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稻作农耕文化地名的比较研究

中日稻作农耕文化地名的比较研究

首页角色扮演九州武尊更新时间:2024-04-29

内容提要“丰田”、“早稻田”是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又是世界著名的品牌或知名大学的名称。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有不少来自汉语,是出典中国古籍的汉语原创词。本文从汉字的“形”(字形)与“神”(释义)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进行比较。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日文化比较;地名学;词汇学;形神说

中国既是稻作农耕的发源地,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在日本绳纹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日本人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捕鱼和釆集。来自中国稻作农耕先进生产技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积累,日本民族的形成、国家的成立以及发展,均与稻作农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随着稻作农耕的推广普及,日本的村落开始向平地转移,并使用汉语词冠以村庄名或其它地名。进入平安时代(794-1192),特别是镰仓时代(1192-1333),日本广泛地使用汉字记录地名。日本的地名几乎都使用汉字,汉字地名占95%以上,其中与稻作农耕直接有关的地名占地名总量的二成以上。

形与神,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范畴。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中日两国“书同文”,借用中国传统哲学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把“形神说”应用于中日汉字文化比较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汉字文化在日本千年的传承中,与日本民族文化融合,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的载体。如“丰田”“金田”“秋田”等地名用词,出典中国古籍,是中国人初始的创造,是凝聚着中国人智力成果的汉语原创词。把移植在日本土壤和历史背景中成长的汉字地名与汉语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字形与释义依然和汉语相同(形神俱同),有的字形相同词义却大相径庭(形同神异),有的字形不同词义相同(形异神同),还有的形神皆异。

地名文化包括两部分,一是标识符号,具有指称意义;二是蕴涵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学意义。本文运用中日汉字文化比较的“形神说”,主要从汉语词渊源及流变上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地名词义的文学意义。

一 形神俱同

中国人创造了“田”、“稻”、“丰”、“饭”、“米”等单音节的词,又以其为基础构成了许许多多的合成词,成为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载体,输出到日本。时空的变化,它们许多至今字形和释义依然相同。形神相同,是汉字文化的共性,极大地便利了中日两国的交流。

是古老的汉字,岀现在我国的文献中由来已久。田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根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我国有学者初步统计,日本带有“田”字的地名占日本地名的9%-10%。日本地名中的“田”数量如此之多,传达了一个耕地少人口多的民族珍惜耕地的历史信息。

是个十分古老的汉字,很早就岀现在我国的地名中。早在商代末期周族领袖周文王统治时期,国势强盛,迁都于“丰”,于是就有“丰京”的地名。日本地名以“丰”为词素组成的合成词也相当多。日本拥有的“丰田”地名有十几个。

丰田良田之义,即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的耕地,出典《旧唐书》:“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

对丰收的企盼和丰收的愉悦,在中日两国是相通的,中日两国“丰田"的语文意义相同。中国的丰田乡、丰田镇、丰田里、丰田村的地名很多,数量远远大于日本。

日本的丰田地名由来有四:一是以地名为姓氏。大和国山边郡丰田村是丰田姓氏的发祥地。二是以姓氏为地名。山口县丰浦郡的丰田町,缘于中世封建制的镰仓、室町时代豪族丰田氏统治的领地。三是诸村合并而来。长野县下水内郡丰田村,是1956年9月由丰井村和永田村合并成立,村名由两村原名各取一字而成。四是以丰田汽车制造业而闻名。“1937年,爱知县中部的丰田市由此得名。”

地名“丰田”,在日语中读音有两种:一种是Toyoda,另一种是Toyota。爱知县的丰田市、广岛县南部的丰田郡、长野县下水内郡的丰田村等的读音为Toyota,而TOYOTA却成为丰田汽车的读音及商标。

二 形同神似

1. 日本民间根深蒂固的“种稻文化”

“稻”是汉语原创词,先秦古籍如《尚书》、《礼记》、《诗经》、《论语》、《战国策》等中出现“稻”不胜枚举。

日本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日本以稻、穗、米、饭、粥等直接入地名,它反映“基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彰显日本民间文化是“种稻文化的单一文化”。

