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新片待上映!成为劳模的古天乐,却救不了香港电影

十部新片待上映!成为劳模的古天乐,却救不了香港电影

首页角色扮演龙城战记更新时间:2024-08-03

在3月15日举办的香港影视博览会上,多部港片在博览会上展现庐山真面目,其中古天乐一人就占了十部:

《扫毒3》《G风暴 》《金钱帝国:追龙擒虎》《寻秦记》《送院途中》《一线生机》《恶行之外 》《明日战记》《九龙城寨》《暗*风暴》。

这数量,刘德华看了都想叫一声“劳模”。

遥想当年,一部《寻秦记》差点要了古天乐的命。

这才让他萌生了离开TVB走去拍电影的念头。

谁曾想20年后,自己要肩负起拯救香港电影的重任。

但是香港电影,光靠一个古天乐,是拯救不了的。

因为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那段日子里,早已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01 三足鼎立

上个世纪70年代,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人们吃饱喝足,开始追求消费娱乐。

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邵氏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

旗下制作的《独臂刀》,成为香港首部破百万的电影。

花了十二年打败老对手“国泰”后,邵氏独霸香港影坛。

但是邵逸夫并不能高枕无忧。

因为新的竞争对手又出现了。

曾经的部下,他最得意的爱将邹文怀出走,创立嘉禾影业。

高价签下李小龙,接连推出《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电影。

不仅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纪录,还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

这个成绩让羽翼未丰的嘉禾在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

李小龙的英年早逝,打乱了邹文怀的计划。

不过很快他就签下了另一位头马,日后被封为初代喜剧之王的许冠文。

《鬼马双星》《摩登保镖》接连打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尤其是《摩登保镖》创下了287万的历史观影人次纪录。

要知道当时香港人口才500万。

这一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邹文怀乘胜追击,广纳贤才,先后发掘了成龙、洪金宝。

从此香港影坛形成了邵氏和嘉禾双雄争霸的局面。

进入80年代,又有一位玩家入局,它就是新艺城。

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

后续《难兄难弟》《惊魂夜》《小生怕怕》部部卖座。

新艺城已经有底气叫板邵氏和嘉禾。

至此,香港影坛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真正开启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02 末日前的最后狂欢

1988年,港产电影突破110部,比1987年增长了30部。

明星轧戏成为那个时候最稀松平常的事。

比如“刘十三”,“郑九组”等外号传遍圈内。

什么意思?

指的是刘德华一年内拍13部电影,郑裕玲同时跨九个剧组拍戏。

有新戏开,忙的不只是明星,连带幕后的摄影、灯光、武指等都供不应求。

一人同时负责三四组戏,收入碾压当时的白领。

钱来得太快了,大家赚钱都赚疯了。

也许你会想,一个小小的香港,真有如此大的体量吞下这么多电影?

答案是不能。

香港电影依靠的是比本土体量大几十倍的海外市场。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在内的大批港片成功打开韩国、日本等市场。

周润发、张国荣、王祖贤成为一代人追捧的偶像。

《英雄本色》在韩国上映后,小马哥同款风衣一下成了网红款。

黄百鸣的《92家有喜事》,特别针对韩国拍了一个结局,主要戏份都给了张国荣。

因为韩国人对张国荣实在是太痴迷了。

彼时的中国台湾,同样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但是电影工业还没有成熟。

港片成了最佳引进的对象。

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候,在台的占有率达到40%以上。

台湾片商嗅到商机,大量投资港片,而且出手十分阔绰,颇有煤老板的做派。

他们不关心剧情,只关心主演阵容。

只要香港制片人报出故事题材和明星阵容,台湾片商就愿意投资。

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天若有情》会到中国台湾挑选吴倩莲出演女主角。

最夸张的还是王家卫,靠张国荣、林青霞等全明星阵容忽悠到上千万投资,拍出了至今被奉为经典的《东邪西毒》。

很多港片只要拿了台商的钱就已经回本了,在其他地区上映的钱都是赚的。

没有回本的压力,所以90年代初期涌现大量巅峰级别的港片,比如:

《唐伯虎点秋香》《青蛇》《新不了情》《重庆森林》……

钱好赚,浑水摸鱼的就开始多起来了。

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大家疯狂拍片,越来越没有底线。

所以你会发现,港片产量虽然屡创新高,但烂片同样不计其数。

而且有一个隐患被大家选择性忽略:

