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25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战国”阶段。以“战国”二字命名这段岁月,足以说明战争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频繁。
春秋末期,诸侯中的大国为晋、楚、齐、秦、越、燕六国,晋国担任霸主国的时间最长。后来,晋国被赵、韩、魏三大政治家族所分,史称“三家分晋”。与此同时,原本属于姜姓的齐国也被权臣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的划分,即以“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为标志。春秋末期骤然兴起的越国,至战国中期即被楚国所灭,如此一来,战国时期的大国也变成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是为“战国七雄”。七个以武力争胜的国家,相互之间或合纵或连横,征伐不已,遂酿成烽火连天之势。
春秋时代,国君要应对的两件大事是祭祀与战争,“唯祀与戎”。等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成了各国君王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重要性已远在祭祀之上了。不唯如此,战国时期的战争在性质、规模、战术手段、军事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值得单独说一说。
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是“争霸”,即争夺霸主国地位-两国交战,败者称臣纳贡,承认胜方“老大哥”的国际地位。但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争霸战争,而变为兼并战争了,即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兼并土地、夺取城池。
如果说争霸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面子的话,那兼并战争所争的可就不只是面子,更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土地、城池、人口等均成了争夺对象。战败了,不但丢面子,还要丢城、丢地、丢人。正因如此,战国时期的战争比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要大得多,战术手段也复杂得多、残酷得多。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小,投入的兵力少(一般不超过千辆战车),战争基本在一天之内结束。到了战国阶段,战争动辄就要投入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兵力,双方旷日持久地厮*,一场战役打几个月是寻常之事。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历时三年,参战兵力近百万,赵军战败后,光被秦军坑*的降卒就有四十万之多,其规模之巨大、战况之复杂、战局之残酷可谓史无前例。
长平之战形势图
此外,战争手段和战术水平在战国时期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绝非春秋时代可以比拟。春秋时代的战争模式比较单一,两军都使用战车,在一个相对平坦的战场列好阵形,然后发起冲锋。可等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和作战条件的复杂,战车就被淘汰了。为什么?其一,战车的使用条件太苛刻,必须在平原上使用,若在山区作战,其劣势就相当明显。其二,与骑兵相比,战车机动性太差。战车与骑兵作战,战车一方即便打赢了,人家骑兵掉头就跑,你追不上;若战车方打败了,你驾着四匹马拉的战车如何跑得掉?其三,战车已经不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形势了。
战车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弩箭部队,那就是当时的“远程武器”,战车这么大的目标,不正成为人家弓箭的靶子吗?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战车这种作战形式在战国时期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骑兵、步兵、特种兵、侦察兵、箭弩兵等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在骑兵取代战车的过程中,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一场极其重要的社会变革,它直接将战争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
胡服骑射时期的赵军
战术手段的丰富性势必然带动战场形势的复杂化,而战场形势的复杂化又呼唤着军队训练的专业化和战役指挥的专业化,彼此互动,也就将军事理念和战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国最后能兼并六国,很大程度上在于秦军有它独创的先进战法-箭弩阵与轻骑兵密切配合的突击法。秦军与敌方作战,第一轮上场的是训练有素的箭弩兵,他们按一定的阵形摆开,对着敌方的部队或城池,密集发射“箭雨”,这类似于二战时期的“炮火打击”。
《英雄》中秦军箭雨
一阵密集的箭雨之后,秦国的轻骑兵趁着对方阵脚大乱之际就迅速发起冲锋,他们或直插要害,“中央突破”,或“两翼包抄”,合围敌人。这种先进的战法,再加上士兵训练有素,所以秦军才在战争中屡屡取胜,威震诸侯。在战国后期,唯一能对抗秦军的赵国军队,亦有他们的撒手锏-骑兵冲锋战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骑兵规模和骑兵作战能力均发展迅猛。赵国与他国作战,往往就利用他们的骑兵优势,以骑兵占领战场制高点,通过骑兵居高临下冲锋的方式冲垮敌人。公元前269年,秦赵之间在阏与交战。赵国名将赵奢前期故意行军缓慢,给秦军造成赵国畏战的假象,意在麻痹秦军。随后,他率部急行军赶到战场,以骑兵占领战场高地,迅速发起了冲锋,一举击垮了秦军。
战争频繁,对手之间相互对抗,也相互学习,这使得战国时期的战术手段迅速提升。比如,秦国在秦孝公时期与韩国交战,发现韩国的劲弩有强大的*伤力,他们缴获劲弩后就用心研究,随后开发出威力更大的秦弩。
秦弩
在阏与之战被赵军打败之后,秦人也积极学习骑兵战术,并结合本国特点,开发出了用轻骑兵迂回包抄、合围敌军的战术。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就利用轻骑兵包抄、合围的战法,将赵括率领的赵军成功地分割包围。
战术手段之外,军事指挥艺术在战国时期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战国时期,前期的军事指挥还是军政不分的,即一国的国相统领军队,指挥作战。越到后期,军事指挥越由专业化的战将负责。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些将领竭尽所能,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战役形式,指挥了许多经典战例。这些战例不仅丰富了指挥艺术,而且也推动了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采用的是伏击战;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之所以能与秦军对峙三年,用的是堡垒防御战;白起在长平击败赵括,打的是大规模歼灭战;三家分晋之际,智伯先是对赵襄子用水攻,放水淹赵晋阳城,后来他自己也被赵、韩、魏三家水攻;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奇袭燕军大营,用的是火攻。
田单火牛阵
这些不同的作战模式和指挥思路,使得战国时期的战争异彩纷呈、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兵家和兵法理论体系亦在战国时期趋于成熟,孙膑兵法、吴起兵法、鬼谷子兵法直到今天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军事理论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