饭田大分县玖珠郡有饭田高原,东京有饭田桥,石川县能登半岛东岸有饭田湾,石川县珠洲市有饭田的地名。长野县的饭田市,源于镰仓末期的1319年出现的“饭田”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的饭田冈,平安前期的《和名抄》(934年完成)出现“饭田乡”。它们的意义相同,均是“种稻的田地”。

2. 在人多田少的客观现实中,对汉语原创词注入了主观愿望

中国的稻作农耕地域广阔,有广袤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日本是个岛国,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4%,水稻种植多依靠相对比较狭小的盆地、平原。日语许多汉字词的释义与汉语原创词释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稻田稻田,汉语、日语的释义相同,但作为茨城县笠间市的一个地名,词义与汉语有一些不同。笠间市的稻田川中游地区,原名为稻田町,1958年编入笠间町,同年成为笠间市,但“稻田”的地名至今依然保留。该地有稻田神社,轨道交通(JR水户线)在这里设有稻田站,是花岗岩“稻田御影石”的产地。稻田御影石是建筑石材和外墙装饰材料,有120多年的开采历史,在建材市场享有一定名气。据日本学者考证,镰仓中期的弘安2年(1279)便岀现了“稻田庄”的地名,“稻田”的释义是“稻田宽广”。

早稻田日本的“早稻田”与中国江南双季稻的“早稻田”意义不尽相同。日本的“早稻田”地名有数处,因早稻田大学而闻名于世,成为该大学的“简称”。早稻田大学校址在东京新宿区的“西早稻田”,于1882年10月21日以“东京专门学校”之名成立。1892年人们开始称它位于早稻田的部分为“早稻田学校”,位于“户冢的部分称户冢学校”,1902年9月改制为“早稻田大学”。早稻田的地名在日本分别有三种解释:

大田出典《诗•大田》:“大田多稼。”现代汉语的释义指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田地。

日本大分县的大田村,于1954年10月由田原、朝田两个村子合并而成。村民取汉语的“大田”给合并后的村子冠名,“是祝愿2村的耕地大大的发展。”

东京都的大田区,是1947(昭和22)年3月由大森、蒲田2区合并而成的,区名各取原区名一字,成为大田区。

三 形同神异

1. 历史进程各异,导致一些基本词汇的释义产生差异

中日两国分别进行了汉字简化。以“繡”、“驛”、“擇”为例,汉语简化后成为“泽”、“驿”、“择”,日语简化后成为“繣”、“驛”、“繤”。中日两国都以“县”为行政区划单位。汉语的“县”、日语的“驛”都源自繁写体是“驛”经过简化后两国的部分字形虽有所不同,但只要仔细辩读,一般不会发生歧义,本文视其为“形同”。

出典《礼记•王制》:“天子之县内……凡九十三国”,意为天子所居之地。后成为行政区划名,周时已有县邑,秦统一六国后,始以郡统县,县成为中国最基层的政权。

中国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郡县制起,县是郡、道、州、府领的行政区划单位,是农耕社会的产物。进入民国,在省会设立市,以后又有行政院直辖市。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县”被固定在农耕时期行政区划的符号,“天子所居之地”的基本释义早就被多数人遗忘,而“市”、“区”成为象征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地名符号。

日本 “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1871年,明治维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在废藩置县初期,全国划为3府302县。从1888年起经过合并整合,现在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县是中央政府直辖的行政区划单位。

2. 注重耕种结果与直白诉求

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大米干饭,引申为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出典《庄子·大宗师》:“裏饭而往食之。”

山上忆良(660-约733)是遣唐使的一员,赴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是位深受中国文化哺育的日本学者。他现实的、散文式的创作风格在日本和歌史上独树一帜。山上忆良在731年(天平3)作《农民的苦难一一贫苦问答歌》。他在其中唱道:炉灶已断烟火,饭甑里蜘蛛织网筑巢。奈何无米为炊,全家人相对垂泪*。

与盛唐相比,日本的稻作农耕水平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山上忆良叙述了农民的苦难,是得不到最基本的维持生命需求的苦难。日本以“饭”入地名,成为日本底层劳苦大众表示为摆脱饥饿的直白诉求的载体,是日本地名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七饭町、米山、饭町、饭村、饭泉等等。从字面上看,它们的释义好像与汉语没有多大差异,其实是“形”同而释义不同。

饭村是滋贺县近江町的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出现。根据读音,“饭”是“井”的意思,指有泉井的地方。

