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简史》,[英]凯伦 · 阿姆斯特朗著,胡亚豳 译,重庆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简介】
凡有人类的地方,必有神话。神话是什么,它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需要神话?英国著名作家凯伦·阿姆斯特朗以优美而富有洞见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西方大转折时期的神话历史。
从狩猎神话、农耕神话到洪水神话、创世神话,从苏美尔神话、迦南神话到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等,神话之于人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旧石器时代,神话用于缓解人类因狩猎*生而产生的负罪感;新石器时代,神话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循环往复、大地死而复生的规律;早期文明时期,神话反思秩序和混乱之间的争斗;轴心时代,神话是圣哲们诠释哲学的灵感之源,而先知们在与神话的抗争中创建了新的宗教;在近代,艺术家借用神话,为失落迷惘、遍体鳞伤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
阿姆斯特朗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将神话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娓娓道来,直指神话的神圣体验和灵性境界;在条分缕析中矫正了我们对于神话的各种误解,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理性张扬的现代社会,神话仍旧是不可缺席的。
【书摘】
在大地母神的神话中,为什么其配偶都会遭受被*害的命运?
如果说在旧石器时代的英雄神话里,主角往往是为了族人的利益而进行危险的“英雄之旅”的男人,那么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女人取代男人开展了对世界的远征和探险,与死亡作斗争,给人类以食粮。“大地之母”成为女英雄的一个象征。
纵观世界各地的大地之母的神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之处,即母神的配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遭受被撕碎、肢解或者残忍*害的命运。迦南神话中阿纳特的配偶巴力被死亡、贫瘠和干旱之神莫特吃掉,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南娜的丈夫杜木兹被判死刑,等等。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有什么深刻的隐喻吗?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化学者凯伦·阿姆斯特朗在其经典作品《神话简史》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农耕神话:对大地的崇拜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狩猎不再是首要的食物来源,人们发现,大地上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盛资源。在人类进化史上,很少有比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更重要的发展了。我们可以在这些农业先驱创造的神话中看到,人类适应这一新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敬畏、欢喜及恐惧。后代文明仍然依稀保留着农耕神话的一些碎片。农业文明是“逻各斯”的产物,不过不同于当代社会的技术革命,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利益系统。它引发了一场人类伟大的精神觉醒,让人们对自己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们怀着对宗教的敬畏来看待新兴的农业文明。旧石器时代的人们视狩猎为神圣活动,同样,在新石器时代,农耕也成为一场圣典。当他们耕作土地和收割作物时,农夫们必须保持一种宗教般的洁净。当他们注视着种子被播进大地的深处,注视着种子打破黑暗的束缚,带来不可思议、气象万千的生命形态时,种植者会意识到,在生命背后隐藏着某种令人敬畏的力量。种植成为一种“圣显”活动——它揭示出了孕蓄其中、生生不息的神力。当他们在大地上耕种农作物,为部落带回丰盛的口粮时,他们便感到自身进入了一个神圣之域并参与到这场奇妙的丰收之中。大地就像富有生命力的子宫一般,供养着所有的生命——植物、动物,还有人类。
