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到7.5,人人夸的国剧又错在哪

8.6到7.5,人人夸的国剧又错在哪

首页角色扮演破碎混沌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后台已被催爆。

Sir没偷懒。

只是每晚守着电视机追它半个月后,实在又爱又恨。

今天认真盘盘——

以家人之名

开播就横扫各榜单收视冠军,每天都有热搜,开分8.6。

问题,也出在热搜。

话题每天有,好评变吐槽。

收视依然强,评分却*(8.6到7.5)。

吐槽意义不大。

因为烂尾已成事实。

Sir心疼。

国产剧难得把视点拉低,踏入寻常百姓家,却又一次走进狗血的死胡同。

Sir更厌恶。

那个把国产剧套死的框框,到底有多硬,多牢。

以致这么多人伸出去半只脚。

又缩回来?

《以家人之名》的确伸出过“半只脚”。

Sir的观感:论前四集,它能达到9分高度。

三大优点,撑起一支潜力股。

1,设定。

俩大叔带三娃。

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家庭。

看似荒诞的设定,博得不少同情。

看孩子嬉笑打闹,从相互讨厌到情同手足的兄妹。

看大人憋着家庭破碎的伤痛努力活着,为孩子结成爱的联盟。

动人,温暖。

2,人物。

五人都讨喜,且讨喜的点都不一样。

三小只让人怜惜。

李尖,“三小无猜”核心人物。

她知道爸爸苦。

从小就练就用乐观掩饰悲伤的天赋。

凌霄,早熟沉默。

他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即使被母亲背叛,他也没撂下一点恨。

贺子秋,坚韧正直。

从小缺失父爱的他,幸运被收养,始终保持滚烫的热心肠。

俩大人,也塑造出成人的不易。

“老妈”李海潮

为人平和老实,一辈子就操心柴米油盐。

因为妻子的过世,李海潮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不望女成凤,只求孩子一生过得好。

“老爸”凌和平

Sir认为塑造最成功的一人。

他同时背负了父亲的强大与虚弱。

妻子因为女儿的死濒临抑郁,离家出走。

作为警察的他,很少顾家,就和李海潮搭伙过日子。

看似把孩子安顿好,其实他一直在躲。

凌和平有句口头禅:

“我还赶着上班呢,回来再说。”

