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东北人知道的计量词儿,太搞笑了吧!看一看你能听懂多少?

只有东北人知道的计量词儿,太搞笑了吧!看一看你能听懂多少?

首页角色扮演咔叽探险队神力纷争更新时间:2024-04-29

听东北人说话,许多外地人会乐的合不拢嘴巴,会觉着非常的生动有趣儿。东北人诙谐幽默的“老逗”性子是天生的,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凝练、传神、生动、有韵味,听起来嘎巴嘎巴的相当有趣味儿。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个“大忽悠”,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家伙,小品中对话的语言,就是东北人日常的口语。“忽悠”这个词儿,就是说假话糊弄人让人家“上道儿”的意思。在东北的方言中,就近取材、以形会意放到口语里的,那可太多了,无不生动、形象又恰到好处。

比如,人们会把身体的部位拿来作量词的,许多人都知道“老鼻子了”,是说一个数量很多的状态,形容数量多的还有“一脑门子汗”“一屁股饥荒”等。“饥荒”也就是“债”,“债多”可以说“一脑门子饥荒”,这是较为寻常的说法。如果说“一腚沟子饥荒”“一腚眼子饥荒”“一屁眼子饥荒”,拿人的下焦部来作比拟,就有取笑或自嘲的含义了。

这样的量词比比皆是:

一胯子远;指迈开一步的距离,形容离的很近。

一扎长:手指张开丈量叫“扎”,也就是大拇指尖到食指或中指尖的距离,也叫“一豁豁长”,也说“几扎长”,如“三扎长”“五扎长”,非常的方便。

一讨长:指两只手向左右两边展开的长度,大约与本人身高相等。

一胯骨高,形容很矮,也就到胯骨的地场儿。

一裤兜子汗:出了很多的汗。

巴掌大:形容非常小,通常说“巴掌大的玩意儿”,有轻蔑的含义。

另外,东北人也常把器具作为量词的,比如“一竿子远”,指距离不远,这里的“竿子”是量词,跟“一竿子支到底”“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竿子作为器具来用,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八竿子”形容非常的远,如“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这事儿离我八竿子远呢”。

再比如,平常买菜时说“给我称十块钱的”,就是很形象了,若象小品里说唠嗑,“咱再唠十块钱的”,就是幽默了,这就是东北话的趣味儿。

这样说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解释了,如:一水舀子,一筷头子,一羹匙儿,一炉铲子,一炉钩子,一土篮子,一卡巴裆,一梭子,一节骨长,一吧嗒嘴,一搭眼,抠耳勺大,一丁点儿,一卵子皮厚,一母指粗,一蛋头子,一小嘎哒,豆大点儿,一泡尿远儿,一人高,等等。

东北口语中带“一”的形容词儿,还有:

一溜烟儿:跑得很快。

一股脑儿:一鼓作气做完。另一个是“一下子”“全部”的意思,如“一股脑儿都走了”。

一嘟噜:(提、挂起来的)一串。如:一嘟噜葡萄。

一骨碌:很短的一段。如,给我来一骨碌甘蔗。

一晃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如:一晃儿三十年了。

一小捏儿:两个手指捏一下的那么多。

一杵子:拿拳头直击一下。给一杵子就是用拳头击打一下。杵子,也叫杵炮。如,把他惹急眼了,给了对方一杵子。

一窜高,一蹦高:向上使劲儿一跳的样子。如:这小子一蹦高就没影儿了。

喯儿一个,歘(chua) )一个,都是“亲一下”的意思,听起来都有那个动作的声音。

还有:

一扎啤酒,叫作一提溜啤酒(6瓶)。

一小块肉,叫作一旮沓肉;

一截香肠,叫作一骨碌香肠;

一袋鸡蛋,叫作一滴溜鸡蛋;

全都一样,叫作一水儿。

在东北人的口语中,说“半个”“小”“老”的有:

半儿拉:一半。

小嘎豆子:小孩子。

小欠儿登:小孩子调皮捣蛋欠揍的意思。

半儿拉子,小半达子,半大小子,都是指不大不小的少年。

在家里说孩子的大小,老大说“头大的”,最小的说“老嘎达”,也有说“老幺”的,外号说“老土豆子”“老地瓜”。

老蒯是形容己婚岁数大了,没有了风韵,不招待见的女人,同义的大概是“老婆子”了,有的老头就这么称呼自己的老伴儿。

东北方言里,称呼身体的部位也是有讲究的,腋窝叫“咯吱窝”,因为挠对方的腋窝,他会咯咯吱吱地笑个不停,挠“咯吱窝”这个动作就叫“咯吱”。胯骨叫“胯骨轴”,内含了一些扭的动作。裤裆,叫“卡巴档”,指裤子的交叉点。屁股叫“屁股蛋子”,有圆的概念,类似的还有“腚沟子”“脖颈子”等十分形象的词儿。

