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又名郦山、绣岭,是秦岭山脉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属其北延的一个小余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纵跨13.7公里,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2米,由东秀岭、老虎沟、西秀岭和牡丹沟组成,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华清宫前夜未央,华灯刺破苍穹光
素有“华夏源脉”之称的骊山,古代属西周骊戎国封地。从华胥氏到现在,它虽然没有天下名山的雄奇峻险,但是它因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公案”,而得以位列名山之册。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从多个角度看,骊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中华五千年文化立体史书:上古时期,华胥氏部落牧猎于骊山南麓,女娲“炼石补天”在骊山上;九龙顶的三皇庙供奉着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始建于周,庙门两侧挂对联:“古伏羲画八卦阴阳已定”、“女娲氏炼顽石补天成功”;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周、秦、汉、唐以来,骊山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苑,吸引着各代游人;西周末年,周幽王在骊山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秦兵马俑;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骊山演绎;现代史上,“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
唐昭应城西城墙遗址区
唐昭应城,据历史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唐玄宗在骊山华清宫“游幸近旬”,乃置会昌县于骊山下,它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坐南朝北,为土筑城墙,北面汤汤渭水,南依巍巍骊山,东凭临河拒险,西濒潼河望长安,一山为靠三水锁钥,独秀关中。后以太宗昭陵数有征应事,宰臣称贺。至天宝七年(748)十二月,“会昌”改为“昭应”。
城墙遗址前三座相互勾连石碑线刻,也是再现了史书中描写地唐昭应城“商贾繁会,里闾阗咽”的繁荣景象。
唐昭应城西城墙遗址区
欲一日尽兴游完华清池景区内外附近主要景点,就按我做的旅游攻略开始:
第一站打卡《长恨歌》群雕☞沿汉唐大道南侧西行至唐昭应城城墙遗址前☞再往西南走过停车场打卡牡丹沟沟口石牌楼下☞再沿华清路东行至华清池博物馆门前,到身后《贵妃出浴》雕塑打卡☞再进博物馆游玩,五间厅和莲花池必去☞出博物馆后门上山,打卡兵谏亭☞过日月亭往老君殿旧址,也就是骊山第三峰,打卡饮鹿槽、俯瞰牡丹沟☞再往老母宫,游朝元阁和老母宫☞再登烽火台,可骑马上、可徒步穿林上、可拾级而上☞登过烽火台,往后山天文台打卡☞原返至烽火台南侧下老虎沟上骊驹亭☞下东秀岭过石瓮寺☞漫步石瓮桥上观石瓮飞瀑☞下舍身崖☞原返至石瓮桥上火神庙☞左前登举火楼,右前上鸡上架和鹞子翻身处☞经达摩洞☞右转芝兰亭☞下秤锤沟上遇仙桥☞在秤锤沟里原返出景区卡点至二天门寺☞游临潼博物馆☞观唐昭应城东城墙遗址☞打卡中科院授时中心☞羁鸟恋旧林。
牡丹沟沟口石牌楼
石牌坊,单间两柱三滴水构造,雄浑中不失灵动感。但见厚实的门柱上阴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书:圣娲延龙脉雄风盈寰宇;下联写:秀岭舒画屏温汤傲神州;门楣的二重檐中间镶嵌一横卧石碑,上阴刻:骊山,落款是颜真卿。诸石刻字皆为墨绿色勾勒,应是对映秀岭之意景吧。
1988年春,我曾随好友李浩第二次进华清池,第一次在温泉池里来了个“温泉水滑洗凝脂”。后来这里改建成博物馆,大众在华清宫里泡温泉的美事就成了历史了。
月夜华清宫,幽幽凝华霜
华清池,因唐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在盩厔县(今陕西省周至县)任县尉,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修建在黑水峪峪口高地上的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后,而闻名于世。
风景秀丽的骊山,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唐玄宗极为迷恋骊山温泉,在位44年,几乎岁岁巡幸于此,竟达41次之多。秦始皇陵墓和鸿门宴发生地也位于骊山北麓峭塬上。
