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之美到园林景致
从历史古迹到文化底蕴
燕园虽小,却步移景异
既有皇家园林般的气度宏伟
又有江南山水间的景致秀丽
这方美景,辉光日新
春风习习,阳光正好
和小北一起“云赏燕园”
看这里令人心驰神往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一个抬头、一个回眸间
以小小燕园风物为透镜
你联想到了怎样浩瀚的世界?
故宫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古建 右:故宫
翠蔓摇缀,碧宇映瓦
朱墙流丹,雕甍凌虚
转过燕园古木苍葱
忽逢藤掩白瓦红墙
瞬思若遇紫禁城阙
千百年流光倏尔
百廿余载亘岿巍
两朝三世墙瓦入诗
一塔湖图书声融景
△北大校园
踏赤墀,追思远
抚彤垣,行路漫
轻触那片剔透素瓦
玉阙威仪,学堂琅琅
一处是阊阖重叠系苍生
千秋社稷,舒天昭晖
一方是书院深浅植薪火
高山景行,塑梁造栋
青琐,朱壁,琉璃瓦
红楼,旧馆,绕藤萝
△故宫
红墙白瓦在北大古建处
北大古建 燕园中有诸多古朴雅致的建筑物,红墙白瓦的色彩与青葱松柏相映成趣。自西门而行,大雅堂、档案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面而来,加之华表屹立、校友桥拱守,顿有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感。再绕未名湖而行,人文学苑中中文、哲学、历史系楼簇拥而聚,“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恍回溯千百年时光,于朝阳初升、落日斜晖、月落乌啼时静思文理,孜孜不倦。
玉渊潭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未名湖 右:玉渊潭
春日,赏花才是正经事
轻飔吹拂
吹皱未名湖一池绿水满盈
含羞的春阳
浅眠于山桃花的温软的蕊床
云岫成诗,缱绻着怒茁的繁华幽香
烟柳弄晴,浸润春光,齐睁绿眼
花朵招摇春风十里,错落争艳
春风惹人,无处是闲笔
湖边一派好风光
△北大未名湖
而春日的幽歌
也在玉渊潭边奏响
低吟浅唱,余音袅袅
蜿蜒的春水
被暖风吹起波痕
春花放散着光华
流转着烂漫光影
驻足倾听、惊叹、欢笑
镜头对准,快门按下
无论是未名湖畔还是玉渊潭边
春天正从远方排山倒海地奔来
饱蘸着发芽的心情
△玉渊潭
未名湖在北大
未名湖 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未名无名,却因为大师与先哲们自由、深邃、悠远的思想而闻名,更展现了这片湖水独特的灵气与魅力。
西班牙广场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校园里的塞万提斯像 右:西班牙广场
寂静的树林间
两三声鸟啾骤然拉宽了天地
青铜色的光泽在阳光下闪烁
在这里,矗立着
文学骑士的化身
理想主义的丰碑
它就是手持长剑的
塞万提斯雕像
庄严、巍然、坚毅
挺拔、不屈、飒爽
超越与豪迈如此水乳交融
理想与勇气如此震颤共鸣
凝视前路,目光如炬
看勇毅的心灵开凿出命运之路途
去漫漫长路上
追寻那遥不可及的漫天星光
△北大校园里的塞万提斯像
而西班牙广场上
也有这样一尊雕像遥相呼应
岁月悠悠,风雨磨砺
青铜篆刻的双眼始终炯炯
在匆匆的步履之间
诘问着一个个年轻的心灵
山高路远,路远马亡
年轻的生命
却如此理想主义地
告别,预备
以梦为马,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西班牙广场上的塞万提斯像
塞万提斯像在北大
塞万提斯像 矗立在北京大学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北京大学校史馆的西南方。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此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1986年10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安放仪式。塞万提斯像从此便站立于北大校园,吸引着往来学子的目光,提醒着他们理想主义的崇高与可贵。
通州燃灯塔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博雅塔 右:通州燃灯塔
通州燃灯佛舍利塔
遇辽朝密檐砖塔
博雅塔成,一塔湖图
一塔耸峙未名湖畔
星移斗转,日升月落