这里说一个外地人保准儿听不懂的有意思的句子“波力盖卡秃噜皮了”,膝盖叫“波力盖”,“卡”指摔倒在地上,“秃噜皮”就是皮肤的表面破了不完整了,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摔个跟头膝盖嗑蹭到地上破皮了”。还有一个“打出卤子了”,指头被打出血了。

“秃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事情半路上黄了,也叫事情办“秃噜”了。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别具一格的“成语”,比如“五马长枪”“五脊六兽”“水当尿裤”“喯楞瓦块”等等,也有许多特定的口语,虽然不是“成语”,但也是非常生动传神的。

来解释一下一些常用的词儿:

嘎哈;干啥,日常的问语。

嗯呐:嗯,是,常用的答应声。

脚打后脑勺子:非常的忙。

卡马眼:眨巴眼。一卡马眼功夫,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各叽,叽各:喋喋不休,表达不满,也有口角纷争的意思。如,这两人又叽各起来了。

绑丁:猛地。如,我绑丁想起来了,他是......

浮流的:指液体装满了,快要溢出来了。

杠尖儿:指固体粒状的东西装满了,堆出山尖样儿的状态。杠,是一个度量用词,又如“杠杠的”。

差不离儿:差不多。

备不住:也许,可能。

麻溜儿:速度快,也叫“麻利儿”。

赶趟儿,赶得上时间。如,现在快走还赶趟儿。

调理:欺骗,哄弄。如,你咋调理人呢?

屁崩似的:形容性子不沉稳的样子。如,这人屁崩似的,没呆几分钟就走了。

鼻涕拉撒的:形容淌鼻涕不利索的样子。

大脖拐:照脖子打一下。

吱了毛,炸翅儿:不服气,总弄些事儿来反抗。

猫楼、夹道子:均指厕所。

逼次,白话:指很能讲话让人家耐着性子听。

磕碜:丑,不光彩。

啥膜;拿眼睛四处看,寻找,我给找了个文词儿,撒眸。

得搜儿:就是嘚瑟,也说得得搜搜的。

膈应:形容见到脏东西或者让人讨厌、害怕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反应。如有句歇后语说“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就是让人恶心的意思。

格路,格色: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古怪、乖张,令人讨厌。如,他这个人很格路。

镇高:这么高,一般要加上用手比划一下高矮的动作。同样的“镇多”,也需要比划一下有多少,其实正常写法应该是“这高”“这多”,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意思了。

“糊巴儿地”,形容食品有一点烧烤糊了,另有一个语音相近的“虎巴儿地”,是说人傻又鲁莽的样子,“虎啦吧唧”“二了吧唧”,都是这个意思。

东北方言的口语里,有许多的省略语。小沈阳在小品《不差钱》里面,说过一个词儿“不道”,就是“不知道”的省语。还有买东西时问“多钱”,就是多少钱的意思。“屁大个地方”,是说屁股那么大的地方,指狭小。“嗖下子”,整句是“嗖的一下子”。

东北方言里面,往往也加一些后缀,以加重语气和情感,如“完犊子了”,就是完了、坏事了的意思,类似的还有“滚犊子”“扯犊子”“装犊子”,加上“犊子”二字,听起来有趣多了。还有“简直杆儿”,也是简直的意思。不点儿,不一点儿(大,多)的意思。“不远狭儿”,距离很近,不远,“狭儿”也是后缀。半拉咔叽,一半,“咔叽”没具体的意思。另外,也有在中间加字的,如“一眨眼的功夫”,东北人说成“一眨巴眼的功夫”。“埋汰”,说成“埋了吧汰”。加缀词的还有“打滑哧溜儿”“破破烂呲的”“拧歪”“挣歪”“远点扇子”“傻拉吧唧”“磕碜吧拉”“歪蒯邪拉”,等等。

但是,“一块堆儿”,并不是“一堆儿”的意思,而是“一块儿”“一起”的意思。如,我们一块堆儿去吧!

单说一个“大约摸”,是估计差不多少的意思。东北人把“约”念“邀”的音,比如“纽约”念成“纽腰”。“摸”mou发声成“母mu”,念出来就变成了“大邀母”。这里的“约”是度量的意思,如“约一斤饼干”就是“称一斤饼干”。

东北人常把“做”“干”说成“整”,如“整点啥”“整的挺好”,“整不明白”,这个“整”跟整人的整不是一个意思。

削,是打、揍,惩罚人的意思。

拥护啥,就是因为啥的意思。它是谐音,正音被变调了。

东北口语中的“可”“老”“成也”,都是“很”“非常”的意思,如“我老喜欢了”“我成也喜欢了”“可好玩了!”。

说了这么多,我是“镇多旮旯骨气儿的计量词儿俺贼啦懂”,意思是说“这么多稀奇古怪又有趣的计量词儿,我是非常非常懂的哦!”

最后,我说几句东北方言,试一试:

“不擂你,臭美,得搜儿,削你个包”。

“屁大点儿地方,一出溜儿就到了。”

“一脑门子的挣钱道儿,只写出来这么一筷子头儿的嘎哒文,靠它还想还上你欠的那一屁股饥荒啊!”

......这些个话,你都懂了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