贵妃出浴立体雕塑群
华清池园内有一座建造于清朝末年的砖木结构的厅房,它南依骊山,北至荷花池,庭院平坦,树木葱郁,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故名五间厅。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西逃曾驻跸于此。1934年曾加以修葺,成为高级官员游览休憩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均下榻五间厅,当时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就肇始于此。
坐等贵妃出浴: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1982年4月,施工队在骊山西秀岭北麓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一处汤池建筑遗址群,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证明这就是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群,在4200平方米地面上共发现了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后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天马行空时,皓月做灯随
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就指的是这里;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李唐寻祖的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鹞子翻身、鸡上架、达摩洞、火神庙、举火楼、石翁飞瀑、石瓮寺、遇仙桥、秤锤沟、老虎沟、三元洞等众多景点,是陕西5A级景区。
兵谏亭下
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兵谏亭
亭边崖壁上多为民国至今国共两党政要和军人摩崖石刻,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市党史教育基地。
1981年春,父母于捉蒋亭合照留念
1981年春,父母一起来临潼县城办事时,应父亲友人相邀,他们一起登了骊山。当时,父母还在捉蒋亭前拍照留念。十多年后,二弟请照相馆师傅把二老在此拍的黑白相片上了色。
蒋介石藏身骊山石缝处
离开兵谏亭往骊山第三峰老君殿旧址的路上,在兵谏亭与晚照亭之间有座亭子叫日月亭,取国共合作日月同辉之意。内檐彩绘骊山各主要景点图案,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长生殿遗址前观落日
长生殿遗址,也叫集灵台,在晚照亭以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休闲避暑之地,它的驰名也在于《长恨歌》中记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段天宝爱情遗事。
老君殿旧址上观夕阳里灯火阑珊临潼城
在老君殿旧址西侧的一片平地上,有一长300厘米、宽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自古称之饮鹿槽,相传为唐时骊山苑饲养的驯鹿饮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骑是长生鹿,按此说法,此石槽或为当年老君饮鹿之石槽,或为后人附会传说所造。唐代诗人郑嵎所作的一首七言诗《津阳门诗》里有“朝元阁成老君见……饮鹿泉边春露晞……长生鹿瘦铜牌垂”句。
牡丹沟晚照,美泉汩汩流
饮鹿槽西侧,也就是西秀岭西麓有一条深沟大壑,当地人叫它牡丹沟,也叫牡丹坡。沟中有山泉冒出,名曰美泉。据说,用这股美泉浇灌的牡丹,花色特别娇艳。据《花经》记载:“种花万本,色样各殊。”武则天称帝迁都洛阳后,就命花匠把这里的牡丹移栽到洛阳,才有后世洛阳牡丹誉全球场面。唐玄宗喜欢牡丹,他曾在牡丹沟开辟牡丹园,由当时精通园艺的花师宋单父培植。
欲登朝元阁,忽见殿外朝元阁简介碑
朝元阁,俗称老君殿,亦名降圣观,唐高祖李渊追封太上老君为“圣祖”,高宗李治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李唐王朝视《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聃为皇室祖先,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神格化老子为太上老君。因李唐王朝在骊山给认祖归宗的太上老君修殿、塑身、供奉、朝拜、祭祀均在此阁,故名朝元阁。朝元阁内供奉太上老君,在北宋《长安朝元殿志》及《临潼县志》中均有明确记载。
太上玄都内貌:太上老君迎面剧中跏趺,三层悬柱小木作八卦斗八藻井
