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篇一样,为了读者更好的品读我的评论,把开篇中第一回中我已经评点并指明的人物做一个列举:
- 宋仁宗:还是宋仁宗,但是作者并非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宋朝而写上了宋仁宗,而是因为文人爱“宋仁宗”,文人对宋仁宗统治时期是比较向往的。
- 范仲淹:穿越的范仲淹并非只是作者借用一下,其实作者是用范仲淹来隐喻宋江,宋江是江湖中的另一个范仲淹,宋江与范仲淹相望于江湖。
- 王安石:在《水浒传》中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可他又在《水浒传》中真实的存在,他隐喻的是晁盖,晁盖就是江湖中的王安石,他们也相望于江湖。
- 张天师:在《水浒传》中隐喻的是宋徽宗,和宋徽宗一样难得一见,当然有的人能见到。
- 洪太尉:隐喻高俅,毫无争议,可是大家注意了他是穿上“麻鞋草履”去见张天师的吗?这其实隐喻的是洪太尉和高俅一样功夫全在脚上。
- 一虎一蛇:明指的是“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暗指的是“董将士”和“小苏学士”,泛指的是“水浒108条好汉。而不是金圣叹先生所说的“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
- 监宫真人:为人品德高尚,隐喻正文中王进,二人都神龙见首不见尾,一个引出108位魔君,一个引出108条好汉。
- 住持真人:隐喻的是为人奸诈,曲迎奉上的蔡京蔡太师。
(注明:需要详细了解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分析和阐述,敬请大家进入我的头条查看我前面的七篇水浒评论。)
《水浒传》开篇中,洪太尉上山最后遇到一个牧童,一个牧童,本来也没啥奇怪,可是当洪太尉回到三清宫中之时,书中却是这样描写:
水浒书中描写:
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看了这段描写,顿时让我们疑问重生:这牧童究竟是谁啊?是不是天师变的?如果是天师变的,天师乃一代宗师又岂会是“猥獕”的形象?
看来这个“牧童”已是难于分辨,我们在上一篇《<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真人”真的难于看“真”》中也留了一个尾巴,原因是另有隐情。我为什么另有隐情呢?我又为什么要把“牧童”和“住持真人”放在一起来评论呢?看一看下面这张图大家就清楚了。
我在前面七篇评论中一再声明:要读懂《水浒传》开篇第一回,首先就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然后从人物入手,抽丝剥茧分析其中发生的事,一切谜团就迎刃而解了。
从上面的图表中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既然张天师隐喻的是宋徽宗,那么围绕在张天师身边的洪信、住持真人、牧童(道童)就是隐喻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高俅、蔡京蔡太师、童贯、杨戬。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
- 洪信-----隐喻的是高俅;
- 住持真人-----隐喻的是蔡京蔡太师;
- 牧童-----隐喻的是童贯。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从上次留的尾巴“住持真人”谈起。
既然住持真人隐喻的就是蔡京蔡太师。那么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个蔡京蔡太师和住持真人:
蔡京:
- 一、当朝太师,官至宰相;
- 二、宋徽宗昏庸无道,常不上朝,把持朝政几十年,四大奸臣之首;
- 三、曲迎奉上,百般对高俅的错误行为进行袒护掩盖,沆瀣一气(袒护高俅在《水浒传》正文书中多处都有描写)。
再来对比一下住持真人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的描述:
住持真人:
- 一、三清宫中的住持、当家人;
- 二、一代宗师张天师在山顶修真养性,平常难得一见,可以说实际掌控龙虎山三清宫;
- 三、对官员曲意奉承,出了事又为洪信掩饰。
对比完了,我们再详细解说一下。蔡京蔡太师就不详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一下历史中的蔡太师和《水浒传》正文中关于蔡太师的片段。我们主要讲解一下住持真人在书中的表现。上一篇《<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真人”真的难于看“真”》已经说过:“监宫真人”是在洪太尉下山开始,到洪太尉移开石碑截止;“住持真人”的事有两段,第一段发生在迎接洪太尉开始,送洪太尉到山下截止,第二段发生在与洪太尉在廊下相遇开始,到洪太尉离开龙虎山截止。那我们就根据这两段事来一一分析这“住持真人”。
第一条,名为“住持真人”,当然是三清宫中的住持、当家的,仅在一代宗师张天师之下,和蔡京一样在宋徽宗之下,不消解释。
第二条,一代宗师,正一教的领袖张天师自己在山上修真养性,难得得到山下的三清宫中,因此自然不会管事。这个见书中住持真人的两段话:
水浒书中原文:
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
真人禀道:“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怎生教人请得下来?”
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应该能很好的理解:这住持真人和蔡京在徽宗一朝独掌朝政一样。这就不用我多费口舌了。
第三条,是我们要评点的重点。
首先来看曲迎奉上。在迎接洪太尉的这一段就能够非常好地看出。我们重点来看看这一段中“住持真人”的两段话:
第一段话:
真人禀道:“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住持真人说这样的话就是说,天子要救万民,只能依靠洪太尉了。可实际上明明是天子要救万民,要靠张天师来祈禳瘟疫,怎么是依靠这洪太尉呢?这分明是在拍洪太尉这位天子钦差的马屁呀!
