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简称为仙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作采用榫卯、雕刻、镶嵌、生漆、烫蜡等传统技艺精细加工,在结构和造型上既有中国传统皇室的高贵,又有民间的简洁朴实,用料考究,具有时代特征和仙游区域文化特色。
仙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老工艺流派。它最初源于古代的建筑雕刻艺术,唐代的仙游素有“僧乡佛国”之誉,当时寺院庙宇的栋梁、屋橼、门楣及家具装饰就开始植入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佛像造型简练、刀法娴熟、线条流畅、风格独异,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时期,仙游雕刻艺术由建筑装饰逐渐融入家具制作技艺,民间木雕工匠们运用传统木雕艺术来雕刻和装饰硬木家具。当时宰相蔡京酷爱的“太师椅”,就是由仙游民间木雕工匠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其“上圆下方”造型承载着中国古代“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哲学概念,浸漫着浓郁的儒家思想。
此后,仙游工匠逐渐把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宝座、条案、条桌等木雕家具,运抵京师进贡。到明清时期,仙作经过工匠们的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民间雕刻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已经大行其道,深受皇家王室和宫廷贵胄们的喜爱。
这一时期,仙游的艺术雕刻家具和红木雕刻家具,无论在木工制作造型,还是在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都日臻完美。据记载:其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精微,可与皇城下的北京木雕家具、苏州红木雕刻家具、浙江东阳木雕家具相媲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仙作风格。
到了近现代,仙作雕刻工艺更是流派纷呈,诞生出“洋塘雕花派”“坝下雕刻派”“木作营造派”等风格各异的艺术门派。洋塘雕花和坝下雕花,作为雕刻类门派丰富了仙作的雕刻技艺,木作营造派作为木工门派,把精湛的榫卯技艺演绎得炉火纯青。
建国初始,百废待兴。仙游民间手工艺人处于零散做工阶段,他们以师带徒,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为群众制作生活必须的木制品。据上年纪的老人回忆,早期仙游地区木作工艺严格区分为“大木”和“细木”。“大木”指的是建造木制结构房屋。“细木”则是打造家具,分为小木作及雕花两种工艺,主要为眠床、综合柜等家具的制作和雕花、上漆。受当地民风民俗影响,民间木雕艺人把仙游的国画艺术与精湛的木雕艺术融为一体,雕刻多种山水、人物,饰以黄金装饰在床、橱、桌、椅等木家具上,精致美观。
到了1958年,县民政局在鲤城柳坑创办“仙游县福利雕刻厂”。这是仙游第一家国营性质、较成规模的木雕厂,年产0.26万件木雕,产值1.90万元。当时,仙游民间工艺就已经按地理位置分为东乡、西乡。西乡的工艺史称“洋塘雕花派”,主要是指度尾、大济等乡镇的民间工艺。东乡的工艺史称“坝下雕刻派”,有粗茶派和紫洋派两个支派,主要指榜头镇的民间工艺。
同年仙游木器社创办。在木器社内,以杨忠平为主的西乡师傅与以林福来为主的东乡师傅,在雕刻技术上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直接促进了仙游木雕手工艺的发展。当时木器社已实行规格化生产,制作8寸、10寸、12寸、14寸、16寸等规格的雕刻作品。这一时期主要雕刻的题材有:穆桂英、太白醉酒、牧童骑牛、关公等。在仙游木器社涌现出许多工艺大师,譬如李开霖、杨忠平、林福来、林福森、蔡爱珠、张庆金、黄兆洪、苏洪财、林良藻、黄春高、苏启锁、游良照、陈顺汉、陈顺池等。
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仙游木器社被封。1971年,榜头公社在灵山创办了榜头工艺厂,仙游木器社大部分榜头籍工人回撤到榜头工艺厂。1973年度尾雕刻厂创办。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仙游的泥、石、竹、木、根、玉、铜雕塑艺术迅速发展。榜头也因“六编”(即竹编、草编、藤编、艺编、塑编、棕编)“六雕”(即木雕、竹雕、石雕、铜雕、骨雕、仿玉雕)特色产业而著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仙游有不少乡镇都办起了工艺厂,仅度尾镇就有工艺一厂、二厂、三厂,工人最多时达到数百人。据记载,正是这段时期,仙游出现一批淘金客开始下海经商。他们游走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美洲等地,从事寺庙修建的工作。他们从海外各地带回名贵木材,开始大规模打造红木家具,同时不断地向外输出具有仙游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和仿古红木家具。至此,仙作开始蓬勃发展。 郑志忠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报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