而不能博

不知道有谁和我一样,有收藏东西的病态。所有的东西只有收藏起来才感觉自己强大无比。

记得余秋雨曾说过他买那么多书,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文化的沉重感”,让自己感觉到敬畏和卑微。

我的癖好相反:买很多的书,是为了满足自己掌握一切的权力欲。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理想国》里面构想出哲学王,也正是我和所有同道中人想要达到的预期。罗马的奥勒留皇帝一定意义上就是这样的哲学王,他掌握着风雨飘摇的王朝,却把智慧紧紧攥在手里……

看着书架上满满一排的书,我有时就想着这么多智者就在我的抚掌间,跟我低声细语,为我出谋划策。

一时兴起,差点脱口 “ 朕甚感欣慰,众爱卿平身”……

各位如果想成为高段位读者,必须花很多钱来买书,也花很多精力来读书,为什么?如果没有足够的书籍作为自己思想的材料,这盘棋是玩不大的。花钱尤其是花很多钱去读书,这并不容易做到。每一周从口粮里凑出一点书钱,你说能不心疼吗?

本文说的疆域,也就是你的读书范围和读书的数量。

虽然说数量不是绝对的标准,但是量变到质变还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此之前你可能听说过“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对买书这种事情有抵触。其实你不必担心,因为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有时候几年前买的书尘封积灰,一直到现在才看,但是我一点都不懊悔。我相信买的书都是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有朝一日定会用的上。

买书的意义在于参考价值,而不在于当时的阅读价值。像东野圭吾这类的作家,我都是在kindle上读完,随它忘却。要买的话买哪一类的书?专业书、不好懂的书、特别喜欢的能反复读的小说。

我强烈建议你家里有一个书橱供养这些书,即使不读,也应当作神龛供起来。

少去一些图书馆,因为传统的寻书方法会耗尽你的力气。“书非借不能读也”这种观点已经落后,像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同的书放在不同的楼层,有的甚至在不同的院系……这是要人把腿跑断嘛?现在淘宝上那么多专业的找书人,花几块钱就能拥有高清PDF,还不缺页。没必要为省几个钱再去借书了。

我们的时间很宝贵,现代的生活节奏不可能再让自己于图书馆缓慢奔走。把资料放在云端、放在硬盘,随身携带,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去扩展疆界,不拖延,不等待,特定领域特定范围的阅读绝对会束缚你的思想。要想先人一步,没有博览的本领可不行。

建立属于自己的“图书馆”,这样才能玩的痛快。

疆域大才可博大精深

胡适《怎样阅读》说:

什么是精深?

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什么是博大?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

一定程度来说,读书就像玩红色警戒一样,对着一大坨黑暗的地区探索,然后逐渐部署战略战策。不敢说我自己多么多么厉害,写到这一章就纯粹是对未来玩法的试探。我估计看到这的人也基本是神人,本文字数已破万。本来只是想随便讲点的,但一想读书是一样多么宏伟的工程。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瞎扯到底吧……

话说回来,胡适为什么说什么书都要读呢?博览有什么好处呢?你就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证明博览的好处:

刘国璋《怎样征服美丽少女》

当你的朋友们成群结队地讨论坏男孩学院,讨论如何建立舒适区,如何打造魅力时。你就可以丢出这本书给他们打脸。二十多年前中国就有泡妞秘籍了!你们还在这讨论个什么!这本书才是鼻祖啊。顺便丢出人生赢家表情包:

刘国璋《怎样征服美丽少女》

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装X的作用;还能有效巩固自己的三观以防崩塌。

平时聊天海阔天空的话,也不愁没有材料。

不过博览好像也不是只能干这么肤浅的事。

那么它还能做什么?

——可以帮助你联想,十分准确地联想。

你有没有发现马云的微博介绍里面根本不提自己是阿里的人。他写的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马云。为什么要这样写?估计没人留意。当初我也是读到杰斐逊的事联想到的。杰斐逊作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可以说是功劳极其之高,但他的墓志铭写的只有寥寥几字: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人埋葬于此。

水平很高。

他写这行字目的有二:

1)对后来者表示自己的谦逊。

2)言外之意看不上总统之职。

马云其实就是在模仿他。

他想说:

1)我很谦逊我不提自己的企业。

2)阿里巴巴是个小地方,我看不上。

这样看来很多有疑问的事情似乎都会有好的解答。

平时读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也总是在关键时机能给出准确的联想。

实际上,你读的越多,头脑越有资料可以帮助你天马行空,从此读书肯定更加游刃有余了一些。

不过天马行空惯了也会有一些问题就是,你钻研的深度不够了。

只顾着乱乱想,却没有直达问题的本质。

关于这个困难,我思考很久。

总结了个很魔性的原则

……

深井冰

即深井冰原则!

一个我自己发明的原则……

这也是我能想出的最后一个葵花宝典。

深:指研究问题的垂直向下。

冰:指冷静分析后的上帝视角。

读书做笔记的时候这两样缺一不可。

例如读《道林·格雷的画像》,你不只是要博才地看出这种分裂式写法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更要明白王尔德究竟表达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写文章/书的?

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这是掌握深井冰原则的核心疑问。

从目录读到文章,再从文章返回目录,反复数遍。琢磨文章的逻辑架构——垂直向下,看看冰山底下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字。仔细分析,他是怎么把言外之意藏在字里行间。(深)

合上文章,重构观点,加入自己的思想材料。思考如果是自己写书,会怎样地打架构。用上帝视角重现作者思维。(冰)

深井冰原则可谓说我读书生涯最深入的总结。

我是写作者,想出来的都是有益于我写作的思考办法。大家做个参考。

这个原则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

阅读和生活都是一个愉快的游戏,只要你像个神经病一样的琢磨,其实也没有什么琢磨不明白的法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篇文字夸张大于事实。

作为作者我会严加反思的。

不过诚心对大家说一句,要想进步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剩下的路还要自己摸索前行。

最后留下几句别人的话替我收尾吧……

最终

高手境界

张佳玮:

(关于读书)我有一个很狡猾的主意: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

周筠:

读书么,当然要顺藤摸瓜。……若不能顺藤摸瓜,就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

acel rovsion:

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应该被过于“严肃化”的事情。举个比较好玩的例子,某人常年阅读20世纪初的哲学作品,尤其是和认知论相关的东西。如果按照比较中国的逻辑,这家伙肯定一学神。但是呢,事实上这家伙把这类书当小说都,而且属于经常拖延作业那一类型的人士。

此谓读书有趣。

大师境界

林语堂: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

培根: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书籍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能增长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鲁迅: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此谓读书有用。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