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及内蒙西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青藏高原的背部及东北部,地形复杂。冬季盛行干冷西北气流,降水很少;夏季,来自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很难到达西北地区,西太平洋东南暖湿气流因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不同,到达西北地区的年度和季节变化也明显,形成干早为主的气候特征。西北地区约82%面积为多年平均雨量600mm,如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特别是秦岭附近山区年降水量>900mm,为半湿润剂湿润气候区,但是在地势比较低的沙漠、戈壁和走廊一带,水汽很难抬升凝结,一般以下沉气流为主,年降水量一般< 200mm。南疆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西端、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等地降水量一般≤50mm,形成极端干旱区。新疆西部和北部主要受西风带气候影响,在天山、帕米尔高原等地出现多雨带,山区降水量一般>400mm,个别地方>500mm。可以认为西北大部分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化。
我国古代以东西的长度叫“广”,南北的长度叫“袤”,一般用来形容土地的长和宽,当我随着列车奔驰在西北的戈壁上时,我明白了,这个词,是送给大西北的。你望着窗外,目之所及,秃山、戈壁、骆驼草,火车是贴着山边走的,骆驼草裏挟着戈壁,一直向着远远的天边,铺去、铺去,一如洪荒混沌的远古。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你怎会不策马飞奔?你怎会不放声高歌?这儿有的是地儿让你放开蹄子撒欢,让你纵情吐纳。广袤的土地,养育出了剽悍的大西北和粗犷的胸膛。侠客们为什么都偏好这个地方呢?或许,就为了它的广度,朐中有丘壑。如诗如画,广袤厚重的西部大地,自古就是民歌的摇篮。这里流传着许多与赶牲灵和赶牲灵的脚夫们有关的民歌。陕西省这首闻名全国的信天游《赶牲灵》也是其中之一。山大沟深的陕北,道路崎岖重重阻隔。因此,包括春种秋收,行旅运送等诸多事宜,几乎都离不开马牛驴骡这些大牲畜。对于给自己带来极大利益的牲畜们,当地人爱护备至,充满感情,不仅不能虐待甚至连“牲口”“牲畜这样的名称也叫不出口,而总是非常亲切地称它们为“牲灵”,好像这些牲畜如人一般有觉悟,有灵性。为了生存,为了贸易,就有了“赶牲灵”的脚夫。赶牲灵的人们笑对人生,用生活创造了这首《赶牲灵》中。
陕西吴堡县人张天恩,青少年时就赶着牲灵走三边,下柳林, 为边区驮盐、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编唱了许多民歌。如:《赶牲灵》、《跪早船》、《白面馍馍虱点点》、《十劝劝的人儿》等,其中《赶牲灵》则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
大西北绝没有江南的玲珑精致、珠圆玉润,有的,是一种厚重沧桑,这里的山,这里的地,这里的天空,当然,还有这里的人,看起来,满是生活的痕迹,岁月的痕迹,像时光老人用刀刻上去样。这里的风是非常有名的, 一年一次风,无遮无挡,年头刮到年尾, 黄沙便随了这肆虐的风四处游走,终于明白了大西北的女人为什么都要包个头巾。我们的车走的是高速公路,路边常有养路的工人,有男有女,五彩斑斓的头巾,在浑黄的风沙中,在茫茫的戈壁中,是又一道养眼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