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是古代分布于今墨西哥东南部等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玛雅文明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玛雅历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玛雅从来不像中国、罗马及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但因为没有冶金术,农业技术薄弱,无法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到16世纪左右,玛雅文明几乎消失殆尽了。
关于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学者各有各的见解,其中气候变化论是玛雅文明灭亡的主要焦点。
气候变化对玛雅文明的发展和瓦解的影响由来已久。不过玛雅地区现有的古气候记录缺乏一致性,这妨碍了科学家对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详细了解,也很难了解气候对古玛雅的影响。
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250年)是玛雅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家记录了海滩脊海拔记录,还有塔斯潘湖的硅藻记录也显示了当地的降水变化,通过这些记录,科学家确定大约500年的相对周期的北大西洋大气对玛雅中部低地降水起了重要作用。
玛雅早期前古典时期的气候特征是相对干燥,然后转变为潮湿,在中期前古典时期,这段潮湿期不利于农业集约化,一直以来都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玛雅中部低地,所以玛雅文明在这一时期发展相对滞后。但在前古典时期的后期,气候回归到干燥,所以玛雅人农业快速集约化并且大城市也建立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收集了大量的新数据来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在玛雅社会发展和解体中也起了作用。历来人们都认为长期干旱会让玛雅社会衰退,就如前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崩溃事件。
过多的降雨和洪水也可能严重影响了古玛雅社会。真是潮湿也不行,干旱也不行。不过干旱和潮湿是自然界正常的存在现象,即便在今天干旱和洪水经常发生也无法导致人类灭亡,因为人的能力可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玛雅文明难道不能改变环境么?所以说,玛雅社会在玛雅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人为影响的程度依然存在。
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玛雅人改造自然的证据,还有待考古的发现。
公元前400年之前,玛雅人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生产。之后降水就越来越多了。许多人认为降水变多是气候干燥而不是森林砍伐造成的。前古典时期,玛雅人从以移动狩猎采集者为主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建立了城市。
不过,玛雅人中央集权社会的快速增长可能要晚得多,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玛雅人的社会发展那么滞后?和气候有很大关系。最近的证据表明,前中期古典时期(公元前1000到400年)的气候可能十分不稳定,所以造成玛雅社会难以发展,反常的潮湿条件可能对农业不利。玛雅文明是以玉米为基础的集约化农业经济,同一时期许多邻近的中美洲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基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
科学家探查了玛雅社会地区一些年代久远的洞穴、孢粉学和湖沼学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和古降水信息和墨西哥中部邻近地区的记录差异较大,这使得玛雅文明受到气候影响的说法受到挑战。
然后,科学家又提取了墨西哥湾沿岸的海滩脊记录,捕捉了整个流域的降水模式导致的河流流量变化,这个河流流域指的是乌苏马辛塔河。目前乌苏马辛塔河的年流量约为2000立方,这表示约40%的过剩量或有效降雨量在70700平方公里大流域。
海滩脊记录反映了玛雅前古典时期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区域一致性变化。有趣的是,海滩脊记录与北大西洋冰漂移记录明显处于反相位,表明北大西洋大气对玛雅地区的降水起着强迫作用,气候条件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关注关于干旱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和瓦解的影响,不过长期的潮湿期可能不利于开发以及农业的集约化,特别是农业集约化湿润的地区。湿润期会给玉米的生长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玛雅人赖以生存的口粮出现了危机。玛雅文明时期,北大西洋大气强迫着海洋增加降水量。
研究记录表明,玛雅前古典时期相对干燥。在此期间,居住着一些迁徙的狩猎者和采集者。在中前古典时期开始后,玛雅人对种植作物,尤其是玉米的依赖迅速增加。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在仍然干燥的条件下,玛雅人增加了太平洋洪水盆地的玉米农业生产。
在公元前850年之后,玛雅地区的气候变得潮湿,不利于集约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玛雅文明的主要发展是在前古典时期晚期,这时气候逐渐变的逐渐干燥。所以玛雅文明非常不善于与环境对抗,只能顺着自然环境而为,这也造成了一旦环境巨变,玛雅文明就经不起环境的摧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