万能挡箭牌。

妻子发疯质问他时,他说。

别人建议他找儿子聊聊的时候,他说。

连儿子想真正向他吐露心声时,他也说。

一次次逃避,暴露他的外强中干。

不敢面对儿子因自己造成的阴影,也不敢面对那个错失儿子童年的自己。

Sir不是想黑谁。

这正是现实中大部分“父亲”的样子。

以上人物,也寄托于演技过硬的演员。

两老人不用说。

涂松岩,国家话剧院演员。

极精准的语调、肢体处理,生动诠释李海潮的“婆妈”。

△ 女儿得意的小表情他也做出回应

张晞临,演戏三十年的戏骨。

与李海潮的相处中,各种“秒怂”,两个大男人竟有老夫老妻的“甜”。

年轻人也不输。

李尖尖的鬼马,贺子秋的顿感,两人完成得非常自然。

唯有宋威龙饰演的凌霄,还需加强。

做到以上,Sir觉得这剧已经算国剧上乘。

最后一点,是惊喜。

有人说《以家》是离国产版《请回答1988》最近的一次。

这话不夸张。

到处是散发着年代感的日常细节

一扫而过的门店字体,门帘儿,面店装潢(冰箱)。

晚上省电,没人在客厅不会开顶灯。

厨房里的酱油是刚用过的瓶盖要打开,里头的调料也是半满。

Sir2年前曾吐槽山寨版《请回答》时曾经遗憾。

我们的家庭剧为什么缺少这样的笔力,让我们连任何一家人的饭桌都记不住。

《请回答》里,德善家最吵,吃得最不好;狗焕家最容易冷场,但最丰盛;善宇家最温馨;东龙家人最不齐;阿泽家最简单。

《以家》有张能装戏的饭桌。

每集至少出镜三次,即便没有,也必有准备上桌的镜头。

桌上的饭菜,现做,冒热气儿都是小意思,每道菜都能下嘴。

俩爸喝酒交心,桌上摆着拍黄瓜、花生米、蒜泥白肉(还有一道菜看不清了)。

△ 李海潮家境是真不错,下酒菜都能整四个

高中上学第一天,早饭营养均衡。

咸豆花,糍粑,油条和煎蛋。

李尖尖拔牙后的晚饭,牙不吃力。

饭桌上只有她喝小米粥,其他人吃饭。

日常餐三素一荤,节约营养。

大日子时,荤素多了,搭配豪华。

这是好的家庭剧的苗头。

相信那些沉默的细节。

有一幕Sir印象深刻。

从小,这家人在饭桌上的“排位”都是固定的。

李爸与凌爸坐在靠近厨房一侧,方便端菜。

子秋凌霄夹着李尖尖,像公主般宠着。

直到那次重聚。

俩哥哥国外留学9年后回家,第一次吃饭。

位置变了。

李尖尖“逃”到饭桌另一端,缩在两位爸爸中间,隔开哥哥们。

换位,就是对中国式隔阂最含蓄,也最真实的写照。

它隐隐刺中被时间拉开的疏离,露出没有血缘维系,易碎的亲情。

不得不说,Sir还沉浸在这动人叙事中。

——国产剧这么高级了?

很快。

Sir又感觉脑袋一阵巨响。

——嘿醒醒,我可是国产剧啊!

条件反射般,《以家》又把脚缩回去了。

回到那个框框里。

这框是怎么划出来的?

横一刀,反派线

第四集后,《以家》的家就停止建设。

群像设计止步于主角五人,其他角色全部沦为反衬主角团结有爱的“外人”。

10年后,三个孩子成了高中生,子秋和凌霄面临高考,李尖尖刚开始高一生活。

编剧突然发现,光写这家人好像编不下去了。

“外人”,开始排着队地有序出现。

凌霄亲妈,陈婷。

摇身一变成新加坡富太,说想回来“赎罪”。

一个不够,还拖家带口。

陈婷生了个女儿,还带上自己妈妈。

三代人齐心协力,软硬兼施,想挽回凌霄。

仇恨,挑起来了。

热搜,也跟着来了。

没完。

紧接着轮到贺子秋。

一样的套路重来:生父衣锦还乡,想赎罪。

打拼几年小有成就,已经成家,妻子不育。

幡然悔悟想要回子秋,继承香火。

仔细想想这两个情节:

有钱老妈用血缘绑架亲情;有钱老爸用财富践踏亲情。

明显精心算计过。

——最容易拉仇恨,最容易上热搜的典型情节。

Sir觉得设计没问题。

“典型”意味着广泛代表性,但《以家》仅以这些情节作为挑逗情绪的工具,然后把这背后复杂的家庭问题粗暴地归咎于一个简单的标签:外人。

于是。

子秋为分担家里负担,答应生父出国留学;凌霄为了照顾车祸全瘫的生母,出走新加坡。

9年分离,中间所有人的纠结、心虚,折磨,一概不提。

镜头一转,跳过。

这“框”里又竖一刀:

爱情线。

兄妹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被编剧名正言顺地拉入三角恋剧情。

烦死了,又是它。

不是Sir偏见,就连那些现实中拥有亲哥的观众看到这……

一口老血喷出来。

而且《以家》的爱情线是极割裂的

一方面。

哥哥们回国后,拼命试图还原三小无猜的纯粹情感。

一方面。

又一次次暧昧地展现那霸总式的温柔,摸头*……

*之“家”,轰然拆散。

《以家》之所以在前期获得观众信任,因为它呈现出家的重量

家,很难接住。

前四集一个高光时刻。

李海潮醉酒骂人。

子秋生日那天,二姨来家吃饭。

她不断骂子秋不懂事,她觉得子秋亏欠收养他的爸。

一拳下去,李海潮眼神一冷。

那一眼,是“你怎么打我孩子”的怒;但很快,李海潮恢复温和。

自己好像没“怒”的资格。

打他的,名正言顺,亲二姨。

每一次看似有分寸的提醒和李海潮的忍耐,都在暴露“*家庭”的尴尬。

有爱无亲

李海潮终于发火了。借着酒劲把不满和对孩子的在意倾泻而出。

这是《以家》为数不多正视*家庭的矛盾。

家,更难抽身。

陈婷始终以一种身份被骂上热搜。

不合格的母亲。

但她只有这一面吗?

她中年丧女。

把儿子女儿锁在家,女儿吃核桃被噎住,凌霄求救无门被活活呛死。

搬家后,陈婷表现出了明显的抑郁倾向。

嗜睡、畏社交、情绪不受控。

作为丈夫的凌和平,能做的就是避免碰面、沟通,来避免点燃妻子这根不知道什么会爆炸的弦。

这是《以家》为数不多试图切开破碎家庭的混沌。

之后呢?

随着一个个“外人”的挑拨,挑逗。

“家”,只剩空壳。

李爸、凌爸和三个孩子,就像两组平行线,即便有出镜,有剧情上的交集,却再也没有关于“亲子、亲情”的勾连。

*之家自带生父母与孩子的戏剧冲突,被编剧简单粗暴地利用到极致。

一路火花带闪电,只为成全这个家的美满、重情,以及10年后兄妹的三角恋。

越看,Sir越害怕。

怕的不仅是国产剧再一次被框住。

更是这个“框”日益加固。

最近b站火了一部小短剧《龙王赘婿》。

播放千万,弹幕累了21万。

说剧也算不上,它其实由一个个小广告组成。

某音网文推广,时兴用真人拍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引人点击。时长1分钟左右。

b站up主把这些小广告揉在一起,持续更新。

连在一起看,太容易上头。

因为每个1分钟,都有男主最憋屈的铺垫,最迅速的打脸,最解气和最吊炸天的人设颠覆。

什么窝囊男票转头成大集团继承人,落难废少隐忍3年练成神功一雪入赘耻辱……

狗血拉满,冲突极致,反转反转再反转……

略过任何人性中间地带,60秒速成爽剧。

当我们越来越满足这种上头,上瘾的拼贴式生活。

那我们失去的。

是与真实生活和解的机会。

去框外看一看吧。

家庭剧,出不了爆款吗?

不吧。

远的,我们有《父母爱情》。

用琐碎日常撑起那一代人特殊的家庭关系,豆瓣9.5,至今每年都有电视台重播。

近的,《隐秘的角落》。

只是一个画面。

三个“坏孩子”和张东升的较量里,谁又忘得了那个务必骄傲又辛酸的单亲妈妈周春红。

那杯热牛奶可不是烫进了同样经历过控制狂家人的网友心里。

那是家庭剧非狗血不可吗?

也不是吧。

Sir想到一个人,是枝裕和

以家庭题材闻名世界的导演。

你要说他的视角有多独特?

独特,但绝不是以独特制胜。

《步履不停》里,平平无奇的一幕。

一家三口回老家,要经过一片森林。

大人在前面走着,聊着一会要面对的尴尬。

儿子不去听,也听不懂。

他跟在后面给妈妈拿伞,一会儿看看水沟,一会看看树叶。

是枝裕和在这一刻并没有打扰孩子。

他觉得,大人走路有目标,回老家就是回老家。

“小孩只陶醉在那一刹那的空间中,虽然他看水沟树叶没什么意义,但如果不这样,他就成了大人的附属品”。

是枝裕和看到人,并尊重人。

人的情感,人的状态,以及这背后,人的意识流动。

其实是枝裕和也拍过自己的《以家人之名》。

《小偷家族》

设定几乎一样,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搭伙过日子。

只是是枝裕和切点更黑暗,也更冷静。

成员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

被丈夫背叛的“奶奶”,被家人丢弃的“儿女”,帮前妻*死丈夫的“爸爸”……

是枝裕和的目的依然是亲情。

但他选择了一条更加现实的路。

——看一个抱团取暖的冷漠集体如何结出亲情的果实。

起初,他们靠利益维系。

只有利益吗?

