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建设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

庆阳市建设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

首页角色扮演灵天纪官网版更新时间:2024-05-01

编者按:文化自信,中医为先。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换届会及学术年会在杭州市召开,庆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岐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定祥当选该会副主任委员。

会议围绕“一带一路”中医走出国门,中医药文化渊源、价值、传播与学科建设,地域中医药特色文化等主题进行学术交流,成果丰硕。

安定祥以《庆阳市建设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题,交流了我市10多年来打造“岐黄故里”特色文化品牌的工作成效,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深受与会专家好评。

陇东报微信公众号从今天起,分期刊登岐黄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以期更多中医药文化专家、学者关注庆阳,研究岐黄文化。

甘肃庆阳,是中医鼻祖岐伯故里,岐黄文化的发祥地。自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70多年间,特别是2004年6月,市内成立专门的岐黄文化研究机构至今的10多年时间内,市内岐黄文化研究由民间散在到有组织进行,由一般性论证到特色品牌打造,由文化理论探讨到规模产业扩展,从而在历史考证、理论研究、遗迹建设、学术交流、产业开发、宣传推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全面推进庆阳市建设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最高学术机构的高度评价和国家*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许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深受邻国和西欧各国友人的青睐。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庆阳市为“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庆城县岐伯文化园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为庆阳题词“岐伯故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题词“岐伯圣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桑国卫题词“岐黄文化圣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题词“岐黄医道之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题词“岐黄本草之乡”。

庆阳市岐黄文化的研发已经走出省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庆阳也已成为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大量的史实考证证明,庆阳市的专家学者得出了六个阶段性研究论点:

1

岐伯在历史上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真有其人;

2

岐伯故里在古北地今甘肃庆阳;

3

岐伯的出生地在今庆城县葛崾岘乡青龙嘴;

4

岐伯的诞辰纪念日为农历三月初五;

5

岐伯与黄帝创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岐黄文化;

6

岐伯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

我们的历史依据

史、志、典籍有诸多记载

游客在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游览。

重要史*载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隋书》:“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黄帝命岐伯作鼓吹、铙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主要医籍记载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书。

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

宋·高保衡《重广补黄帝内经素问序》:“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主要辞*载

《辞源》:“黄帝,古帝名……咨于岐伯而作《内经》”,“《素问·内经》等书,本作岐伯。”又:“北地,郡名,(一)秦置,统甘肃、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川诸府州县之地,治义渠,古城在今宁县西北。(二)汉置,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治马岭。”

《辞海》:“岐轩:岐伯,上古名医”,又“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

主要志*载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第二十四卷:“庆阳府,郡号安化。”“人物,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常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庆州,安化郡,今理安化县。”“人物:岐伯,北地人,与黄帝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世。”

南宋·郑樵《通志》:“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明·韩鼎《庆阳府志·方技》:“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

清《庆阳县志·人物》:“岐伯,北地人,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民国·张维《甘肃省人物志·方术》:“岐伯,北地人也,黄帝与论医,有《素问》《内经》行于世。”

市内有多处历史遗迹

庙宇3处:

南原庙

《庆阳府志》卷十九(坛遗):“岐伯庙在南原,今废”。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庙花塬村薛家咀。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族的花园。现址仍有窑洞1孔,墙壁上可见一片片彩色壁画,有一岐伯石像已遗失,院中有一莲花石香盘。每逢2月2日村民仍有祭祠、求医集会。

嘉会门外庙

《庆阳县志》卷三(坛庙):“岐伯庙在县城嘉会门外。”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

《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已毁。

洞府3处:

庆城县药王洞养生小镇一角。

位于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地域上的药王洞。

又名圃寒洞,曾塑有岐伯、张仲景、孙思邈像,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每逢3月5日有祭祠、求医问药活动。

位于庆城县葛崾岘乡岐伯出生地青龙嘴下的药王洞。

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内还残留岐伯罹难渡命的壁画。每逢2月5日有祭祠、求医聚会。

位于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的岐伯洞。

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原窑洞内有壁画,有一古石碑已遗失。

活动遗址5处:

1

子午岭(也称桥山)

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

2

黄帝冢

位于正宁县五顷塬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塬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正宁县志》载:“黄帝冢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冢今仍在。研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3

鸡头山

位于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山势如雄鸡引颈报晓,昂首屹立,峰峦突兀。相传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镇原县志》(道光版):“鸡头山,《五帝纪》: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山”。后建有石崆寺。镇原县开边乡政府立碑记述道:“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始祖黄帝西巡崆峒之后,又不辞爬山涉水之苦,特意登临这座风水宝地,既是认祖寻根,又为自己卜占生坟也。正是这种原因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曾登上此山,凭吊黄帝古陵。”