湖光映塔影,松柏绕百围
一塔屹立大运河滨
千帆竞过,商埠繁忙
铃音空里鸣,光影河中现
△北大博雅塔
一是校园供水水塔
未名一塔见燕园
岁月流转
伴随一代代学子赏遍校园景
留倩影于每一位北大人心中
一是大运河之巍巍灯塔
一支塔影认通州
几经沧桑
见证京杭运河几番兴衰起落
指引商船平安驶向旅途终点
△通州燃灯塔
博雅塔在北大
博雅塔 作为“一塔湖图”景观的重要元素,博雅塔于1924-1925年间建成,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投资兴建,并交由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设计。其设计参照了通州燃灯塔,采用辽代密檐砖塔外形,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作为一座水塔,博雅塔的初建目的是为燕京大学师生解决饮水问题,但时至今日,这座独具特色的高塔已经成为北大校园内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景山公园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西门石狮 右:景山公园
古朴的西向朱门外
有这样一对石狮子
巨口含怒,吊睛生威
虬眉螺髻,胸口悬铃
左侧雄狮脚踏绣球
右侧雌狮抚弄幼狮
威武肃立,蹲踞门庭
对称庄重,气韵灵动
终日坚守学堂门前
引领一代代学子
从师学道,拥抱新知
△北大西门前的石狮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
景山公园的门口
同样有着一对石狮子
昂首远望,威风凛凛
棱角分明的大狮子身上
还栖息着造型可爱的幼狮
“寿皇殿”前的那一对
更为别出心裁
张嘴大笑,一脸喜庆
在沙滩红楼旁的景山公园
在未名湖畔的燕园西校门
几对石狮虽相距甚远
却一齐经千百载风霜
一如既往立于门前、忠于职守
守卫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
护佑中华大地的平安宁泰
△景山公园门口的石狮
石狮在北大西门前
石狮 燕京大学于1924年从民间购得,在北大文书档案馆里,还存有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立字人文翰章,兹因祖遗有石狮一对齐整无损。今因合族生计艰难,商同合族允可出售。今经介绍人贞德元等说合,卖与燕京大学使用。三面言明议价现洋柒佰元,先付定洋壹百元,俟起运时全行付清。再者起运经工人手重损坏,并连脚有失,本卖主概不负责。本买主按约履行付钱呈数。以此立字为证。”
国家图书馆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华表 右: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柱圆浑,底座八方
双立燕园的华表
历经百年沧桑风雨
仍气派端庄,高耸入云
水涨未名之时
华表以其方正端庄
映衬着满园春色
夜幕降临之后
在月色与夜色之外
华表是另一种绝色
它如同博览群书的智者
静观风云,铭刻时间
给予无数学子求知的力量
△北大校园里的华表
从北大“南下”六公里
另一对相仿的华表矗立于国图古籍馆
与北大华表遥遥相望
这四根华表均制于乾隆七年
原应在圆明园安佑宫琉璃坊前
在战火的飘摇与历史的巧合中
如今分别成为燕园和国图的地标之一
华表之上是盘绕的石龙与精美的云纹
华表之下是思想的殿堂与书籍的海洋
△国图古籍馆前的华表
华表在北大
华表 汉白玉雕成,刻盘龙和云纹,通高约800厘米,柱围约316厘米。顶端横插云板,柱头饰以有连瓣的圆形承露盘,盘中央立着传说中的神兽望天犼。底座是八方形的须弥座。这对华表至迟建于清朝乾隆七年,原本立于圆明园安佑宫的琉璃坊前。民国初年,圆明园遭受着严重的劫掠之灾,园中太湖石、汉白玉等石料陆续被匪人拆毁、盗运。1924年,燕京大学为抢救文物,斥巨资将三座华表买下,运入校内。如今,北大华表不仅是校内引入注目的景观,更成为北大精神与思想的象征,连结一代又一代的燕缘情长。
大钟寺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校钟 右:大钟寺
未名湖西南角的山峦上
树木掩映,曲径通幽
六角亭中悬挂着百年老钟
钟声响起,悠扬而清晰
是时间的宣告,更是历史的低吟
校钟是时间的守护神
是无数学子心灵的灯塔
它用永不停息的声音
诉说着一代代北大人的志向与理想
△北大校钟
抚摸校钟上的八卦纹
仿佛置身于大钟寺之中
倾听千年古刹的浅唱低吟
在香烟缭绕的佛塔旁