为避免这一神奇的力量日渐枯竭,人们发明了各种仪式进行“能量补充”。例如,第一批种子要举行“抛弃”仪式,作为对神力的献祭;第一批果实被留在枝头不可采摘,以保持神圣能量的循环往复。甚至有证据表明,在中美洲、非洲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诸岛和印度达罗毗荼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有过用活人来献祭的习俗。在这一献祭仪式的背后,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能指望不劳而获,为了收获,必须先行付出;其二,对现实的整体观照方式——神圣并不被认为是超越于自然界的超验事物。神圣只能在大地和它的物产之中被体认,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神圣之物。诸神、人类、动物和植物分享着同一个大自然,万事万物相辅相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男神到女神:大地之母的出现
在早期神话里,农耕几乎是一场暴力行为,人们不得不跟死亡和毁灭背后的神圣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较量。种子被播进大地,为了开花结果而进入“死亡”状态;对种子而言,这是一次充满痛苦和创伤记忆的死亡仪式。耕地的工具形如武器,五谷杂粮必须先碾成粉末,葡萄在酿成美酒之前必须被踩成难以辨认的果浆——这一切在母神神话里都有所映射,她们的配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遭受被撕碎、肢解或者残忍*害的命运,然后他们与五谷一起重生,获得新的生命。所有这些神话的本质其实都是与死亡抗争。从旧石器时代沿袭下来的英雄神话里,其主角总是一位英雄人物,为了族人的利益挺身而出,而进行危险的“英雄之旅”。到了新石器时代,男人却成为无助和被动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女神,她们开展了对世界的远征和探险,与死亡作斗争,给人类以食粮。“大地之母”成为女英雄的一个象征,相关的神话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终极平衡以及和谐相处。
迦南神话中阿纳特的悲伤
在阿纳特神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暴风女神阿纳特既是巴力的妹妹,也是巴力的妻子。这个故事不仅象征着农耕跟自然的斗争,同时也象征着完整与和谐来之不易。给干旱的土地播撒雨水的巴力神,他自己也不断地跟魔怪、混乱和崩溃诸力量进行创造性的斗争。死亡、贫瘠和干旱之神莫特(Mot)是巴力神最大的威胁,莫特不断地把沃土变成不毛之地。某一天,巴力受到莫特的袭击,面对莫特,巴力被恐惧所压倒,毫无抵抗力地放弃了对抗。莫特把他嚼碎了吃下去,就像在吃一口美味的羔羊肉;莫特强迫巴力下到阴间,进入亡灵的国度。从此,巴力再无法用雨水滋润土地,草木干枯凋零,大地悲伤弥漫。巴力之父埃尔——典型的“至高神”——也束手无策。当他听到巴力的死讯,他从高高的王座上下来,披上粗麻丧服,在传统的葬仪上哀哭失声,并且悲恸地割破了自己的脸颊;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无法拯救他的儿子。巴力唯一的救星就是阿纳特。她满怀忧伤和愤怒,在大地上漫游,疯狂地寻找着她的另一个自我,她生命的另一半。在古叙利亚的神话文本中,女神思念丈夫,“就像母牛思念小牛,或像母羊思念羔羊”。它表明这位怒火中烧的母神早已失去理智,跟一只母兽在幼子遭遇危险时所表现出来的暴怒一模一样。当阿纳特发现巴力的尸骸后,她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葬礼,对“至高神”埃尔发表了一通激烈的抱怨之辞,然后开始出发四处搜寻莫特。找到莫特之后,她挥动手中那把仪式用的镰刀,把莫特的身体劈成两半,用筛子筛他,将他烤得焦干,把他塞到磨盘里碾成齑粉,然后把粉末撒遍大地。阿纳特的行为方式几乎就是农夫收割谷物的翻版。
四季更替的由来: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南娜的地狱冒险
这在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南娜进入冥界的神话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证。这个神话可被解读为阴间版的启蒙仪式,它记录了死后重生的死亡体验。伊南娜冒险下达冥府倒不是出于善意的动机,我们从不完整的资料里大概能看出,她的目的是为了篡夺妹妹——冥府女王、生命女神埃蕾什基伽尔(Ereshkigal)的王位。在进入埃蕾什基伽尔的天青石宫殿之前,伊南娜要穿过地狱之城七重城墙的七道大门。每一次,城门守护神都要阻拦她,并迫使她脱下一件衣服。因此,等伊南娜最后闯关成功,出现在妹妹面前时,她已脱得一丝不挂。不过伊南娜的阴谋并未得逞,七位冥府判官判了她死刑,她的尸身被钉在柱子上。
最后,伊南娜还是被其他神灵救了出来。她被一群可怕的恶魔送了出来,犹如凯旋一般,重返大地。当她回到自己的国度,发现她的丈夫——年轻俊美的牧羊人杜木兹(Dumuzi)居然坐在她的宝座上。伊南娜一怒之下,判处杜木兹死刑。杜木兹落荒而逃,恶魔们趁机追上他,试图强迫他填补伊南娜离开冥府后留下的空缺。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每年都被一分为二,杜木兹和他的妹妹基什提南娜(Geshtinanna)轮流到冥府陪伴埃蕾什基伽尔,每人轮值半年。无论如何,伊南娜的地狱冒险已经改变整个世界。杜木兹现在已成植物之神,由于他的缺席而导致季节更替。当他回到伊南娜身边,大地将万物复苏,羔羊出生、五谷发芽,很快就将迎来丰收的季节。而一旦他下到冥府,在那半年之内,大地将经历漫长的夏季干旱。面对死亡,没有最后的胜利者。在苏美尔的诗篇里,该神话以一句呼告结束:“哦,埃蕾什基伽尔,你的荣耀何其伟大!”而女人们的心情是如此的凄惨,她们的挽歌令人哀泣,尤其是杜木兹的母亲,她的言词何等哀恸:“在悲伤处悲伤,这是他活过的地方,此刻他却像一头还没长大的公牛,倒毙在大地上。”
