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许多情节引人入胜的盗墓小说,在“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等优秀作者的熏陶下,我们心中的古墓似乎全是令人“九死一生”之地。
每当盗墓小说中的主角们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进入墓穴时,迎接着他们的一定是各种匪夷所思的机关。那么,在现代真实的考古中,考古工作者们遇到各式古墓机关的概率有多大?如果不幸遇上了,他们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古人的“防盗”智慧与考古学家的“拆解”大法:古人远比你想象中的聪明,他们的发明的“防盗”措施五花八门,比如流沙、剑弩、水银、顶门石、墓火、毒虫、疑冢等等。请随小妹一起来看考古专家如何见招拆招!
一:流沙:破解难度:★★★★★(极困难)
▲流沙墓中的流沙里还藏有锋利的石块。
《怒晴湘西》中,瓶山地宫瓮城中机关重重,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流沙”了。而在古籍中,确实有关于“古墓飞沙”的记载。
据《酉阳杂俎.尸穸》记载:“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惊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无独有偶,《水经注》中也有关于“古墓飞沙”的记载。
据《水经注》记载:“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不过,类似《酉阳杂俎》这样的奇谈古籍,记载的事件有相当一部分含有“传说”成分,也就是说——真假难辨。古人对于科学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活在一个相当“奇幻”的世界中,常常就越写越玄乎。当然,也不排除这些墓穴机关当初设定时是起效的,但早已被“先下手为强”的盗墓贼触发,或者因年久失修,已经失去该有功能。
不过有趣的是,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确实发现了“流沙阵”,只不过它不是“飞沙”,而是相对稳固的“积沙”。
▲流沙墓示意图。
比如对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考古专家发现在墓填土下面有11米厚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积沙为很干净的黄色细沙,流动性很强。更要命的是,这11米厚的沙层中还混入了1000多块从3公斤到165公斤不等的积石。通过观察,专家发现这些石块边缘锋利,是特意被人为挑选打磨过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盗墓贼进行盗挖,那么流动性很强的3000立方米流沙会立即填埋盗洞,让盗墓贼难以行动,紧接着上方的锋利石块也会因为塌陷而掉落下来……果真是九死一生的旅行呐。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现代工具帮忙推进,基本是难以逃出升天的。而古代的聪明盗贼,使用的大多是“鹞子翻身”法。既先从底部打洞至墓室,再用两块木板搭建一个如同倒V的三角形。三角形相对稳固,且即使上方的流沙塌陷,也会顺着V形木板被分流向两边。但无论是哪种方案,破解“成本”都极大,如果不是王陵,一般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二:墓火:破解难度:★★★☆☆(有些困难)
“墓火”,也叫“伏火”,是现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机关”,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辛追老太太在出土时就伴随有呛人的气体,如果试着用火去点燃,会出现蓝色火焰。当然盗墓贼不会故意去点燃这种气体,但当他们通过盗洞下探时,常常会提几盏灯,而气体一遇见明火,后果很严重……
▲长沙马王堆,出土时有可燃呛人气体。
其实“墓火”倒不是墓主人故意设置的“机关”,它是因为有机物长期埋藏在土层中,时间长了便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
我们来看看古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据《汉旧仪》记载:“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墓室喷火是有一定认识的。在现代考古看来,虽然“墓火”是墓主人的“无心之作”,但确实对“防盗”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他们会先让可燃气体泄露干净,并且下墓时杜绝一切明火。
三:刀剑机关:破解难度:★☆☆☆☆(较简单)
如果去翻看古籍,会发现对于古人的“防盗”技术,记载最多的就是刀剑机关了。小妹举两个例子:
据《闲居录》记载:“ 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机关最有名的当属秦始皇陵了。根据司马迁的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有“机弩矢”,也就是“伏弩”,当盗墓者接近时,会自动发射弓箭。
▲各式器械机关,大多因年久失修失去应有功能。
但纵使古籍记载颇多,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却没有发现刀剑机关。究其原因,不外乎——越精细的机关越容易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能墓穴刚建成时,机关的工作原理是有效的,但这些铁器又能坚持多久?比如《鬼吹灯怒晴湘西》中写到瓮城陷阱中有万箭齐发机关。可我们试想,如果弓箭是被拉开的,弓弦绷了几天就会因为老化而断掉。如果弓弦不绷,那么依靠什么力量在敌人来犯时去上弦?而且要如何做到连续不断的上弦?
