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家墨迹欣赏

古今名家墨迹欣赏

首页角色扮演青云乔木更新时间:2024-06-04

顾炎武 鹤从珠树舞 行楷联

“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鹤和凤都是人们心目中称赏的珍瑞之禽,而它们出入居住的地方,不是珠树,就是玉阶,为人们所向往。现在顾炎武把这写成对联,送给求字的长者,那求字者的高兴劲儿,也就可想而知了。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并且还有祝他长寿,祝他平步青云的意思含在里面。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宁人,自署为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居住在那里的亭林镇上。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提出来的。据说,他从小为人聪明,读书一目十行,并且秉性刚介,不同流俗,所以人家把他和昆山的另一名家归有光一起,看作是“归奇顾怪”。明朝灭亡以后,因为抗清失败,于是他便关起门来治学。他为学主张博学有耻,敛华就实,开清代朴学的风气。

在这副对联中,他落笔壮实,结体敦厚,为了不使布局太实太闷,于是便又拉开字距,让一股匀净之白渗透出来,从而在沉重之中显示出一种朴学者的清刚风度,可谓字如其人。


查士标 华堂来紫燕 行书联

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中独占鳌头,其功臣当推这丰富多姿的线条。你瞧!这仪态万方、神奇奥妙的线条笔画,或左或右,或静或动,蕴涵无穷,确实不可端倪。正是通过线条的不断变化,使书法艺术具备了与绘画相似的“气韵生动,千姿百态”的特色,从而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大瑰宝。

清朝初年与孙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称为“海阳四家”的查士标,不仅是位著名画家,也是一位擅长线条变化,讲究用笔大胆的书法家。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后一直居住扬州。

从查士标这副“华堂来紫燕,乔木倚青云”行书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在用笔和结体等方面都很讲究线条的错落有致和参差变化。如“华”、“燕”、“乔”等字,线条起伏很大,粗细变幻莫测,轻重分明,活泼流动。全联字与字之间的线条搭配也颇精到,看上去清晰明快。

查士标的书法初学唐朝颜真卿,后又醉心于宋代苏东坡和米元章,同时又掺进了明人草书的用笔,力求平稳中求险疾,故而他的书法线条质感强烈,字体凝重而又活泼自然。

龚 贤 鱼跃清波彻 行草联

金陵城外有一座清凉山,清朝顺治年间,一位生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的画家流落到这里。他被这里幽静清新、空旷舒适的自然环境所深深陶醉,于是便托人修筑了一幢简陋的“别墅”,号称“半亩园”,并在园前蓄一池塘。他在这里栽花养鱼,悠然自得地度过了大半生。此人就是被程青溪称为“用笔如龙驭风,似云行空,隐现变幻,渺乎其不可穷,盖以韵胜,不以力雄者也”的龚贤。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江苏昆山人。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龚贤突然被窗外的莺啼声吵醒,披衣出门,又见池塘中涟漪四彻,鱼儿欢腾,不禁心花怒放,赶紧铺纸磨墨,即兴挥就了一副对联。联中,他把莺啼、鱼跃的动态和清波、众绿等自然之景挥写得声情并茂,动静有致,同时也把自己那种奇逸的闲情雅兴流于笔尖,着实自我陶醉了一番。

不知何年何月,龚贤那时书就的这副“鱼跃清波彻,莺啼众绿深”的行草联流传到了上海,以后又辗转成了收藏家刘靖基先生的藏品。现在将它影印出来,重新欣赏这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的点画,龚贤当初即兴挥毫的那一幕情景,自然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郑 簠 昼泥琴声夜泥书 隶书联

这是集唐代诗人元稹诗句所写成的对联。从写作技巧看,联语采用的是一种重言的形式。所谓“重言”,就是在同一句联语中,多次使用某一个词,从而取得回环动人的艺术效果。据说,金圣叹曾经为“半夜二更半”这句首尾重言的上联想了好久,直到临死之前,才把下联对出,原句是“中秋入月中”。可见要做好重言对联,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尤其是这联还受着时间“半夜”和“中秋”的限制,那就更见功夫了。这副“昼泥琴声夜泥书,醉闻花气睡闻莺”对联,上句中的“泥”字既然两次分别出现在第二字和第六字中,那么下联的重言也要和它对应,出现在同一个位置上,否则便错了位而不成其为对联了。正因为这里的重言用得好,所以全联显得十分的温馨委婉,动人情思。