老君殿原位于临潼城南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巅 ,据《旧唐书》记载,始建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已近1400年历史。唐朝元阁建筑相当宏伟,史书及现存石碑多有记载。殿初毁于安史之乱。老君殿内原供奉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后被烧坏,双手被道人盗走。后来人雕刻了木手镶嵌上去。2002年,老君殿才迁殿建在西绣岭第二峰老母殿东南60米处,2004年竣工。即现在的老君殿位置。
老母宫山门前
老母宫,六扇金色大炮钉锤铆的朱漆大门,半圆石条拱弮门框,中门框门楣上横挂一匾:老母宫,为原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张宝庆墨宝;中门洞两侧悬挂着:天地人寰肇始老母乃先祖,日月星斗生辉大道是本源。乃陕西著名书法家石宪章手书。其向世人全面阐释了骊山老母是生化天地万物之母,开启大道教化之始祖。
老母殿前补天石
骊山是老母炼石补天之处。《路史》记载:“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 《长安志》亦云:“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
老母殿前
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娘娘,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其母亲华胥氏在骊山南麓是华胥氏的部落首领,相传女娲和哥哥伏羲氏在骊山伏羲岭下湖畔“抟黄土做人”,一日中七十化变,用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了炎黄子孙先辈,实乃华夏民族共同的母亲。《说文解字》记载:“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诚天地初辟摩肩盘古之大神也”。
老母殿前探望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即女娲,也称无极老母,“古女神而帝者”。后人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即为现在的骊山老母殿。她同伏羲氏、华胥氏史称三皇,是人类始祖。据考证,秦时,已在骊山之巅的九龙峰上修有三皇祠,祠内供奉着他们母子仨;后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为避秦始皇之讳,三皇祠改称人种庙。
老母殿内:女娲娘娘金身塑像
据殿内现存的《创修山路碑》记载,(老母殿)始建于秦。唐初重建,时称老母祠。 老母殿整体建筑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主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女娲)金身神像;殿内存有唐广德元年(763)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记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骊山脚下遇老母为其传授《阴符经》的经过;殿内现尚保存有明万历十六年(1582)所铸铁锅、铁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所铸铁磬一个。
今称老母宫,坐北面南,为三进院。今之改称之因,窃以为是与其西南侧始建于1992年、建成于2000年的明圣宫斗法吧?
烽火台下傲视西巡金乌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褒姒一笑失天下的两个历史典故、后成为成语故事肇始地:
话说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时逢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之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继位不但荒淫无道,而且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叫褒珦的大臣,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烽火台上戏金乌
褒族人想要把褒珦救出来,献美女褒姒于幽王,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一笑,虢石父提议用点烽火狼烟戏耍诸侯救驾方博得褒姒嫣然一笑。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除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烽火台上观晚照,天火地灯暮云彤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受了几次愚弄,这次未加理会。
