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顾步青城山

行吟顾步青城山

首页角色扮演青城仙梦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6

青城天下幽

不仅在于其林深山静

更在于其作为道教之发轫,文化之渊薮

笼聚山水人文之胜,故成其幽深玄远

而集其大成,又最凝练者

莫过于青城山前山宫观楹联

青城山宫观多建于隋唐,历经兴废,今仅存大小宫观二十余座。各宫观皆有楹联,现存者多作于近现代,撰写者涵盖了于右任、顾颉刚、徐悲鸿、张大千、黄齐生等许多大家,也有部分古人作品,如何绍基、李善济、郑板桥等。

这些楹联有的咏颂自然风光,有的抒发个体情怀,有的追怀史迹人物,有的阐发道教义理,或因景发理,或抚今追昔,包容宏富,意味深长。

要认识青城山,山林泉瀑且不足,还须到前山,遍访宫观,遍览群联,可知一二。

仙风道骨何处寻

楹联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其附着于建筑物,又往往是一座建筑物乃至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结晶,或者说是最直观的“广告语”。

-文采斐然-

文采斐然是青城山楹联的基本特征,譬如:

小憩且登楼,万千顷雨笠烟蓑,遥瞻槛外;

清谈频入座,卅六峰云蒸霞蔚,细数心头。

又如这副,不到百字,却是诗性语言、道教义理、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精妙统一:

卅六峰天外飞来,宛然图画,绝顶处一横览,雪岭失其高, 峨眉失其秀,剑阁失其雄,咳唾落云霄,谁谓上清还在上;

二三日洞中小住,辜负烟霞,古名士半勾留,少陵曾此游,宾圣曾此居,放翁曾此憩,栖迟尚城市,我亦山人愧不山。

清代才子李善济曾为青城山撰“天下第三长联”,394字将青城山人文风物刻画殆尽,颇可足观。

-通俗易懂-

青城山亦有许多通俗易懂的楹联,内涵同样精微幽远,可管窥青城山博大精深的文化源流,如:

偶作青城游,得寻洞府须求道;

何劳黄帝问,但到名山便是仙。

这是青城山祖师殿的一副对联。从在道教的文化地位上看,青城山是堪与黄帝“对偶”的。

青城山在道教岳渎名山中位列“第五洞天”,自古乃道教名山,张道陵曾于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黄帝被尊为道教三祖(黄帝、老子、张道陵)之一。楹联中“黄帝问”者,应系宁封。传说宁封是黄帝时代发明制陶技术的陶正。

石器时代发明制陶技术的人,其地位大约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差不多了。

在道教体系里,宁封登仙后就隐居在青城山,黄帝曾向宁封求教“龙蹻之术”(即飞行之术),宁封以《龙蹻经》授之,黄帝乃筑坛拜宁君为五岳真人。今青城山仍有黄帝祠、授道坛与六时泉等遗址。

(匾额“龙踽仙踪”说的就是黄帝与宁封子的故事)

“求道”衔“黄帝问”,恰切地联结起了上下联;末句名山也指青城山,则与上联联首照应,全联意气融贯,行云流水。

-简练富于巧思-

祖师殿楹联颇多简练而富于巧思者,又如:

游福地,入洞天,任许飞琼邀月;

访仙踪,换俗骨,当思涤虑洗心。

此联对仗新人眼目,令人惊艳。句中嵌道教仙姑名字“许飞琼”前后耦合,使“许"字作动词,与下联“思”字对仗,“飞琼”与“邀月”构成无情对(无情对,即字面对仗,内容则毫不相干,如著名的“桃李争荣日,荷兰比利时”“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同时“飞琼邀月”与下联“涤虑洗心”同以动宾词组的并列构成对仗,工整且巧妙。

飞琼喻雪,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词云:“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

青城山地势较高,冬季常常降雪,在意境上与月的超凡脱尘、与修道者的仙风道骨十分贴合。就道教而言,顺应天道,甚至掌控兴风作雨之术、移山填海之技,是对修行者的素有想象。

(电影《功夫熊猫3》中的世外桃源, 取景自青城山)

“任许飞琼邀月”,也是独属于道教形象的词句,仿佛间如见一人,时而御剑飞雪,时而举杯邀月,其轻灵飘逸、气象舒廓,令人心怀顿开。

许飞琼者,相传乃西王母侍女,《万历续道藏》所录明代朱权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数目纪事章”载西王母座中有四位侍女:董双成,许飞琼,婉陵华,段安香。许飞琼是汉皋解佩、许浑游仙梦等神仙传说的女主角,也在葛洪《汉武帝内传》关于汉武帝寿宴之上迎见西王母的故事里“打过酱油”。

天师洞(楹联书法)

山中岁月已千年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此联也出自祖师殿。上下联各自构成当句对,红对碧,高对低,淡对浓,远对近;整体上看两句也成对,树红树碧对烟淡烟浓,高低对远近,十分工整。

此楹联可称道处,是融浩瀚时空于平常之景,游虚驾空,不拘形迹,堪称仙家之笔。树红树绿,已是一度春秋;而春红秋绿,四季之景,却在同时发生

(“树红树碧高低影”另一种解读是指秋天红叶绿叶交相辉映的场景,固然切实,却少意趣)

细细体会,既让人想起“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对时空错乱的喟叹,又如见王维《袁安卧雪图》“雪中芭蕉”(雪是北方“特产”,芭蕉是南方热带植物,两者不同时空,却在王维的画里并存。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笃信佛教,以空灵玄妙的诗性被誉为“诗佛”)之意蕴。

此联初读平常,看似信手拈来,却是以寻常之象设非常之景,更将非常之景置于“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之境,又比王维“雪中芭蕉”更合情合理,意蕴深长。