对联的书写者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郑簠是清朝初年有名的书法家,他一生沉浸在汉隶中30多年,最后又在隶书中加进了草书的疏动笔意,从而形成了自己以古出新,姿态骀宕的独特面目。梁img22《评书帖》说他“八分(隶书)学汉人,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现在,我们不妨对他这副隶书对联的风采,作一番仔细的品味,从中不难得到悠然怡动的精神享受。

毛奇龄 午日到门听磬远 行书联

这是一件书法极有韵味的对联佳作。联末落款“西河毛奇龄书”。毛奇龄(1623—1713),字大可,号初晴,又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年间,毛奇龄以博学鸿词的身份,出任翰林院检讨。一生著述宏富,有《毛西河全集》存于世。

在这副对联中,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都安排得十分紧凑雅致,而字的姿态,则端正朴实得很,加之劲健的笔致和疏朗的字距,使得整副对联好比高士品茗一般,一点儿也没有妩媚的甜味,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种茶味的苦涩和清香。

其实,毛奇龄这副对联书法,之所以写得如此清远,耐人寻味,从实质上来说,正和联语“午日到门听磬远,春风吹树隔林寒”的内容暗相吻合。午日到门,远处传来阵阵磬声,春风吹树,隔林的料峭寒意还没有消尽,而门里的主人,或许正在看书,正在品茗,正在敲棋,或许正在和人闲话,甚至还在午睡吧?这一切的一切,竟是那么的雅致,那么的静谧,那么的富有情趣,那么的使人向往,使人留恋。

朱 耷 几阁文墨暇 行书联

园林阒寂,绿阴清森,满地的落英缤纷,春天已经深入尾声了。而高雅的主人在这一片烂漫的春景之中,临窗设几,文墨之暇,那心中的清旷味儿,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人生享受啊!然而这种享受,却又多半成了文人隐士的专利品,对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患得患失的俗子来说,又哪里梦见得到呢?朱耷的这副“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对联墨迹,说明的难道不正是这个问题?

朱耷(约1628—1705),原是明朝的宗室,明亡以后,他怀着深深的亡国之痛出家为僧,后又做了道士,并用书画来寄托他那无可寄托的感情。在书法上,他学得最多的是王献之,而行笔往来却又独树一帜,处处藏头护尾,很少出锋,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笔致圆浑、精气内涵的美韵。眼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副对联书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的这一书法特色的。原联见载于《明清楹联》(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朱耷一生取了很多的别号,最为出名的是“八大山人”。在署名时,他总是把“八大”和“山人”两字上下联成“哭之”或“笑之”的字样,可见他的内心一直是非常痛苦的。

姜宸英 优游乐闲静 行书联

在清初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中,姜宸英(1628—1699)是很有声望的一位。他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因为考运不好,晚年以前一直做不上官,所以和当时的朱彝尊、严绳孙有“江南三布衣”之称。直到70岁那年,方才被他高中康熙丁丑科进士第二名,并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

仕途的挫折对他来说,并不看得很重。对联“优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就是他最好的内心写照。只有优游,才能领略闲中的幽静之乐;只有恬淡,才能涵养胸中的清虚之气,否则终日忙碌,神经绷得太紧,这种乐趣和怡养就全都失掉了。

在书法上,姜宸英先后学过米芾和董其昌等人书法,后又学晋人书法。梁同书《频罗庵题跋》说他的书法“妙在以自己性情合古人神理,初视若不经意,而愈看愈不厌,亦其胸中书卷浸淫酝酿所致”,这对我们理解欣赏他的这副对联,想来不无帮助。

吕留良 天地入胸臆 行楷联

文章乃天地诗心的再现。笔走龙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达到“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刘勰《文心雕龙》语)的艺术境界。清吕留良的这副行楷对联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源出唐诗人孟郊之诗。其诗原文为:“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吕留良巧妙地把“文章”二字前移,替代“吁嗟”二字,从而把孟郊原诗中并不对仗的诗句缀成了一副佳联。“天地”对“文章”,“入”对“生”,“胸臆”对“风雷”。在书法上,该联结体厚实端重,“天”、“文”二字用浓墨开启,稳健遒劲;“地”、“章”二字继以枯笔,苍浑奔放。上联的“入”和下联的“生”字结筋有力。上联“胸臆”二字,犹似涌泉喷涌,澎湃不已;而“风雷”二字则状极风急雷迅之势,呼之如闻其声,气度飞动。一般说来,在书法中只有草书方能达到“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的艺术效果,然而吕留良的行楷竟也能臻此境界,其笔力可谓深且浩矣。

