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书香

乡野书香

首页角色扮演龙起苍穹更新时间:2024-05-08

龙光书院大门。彭文斌 摄

南方的油菜花只待第一缕春风吹拂,便要展开蓬勃灿烂的画卷。站在丰城市荣塘镇的乡野间,我有如是感觉。

800多年前,紫阳先生朱熹也曾站在这方热土上,看狮山吐翠、丰水涌波,沉醉于芬芳的书香之中。他抑制不住盎然兴致,挥毫写下《心广堂记》,称:“人灵于物,士秀于人,以一心之微,萃万世之理。”

雨云尚未抵达,香樟暗送绿风。循着朱熹的足迹,我走进了荣塘中学,一睹慕名已久的龙光书院。天穹下,耸立着一座灰色牌楼,白墙围合成一个寂静的院落。一度与白鹿洞书院比肩齐名的龙光书院,便隐于其间。

迎面是一座清代时期的建筑,门、窗、柱、檐皆为朱红色,门额悬着“龙光书院”牌匾。这便是圣殿,几声鸟鸣滑落。幽暗的光线里,孔子塑像居中而坐,竟然是红袍加身。陪同的人解释说,红色,本为古代贵色、正色,书院以这种形式纪念孔子,多少有点呼应“恶紫夺朱”的典故。那块“圣道中天”的牌匾,分明浓缩着书院千年的辉煌和鼎盛。往事不可追。昔日的书院是那般令人神驰:“中立正殿,后立六经楼、会膳堂、讲堂、房庑及诸生读书之室四百余间,咸秩有序。”繁花落尽,此地只留云朵空悠悠。

耳际,隐约响起朱熹的吟哦:“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咿唔何处经年韵,多在湖东乔木间。”先生逗留龙光书院月余,聆听讲座者达数百之众,书香绕乡野,经久而不息。那是一幅幅怎样的动人图画。文化的种子走出深宅大院,抖尽神秘,在一颗颗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

鲜为人知的是,地处丰城古县治的龙光书院,却是由私人所创办。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官至大司寇的陈瑞迁居此地后,首先办理的大事便是立荣塘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他还“捐剑池庙、山寺桥陂上田五百亩以给之,远近无不感动”。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四月,陈氏子弟甚至“走东鲁孔庙脱真圣像归祀书院”。同年,宋高宗赵构赐名“龙光书院”。数百年间,龙光书院屡废屡建,倔强地挺立于历史的风雨中,盛时“院落巍巍齐鹿洞”“学舍参差环罗列”。

物人俱非,书香不绝。我被一种深深的寂寞推向后院。重建的六经楼、戒规堂偎依取暖,抗衡时间的无情。有风从旷野里拂来,像一只鸟掠过水面。纷繁的倒影里,我看见朱熹漫步于“层崖峻石,苍藤古木”之间,或与众学子诵诗读书,或坐而论道,穷尽天地。灰瓦白墙间,似乎依旧有先生讲学的回音。他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又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拨开重重的时间迷雾,我见到了《宋龙光书院图》,设计方正周全,以书院大门、圣殿、六经楼为中轴线,两边建筑对称,讲堂、花台、试衣亭、读书之室、晚晴斋、仓厫、客馆错落有致。加上丰水河环绕门前,四周林木幽深,如此超凡脱俗之地,难怪求学者络绎不绝,趋之若鹜。

元至正年间,龙光书院重修,史学家、文学家欧阳玄慕名来访,欣然题写篆额、作序,更是为书院锦上添花。我在陈列室里目睹了“龙光书院”这方珍贵的碑刻,运笔遒劲娴熟,功力深厚,大气庄重。旁边竖立着一块捐资勒名碑刻,乃清代光绪壬辰年仲夏第六次修建龙光书院的物证。沧海桑田,人事更迭,唯有书香始终弥漫在这方土地,从未消泯。

龙光书院的得名与丰城的剑文化密不可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名句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句话中隐含的典故,便是西晋丰城县令雷焕在荣塘发掘出能够射出龙光的宝剑。900多年里,龙光书院仿佛一把圣洁的宝剑,熠熠生辉,耀亮了多少读书人的梦境,风流千古韵,书声琅琅无边,历尽蹉跎岁月,“讲席依然无俗尘”。

据说,如今,荣塘中学以龙光书院作为国学教学基地,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诵读经典的声音时而响彻乡野。我听得欣慰,一股暖流荡漾心海。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组生动的影像,在南宋那个风云激荡的乱世,陈瑞之子陈自俯置个人生死不顾,千里走单骑,奔赴沦陷区,从曲阜护卫孔子真像到荣塘。既有侠义之气,又有儒雅之节,这就是龙光书院的风骨。

我忽然读懂了《心广堂记》。“意有不诚则心有不广,心不广则体岂能安舒哉?”心广,才能驰骋天之高、地之阔,龙光书院的心广堂其实是一代代学子安放灵魂的净土。于是,书香绵延,亘古不绝。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