如果说上联是通过时间的错乱而取得跨越时空、升华道蕴的效果,使得短小、简练、平常的文字变得意蕴绵长、回味无穷,那么下联则又加入了空间的扭曲、重叠,构成富于层次感的时空布局

“烟”所代表的意蕴,不只是青城山山岚缭绕,不只是缥缈幻境一般的仙家气息,也不尽是“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 的秋季常见景象。

“烟淡烟浓远近秋”,空间上,烟远而淡,烟近而浓;时间上,秋远而淡,秋近而浓。整句仿佛将不同时段的秋景容纳到一条视线之上,却又层次分明,远近不同。

并以“秋”字点睛,为本来局限于地理景象的描绘赋予时间的纵深感,使得意境看似完结,却又新生,从“秋”起反拨回来,回应开头“树红”的景象,形成意蕴上的回环往复之势。这可说是道教天道循环思想在文字上的具象表现。

楹联作者仿佛是拈来一段时空, 信手剪裁,便流光溢彩,独出机杼。这样的思维方式,在道教典故里俯拾即是,而且始终笼罩着对时空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

诸如刘阮入天台山、王质烂柯、费长房壶中天地等关于时空的神仙传说,莫不如是。及至道教日隆,发展出系统的经术符箓理论和方法,更有了“能开寸步地为千里江山,千里江山摄为寸步地”的“地轴箓”,以及“吾欲升仙,变汝盛天吾欲立治,用汝盛地”的“小仙壶”(《金锁流珠引》),再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等等,都是道教期冀支配天地时空,使人能游于物外的思想体现。

这副楹联的首尾衔接之巧妙,让人想起数年前欧美的一部电影一一《 前目的地》。

这部电影所设置的语境是人类已经发明时间机器的时代,然而最后故事真相的揭露,却不禁让人感叹:发明时间机器的人类,到底是终于摆脱了时间的束缚,还是又掉进了时间的另一重陷阱呢?

再看中国本土哲学的代表——儒道两家, 一个探讨“”,是“社会的人”;一个探讨“”,是“宇宙的人”。看似是前者将人之一生羁绊于无穷的社会关系不得脱身,其实后者也并非真正超然物外、无拘无束。

时空,是一个更加宏大而终极的命题,在看似潇洒的道教体系里,“人是什么”“我是谁”, 也得不到真正的回答,“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后呢?“时间都去哪儿了?

富贵神仙有几人

青城山麓原有道观长生宫,20世纪失火被毁,今改建为鹤翔山庄。

长生宫原有三联,皆叙同一件事,即西晋范长生隐居青城山传道修真的传说。

(范长生塑像)

东晋尚清谈,功德在民惟隐士;

西川曾保障,英雄退步即神仙。

能教李特倾心,保障资安全蜀;

直接宁封高蹈,功成选入名山。

开国搜蜀材,蒙昭烈帝临存,英雄名士各千古;

栖真得元寿,锡逍遥公爵号,富贵神仙有几人。

范长生是西晋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西晋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成汉”,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丞相,被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

范长生跨越西晋、东晋两个历史时段,但主要生活在西晋时期,第一副楹联称“东晋”,当是与“西川”对仗故,多少有以辞害意之微嫌,但也无伤大雅。

魏晋玄学盛行,梳览道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史,此一阶段无疑是其兴盛发达、渐趋完备的阶段,而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兴旺,与其和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努力紧密结合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时代,天师世家出现,道教传播于世胄高门,使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推动道教上层化。其煊耀者,如葛洪之流,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将人间世界的森严等级制度引入到神仙世界中,镇压民间道教、杂散道士,为统治者利用宗教约束、凝聚人心,稳固政权服务。

而在西南之隅,此类“富贵神仙”则以范长生为代表。范长生原为涪陵豪族,因战乱迁入成都,并加入了天师道,长期居于青城山。

传说其曾蒙刘备征召,避而不就,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曰:“刘先主时栖止青城山中,以修炼为事,先生征之不起,就封为逍遥公。得长生久视之道,刘禅易其宅为长生观。”这便是第三副楹联所咏事。临存,即亲临问候,可与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参看。

第二副联中的李特,即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建立者李雄之父,是成汉政权的奠基者,李雄称帝后追谥其为景皇帝。

李特、李雄所领导的流民起义,就是在范长生的支持下在成都地区建立的政权。范长生被封为国师,尊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

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刑政宽和,事役稀少,一度昌盛,“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晋书·李雄载记》)。故联曰“功德在民惟隐士”“西川曾保障”“保障资安全蜀",所指皆此。

值得一提的是,“英雄退步即神仙”出自陕西留侯祠联,全联为“明哲保身轻富贵,英雄退步即神仙”。留侯,即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便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避世登真,位号太玄童子,宋代被封为凌虚真人。这里是以张良比况范长生,“富贵神仙”,是真逍遥。

功成而不居,是原初道家即主张的品格。《道德经》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现实意义上讲,这虽是一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生存策略,但从哲学意义上看,更是人无“我执”,此身同化于天地,不为物役,不受拘束的生命观。

丘逢甲亦有诗云:“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篇。”青城山天师洞还有近代黄齐生一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皆可参看。

最后,以青城山第一峰绝顶的老君阁楹联作结:

万派随它去;群山向我来。

此联极具气势,是唯开山祖师能当之胸怀:仿见一至人,乘虚御风,游弋于天地之间,万物不为所动,万象不为所拘,而又与万物万象同为一体,我为天地,天地为我,和光而同尘,同归而合道。“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唯斯人也;“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者,唯斯人也。

(老君阁)

这大概就是道教修行最终追求的生命状态,托体同山阿——归化于自然,而与山川同寿——与自然共为永恒。

也许这也是“时空之惑”的答案

无我,自然无时间羁绊

- THE END -

MORE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