吕留良(1629—1683),名耐可,初名光伦,字用晦,又字庄生,号晚村,又号东庄,浙江石门(今桐乡崇德)人。清代学者。因富有民族思想,书稿文字屡遭清廷焚毁,流传甚少。今能见到他的墨迹,实属万幸。

朱彝尊 千树梨花百壶酒 隶书联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一般由作者自己创作。但是对联又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创作”方法,便是集联。所谓集联,指的就是摘取他人诗词文章中的词句集成对联。一般来说,人们都以集唐宋诗词句为多。

清朝诗人书法家朱彝尊这副“千树梨花百壶酒,一庄水竹数房书”隶书联,便是从唐人诗句中集下来的。这副集联对仗工整、平仄贴切,用语如信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联中“千树”对“一庄”,“梨花”对“水竹”,“百壶酒”对“数房书”,无不显得贴切而又工整,生动而又别致,就是把这些词单个拆下来,也都个个精到巧妙,剔透玲珑,意蕴深远。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年间中举博学鸿词科,曾经做过翰林院的检讨。他精通诗词,学识渊博,难怪能集出如此精彩臻熟的作品了。朱彝尊的书法得力于《曹全碑》、《乙瑛碑》等,秀劲超逸,饶有雅韵,从这副对联的结字、用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这方面实实在在下过的一番苦功。

吴 历 一溪烟水明如画 行楷联

说起墨井道人吴历(1632—1718),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和诗人。他字渔山,号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他不但画好诗好,书法也颇有成就。从这副“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行楷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吴历书法在深受唐宋书家影响的同时,又颇具魏晋遗韵。他的字不但讲究用笔的严谨和法度,并且还极能另辟蹊径,自创一面。联中所书,稳健而有动感,朴茂而又疏朗,点画横细竖粗,饶有变化。

通常人们只认为诗贵有韵,对联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韵则意态万千,令人回味。这副对联不仅书法值得欣赏,联语更是寓情于韵,值得品味。“一溪烟水”对“十亩桑田”,简洁明快地将陶渊明笔下那清新空旷、富有雅趣的田园风光推到了我们面前。“明如画”与“谁并耕”虽然在对仗上并不显得那么工整贴切,但一个“明”和一个“画”,则把这田园、山川给点活了。下联妙不可言地问上一句“谁并耕”?把联语的内涵推到了更深的层次,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去想象作者不同流俗的孤高情怀。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相契之作,已被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極联》一书。

王士禛 淡如秋水闲中味 行书联

这是一副诗人书法家王士禛(1634—1711)的对联手迹。在清代诗人中,王士禛以创神韵说而负有盛名。他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在仕途上,他以顺治进士的出身而一直官至刑部尚书。

在这副“书赠来九年翁”的对联中,那清秀流畅的笔致和清远疏朗的结字布局,和所书内容“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配合得十分贴切,好比乳水交融,浑然一体。据说,王士禛从小就生得非常聪明,九岁就能作草书了。后来曾对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的行书《枯树赋》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临习。平时人家求他书法,他总是让他的学生为他代笔,除了好朋友外,作品从不轻易出门。而他的学生因为摸到了他的脾气,所以想要得到他的书法,总是借口向他求教,于是他便随意落笔,把自己的经验之谈写在纸片上面。而这些学生则把这些纸片装裱成册。虽然上面涂涂改改,却也如获至宝。因此,当我们在这里欣赏到他的这副书法墨迹时,无疑会对自己的眼福不浅而感到高兴。

王原祁 疏松影落空坛静 行草联

俗语“书画同源”,通常来说,画家总能书法,只不过因为画家学识修养和笔墨功夫的深浅,遂使得其书法有格调高低之分。

这副“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春香小洞幽”行草联便是一位画家的作品。作者王原祁(1642—1715),或作(1646—1715),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他是清朝大画家王时敏的孙子。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登第后,专心画学,山水继祖法,尤对黄公望浅绛山水研究极深。他的书法与他的画一样,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流于笔墨之间。

这副对联是他于己卯春初写给友人的祝寿联,联中布局舒展,结字大小错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上联的“疏松”明显受宋代米芾的影响,“影落”两字奔放遒劲,流动不息,给人以飞舞凌空之感。下联“细”和“春”字同样写得稳中有险,气势不凡,颇具跌宕奇逸的韵味。可惜由于只讲究气息,疏忽了上联与下联字数之间的轻重比例,因此未免给人带来一丝淡淡的遗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