4

黄帝山

位于华池县。《华池县志》(地理):“黄帝山位于柔远河西侧、庙巷乡南山。古时山上有轩辕黄帝庙,山下沟道称庙巷。”传说黄帝巡行曾住于此山,故名黄帝山。

5

马蹄泉

位于合水县蒿咀铺乡陈家河村。此为传说中“黄帝乘龙处”,即黄帝在此乘上自己的坐骑踏地成泉,上天而去之地。

民间流传的故事

▶岐伯降生青龙嘴

岐伯出生在庆城县西南天子梁青龙嘴,今葛崾岘乡天子村的青龙嘴,遗址在原青龙嘴初级小学的土窑洞中,青龙嘴地处东西走向的天子梁东端,山梁气势特异,景色宜人,此窑洞庄宅坐北向南,后靠双峰峁,前方开阔,两面呈罗圈半围状,窑洞下多层台涧地,台下有一清泉,凉爽可掬饮,四季久旱泛水不止,人称“神水”。整个景观犹如太极图显现。青龙嘴下建有药王庙、药王洞。岐伯祖先为姬姓,岐伯春月之日生,出生时有特异天象出现。天子梁有周先祖鞠陶争夺江山的传说,故称天子梁,也叫天子穴。

▶少年生活多坎坷

岐伯长相奇异,幼年聪颖过人,但少年家遇洪水淹没,再遭母亲重病缠身,练就了岐伯抗争自然的意志,启蒙出通悟医道并治病的信心。

▶拜师学医树大志

岐伯救一落崖的老者,原来是一位神医叫中南子,实名叫僦贷季,便拜师学医,尝草治病;后又离家南下巧遇神农,再拜为师,得到真传,医术增高;还曾偶遇元始天尊,指点修身养性之术,遂成医术大师。

▶悬壶济世施恩泽

岐伯遍尝百草,识得药性,妙治百病。如用苦苦菜(败酱草)治脓肿、用益母草治产后病、用兰草(佩兰)治瘟疫,救人无数。还创造出用香草防病、治病,成为“香道”的创始人。

▶岐黄论经成天师

黄帝离轩丘云游,在崆峒鸡头山问道广成子,得知桥山(子午岭)有名医岐伯,便亲来求教,为民除疾解苦,并请回宫殿,君臣问答,探究医理。经过整整三年的研讨,共问答讨论了1080个有关天道、地道、人道方面的问题,由文字官仓颉记录,刻于兽骨,成为《黄帝内经》,黄帝拜岐伯为“天师”。

▶辅佐黄帝统中华

岐伯随黄帝驰骋中原,降服蚩尤,在军中治马病、驱瘟疫;破难阵、救官兵;创军乐,制军旗;既为军医,又为军师,终助黄帝统一华夏,并与黄帝在泰山祭天,彰显功德,为民祈安。

▶治国著书兴邦业

岐伯协助黄帝创造音律、文字、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事等自然之道和社会文化,又深究医道及养生之道,著成《黄帝内经》之后的八部医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天师仙逝祭千古

岐伯天颐之年秋月仙逝,黄帝与万民同悲厚葬。从那时起,古北地郡建了岐伯庙,开凿了岐伯洞,供奉神像牌位,每年在三月五日诞辰和秋月逝世日,民间就有庙会,祭奠岐伯,施舍药方,香火不断。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庆城县药王洞等处的庙会仍在延续,尊崇岐伯的民俗民风早已形成。

史家、方志论述

游客在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游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黄帝族原生活居住在西北方。”“居住在东南方的被称为夷族,居住在北方、西方的被称为狄族、戎族,居住在南方的被称为蛮族。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仰韶文化的所在地,当是黄帝族的文化遗址。”“甘肃庆阳县……都曾有旧石器的发现。考古学上认为这种遗物,有些属于河套文化,有些比河套文化还要早些”。

郭沫若《中国史稿》:

“当夷族和羌人的一些氏族和部落活动在黄河流域的时候,有一些氏族和部落从我国北方发展起来,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些氏族部落想象中的 祖先。”“这个部落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之后,有很大的发展”。

王秉祥《甘肃省志·总序》: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甘肃省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草木丰盛,河流纵横。”“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甘肃活动。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甘肃已发现千处以上。远古时黄帝北逐荤粥至崆峒,登鸡头山,虞舜迁三苗于三危。”

《庆阳地区志·概述》:

“庆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敷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

民族繁衍脉络印证

远古时期

1978年在庆城县三十里铺乡发掘出白垩纪环江翼龙化石;1973年在合水县发掘出上新世黄河古象化石。

旧石器时代

《庆阳地区志·文物》:“1920年在华池县上里塬乡赵家岔‘洞洞沟’发掘出三件打石器(一件石核,两件石片),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区内还有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七处。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仰韶文化遗址在全区从南到北分布广泛……马莲河中下游庆阳城至宁县政平一线最多。”“区内458处纯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庆阳地区志·文物》:“全区已发现180处齐家文化遗址……合计1939万平方米。”

通过上述史书、方志、典籍的有关岐伯的大量记载,市内存在的有关岐伯的历史遗迹,民间传颂的许多关于岐伯的故事,华夏民族进化文化圈对岐伯产生的有力支持,证明了前面提出的岐伯研究六点结论的真实和可靠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