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遗产中,文化与自然并举的双遗产,是最珍贵、最罕见的人类瑰宝。
据统计,目前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仅占世界遗产总数的3.5%,拥有这一殊荣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区寥寥无几。
中国黄山以其独有的自然奇观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的双遗产地。
黄山夕照
黄山的自然景观绝色佳丽,天下罕见,故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
黄山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今文人雅士赋予黄山的诗画浩如烟海。
黄山的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图景。
作者和摄制组在黄山始信峰上合影
庆幸我曾用笔和镜头纪录了黄山的壮美文化和绝色景观,纪录了黄山人为取得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所做的不懈努力。
而黄山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恰好与酒鬼酒倡导的“馥郁酒鬼 守护世遗”的理念相吻合,“馥郁酒鬼 守护世遗”的理念又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风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我借助这*风,写下这篇短文,感谢黄山给予我的机会,感谢酒鬼给予我的灵感......
黄山日出
1.集天下名山之美于一身的神奇黄山。黄山地处安徽省南部,北纬30度的神秘位置赋予它得天独厚的花岗岩地质和峰林地貌结构。这一地理优势经过亿万年的天地造化和冰火雕琢,使黄山将天下名山之美集于一身。
这里奇峰林立,古木参天,名胜古迹俯拾皆是,出类拔萃。谁面对她,都不能不昂首仰视,都不能不狂呼惊叹,都不能不感到目光的有限和语言的苍白。
黄山松
世间万物,一个“绝”字说到了极致,而黄山竟然包揽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这“五绝”。
每一“绝”都蕴含着奇特怪异,幽深神秘的况味。
您看黄山奇松,干曲枝虬,千姿百态。它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或穿罅穴缝。
迎客松枝叶如盖,如展臂迎客;探海松侧枝修长,似苍龙探海;贴壁松附身悬崖,若天然壁画……
生长在石缝中的黄山松
黄山松贵在它坚韧不屈的风骨。
她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缝之中,茎干粗犷,枝叶短硬。无论风霜雨雪,始终如一地向上攀升。
它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黄山飞来石
如果说,奇松是黄山之“魂”,那么,“怪石”就是黄山之“形”了。一个“怪”字,给千岩万壑罩上更为神奇的色彩。
几乎这里的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从不同角度,能看出不同的形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如梦如幻,如仙如神,真有移步换景之趣!
诸如荣登电视剧《红楼梦》片头的飞来石,近看似一颗天宫里的仙桃,远望像一艘遨游云海的大船。许多游客到此,都禁不住要虔诚地顶礼膜拜。
黄山雪景
黄山的另外三绝也是宛如仙境,无与伦比。
黄山云海飘缈不定,忽隐忽现,恰如天上瑶池。
黄山温泉因轩辕黄帝沐浴,散发着神秘的雾霭
黄山冬雪轻盈剔透,飘渺绝伦,更是一处纯净无比的仙境……
一生考察过许多温泉的医圣李时珍曾这样评价黄山温泉:
唯新安黄山是朱砂泉,春时水即微红色,可煮茗。
一代伟人*也仅仅给黄山温泉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墨宝:
天下明泉
黄山日出云海
一生游遍天下,对名山几乎视若无睹的徐霞客面对黄山禁不住“狂叫欲舞”地大声疾呼: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演绎成优美的诗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只要游过黄山的人,谁不发出如此的感慨呢!
立于黄山的黄帝像
2.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厚底蕴的黄山文化。黄山文化更有着中国名山中鲜见的传奇色彩和深厚底蕴。
相传奔波一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轩辕黄帝到了晚年,希望找到一个神奇的地方休养生息。他苦苦寻觅,八方探找,终于在长江南岸发现了一个理想的归处。只见这里云蒸雾绕,山水皆美,仙境一般。帝便在这里栖息下来,耕种捕鱼、采药炼丹,最后羽化成仙,飘然升天……
唐《周书异记》一书精彩地记载了这个传说。唐玄宗李隆基看后,将叫了多年的黟山之名改为“黄山”,意为黄帝之山!