烽火台,以其绝佳位置成为骊山最佳观景台。记得1987年暑假,我第一次登临骊山烽火台时,山顶还是一堆残砖烂瓦的烽火台遗迹。
天文台
下了烽火台,可继续往南走500米左右,快到西安最美环山路时,就是陕西天文台所在地。可在天文台前打个卡,然后临西崖俯瞰最美环山路风景,再原路折返到烽火台南侧马队揽客处,其东侧有步道可下老虎沟,再上东秀岭到骊驹亭。
跨上骊驹,纵情山野
骊驹亭,雄踞东秀岭西北崖畔上,南连东秀岭,三面皆绝壁。西眺嵯峨烽火台,又听崖下石瓮谷里石瓮飞瀑争喧豗;
北瞰
北俯瞰栉次鳞比临潼城,远望陇海大动脉上渭水玉带飘;
东望峭塬秦陵
东俯视骊山北麓峭塬上郁郁秦陵、秦兵马俑博物馆景区和鸿门宴景区。
雪后骊驹亭:骊驹宜穷千里目,雅歌更消万古愁
骊驹者,古歌名。《汉书▪王式传》:“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颖注曰:其辞云。即古代客人告别时唱的诗篇。
此处亦为较佳观景台,也是暑期纳凉胜地。
石瓮寺山门
石瓮寺,位于骊山东绣岭骊驹亭下,原是唐代名刹福崖寺。因寺西山涧悬泉流水,击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两京道里记》:“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寺”。
十八盘道古诗碑
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津阳门》诗注:“石瓮寺,开元中以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所进,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磬。余像并杨惠之手塑。脱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即殿中的玉石佛像是从幽州运来的。与老君殿道像同日至,精巧无比,叩之如磐。
盛唐皇家浮图石瓮寺碑记
今石瓮寺即唐旧寺故址,坐南面北,有前殿3间,后殿5间,西厢房3间,均系清代建筑;东厢房3间毁后重建,厢房间旧有通廊。后殿内有宋代3大菩萨、二胁侍沙石造像。后殿奉祀地藏王菩萨,有一尊白玉菩萨像,残高31厘米,跏趺于束腰覆莲座上,像头已残失,手持戒尺,着佛袍;刀法简练,体形优美,是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珍品(原像现存碑林博物馆)。殿内壁画楹联,颇为雅致可观。石瓮寺为 骊山佛教信奉场所。
石瓮寺旁柏森森
寺旁岭柏挺翠,竦然迎风,为东绣岭之胜境。 石瓮寺绝对是春日“踏青”、夏日“避暑”、秋季“赏菊”、隆冬“观雪”的清净好去处。
石瓮寺旁凭栏俯瞰石瓮谷,抬首仰望西秀岭顶烽火台
于此处凭栏俯观谷景,北眺渭河平原,只觉眼界开阔,胸襟豁然。
石瓮寺旁凭栏俯瞰西秀岭北山腰及秤锤沟冬韵
唐朝范朝唐游此观景,兴致盎然,曾作:
题石瓮寺
胜境宜长望,迟春好散愁。
关连四塞起,河带八川流。
复磴承香阁,重岩映彩楼。
为临温液近,偏美望君游。
雪后石瓮寺山门前
相传,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在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贵妃信佛,便在东绣岭修建了石瓮寺。明袁宏道游石瓮寺说:“骊山佳处在此……”上元之夜,韩国夫人设有千枝灯台,高八十丈,点燃后,千光夺目,几百里之内,皆可望见。可见当年,杨妃姊妹来石瓮寺礼佛是热闹非凡的。
石瓮飞瀑简介碑
从石瓮寺缘西侧十八盘路下行可达石瓮谷谷底的石瓮桥上,临桥观石瓮飞瀑何其壮哉!
石瓮谷里观飞瀑
石瓮谷,是骊山东、西绣岭之间一处秀丽幽深的峡谷,山势险峻,沟阔如缸谷深似瓮。古语云:绿阁在东,红楼在西。所谓红楼者,临谷上西崖之举火楼也。谷中剑悬瀑布千尺,击石钻地,天长日久水蚀所就,其形似水瓮,故称石瓮谷。谷长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骊山奇险迷人之处。据说为八仙上天返地之通道,称登天道,有一天门在华清中学后瀑布下、二天门在二天门寺前和三天门就在此处。
石瓮谷里飞瀑凝
石瓮飞瀑,飞瀑落差达13米,平日涓涓细流,赏心悦目;雨季砰崖转石,雷雨弥谷。
石瓮谷里又一瀑
顺石瓮谷再往下行约50米,又见一瀑。
石瓮谷里秤锤石
再下行约30米,便临秤锤石前。
秤锤石 ,位于石瓮桥和遇仙桥之间,石瓮谷中有一块5米高,型状呈上小下大,好似秤锤的大石,千百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大洪水,它都稳如泰山般置于谷底,像扎了根一样纹丝不动。传说此石为二郎神杨戬称骊山的秤锤,故谓之骊山秤锤石。
秤锤石紧西侧舍身崖下