3. 审美角度不同产生的差异

饭山原名饭颗山,位于唐代长安附近。唐代李白的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诗句的广泛流传,“饭颗山”因此成为典故,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宋代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诗如饭颗山。“饭颗山”缩写为“饭山”,始于苏轼《次韵沈长官》: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核怪君肥。

日本“饭山”的地名不仅岀现在唐代后的数百年,而且文学意义相距甚远。

日本有五处“饭盛山”,分别在福岛县、大阪府、长崎县、福岛县、福井县;二处“饭冈”,分别在京都府、千叶县;还有香川县中部绫歌郡的饭山町,新县东南部的饭士山,山形县-福岛县的饭森山,宫城县-岩手县的饭森山口等。

审美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是主观对客观体验产生的心理愉悦。饥肠辘辘的饿汉、一直为吃饱肚子而奔波辛劳者的日本人把“饭山”作为地名固定下来,表示他们对生活的企盼,提示要为吃饱喝足而不懈努力。

此外,日本还以“粥”入地名:“粥见”在三重县饭南郡。“粥见”与“饭南”同处一地,干饭、稀饭搭配,地名相映衬成趣。

4. 文化背景不同

金田汉语“金田”一词为佛教用语,指菩萨所居之地;亦为佛寺的别称。唐代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以金田为村名,我国南方居多,以广西为例:有金秀县金秀镇金田村、藤县太平镇金田村、桂平市的金田村。

广西的“金田”闻名遐迩一一当年是太平天国在此举行了闻名的金田起义,可是,金田村地名的来由与汉语为佛教用语的本义不靠谱。日本的“金田”地名与汉语原创词的本义大相径庭。比较中日两国“金田”地名释义:

5. 生活习俗不同,导致词义缩小

米粮川-米代川米,特指稻米,大米;泛指去壳或去皮的种子,多指可以吃的。我国内蒙有米仓县(1953改名杭锦后旗)、西藏的米林县、陕西的米脂县、四川的米易县等。川,汉语既有河流之义,又有平地之义。

米代川是流经岩手县和秋田县的河流。如果以汉语“米粮川”盛产稻米粮食的平地)来理解日语的“米代川”,则意义大相径庭。日语的“米”与汉语释义相同,但“川”的释义缩小,只保留了河流之义。米代川地名的来由,“传说河名的意思是洗米的水白浊了河水,因而得名。”

6. 使用汉字记录日语地名的读音

古代日本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字文化的传入后,汉字也被用着记录已有地名语言的文字符号。

千叶千叶市位于千叶县的中西部。汉语中没有“千叶”一词,千叶的市名起源于古代的乡名。“语源有千草繁茂肥沃土地之意等说”,出自《万叶集》的“防人歌”出征士兵咏唱的歌)里有“知波乃奴,“千叶”的读音与“知波”相同。

手稻札幌市西部的手稻区,地名来自阿夷奴语“太奈”(湿地)的读音。

7. 运用训读和音读的混合方法,使用汉语原创词记录地名

秋田岀典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秋田乎青丘,”义为秋季打猎。秋,禾谷熟。《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引申指各种作物成熟。唐刘长卿《鹆歌》:“朝去秋田啄残粟”。意思是秋天收获后的田园。从狩猎到农耕,“秋田”一词的释义发生了变化而丰富起来。

日语对汉字语言有两种读音方法:一是训读,就是根据汉语字的意思用日语读;二是音读,就是根据汉语字音读汉字。日本的“秋田”是运用训读和音读的混合方法,使用汉语原创词记录的地名。

秋田县位于日本东北地区西北部。县名来源于《日本书纪》记载的“腭田”(读音同秋田)郡。古代属于岀羽国和陆奥国,1871(明治4)年废藩置县,成立秋田县。秋田市是县厅所在地,辖地包括秋田村。梅棹忠夫等监修的《THE日本》对“腭田”转变为“秋田”是这样阐释的:根据前一个字的读音“ai”,意思是涌岀来的水,后一个字的读音“ta”,意思是地域。以后从“aita”变成“akita”。这也就是说,对“腭”训读、对“田”音读。