永乐大钟铜身巍峨,雕文精细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深沉而有力的钟声
穿透岁月的迷雾
引领人们找寻内心的平静
△大钟寺
校钟在北大
校钟 位于未名湖西南角的山峦上,坐落于一座六角亭之中。校钟北面临湖,正对着翻尾石鱼。亭内大钟原为颐和园遗物,钟体古色古香,下段铸成八瓣荷花状。校钟于1896年铸成,距今近130年,曾是燕京大学使用的报时钟。1926年,胡适先生倡议改革,将原来的每十五分钟报时一次改成每小时报时一次。1929年,钟亭之钟正式成为燕京大学校钟,并一直沿用至今。
国子监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日晷 右:国子监
汉白玉立,高挺入云
日光的影子铭刻着时间和气节
这是流传千年的天文计时器
从原来北大理学院莲池
到如今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前
属于北大的这一座
始终如一地指引着莘莘学子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镌刻着北大学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北大校园里的日晷
而在老北京城的东北角
同样有着一座造型相仿的日晷
坐落于国子监彝伦堂前
端正古朴,日月斗转
从古时早晨学生点名之地
到当今代代桃李的见证者
在光与影的沧桑变迁中
记录着古人观察世间万物的智慧
从国子监,到京师大学堂
同为全国最高学府
同有日晷坐落其中——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国子监里的日晷
日晷在北大
日晷 燕园中这座日晷为赤道式,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平行于地球赤道平面,而晷针则平行于地轴,指向天北极,与地平面所在的夹角等于北京的纬度,现晷针已经缺失。由于我校各楼均偏西5°49′,如果日晷正底座按正北方向定位,则显示建筑、甬道是斜的。此日晷原位于马神庙公主府北大理科校区的荷花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移至现塞万提斯像东侧草坪内,1992年移至赛克勒博物馆南侧,以期与博物馆在内容、气势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旋律。
颐和园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花神庙 右:颐和园
粼粼未名湖,三两桃花绽
氤氲间花神庙若隐
昔者慈济寺,今朝会花神
鸳鸯侣伴,鸭群逐水,清渊洋洋
若见颐和园
女夷惠春,殊园共芳
△北大校园里的花神庙
苏州街,谐趣园
转角葱茏处,再逢“花神庙”
翠萝青藤萦庙宇,苔痕朱壁映玲珑
祀花神,百花熟
气清景明催芽苞,和风寄春鼓芳蕊
雾蒸云霭朦花朝,相携且观盛满枝
进深咫尺,面阔一隅
门洞舒达,望山见湖
倚松傍柳,鸟鸣清啭
集学子游者之景愿
遇花神百芬之春惠
△颐和园须弥灵境日殿
花神庙在北大
花神庙 即慈济寺山门。原在淑春园内,据说是当年祭祀花神之处,故常被称为“花神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遭到焚毁,现仅存山门,门额上有“重修慈济寺”字样。旧历二月十二日为花王神诞辰,谓之“花朝”,祀花神一般也选在这一天,即“花朝节”,也称“花神节”或“挑菜节”等。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中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花朝节的习俗有踏青赏红、祭祀花神等,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翁亭
在北大,“看见”
左:北大校景亭 右:醉翁亭
在德斋北部土山上
校景亭掩映于一片阴翳树木
幽静中守护着悠悠校史
简朴大方,雅致美丽
内部以彩绘十二幅
荟萃燕园代表景点于一亭之上
这座重檐攒尖顶四角方亭
是昔日鸣鹤园中最大亭
也是园内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建筑
原名“翼然亭”
出自《醉翁亭记》中
“有亭翼然”一句
△北大鸣鹤园里的翼然亭
而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
与这座亭子同样古老典雅
吻兽伏脊,亭角飞起
如鸟展翅,独具韵味
八幅“八仙过海”浮雕点缀亭内