当港片年产量突破200部之后,观影人次反而减少了将近1000多万。

慢慢地,副作用开始体现。

明星片酬、拍摄成本水涨船高,但票房却一泻千里。

台商再有钱,也不能花钱做慈善,纷纷开始减少投资或者是撤资。

另一个导火索是台湾市场的崩溃。

台湾放宽美国大片和日本电影的数量限制,试图摆脱当地对港片的依赖。

港片在好莱坞大片面前,溃不成军。

失去台湾市场之后,连本土市场也岌岌可危。

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上映,豪取6000多万票房,终结了十几年来由港片保持的票房冠军。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东南亚市场的失守,成为压垮港片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融危机卷席亚洲,经济不景气,东南亚对港片失去了兴趣。

在那几年里韩国、日本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东亚电影文化中心,并迅速抢占了剩下的一大批市场。

香港电影人如梦初醒:

变天了。

而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选择:

北上。

03 别了,香港电影

03年内地与香港签订了著名的CEPA协议,合拍片成为大势所趋。

一大批香港影人选择北上掘金。

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终于成为过去时的存在。

为了适应内地的审查制度和观众口味。

港片那种常有的嬉笑怒骂越来越少,意识形态这种东西更是碰不得。

《无间道》有内地特供版结局,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直接被抓。

《黑社会》改名《龙城岁月》,古天乐饰演的Jimmy仔摇身一变成了警察卧底。

《毒战》的结局,古天乐饰演的角色被执行死刑。杜琪峰曾说过,如果不考虑内地市场,最后结局他会让古天乐成功逃走,以后也抓不到他。

有的导演选择妥协,有的导演主动拥抱。

比如陈可辛,《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已经没有一丝港片的痕迹。

作为曾经在香港贺岁档呼风唤雨的喜剧之王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拿下了两个年度华语票房冠军,《美人鱼》更是将内地电影市场带入了单片30亿时代……

刘伟强、林超贤收起江湖义气和匪气,全力进军主旋律题材。

《中国机长》《红海行动》都刷新各自类型题材的票房新高。

“重生”,是王晶用来形容他们这代香港导演北上之后的事业状态。

但不可否认的是,“港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与此同时,香港本土市场则进一步萎缩。

大导演纷纷北上拍片,只剩些新导演拍文艺片勉强为港片发声。

香港地方小,普通人的生活千篇一律。

梁家辉就曾说过:“香港是个非常小的地方,从1960年代到今天,黑社会由兴起到没落,警队从贪腐到廉洁,这些故事都已经讲完了,还有什么可以讲的呢?”

属于港片的那个黄金时代,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香港电影人或许可以重来,但香港电影是无法重来。

然而随着内地年轻导演的崛起,香港导演在内地的生存空间并不容乐观。

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上映一天之后,便失去了和同档期影片竞争的资本。

那一年春节档笑到最后的是,郭帆的《流浪地球》。

而这仅仅是郭帆执导的第二部长片。

陈思诚仅用时七年成中国首位百亿票房导演。

饺子、贾玲第一次拍电影,就进了中国票房总榜前三。

香港电影处于黄金时代的时候,没有意识去培养新人,如今再也没有机会和空间给年轻人发挥。

比港味缺失更严重的,是你连下场和对方比试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喊了许多年的“港片崛起”,终究还是错付了。

如今的港片,最有观众缘的依然是这帮已经火了很多年的老人。

如今的港片,吸引的人群还是当年在录像厅、VCD浸淫的那批人。

我们为什么怀念港片,是因为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那种独有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想象不可复制。

我们庆幸生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但是没有经历过那个阶段的人不会理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文化。

香港电影已经不再是华语电影的风向标。

对于年轻观众而言,港片就像是一个坐在阳台看夕阳西下,执拗地诉说“想当年”的老爷爷。

刘德华、古天乐、周星驰等人终会老去,支持他们的人也终会老去。

到时候,谁还来为港片买单?

三十年如一梦,香港电影从“黄金时代”过渡到“冰河时代”,让人不胜唏嘘。

香港电影曾经所造就的辉煌,有目共睹。

如今看着它举步维艰,也是时势使然。

往往只有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

终有一天,香港电影会和我们不辞而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