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现在上网冲浪5分钟,就会被比自己小20岁的孩子惊到。
前一秒10岁的汽车科普小专家走红,下一秒吉他作曲天才少女技惊四座。
之前那个爆火的“给天文馆纠错”、还被中国军工官方账号肯定过的9岁男孩——
最近都在给自己的同学当天文小老师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人才9岁,已经迷上航空5年,甚至坚定了以后想“造一枚火箭”的梦想。
我想代表广大成年人问一句——
怎么回事,这些年人类进化了但是没带上我吗?
01
最强“追星”,给网友看傻了
人类满级小孩,总是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掏出一个*手锏。
中秋节那会儿,有个才5岁的小女孩让全网摄影师破防——
她偶然拍到了非常难得的飞机凌月画面,据说有些专业大咖等5000个小时都难得一遇。
《中国国家地理》立刻收录了这“神来之笔”。
让人惊叹的同时,也有网友质疑:她的爸爸本身就是专业摄影师,女孩只是恰好坐在那儿按下了快门而已。
后来爸爸发视频解释道,他们父女俩为了在中秋节拍好月亮,已经等了好几个晚上了。
小姑娘因为这份对星空的好奇心,能一直盯着每几分钟就会变位置的月亮,不断调整构图。
没想到运气爆棚,才拍到了飞机凌月的珍贵一幕。
看完后续解释,很多人非常羡慕她,就像当初为“天文馆纠错男孩”啧啧称奇一样。
倒不是羡慕他们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而是感叹有一个任这份爱好自由生长的环境,真难得。
就拿天文来说,这曾经大概是90后心目中最神秘、但又难以触达的向往。
《小欢喜》中,热爱天文的乔英子在天文馆演讲
偶然在央视播出的宇宙纪录片让人着迷,学校春游能去天文馆组织看一次球幕4D电影都觉得无比震撼;
我还记得小学的时候,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直播是整个学校特意腾出时间组织看的,看完还写了全年最认真的一份观后感。
前后好几年,感觉生活里都碰不到这般隆重庄严的大事。
但对现在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甚至可以去现场看发射火箭。
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
今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愣是有50万外地游客涌入文昌市龙楼镇。
记者发现其中有不少由老师带着,从湖南、江苏等地远道而来的中学生研学团队,更有很多父母是专门带着孩子,来现场感受这场奇观的震撼。
社会观念正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一起进步,如今小孩对宇宙最原始的好奇与热情,越来越得到妥善的支持。
哪怕在教育资源不是最发达、丰富的地方。
湖北十堰农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不仅自己一生痴迷天文,还自费给老家当地的学校买望远镜,想建设一座远程天文教育基地。
因为在他小时候,类似的资源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现在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孩子能不留遗憾。
费这么大力气鼓励孩子对天文的热情,值得吗?
90后“追星者”叶梓颐曾在采访中讲的一段故事,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叶梓颐是一位圈内少见的女性星空摄影师,多家媒体都报道过她执着勇敢追逐理想的故事,哪怕条件无比恶劣。
她曾这样形容天文对于她的意义:是天文拯救了她性格孤僻、自卑的青春。
出自@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
叶梓颐通过天文社团和比赛,接触到了很多像她一样的人——对头顶星空了如指掌,无比执着。
她现在正在通过自己的事业,引导更多像她当年一样迷茫孤独的青少年仰望星空,让他们相信——
宇宙很大,烦恼很小,而追挂在天上的那颗星是值得的。
02
“宇宙级浪漫”,
都是从小培养的
一个个追星星的“满级小孩”背后,其实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件事的悄悄变化——看似遥不可及的航天事业,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
我们下意识地觉得那是上九天揽月的顶尖科技,是只有少部分精英参与的伟大事业。
却忘了它对大众的影响力,就藏在每一次航天大事件发生时全网的玩梗,和让大家啧啧称奇的创意中。
远的不说,就说我国最近一次完成的创举——去年10月探日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
名字一亮相,又是一次惊艳全网的浪漫。
羲和号卫星模拟图
羲和最早被记载为“太阳的母亲”,到了《楚辞》中,它已经演变为太阳驾车的神。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中国许多航天工程及航天器的命名藏着一个古典神话宇宙,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与航天事业之间的距离,正在被我们共有的文化,越拉越近。
家喻户晓的“嫦娥”和“玉兔”就不提了,火星车“祝融号”的祝融,正是火神;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可以在太空中监测地震。
量子卫星叫“墨子号”,也是为了致敬这位哲学家鲜为人知的科学贡献——《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并解释了原因。
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昨天在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给孩子们科普“探火”征程时,特意把演讲题目设计成《浪漫的祝融》。
他说,“如果20分钟的讲演后各位小朋友只能记住一个中心词,我并不希望是‘祝融’,也不希望是‘火星车’,我希望大家记住的是‘浪漫’。”
现在很多像贾阳一样的航天工作者、天文学家,都绞尽脑汁,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互动、浪漫的诠释,拉近航天事业跟Z时代的距离。
还记得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全国人民传回了一张史上最高科技的自拍。
贾阳在演讲中重提了这个趣事。他把这张合影的来历深入浅出地讲了一遍,方便现场年纪很小的孩子们理解:
其实就是事先在火星车上安放一台相机,在指定位置将其从火星车的“肚子”里释放,车再退5米,咔嚓,拍好了。
再退到更远的位置,就这样,火星车和着陆平台也来了张合影。
当时网友对这张合影的二创满天飞,最出名的就是下面这两张。
左边是调侃既然没能叫“火锅号”、那就带盆火锅上火星吧,右边是展望中国人终于可以把菜种到火星上的伟业。
谁料到,贾阳也刷到了图,他在演讲时说自己还开心地把网友的P图晒在了朋友圈,并配文“华夏农耕文明的最远抵达”。
演讲中最让人觉得珍贵的瞬间,是他认真地问在场的孩子:
人为什么要去火星?这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刘慈欣认为,火星是人类进行太空移民的第一选择。
贾阳分享了几个经典回答后,在现场展示了三张图片。
第一张图,是祝融号在孤独的红色星球表面上,旁边写着三个时间。
他说,火星和地球每天的时长不一样,每隔37天才会有一个瞬间,是火星车与我们北京时间正在经历的同一个时刻。
照片上这三个时间,正是登陆火星以来那三次的“天涯共此时”。
出自贾阳演讲资料
另外两张图,拍摄了火星的日落,及地月系统凌日这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
火星的日落是淡蓝色的,出自贾阳演讲资料。
地月系统凌日现象:太阳上的两个小黑点,分别是地球和月亮,它们正在缓缓划过并将横跨整个太阳表面。出自贾阳演讲资料。
这便是贾阳想要告诉在场青少年的——“为什么探索火星”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答案。探索火星可能是一种全新视角的获得,和对未知的热情:
探索火星的意义是为人类增加一个视角。看地球,看宇宙,甚至也包括审视我们人类自己。
03
用科学小会,
架一座求知的天梯
这场让贾阳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的科学小会,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航天科普专场”。
往年,腾讯科学小会上也不乏航天人的身影。但今年,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这届小会除了贾阳,还邀请到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及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
可谓是真·宇宙天团与青少年面对面。
五位科学家从“探日”“探月”这样的大工程,聊到“黑洞”“暗物质”这些孩子们普遍好奇的神秘天文现象,从前沿科研突破,聊到未来空间探索计划,简直让青少年“上头”。
就在8月底,探日一年的“羲和号”第一次发布成果,直接创下了五个国际“首次”。
赵坚用给太阳做CT扫描的比喻,帮助孩子们理解“羲和”如何在轨对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
不止是Hα谱线,“羲和”能在46秒内获得全日面所有位置的光谱信息,这是以往对日观测从未实现的。
科学家可以基于这些更好的研究太阳运行周期和规律,帮助我们地球的生产生活更加安全。
除了过去与眼下,会上科学家分享的关于未来的洞见,也让青少年惊叹。
张双南分享了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科研方式:原来游戏AI技术也能帮科学家探索太空。
因为“慧眼”卫星的观测任务太多、就算全年无休也会错过很多天象,而科学家人力的决策又有限,所以科学家需要AI协助他们管理卫星。
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最近推进的Catch计划中,科学家和腾讯工程师正在基于腾讯游戏AI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训练AI智能学习观测天象。它将来能辅助科学家管理上百个天文卫星所组成的“卫星星座”,捕捉到更多天文现象。
比这更让人傻眼的,是沈志强一上场就提出的灵魂拷问:
银心黑洞已经被证实存在,身处太阳系的地球,究竟会不会随着太阳一起被吞噬?
答案虽是不会,但并没有让人很放心。
现在太阳已经快45亿岁了。作为一颗平均寿命在100亿年左右的普通恒星,它的寿命也就只剩50亿年左右。
而太阳系是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行的,公转周期约为2.5亿年。也就是说,银心黑洞想要吞噬太阳,就需要在50亿年的时间,或者它20个公转周期内完成。
根据天文学家目前的推算,太阳要坠落到银心,所需要的时间远超过太阳所剩的50亿年。
也就是说,别担心黑洞吞噬了,在那之前可能太阳先迎来了衰亡的结局。
这样引人惊叹的发问与思考,一个接一个,也揭示了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的最大意义:
可能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是去做科学家,但只要能激励青少年保持探索的好奇心,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引发未来主人公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就是莫大的价值。
正如贾阳演讲最后所说,人类凭借着无穷的想象力从“一笔一划”开始创造了灿烂的文字、文化和文明,从“1、2、3”开始构造了一个无比精致的数学、科学大厦,我想当代孩子们的美好未来,甚至中国科学事业的美好未来,都需要我们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实现。
让人感触的是,活动开始时播放了一段通过技术修复的钱学森珍贵影像,这段影像展示了中国航天如何从66年前的一穷二白,走到今日国际领先的缩影。影片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这些年轻的孩子们距离那段峥嵘岁月已经很远了,可雷动全场的掌声证明,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开创航天事业的精神,仍能激励当代青少年奋勇向前。
华夏五千年文明与飞天科技交融的火花,带来的全民自下而上的航天认同与自豪,成为滋养当代青少年航天梦的丰厚土壤。
在科学小会的舞台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每一个在繁忙中抽出时间为孩子们分享的总师和科学家,还是统筹各方推动科普的政府机构,还是连续四年举办科学小会的腾讯,与这份事业有关的所有人,以各自的方式,合力守护孩子们的航天梦,助推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也是中国航天和中国科技更蓬勃发展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