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
暑期档,宫斗剧再度成为影视行业热点。中国观众为何如此热衷爱宫斗?新一轮宫斗观剧热潮的爆发,反映出怎样的审美需求和创作方向变化趋势?
文 | 喜力
时间倒流几个月,没有几会预料到暑期档的竞争格局竟会是如此样貌。无论是站《延禧攻略》中的令妃,还是《如懿传》中的娴妃,宫斗戏成为了这个暑期档当之无愧的“皇后”。
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玛丽苏护体 爽文 黑莲花的《延禧攻略》成为了本年度第一个实质意义的爆款,承接着《甄嬛传》的宫斗正根《如懿传》却在出场时就进入了夹缝里谋生存的境地,呼声很高的从大女主戏的原IP改为大男主戏的《天盛长歌》却成了不能有姓名的路人。
三部戏在艺术制作水准、演员功底方面相差不大,且都是行业领先水平,但是却形成冷暖迥异的格局。
归根结底,是观众对于宫斗剧的审美需求和观赏心态,发生了改变。
套路的形成:“宫斗宇宙”的建立
宫斗是围绕着政权斗争展开,分为前朝宫斗和后宫宫斗两种。前朝宫斗通常围绕着君王统治权利,多为男性争夺,也有武则天等零星女性代表参与。后宫宫斗是围绕着后宫权利进行,主要争夺的是后位,是女性斗争的天下。
在早先的古装剧当中,后宫争斗大多包含在前朝争斗中,作为配料出现。2004年的《金枝欲孽》开启了后宫宫斗剧的宇宙。
随后出现的《宫心计》、《步步惊心》、《宫锁》系列、《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逐步明确了宫斗戏的剧情套路:
在皇宫中的女性,为了获得长久的安宁和荣华,争取只有一个的最终胜利席位(目标),争取胜利必须获得皇帝的垂青和皇子的依靠(手段),并铲除异己(对抗)。
《武媚娘传奇》
宫斗剧偏爱选择唐朝与清朝,多部宫斗戏虽不出自一个制作班底,却形成了“唐宫宫斗宇宙”和“清宫宫斗宇宙”。尤其是“清宫宫斗宇宙”,网络上评选的清朝宫斗历届MVP,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是一部宫斗代表作。
在宫斗戏弹幕中多见串门的情况,例如《如懿传》中太后出现时,一片弹幕盛赞嬛嬛的宫斗实力。
《如懿传》中的太后
宫斗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物宇宙,每一部戏截取其中一个人物和一段故事放大,形成了多部戏之间的合力和互相推介。
当宫斗戏数量增多,一些剧集通过拓宽故事背景,加入前朝争斗,扩大剧情空间。
《倾世皇妃》将故事放置在政局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打破了传统后宫较为稳定的政治场景,林心如所扮演的馥雅公主在多个政权间博弈增加了人物矛盾。
《武媚娘传奇》的主角虽然深处后宫,但最后成为了前朝宫斗的赢家,也是为了打破传统宫斗套路,赋予人物新使命。
《倾世皇妃》
虽然都属于宫斗戏,但是前朝宫斗和后宫宫斗所吸引的观众面相差甚大。前朝宫斗政治性、历史性更强,多含有治国之道、战事、时代背景等因素,是男性向题材。后宫宫斗则有更强的情感性,多含有爱情、姐妹情、审美等因素,是女性向题材。
上面提到的《倾世皇妃》和《武媚娘传奇》,虽然加入了前朝争斗的因素,但落脚点是塑造女性角色,以影响女性观众作为出发点。
而《天盛长歌》原IP是大女主题材,后被修改为大男主戏,虽然制作水准未降,但市场定位不明成为了该剧遇冷的原因。
参与式观剧:游戏化的观赏体验
给宫斗戏加入新矛盾,赋予新的时代背景,争取更宽的剧情空间,是从创作的角度提升剧集品质的思路。
例如《如懿传》中的如懿与《甄嬛传》中的甄嬛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得宠,但不在高位,受到陷害后重归宫廷,最终成为王者。
《甄嬛传》
在后的《如懿传》将创作深度放置在帝王爱情的挽歌,并在剧集一开始就提出了“一夫一妻”、“休夫”等超前爱情观念,希望深挖权利高位的人性与爱情。
反观《延禧攻略》,没有制造过多的新矛盾,剧集矛盾安于后宫争斗,也没有对于人性的深度探讨,更没有增加人物的厚度,只是加快了主角受辱、反击、升级的速度,却成为了绝对的话题霸主。
在宫斗戏矛盾逐渐成形后,观众的观赏需求并不是希望获得高深的艺术体验,而是观看大神玩家的五*绝技。
宫斗戏有很强的主角代入感,并不是基于观众与主角的情感共鸣,而是类似于进入游戏后的角色选择。