第二段话:
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这句话,住持真人说的就更离谱了,刚刚还是“天子要救万民”,现在直接变成“太尉要救万民”了。《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从开头看到尾,我们怎么也看不出这洪太尉是要救万民的人啊!可见这马屁拍的够响。
其次来看出了事又为洪信掩饰。这个出了事有替洪太尉掩饰发生在第二段。这当中住持真人有一段话,一个行为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一段话:
水浒原文:话说当时住持真人对洪太尉说道:“太尉不知,此殿中当初是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嘱咐道:‘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
通过这段话,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住持真人对于洪太尉移开石碑问题有多严重是完全知情的,但住持真人考虑的不是移开石碑的严重性,而是在为洪太尉考虑“怎生是好”。这里我特别提醒读者注意住持真人口中有两个“他”: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这两个他是有区别的,详细说明一下:
- 若还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这个他是他们,指的是一百零八位魔君。从上下文即可理解,不用解释。
- 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这个他可不是前面那个一百零八位魔君。因为这魔君们出世是一声巨响,直冲天空,不是轻飘飘地走了。这个走了的他是谁呢?是一再谏阻的监宫真人,只有他是走了。(对于监宫真人的详细解释,大家去我的头条查看我的上一篇《<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真人”真的难于看“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住持真人不仅袒护洪太尉,还十分奸诈,看问题毒啊!在他看来:放走魔君不严重,事情败露影响自身和洪太尉才严重,因此监宫真人跑了才是他最担心的。
一个行为:
水浒原文:当时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起竖石碑,不在话下。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出了移开石碑,放走魔君这么大的事,这位住持真人不是急着去报告张天师怎么办,而是赶快“修整殿宇,起竖石碑”替洪太尉掩盖,不让张天师知道。当然他一边是为洪太尉掩盖,一边也是害怕张天师责怪自己看护不力,所以与洪太尉沆瀣一气。
经过上面的分析,这个“住持真人”当是隐喻蔡京无疑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牧童(道童)是不是隐喻童贯了?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关于牧童的描写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让我们把牧童和童贯来进行对比。我们也不妨对比一下:
牧童:
- 身份:在草庵中伏侍天师;
- 手中拿着:铁笛,见书中描写;与一般的牧童不一样拿着竹笛。
- 形象一:童子,道童、牧童当然是童子;
- 形象二:猥獕,说明他行为不端。见《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洪太尉对牧童的评价: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獕?”
- 怪异:倒骑黄牛,不是正骑,见《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
看完牧童,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童贯:
童贯:
- 身份:太监,和牧童一样,是在宋徽宗身边伺候的人;
- 特异外貌:皮骨坚硬如铁,见历史对童贯的描述,跟一般人不一样,对应牧童手中的铁笛;
- 形象一:和牧童一样像小孩子,见《水浒传》第七十五回中末尾描写:天子随即降下圣旨,赐与金印兵符,拜东厅枢密使童贯为大元帅,任从各处选调军马,前去剿捕梁山泊贼寇,择日出师起行。正是:登坛攘臂称元帅,败阵攒眉似小儿。毕竟童枢密怎地出师,且听下回分解。
- 形象二:极尽邪恶,不是好人,与牧童“猥獕”对应,见历史对童贯的评价;
- 怪异:与普通太监不同手握兵权,骑马打仗,与牧童倒骑黄牛对应。
经过这样的对比,大家很快就会发现,这牧童的形象,就是作者参照童贯来设定的。不过写到这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水浒传》中有四个奸臣啊,那围绕在张天师身边的只有三个人,缺了杨戬了。
其实,在这里牧童实指的是童贯,泛指的是童贯、杨戬之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个童贯和杨戬都是太监;其次,杨戬在《水浒传》中虽有描写,但没有什么具体的事,这样用牧童这个伺候张天师的人来泛指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到此,是不是“住持真人”和“牧童”的身份问题就完全解决了?我们说“住持真人”的身份是说清楚了,这“牧童”的身份却还没有完全说清楚。因为这个“牧童”不仅有实指,有泛指,其实还有一个暗指。这又是一个什么说法呢?大家还记得我在前面的一篇评论《<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一虎一蛇究竟是何方神圣》中,一虎一蛇的那个暗指吗?其实我在《<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一虎一蛇究竟是何方神圣》关于洪太尉上山去见张天师和高俅第一次去见宋徽宗的对比是没有讲全的,当时因为涉及牧童,我是有意为之省略,我现在把它补全,具体大家见下面说明:
- 高俅见宋徽宗的过程:高俅→董将士→小苏学士→小王都尉;
- 洪太尉见张天师的过程:洪太尉→虎→蛇→牧童。
需要看详细说明的去我的头条查看《<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一虎一蛇究竟是何方神圣》。
我们说过,《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是水浒全书的总纲和契子,所以开篇第一回中的人和事隐喻的都是后文书中的内容。所以在此就可以推断出,在这里牧童暗指的就是小王都尉。这有什么意义吗?有的,作者在这里是用“牧童”来实指“童贯”,暗指“小王都尉”,泛指的就不仅仅是童贯、杨戬之流了,而是更大范围的指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群小,并且正是他们祸国殃民,才导致徽宗一朝民不聊生,朝纲混乱。
写到本篇,我们已经把《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大部分人物已经评点完了,我下面的评论中就开始要评点在第一回中发生的公案了。当然其中还是有个别人物也没有评点,但是这个就在公案的评点当中进行讲解了。希望大家点击持续关注我的头条,同时敬请期待我的下一篇的评论《<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祈禳瘟疫为什么一次成功一次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