柴田治一开始在路边“捡”了个女儿,由里。

原本当晚就要送回,当假夫妇俩抱着孩子走到她家门前,听见里面正在大吵大闹。

两人犹豫了。

送回去,意味着玲要重新面对那个不幸的家庭;带她走,意味着自己要冒着犯法的风险。

看此时“妈妈”的反应——

抱着由里,没折返,也没向前。

她原地蹲下,发怔。

利益与情感在天平两边剧烈动摇。

两人最终还是把女孩接回去,但这家人仍然不美满。

他们开始靠谎言维系。

大人骗小孩。

“父亲”柴田治对孩子说,偷东西不犯罪,只要放在店里的东西就属于所有人。

老人骗大人。

奶奶对孙女说自己想跟她一起住(实际上还是为了钱)。

连小孩也要骗。

小女孩由里搬进来,总是被问手上伤疤哪来的。

每次她都回答:自己摔的。

为什么要骗?在家人面前有什么不能说呢?

别说*家庭了,就算现实中的原生家庭,也是一个最需要撒谎的地方。

因为关系太过紧密,表达太多顾虑。

就像翔太始终没办法对柴田治叫出那声“爸爸”。

翔太不爱他吗?

不是。

他就是“叫不出口”。

这正是《小偷家族》与《以家》最大的不同。

前者试图临摹一个真实的家。

后者,只是建模了一个以家为名的乌托邦。

是枝裕和最后还是亲手把那颗“果实”砸烂了。

一家人支离破碎。

翔太受伤后被警察注意,柴田治和妻子马上回家收拾东西逃跑。

被警察抓住,发现每个人都心怀鬼胎。

是枝裕和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他的态度:他让父子面对面承认自己残忍的私心。

同时是枝裕和也留出一道缝隙。

面对警察盘问,母亲信代泣不成声。

导演在尽量接近家人,或足够亲近的人之间,那种如履薄冰的“爱”。

看到没。

是枝裕和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让“外人”出镜。

所谓的“冲突”“反转”,也仅有结尾一处幻灭。

他不忍自己手下的亲情,最后散发出一阵“大家都不容易”的说教馊味。

昨天,李安又一段演讲刷爆朋友圈了。

“我最想表达的可能是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你想做到最好,然后情况不太允许,这个冲击来了,那个冲击来了,还有你心里面两个冲击搞不定的时候,你怎么样去努力,然后还搞不太定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最动人的,就是真情流露,真情是需要这样才流露的,当它流露的时候就是最动人、我最喜欢的时候。”

品品这段话?

不就是我们看完《小偷家族》的感受。

那《以家》的变味在哪?

在于我们看完,都可以沉浸在某一种直白,直露的情绪。

哭哭啼啼的感动。

骂骂咧咧的怨恨。

还有那些青筋暴起,恨不得拎着你耳朵倒灌的鸡汤。

不是这样的。

家庭,家庭剧不是这样的。

诚然,《以家人之名》不烂。

也可以预见,《以家》最终一家人会内部和解。

但结局再煽情。

你丝毫不会有扎心的无可奈何

因为它为了营造即时的冲突,早已把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矮化成对真实生活的苦楚失去触感的木头人、工具人。

他们本可无限逼近国人心中幽深而隐秘的世界。

却选择迷失在花团锦簇的热搜烟火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