母神伊南娜不是救世主,反而是死亡与悲伤的根源。她的冥府之旅相当于一个启蒙仪式,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遭遇的转变仪式。伊南娜进入死亡之域与妹妹会面——后者其实就是伊南娜的镜像:一个被埋葬起来的、隐而未现的自我。埃蕾什基伽尔代表了终极真实。在大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神话里,与母神的相遇意味着英雄人物的终极冒险、最高的启示。掌管生命与死亡的埃蕾什基迦尔也是一位母神,不断生育繁衍。为了接近她并获得真正的洞察力,伊南娜不得不放弃了自我保护的武装——全部衣物,并抛掉自我,让旧我死去,与她的对立面和敌意握手言和并接受无法忍受的现实,即没有死亡、黑暗和丧失,就不可能有生命。
男人貌似强大,女人却更为有力
与伊南娜相关的仪式集中在故事的悲剧性方面,却从来没有庆祝过她与杜木兹在春季来临时的复合。由于它代表着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和生存体验,因此对伊南娜的崇拜被广泛传播。在巴比伦人那里,伊南娜被称为“伊什塔尔”(Ishtar),在叙利亚人那里被称为阿斯塔特(Astarte)或亚舍拉。在近东地区,杜木兹被称为坦木兹(Tammuz),他的死令那里的妇女悲泣不已;在希腊,他化身为阿多尼斯(Adonis),因为闪族妇女为失去了她们的“主”阿敦(Adon)而哀悼,因而为他取名为阿多尼斯。阿多尼斯的故事也在斗转星移中演绎变化,但在最初的形式中,它与苏美尔神话的基本结构完全吻合,即一位女神把她年轻的爱侣亲手交给了死亡。类似狩猎时代的大女神、新石器时代的母神,这表明尽管男人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女人却更为有力,更能掌控一切。
这一点,在希腊神话德墨忒耳和她的女儿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的故事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则神话几乎可以肯定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德墨忒耳是谷物女神,她保护着五谷生长、大地丰收。当冥王哈得斯(Hades)诱拐了珀尔塞福涅之后,德墨忒耳悲痛万分地离开了奥林匹斯山的神座,在大地上游荡。在狂怒之下,她让谷物颗粒无收,威胁要饿死人类,直到她的女儿科尔(Kore,即“女孩”)归来。危机迫在眉睫,宙斯立即派出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去拯救科尔。但不幸的是,她在冥府受骗吃下了石榴籽,因而不得不陪着哈得斯——她现在的丈夫——每年在冥府里度过四个月的光阴。在与女儿团聚之时,德墨忒耳才会解除禁令,大地重现一片生机。
这不只是一则单纯的自然寓言。德墨忒耳的仪式与播种和收割有着明显的不吻合之处。珀尔塞福涅像种子那样进入大地,但是在地中海地区,一粒种子用不了几个星期就能发芽,并不需要仪式中的四个月时间。它和伊南娜神话都是关于女神消失和回归的神话。实际上,它是一则关于死亡的神话。在古希腊,谷物女神德墨忒耳也是死亡女神,主管着雅典附近厄琉西斯(Eleusis)秘密教派的神秘祭祀活动。那是一些秘密仪式,有点像旧石器时代的启蒙仪式,要求入教者(mystai)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它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个体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对于那些入教者而言,这一冗长而强烈的启蒙仪式将神话的意义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哪怕是诸神,都无法对抗死亡。科尔不得不永远在冥府和人间穿梭。如果没有这位少女象征性的死亡,那么,大地上将失去五谷,失去食物,也失去生命。
我们对厄琉西斯的秘密仪式知之甚少。不过,如果参与敬拜仪式的入教者被问及,他们是否相信珀尔塞福涅真的如神话所描述的那样进入地府,可能他们也会为之困惑。神话在这个意义上是真实的——无论在何处,你都将看到生命与死亡不可分割,看到大地会死而复生。死亡不可避免,且令人恐惧战栗,但那并非最后结果。如果砍掉一棵植物,扔掉枯枝,它还会再发新芽。农业文明把人类引向一种新的乐观主义——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种子死去是为了在大地上产出粮食,芟剪枝条是为了植物生长,并催生新的枝叶。厄琉西斯的启蒙仪式表明,直面死亡才会带来灵魂重生;正如植物需要芟剪枝叶一样,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修剪。它不会带来永生——只有诸神才能永生——却能让你在大地上生活得更加坦然无畏、充实自足,平静地面对死亡的降临。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死亡:旧我不断死去,自我每日更新。在新石器时代,关于生死转换的神话和仪式有助于人们接受必死的命运,步入生命的下一个阶段,并获得成长和改变的勇气。
——摘自《神话简史》,重庆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作者:刘娜(供稿).
编辑:薛伟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