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后周时代的墓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这些陵墓分别是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后周世宗皇后符氏的墓地。嵩陵和庆陵的现存冢高约10米,周长分别约为110米和105米,保存状况良好。顺陵的现存冢高约4米,周长约40米,而懿陵的冢高约3米,周长约20米。这些陵墓不仅展示了后周时期的皇家葬制,还保存有墓室和墓道的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2.地理位置优越:邙山位于洛阳北部,背靠黄河,面向都城,地势高昂开阔,自然地理环境优越。自东周时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古人心中的“风水宝地”。后周时期,统治者在营建都城的同时,也选择了邙山作为陵墓的建造地点,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的历史人文奇观。
3.薄葬之风:后周时期的皇陵体现了薄葬之风,这种风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后周太祖郭威等人的陵墓就是这一风气的体现。这种葬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也对后来的葬俗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洛阳后周时代的墓葬特点包括皇家陵墓的规模与保存状况、邙山作为风水宝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后周时期的薄葬之风。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后周时期洛阳墓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