舍身崖,也称护生崖,紧挨秤锤石便是舍身崖,它在西秀岭东麓石瓮谷中,观之是一座孤立的山峰,顶部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犹如刀削一般。崖壁上刻有“舍身崖”三字。今人又磨崖石刻“道法自然”四个行楷大字,下置佛家和道家石刻立体像。清人周灿《游驱山东绣岭记》云:“敬虚和尚易其名曰护生崖。”
福禄寿喜卍字印章
秤锤石紧下便有一方“卍”字印章,为“福禄寿禧”四字巧妙组合在一起的石上刻方章图案。观之,令人称颂。
由此,折返回石瓮桥上,开始重登西绣岭往火神庙、鸡上架和达摩洞方向攀登。
火神庙里供的自然是火神,但是因为咱们国家的火神太多了,如咱们国家的第一个火神就是位列“三皇”之首,被古人奉为“天皇”,尊称“燧皇”的燧人氏;第二个火神就是帝喾和简狄的儿子,是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尧称帝后做了“火正”,本名叫子契的阏伯;第三个火神是民间把炎帝供奉为火神;第四个火神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重黎任“火正”,即祝融职位;第五个火神是四象中的南方朱雀;第六个火神是五方五帝中的南方赤帝等。
火神庙
《史记▪楚世家》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一种说法是祝融和火正都是管理火的官职名称,重黎是帝喾时期的火正,即祝融,后其弟吴回(也称回禄)接任帝喾新的祝融,后人用“回禄之灾”代称火灾,就是从这里来的;另外一种说法,长着兽身人面,架乘着两条龙,直接受天帝领导祝融是个人名,是炎帝的后代,是戏器的儿子,不光是火神,还是南方神、南岳神、南海神、夏神、灶神,又是五行神之一。
骊山火神庙里炎帝像
这庙里供的位火神就是被历代尊为火神的炎帝。《补三皇三纪》中说:“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火神,即“炎帝火德真君”。居太阳丹天之中,为光明幸福之神,统左府往生之籍,盛行在火,辉辉朗耀三元之气,运行于四时八节,育万物以生;炳炳朱烛显映丹台,焕赫文昌之运,传临邑有迹,祭祀骊山之阴。
火神庙旁三足盛阳亭
炎帝与骊山之渊源:神农时代,亦称三皇时期,正是七千年前的零口文化时期。骊山北麓的姜寨原始部落遗留下众多文物陶器,正是神农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双鱼彩纹图案,恰是“炎”字的原始象形文字。史载,炎帝率族人垦种于骊山,又东迁至伊水。《路史》云:“炎帝后姜姓之国曰戏。”戏,即商朝时戏邑、戏亭是也,今发源于九龙顶南麓张岭的戏河是临潼辖区最长的河流。
苍山浓绿染西岭,彩旗猎猎举火楼
面火神庙而立,左手前是举火楼,为私人道观领地。1987年暑假,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从华清中学后边山溪西侧羊肠小道一路溯流而上,经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来的今之火神庙处,那是这里还是野山荒径,邂逅正在这里给单子会香客烧山泉开水的一老妪,我们爬山正渴际,便不客气地端起黑翻碗,把已晾凉的清冽甘甜生命之源猛灌几碗。多年后,我访举火楼时,和楼主聊起往事,他说那是他妈,人已作古,这楼就是他妈给他留下的私有财产,不归华清池景区管。
举火楼,位于石瓮谷西崖上,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东北麓,其结构是砖木建造的两层古式楼房,与东绣岭上石瓮寺隔谷相望,远眺举火楼悬于绝壁之上,雄伟壮观。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以举火为信号,命令烽火点燃的指挥台,故得名举火楼。
左攀鹞子翻身,右爬鸡上架
在火神庙前右前行不足百米远,便至骊山自古闻名的景点鹞子翻身和鸡上架下。这里是从东绣岭通往西绣岭的一段险道。游人到此,面临绝壁,幸被前人出两道,皆得手足并用,盘旋而上:若从左上,须如鹞子凌空猛地翻身捕食猎物样方能攀盘及顶,故得名鹞子翻身处;若从右上,须同暮色里家鸡扑棱着上架状,故得名鸡上架。昔时,我游此有惊险刺激感,今被景区纳入,整修得失了形,徒有虚名了。
鸡上架上,回看石瓮谷两侧雪野壮景
当我攀爬至鸡上架上,回首俯仰石瓮谷时,被秀岭大雪后的壮丽绚烂美景所陶醉。
面对此情此景,不抒发几句感慨,便是枉对造化,遂缀文以记之:
观雪后石瓮谷有感
东西秀岭本苍郁,雪后更添醉人趣。
石瓮飞瀑凝霜华,潋滟冬韵胜春曲。
达摩洞
达摩洞,在鸡上架紧上边,有一深5米,宽3米,高2米的人工开凿痕迹洞穴,这个洞相传乃是印度佛教达摩的弟子镇山王在此凿洞苦修,人称达摩洞。现已成了景区保洁员的存藏室。
芝兰亭
上至景区登烽火台主道上,望日月亭方向走不远,即可按指示路牌往芝兰亭方向拐去。
遇仙桥下
再下石瓮谷,至谷底山路,这里也叫秤锤沟,往右拐几步路上遇仙桥。
唯吾知足四字碑刻
我第一次见这类富含深意,浓缩互接同一偏旁的字碑,还是在好多年前从朝天门码头上邮轮游三峡时,在奉节丰都鬼城里见到清朝大清官海瑞为母亲七十大寿所书一笔“寿”字,这个寿字有两大特点,一是上看下看都是寿字;二是这个寿字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另外,“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则是个“老”字。