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无论是校景还是古画
在大气磅礴的楼阁间
“山水之间”,是“醉翁之意”
隽永着中华传统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醉翁亭
校景亭在北大鸣鹤园
鸣鹤园 鸣鹤园在其全盛之时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于1928年左右由燕京大学购得作为校园的一部分。其面积约9公顷,园中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又有两处池水(今荷花池与红湖),一派自然山水风光。历经坎坷后,鸣鹤园中原有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仅有翼然亭保存完好。今日鸣鹤园中建有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考古文博学院新馆、生物技术楼、动物房等——均为仿古建筑,以期与鸣鹤园的古典风貌相契合。园中有石刻“鸣鹤园”三字,为启功先生题写。
天文博物馆
在北大,“看见”
北大图书馆阳光大厅 & 天文博物馆
踏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阳光大厅
便开启了通向无垠宇宙的神秘通道
在这个微缩宇宙中
博雅书塔高耸矗立
是通往知识宝藏的指引
水波书架上密布着无数书籍
如同万千思想的繁星
每一面墙,都在诉说着浩瀚的故事
每一声脚步,都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朝圣
△北大图书馆阳光大厅
遥望上海,坐落着全球最大的天文馆
这座探索星辰的殿堂
是心灵和宇宙的交响
每一颗展示的星辰
每一次科普的讲解
都像是对宇宙无尽奥秘的温柔诠释
图书馆和天文博物馆
它们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历史的讲述者
它们教会我们
无论是向内探索丰盈的内心
还是向外探索无垠的宇宙
真正的旅程,始于好奇
始于对求知的渴望
△上海天文博物馆
阳光大厅在北大图书馆
图书馆玻璃穹顶 始建于2005年,在建馆125周年之际,阳光大厅旧貌换新颜,设置通识参阅厅、借还总台、数据享阅厅等空间。通识参阅厅的主功能区由木制搭建的“博雅书塔”和圆型“水波书架”、阅览桌构成,将北京大学著名的“一塔湖图”景点汇集在图书馆内,实现“景中有图、图中有塔”的美好景象。沐浴在暖阳之下,漫步于书架之间,每次造访,都是心灵的旅程。
洱海
在北大,“看见”
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侧旁 & 洱海
去有风的地方
三教窗外,一树繁花怒放
轻盈、蓬勃、吐露着
冬去春回的喜悦
恰似洱海岸边
排排浪花翻涌
肆意、奔放、奏响着
群山环绕的共鸣
风吹来,席卷一捧芬芳
闭上眼,接收春天传来的简讯
风吹去,夹杂几分潮湿
闭上眼,享受湖海带来的辽阔
△北大三教侧的春天
山桃装点窗边
此起彼伏,春光萦绕在心中
洱海浪花满袖
煎盐叠雪,留下无尽的奔涌
今夜酣然畅眠,入梦来
是一树无尽的春意盎然
与一湖无垠的碧波湛蓝
△洱海畔的春天
山桃花在北大三教侧
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 又名刘卿楼,位于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东南方向,两楼之间有连廊相连。第三教学楼临近操场,学习疲惫时,可短暂抽身,放松身心。暖春时节窗外的山桃花盛景,沁粉雅白,芬芳茂盛,是三教独特的风景。
“北大是永远的热爱”
因为这里——
不仅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
红墙白瓦间
求学钻研,多了一份美意
更是湖泊相连、堤岛穿插
山环水抱中
聆教修身,此时此景总相宜
再道一声喜欢北大
因为这片如诗如画的风景
因为这片风景上留驻的青春
即目之处
未名水映衬着黄河月
是美,也是情怀
策划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创意 |张矣可
图片 | 朱成轩、蔡翔宇、钟洁岚、陈敬哲、谢凌璐、隋雪纯、黎潇逸、贾宝如、黄喆、黄尔菡、康美玲、杨墨、白雨琪、张灵馨、姬浩宇、视觉中国
文字 | 张一涵、郑博予、毛堃璇、唐儒雅
统筹、编辑、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