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怎样经营好新的占领区,最大限度维持不变

第三节 怎样经营好新的占领区,最大限度维持不变

首页角色扮演莽荒传更新时间:2024-05-13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更难,特别是对新占领区,能否站稳、不引发动荡至关重要,否则新的占领区成为包袱。

容易与困难都是一个难题

战初,最好不变应万变

正如宫廷剧一样,皇宫发生*乱,禁卫军一到便大吼:不要动。

不动则不乱。正如一些国家、地区一旦发生*乱,首先想到的是执行禁严,尽量让大家待在家里。

郑收复台湾要打仗,本身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大乱”,如何应对?——不动。

收复台湾后,做三件事:

护私。准许投降的荷兰人携带个人的私人物品离开,只没收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财产,作为战利品。最大限度地显示了郑军的宽仁,也减轻了收复台湾的阻力,准确把握了西方强调自我、私人财产神圣的心理。

屯田。在战争焦灼期,郑成功实施屯田,军人自己动手解决军粮,而不是压榨当地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在屯田过程中,军队只开垦荒地,不得*扰当地汉人、少数民族的现有土地。

重奖。允许各文武官员在不伤害当地人既有利益的前提下,随意圈地归自己,一可以激励将士,二可以促进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当时的台湾开发程度很低,大多数地方是待开发的处女地)。

通过一番操作,基本上让所有人都满意了。

投降的荷兰人满意了,没有侵害他们私人财产、也没有取他们的性命。(只是东印度公司在……)

当地人特别是占多数的汉人满意了,维护现状不变,保护他们私产,当权者变成了汉人而非“红毛鬼”。(心理上产生了优越感)

跟着郑的文武百官满意了,随意圈地(荒地),升官发财。

有钱就是好!

郑成功通过最大化维护台湾岛现状不变,获得了最大化的支持。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团结了更多的人,朋友多多、敌人少少。

自此,郑成功成功站稳了脚跟。可天妒英才,不久便去世了。

1661年发兵收复台湾,1662年去世,享年38岁,人生的高光时刻短短一年,犹如烟花般灿烂。

如夏花般绚烂、短促

一个英雄的落幕,人人往往会对其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历史上对郑成功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包括清朝人,为何对其评价如此之高?

收复台湾功绩很大。从一定程度上说若不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以此为据点与清廷抗争,使得两岸关系来回拉扯,很有可能就不会发生清统一台湾的事。

如夫妻最怕冷暴力……

从清的统治者对台湾的态度可以看出,清对台湾并不是那么在意,认为其仅是荒岛,自努尔哈赤开始志向永远在关内及大陆。

正是因为在台湾岛上有明郑且对清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清才重视台湾的。以此往下推断,倘若有清一代没把台湾纳入版图,大家可以脑补后果是什么……

个人道德品质很高。郑成功本可守着他爹留下的巨额财富,过金钱美女一大堆、纸醉金迷的安逸生活,却在清强明弱时“不识时务”,毅然投身到反清复明中,只为自己的信念。

立志抗清后,志向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清廷怎么用高官厚禄诱惑都没有成功。

别人视其为粪土,我想说多给我点“粪土”

正如康熙皇帝所评价的: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对手的尊重,是最大的尊重。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太多的人是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心里本来想的是升官发财,却说要为国家尽忠、为百姓造福,所以自己必须当官。当满清打进来的时候,该为国家尽忠的时候到了,却立马投降。

不要看了,说的就是你!