在小妹看来,“自动发射”类的机关,属于精细度较高的类型,很容易腐朽失效。它在岁月的磨砺中,远没有流沙石块之类粗暴型机关有效。
当然是什么也不做啦!暂且不说刀剑机关真实存在与否,即便存在,经过百年千年的时光,铁器早已腐朽不堪,失去其“有效性”了。
四:水银:破解难度:★★★★☆(困难)
除了“毒虫毒蛇”,三叔和霸唱老师对“毒气”也多有着墨。比如《盗墓笔记》中的禁婆骨头焚烧,还有《鬼吹灯黄皮子坟》中丁思甜吸入的毒气。而纵观考古现场,可以称之为“毒气”的,可能就只有“水银”比较符合了。
▲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布满机关和水银,发掘难度极大。
在古籍中,我们也可能找到关于水银的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括地志》记载:“齐桓公墓在临菑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
秦始皇陵到现在都没去发掘,最大的困难就是墓中的上百吨水银,因为水银会散发汞蒸气,常人难以耐受。不过,小型的水银现场,考古专家们还是可以“手到擒来”的。
先通风发散,然后再牵狗探路。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如果前方有问题,它一定会停下狂吠提示。起码人身安全是能够保障的。
五:顶门石:破解难度:★★★★★(极困难)
“顶门石”,也称“自来石”、“顶门器”、“断龙石”。简单来说就是在墓门的后方,放置一条人工加工过的石块,以达到封死墓门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墓门是进入墓室的唯一通道,在墓主人下葬后,建造者常常会用石块或者石板来封堵墓门,有些更考究的,会在墓门的夹层中烧铸铁水,形成一道铁门。
而级别更高一些的帝王陵,会用上“自来石”或者“顶门器”。当石门由内向外关闭后,“顶门器”从后面将门锁死,从外面难以推开墓门。这种形式的防盗,在考古工作中倒是常出土实物,比如南越王墓、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
那么这种被帝王们寄予厚望的“防盗神器”,究竟长什么样呢?它的原理小妹用一张图说明(下图)。
▲顶门石原理。
从已发掘的陵墓情形来看,地宫石门之后挖一石槽,一长形板状石立于其上,待门封闭后,立于槽中的自来石呈斜状插入两扇门的缝隙之间,门被顶住,外人难以开启。
事实上,考古人员在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时,就遇到了难以攻克的“顶门石”。后来经过专家们的几轮头脑风暴,终于在一本皇宫秘籍中发现了叫做“拐钉钥匙”的开启工具。当专家们将这把“钥匙”插入门缝中,套住“顶门石”后慢慢用力推动,那块几吨重的“顶门石”竟然缓缓地“站立”起来,最终与地面呈90度角。众人再一同用力推动,那扇巨门终于应声而开!
六:毒虫毒蛇:破解难度:★☆☆☆☆(较简单)
三叔和霸唱老师,对于毒虫毒蛇的宣传一向不遗余力。比如《盗墓笔记》中提到一群守护西王母的蛇。又比如《鬼吹灯精绝古城》也有一群守护精绝女王的蛇。
真实的考古工作中,会遇到墓主人豢养的毒虫毒蛇吗?显然不。即使墓主人有心豢养几只“神兽”来守护自己,可在长期黑暗的密闭环境下,这些毒物们吃什么?呼吸什么?如果它们饿晕了,倒很有可能把墓主人都吃了。但凡墓主人还有点脑子,绝不会这么干。
至于为何传说中总是出现守护古墓的毒虫毒蛇,那是因为阴暗的环境,很容易招惹爬虫类来到墓穴周边搭巢建穴。而这些动物们在古墓的“神秘”背景之下,也必然会被罩上了一层“玄幻”的光芒。
当然是……你们说呢?
七:疑冢:破解难度:★★★☆☆(有些困难)
历史上最著名的盗墓专家,小妹认为还是专门设立过“摸金校尉”官职的曹操。曹老板非但本人精通盗墓,对于自己死后的防盗技术,也考虑周全。
▲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布满机关和水银,发掘难度极大。
曹氏防盗方案,精髓之处不在“技术”,而是“战术”。据传曹操死后,特意在河北临漳、磁县等地设“七十二疑冢”。这72座墓穴中,到底有没有真的?或许一座都不是真的呢?所以这个做法相当具有迷惑性。当然,随着前几年真正的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七十二疑冢”的谜团才正式被画上句号。
此外,朱元璋出殡时,采用的也是与曹老板相同的“疑冢”防盗方案。相传他下葬那天,南京十三座城门同时出棺,人们都搞不清楚哪具才是“真货”,自然也无法追踪老朱到底葬在了哪里。不过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老朱确实葬在南京明孝陵,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其中的虚虚实实,暗度陈仓才是老朱的高明之处。
还是得靠专家们多做“功课”了。
西奇妹说:看完古人五花八门的防盗技术,小妹倒不觉得躲在墓门后的是一位位狰狞人士。
相反,他们怕的要命。
拼了老命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疑冢),玩命的堆石头灌沙子(流沙,顶门石等)。
在那扇墓门背后,只有一个顶着门,瑟瑟发抖的灵魂……
求求你们了,快点走吧,别来挖我啊……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郦道元:《水经注》、
段成式:《酉阳杂俎》、
卫宏:《汉旧仪》、
孙道明:《闲居录》、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泰:《括地志》、
天下霸唱:《鬼吹灯怒晴湘西》、《鬼吹灯精绝古城》、《鬼吹灯黄皮子坟》、
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