在《延禧攻略》中,观众关注的是主角令妃魏璎珞的成长,希望她可以获得最终成功。而在《如懿传》,同样是令妃的魏嬿婉却难以成为观众怜悯的主角。
王者荣耀等游戏是在固定的地图上进行打斗,每一局目标、障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每局不同的对手调整策略。宫斗戏也形成了类似的游戏地图,规则、情境相对固定,升级逻辑清晰,根据出场人物的不同进行细节的情节调整,但是人物动机和目的相对一致。
从宫斗类游戏的火爆也能反观出观众已经完全掌握套路化的宫斗情节,希望通过对于手段的精准运用,达成玩家角色走向高位的结果。
当主角、规则、目标明确后,观众观看宫斗剧的心态就不再是观晓历史、洞察人情,而是具有强烈代入感的观战心态,与观战游戏心态类似。
当如懿打入冷宫后,因为《甄嬛传》在前,剧情对于观众的张力减小,而观众期待的是蛰伏后的黑化复出。在弹幕区,如懿被打入冷宫被称为野区发育、开启支线地图,观众对于海兰为如懿黑化复仇的急切被称作“海兰四级了,可以出来抓人了”。
《如懿传》如懿被打入冷宫
相似的剧情非但没有折损观众的新鲜度,反而增加了观众对于主角操作的期待,这与游戏中相似的套路模式和不同的人员操作的“变与不变”如出一辙。
《延禧攻略》俘获好评的根本并不在于“莫兰迪高级灰”,而是让观众欣赏了一场从宫女到后宫霸主的Hard模式剧情中,开挂的大神操作。
主角每当受挫,弹幕中必定呼喊发盒饭,然后主角成功扫清障碍。就像观战大神游戏时,在意的并不是对方如何操作,而是陷入绝境后反*并让对方团灭的“极限爽感”。
相比于其他宫斗剧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创作,《延禧攻略》安于现状地待在既有矛盾中顺水推舟,通过不断的将矛盾复制粘贴,强化主角升级打怪的游戏观感体验。
天生的爽感,宫斗戏的对战美学
宫斗戏的剧集矛盾使其天生具备对战游戏的爽感。宫斗戏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后宫中,严酷的阶级压制,使得许多狗血成为了合理化剧情。
进一步是生,退一步是死。“发盒饭”三个字虽然简单,但对于真正身处深宫的人来说却是生死体验。宫斗剧与生俱来有着大开大合、大生大死的矛盾,这是能够牵动观众感官最强烈的剧情设计。
许多人把宫斗戏视为职场启示录,《潜伏》这一类的年代戏也切中了观众类似的心理需求,但是真正表现现代职场的《杜拉拉升职记》等却并没有如此口碑。
核心原因是,前两类戏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所有人物放置在生死边缘,成功或者失败都将获得极致的戏剧矛盾,生死成为了奖惩的砝码,这是现代职场戏无法做到的。
《杜拉拉升职记》
以暴制暴的合理化是宫斗戏的又一爽感美学。游戏的成败几乎都是通过厮*型的较量,宫斗戏中因为阶级压制,充斥着大量的“体感惩罚”。
例如背叛如懿的阿箬最后被处以“猫刑”,华妃赐给夏常在的一丈红,容嬷嬷给紫薇的针扎刑罚,还有随处可见的耳光、杖责和毒药。
宫斗戏虽然是女性主角,但却一改女性柔美之貌,加入大量斗争元素,刺激观众体内的多巴胺,增加观众爽感体验。
封建,就是那道天花板
宫斗戏发展至今,艺术创作层面的提升,大多是通过服装、化妆、道具、礼仪等是否接近史实、是否有审美价值的比拼中获得。
而真正对于人性挖掘,和艺术作品提供社会反思的人文重量,则因为宫斗戏剧集矛盾的天花板而难以升级。毕竟,一众影后们处心积虑谋划,为其欢喜为其丧命的不过是一个多妻之男的宠幸。
封建制度的集权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党同伐异式思维成为主流斗争逻辑。宫斗戏发生频率最高的清朝是中国最深重屈辱历史的开端。
在穿越宫斗剧盛行的年代,许多网友评论:能不能请这些从现代穿越过去的姑娘不要每天只顾着和皇上谈恋爱,早日提升国力,别再闭关锁国。
宫斗戏成为了游戏化的消费产品,走向了反智的倾向。制作者在商业利益和创作品格中选择了前者,只记得播撒多巴胺,而完全忘记了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大脑。
反观国外的宫斗戏,古代背景有《权利的游戏》,现代背景有《纸牌屋》,不说政治尺度问题,这些剧集都在探讨着权利带给人性的异变与黑暗,并不流于在权利的套路中升级打怪的俗套,而是站在权利之外,反思权利。
《权利的游戏》
当我们乐于在宫斗戏中获得打怪升级的爽感时,又有几人愿意回到曾经的封建时代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