遇仙桥上逢神仙,翠柏清泉招我前
遇仙桥,位于石瓮谷中、秤锤沟里,这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中途游历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夜宿石瓮寺流连,翌日在此桥上遇到了欲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因之得名。据有关资料考证,遇仙桥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历史,然而坚固异常,站在桥上,仰望骊山,水幔悬挂,可观赏到石瓮寺、举火楼、鸡上架等景点。
秤锤沟景区卡口
下了遇仙桥,便沿沟里景区步道往外走,这里的卡点任何时候出景区不挡人。
回望秤锤沟卡口栈道
此卡点,一般早七点半前,晚六点后不挡游人进景区玩。
二天门寺
临潼二天门寺,位于骊山西秀岭东北麓、石瓮谷二天门处,临潼区骊山街道原寺沟村地界上(华清池东南1公里处)。
二天门寺大雄宝殿
寺院肇始于隋而蕃兴于唐,系唐代名刹,乃皇家寺院。是早期戒律在临潼弘传的发祥地、正法绵流的中流砥柱。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精习梵行,以头陀为业的道休律师来到骊山西绣岭结草为庵,安居结夏研习律部。
二天门寺院内古槐雀巢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代杨玉环当年暂居华清池期间,每日前来二天门寺喜闻佛法,晚上再回华清池,罕为世人所知。
雪后二天门寺
在近代的《临潼县志》和《骊山三部曲》上有详细的记载,此寺在清光绪丙午年间重修,现存寺院所立的残碑上有记载。临潼区档案馆民国时期的地图册上清楚地标明二天门寺,寺院现有现在有主殿三间,弥陀殿一间,观音殿三间,伽蓝菩萨殿一间,寮房,禅房各三间,斋堂两间和一棵千年古槐树,常住僧人7人,信众已超过千人,尤其是初一、十五佛事活动日渐隆重。
回望秤锤沟
山沟沟里望山景,多呈雄峻巍峨样。
过二天门寺,出寺沟村,就上了华清宫景区出口水泥大道,很快路过临潼博物馆门口,若此刻馆门未关,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进入参观一番。
临潼博物馆
临潼博物馆,是一所地志性历史博物馆,位于骊山北麓驰名中外唐华清宫东侧百余米处。该馆建于1979年,沿袭中国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占地6600平方米;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万余件,陈列面积约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等五个陈列室,一个历代石雕碑廊,一个石雕明墓保护室。其中有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遗物,有从唐庆山寺遗址出土的金棺银椁、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属于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已被列为国家级特级文物。
唐昭应城东城墙遗址区
博物馆对面就是唐昭应城东城墙遗址处,有兴趣的话可近前一观。
唐昭应城东城墙遗址区
沿华清路再往北走到其与秦唐大道十字路口,右转,顺秦唐大道往东行近千米路,便至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大门前,打个卡,便开启返程之旅。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原名陕西天文台,成立于1966年,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建设和运行着的长短波授时系统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天地一体星地综合卫星导航授时试验平台,为我国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授时中心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四规模的守时原子钟组,负责确定和保持的我国的原子时标准(TA(NTSC))和协调世界时标准(UTC(NTSC)),并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产生和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与国际协调世界时UTC的偏差数值保持在10ns以内,时间频率保持的稳定性以及对国际原子时计算的权重贡献均位列全球前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