四 形似神似

1.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稻浪-穗波福冈县南嘉穗郡穗波町位于县中部、嘉穗盆地中部。汉语没有穗波一词,与之释义相同的是稻浪、麦浪。日语“穗波”一词产生于日本史书上首位女性统治者神功皇后(170?-269?)。相传,她来到此地,看见此地稻田的稻穗在微风中泛起波浪,不由得赞美道“多好的穗波啊”。该地由此得名穗波乡,后改为穗波町。

2. 模仿汉语原创词

嘉禾-嘉穗 嘉禾,出典《论衡•讲瑞》:“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穂,谓之嘉禾。”《汉书•公孙弘传》:“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湖南有嘉禾县;历史地名之别称有:浙江嘉兴府前身为秀州(来时以“嘉禾”的郡额,故名),江西南丰县(唐代治所曾在嘉禾驿而得名),福建建阳县(南宋时曾改嘉禾县而得名,原门有嘉禾屿。

日本福冈县中部的盆地,因穂波的由来,仿汉语的“嘉禾”而冠名为嘉穗盆地,该县还有南嘉穗郡、嘉穗郡。

分析对比嘉禾、嘉穗的释义,差异只是细微的。数千多年来,汉语称“嘉禾”相沿成习。仔细地咀嚼嘉禾、嘉穗之间的差异,比较而言,“嘉禾”突出于过程,“嘉穗”突出于结果。

瑞禾-瑞穗汉语原创词瑞麦、瑞禾都是指一株多穂或异株同穗之禾,古时视为吉祥之兆。“瑞麦”一词出现在唐代,张律《馀瑞麦》诗写道:“瑞麦生尧日,芃芃雨露偏。”“瑞禾”出典《宋史•五行志二下》:“曹州生瑞禾”。

与汉语不同,日本地名的瑞穂是指“结穗累累”,是祈求丰收。日本以“瑞穗”入地名的不少。如名古屋市的瑞穗区,京都府、岛根县、长崎县、东京都等各有瑞穗町。

五 形神皆异

1. 使用汉语字记当地的读音

札幌札,汉语的基本义是古代写信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引中义为信件;幌,是帷幔之义。幌子,其义一是商铺门外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广告),二是喻指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日本运用汉字“札”和“幌”合成词,成为记录地名的符号,文学意义与汉语风牛马不相及。

札幌市是北海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京以北唯一人口150万的城市,有着其他城市没有的“异国景观和风俗”,城市名也是同样如此。北海道,古代被称为蝦夷岛或蝦夷地,明治维新的第二年对该地实施开拓,在荒芜的原野,札幌作为据点设置开拓使而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定名为北海道是仿照东海道、南海道,“在‘蝦夷’的音读(音译)‘カイ’(海)前冠以‘北’”。丰平川从札幌市区中心流过。札幌地名的由来,日本有各种说法,当地的的阿夷奴语古称丰平川为“萨婆落俳”,是“札幌”发音的源头,意思是“干枯的大河”,日本学者称“这种阐释最为有力”。

2. 社会习俗不同

嬬恋嬬,汉语的释义,一是柔弱,谓婴儿“幼弱之象也。”二是指妾。恋,基本义是男女间互相爱慕的感情。群马县吾妻郡有嬬恋村。如果以汉语的词义去解读“嬬恋”,不是对年幼柔弱的孩子恋恋不舍,就是对妾的爱恋。

“嬬恋”源于日本武尊悼念亡妻。日本武尊是景行天皇之子。在日本最早的史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中,在日本国上统一的战争中,日本武尊西征九州的熊袭,东讨关东的虾夷,是日本神话中的英雄。弟橘媛是武尊的妻子,她的事迹记载于《日本书纪》。东征归途中,日本武尊站于该村西端的碓日岭悼念亡妻,悲叹道:“吾妻呀”。于是,“嬬恋”的村名便“应运而生”。

结论

(1) “形神俱同”是汉字文化的共性,“形同神似”、“形同神异”、“形似神似”、“形神皆异”则体现汉字文化的日本民族性(个性)。究明日语汉字词的文化意义,既可以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加深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2)传统文化是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文化宇库。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丰田”、“早稻田”等在日本可谓年代久远而又鲜活年轻。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来源:《农业考古》2008年第3期

作者:张慧荣

选稿:甄艺涵

编辑:洪 珊

校对:郝志坚

审定:吴雪菲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