收复台湾、品德高尚,这两点足以值得人们深刻缅怀和高度评价。

郑成功去世不久,其弟郑袭想在台阴谋自立,其子郑经率军出厦门兵向台湾,才经历驱荷战争的台湾又到了危险的边缘。

危机时刻郑经得到了谋臣陈永华、大将周全斌的支持,迅速集结队伍,抢占澎湖并奇袭台湾。发布招谕:

一是这次萧墙之祸主谋是黄昭(已经战死,无法狡辩),郑袭是受到蛊惑。这招非常高明,最大限度减少了反抗者。

二是能够奇袭成功,是因为先王郑成功的保佑。法理上解释自己子承父业的合法性,自己当台湾王是根正苗红。

与此同时,郑经还主张搞好台湾本地少数民族与移民汉族的团结,对士兵违反军纪、农商私通清廷、官吏贪污受贿等三种情形进行严惩。

如此一来,郑经很快稳定了局势,台湾恢复了宁静,人民能够从事生产。

无论是郑成功入台、还是郑经入台,都是最大限度不去破坏原有的利益,维持原状不变,减少了抵抗力量。

不动则安……

郑经平息郑袭叛乱后,自认为有反清复明的责任,不久便返回厦门。

返厦后,郑经抓捕曾与郑袭密谋造反的郑泰(郑经的伯父),郑泰在狱中自*。一时间郑氏集团历经重大风波,郑成功去世、郑袭自立、郑泰死,军心不稳。

清廷借机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指派专人招抚,凡郑军来降之人不问真假,可降四级调用,或以武职换文职。同时,在沿海继续实施迁海政策,围困明郑集团。

1664年,清廷暗中策划逮捕郑经,捕获者可封同安侯并镇守泉州。在清廷强力策反下,驻守广东南澳岛镇将杜辉、厦门岛镇将林顺相继投降。

仅剩郑经孤守铜山,极度危险,郑经不得不放弃沿海,向台湾撤退。至此,沿海岛屿尽失,郑经把精力主要放在经营台湾岛上。

人生的道路已经注定

台湾岛大范围开发,从明郑始,从郑经始。

政治方面。定都东宁(台南附近),分设天兴州、万年州,下设24个里,在行政区划上仅仅管辖今台湾南部西部少部分地区。此外还设南、北路与澎湖安抚司,南路负责台湾南部的开垦、北路负责台湾北部开垦,澎湖负责澎湖开垦等。

经济方面。针对台湾莽荒的现状,大力实施开垦,开垦主力为两拨,一拨为大陆移民,一拨为军人,大垦荒运动拉开帷幕。

教育方面。建立孔庙,将孔子请进了台湾,中央设立国子监,下面设立府学、州学,三年一考试,州试考得好入府试,府试考得好入院试,院试考得入国子监学习。三年一大考,国子监考得好的做官。

千万不要小看建孔庙、引儒学,这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汉民族从来不是一个以纯血统论的民族,而是一个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民族。在台建孔庙、兴儒学,中华文化自然而然在台铺开。

宗教方面。延续明朝的传统,崇尚道教真武大帝(武当山金顶里坐的那位)。有趣的是,道家建观8座,关帝庙却建庙9座,只因从大陆到台湾的很多是军人,更加崇尚“战神”。

贸易方面。明郑向日本出口糖,进口刀、剑、金铜;向西班牙出口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等,进口西班牙从墨西哥运过来的白银;对英国实施优惠待遇,主要进口火器。与荷兰因为有战争则关系紧张。

政治套用明制,经济重农耕抓开垦,文化注重儒教,宗教崇尚道家……这一切有深深的中华印。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共计21年,通过一系列举措,汉文化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

有利必有弊。利的是台湾中国化,与祖国更加相融;弊的是台湾太中国化,以致没有“从传统走向新生”,华夏始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那条路。

经济搞开荒,重农耕,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但农耕得太深,台湾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教育学孔子,念“四书五经”“之乎者也”,虽传了汉文化,但没能从荷兰人身上学习天文、地理、几何数学,思想继续僵化。这是最大危险,错失最大的机遇。

在台湾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清朝还无法顾及,十万级的汉人来到岛上,他们带来汉文化,但始终还是太过于固步自封,以致于是抱残守缺。

假设一下,明郑在台湾,能够利用贸易的机会,学习荷兰人的航海技术、学习英国人的火器技术,对比看到日本幕府锁国的短处,积极引进西洋科学,中西合璧,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然后,渐次产生陆权、海权思维,先向海外拓展,势力庞大后再反影响大陆,能否开启新的盛世。

历史可想象,但真的不能 假设……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