黄山石刻
从此,黄山便有了延续至今的美名,神奇之山又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它在吸引历代文人游览、并为此题词、作画、赋诗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为特色的黄山“五胜”文化。
黄山画派代表作
其中的黄山画派最为著名。
石涛、梅清、渐江三位艺术大师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林中,把“仙境”般的黄山绘就纸上,传播民间,形成以“不求闻达,山水而已”特色的“黄山画派”,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黄山国画
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赖少其等近代画家就是在“黄山画派”的熏陶下,成为一代大师。他们的画作名传遐迩,他们的弟子成千上万,组成中国画的整体实力。
刘海粟黄山画
国画大师刘海粟对黄山的敬仰之情无以复加。他一生十上黄山,作画多幅,依然认为没有读透黄山。直到他以93岁的高龄第十次登临黄山时,才发出了他琢磨多年的感叹:
黄山之奇,奇在云崖里;黄山之险,险在松壑间;黄山之妙,妙在有无间;黄山之趣,趣在微雨里;黄山之瀑,瀑在飞溅处。
黄山石刻
咏叹黄山的诗词精彩绝伦,成为中国诗词中的佳作。
明清以前的古代著名诗人几乎都写过黄山,都留下流传千古的绝唱。
傲慢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曾寻仙到此,他虔诚地醉卧山下,被从没见过的美景折服后,写下千古名句: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黄山松
当代作家和诗人为黄山撰写的名作就更多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曾为黄山松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
黄山松都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它们彼此姿态各异,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就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像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像沉静的思想者,像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黄山云海
古今文人的诗画丰富着黄山文化,黄山文化又提升了黄山景观的品位,它引起世界各地的专家和游客对黄山的特殊青睐。
米卢,这位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4届带领不同国家的足球队打入世界杯16强、带领中国足球队夺取世界杯决赛圈出线权的神奇教练,在登黄山前,他对导游的介绍,有些不以为然。但当他站在黄山的摩崖石刻前时,孩子般的脸上呈现着惊讶的神情,只说了一句话:
我被征服了。
黄山云海
199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考察专员吉姆•桑塞尔博士考察黄山后,高度评价道:
黄山的自然美和自然文化世上罕见,应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之内。
这一慧眼识珠的评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后,赋予黄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殊荣。
作者采访在黄山拍摄的摄影师
3.保护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的虔诚之心。2012年,我们应黄山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有幸为黄山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
我们除把镜头对准黄山无与伦比的奇观外,更关注这里对黄山的生态保护。
在拍摄黄山净菜厂时,我们得知,为了减少山上用水、排水和生活垃圾,所有用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在山下洗涤,确保“环保食品上山,垃圾分类下山”。
作者采访黄山女挑夫
每天,净菜从这里运出,再由挑工们沿着10435个陡峭险峻的台阶把净菜净物挑上山,又沿着同样的路线把沉甸甸的垃圾挑下山。日复一日,终年不止。吱呀作响的扁担声就是他们为保护黄山所奏响的感人旋律。
黄山挑夫
几个攀岩人吸引了我们的眼光,了解后得知,他们不是健身的运动员,而是专门从事捡拾垃圾的黄山放绳工。若遇游客不小心把垃圾丢下山,或大风把垃圾吹下山,放绳工就把几十米的绳子放下去,像采药人一样左右飘荡,直到将垃圾捡拾干净。
为了拍到黄山放绳工的近景,我们的摄像师也攀到悬崖上,惊心动魄地拍下他们为保护黄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黄山迎客松的守护人
黄山迎客松是拍摄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对黄山迎客松的第18任守护人徐东明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采访。
从他的口中得知,黄山上古树名木都实行重点保护,都安排专门的守护人,徐东明就是国宝“迎客松”第19任守护人。他每天要对迎客松进行仔细地观察,然后把一个细节记录在守护日记中。
黄山雪景
他特别给我讲述了黄山在遭遇2008年的大风雪时,保护“迎客松”的感人故事。
当时连续10多天的大雪覆盖了群山,也落满了迎客松。徐东明像照顾孩子一样,给迎客松扫雪,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夜里都不敢睡觉。
情况紧急时,他立即通知下面运送毛竹。
100多名黄山员工和武警官兵紧急出动,他们沿着大雪没膝的山道,一步一滑地把120根毛竹运到目的地,为迎客松和重点树木搭起安全的支架,确保它们安全无恙。
黄山迎客松
这一年的雪灾使全国824处自然景观遭受严重破坏,美誉天下的西湖垂柳也没有逃此劫难。而黄山的自然景观神奇般的完好无损,对风雪侵蚀最为敏感、收入《世界双遗产名录》的54棵黄山松无一受损。
这年夏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访问黄山,他看到黄山出色的生态保护后,十分赞赏黄山为保护和维护世界遗产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再次考察黄山时,对黄山保护世界遗产的做法由衷地赞赏道:
黄山的保护管理工作是世界一流的,黄山的管理经验值得其他遗产地学习和借鉴。
黄山日出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不仅仅在于申报和拥有,更在于保护。这样世界遗产才能万古长青,永留人间,成为一代代游客观赏的盛景。
所以,我们在游览黄山时,就能感受到黄山人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虔诚之心,理解“馥郁酒鬼 守护世遗”这一理念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