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是历代宗师悟道因缘的结集。它通过师徒之间的简单对话,从而判定学人知见是否正确,或入道深浅。师父会针对学人的根性机缘,及时地加以点拨,以使学人顿悟本来面目。
这很像古代公署断案,依据案件,及当事人的对答陈述,以此来判断邪正善恶,所以,禅宗将古德悟道因缘称之为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从日用的当下,顿见自性。所以,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能从禅宗公案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本则公案,我们将介绍无业禅师悟道的因缘。
无业禅师,唐代商州人,今陕西省商洛一带。俗姓杜,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
无业禅师极其聪明,大乘经典,一经入目,即能宣讲。但即便这样,他在未见马祖道一之前,仍没有开悟,还处于知见意解的状态,没有真正的见到本有佛性。
后来他听说洪州马大师禅门隆盛,于是特地前往瞻礼请教。
【马大师一见无业禅师身材高大,站立如山,声如洪钟,便戏言,道:“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无佛。”
无业禅师一听,遂顶礼,道:“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马祖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若了时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马祖大师从南岳怀让禅师得旨后,经过十多年的磨历,道法日趋玄奥,后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开坛弘法,在他座下得道的弟子有八十多位。无业禅师就是其中一位。
无业禅师在未见马大师前,一直研读经教,并且三乘大教,一经入目,即能敷演。用现代话讲,此时的无业禅师属于学院派,对佛教经文虽然了然于胸,但到底什么是佛性,并不能和自心联系起来,后来,他听说六祖大师所开创的南宗禅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便不远千里,前往洪州马大师处,瞻礼参问。
马大师一见无业禅师身材魁梧,站立如山,便戏谑打趣道:“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无佛。”
马大师的一句玩笑话,彻底否定了无业禅师先前执着文字,只在经文里觅佛的错误行为。认为佛是外在佛,是书本上的佛,可以说这是大多数人的误区,总是在外觅佛,不知自心是佛,佛不远人的真相。
所以,无业禅师一听马大师的评判,极为震撼,赶忙向马祖顶礼,并说出了内心的困惑:“虽然说,我对佛教大小经典,均能宣讲,但对即心是佛的真相,实在是不能了知。”
于是,马大师随机就无业禅师的答语,巧妙地加以点拨:“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我们先看无业禅师的困惑: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无业禅师的困惑,可以说代表了所有人的困惑!我们只知用心,却不知什么是心;只知学佛,求佛,拜佛,却不知什么是佛!
佛之一字,是印度语的音译,翻作汉语,佛者,觉也。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切蠢动含灵皆有觉性。比如一只前行的蚂蚁,你用东西拦阻它一下,它马上改变方向;一条家狗你惹了它,它会对你狂吠,你给它爱,它会对你摇头摆尾。一切有情所有造作,其背后都是觉性在支持,各各具足,却又互不通用,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通过雪山修行,已经证悟到了它,所以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毕竟成佛。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觉性的缘故。
马祖道一大师
那么,如何去了悟这个觉性呢?马祖大师给出的答案是:当下这个,你没有了悟的就是!再没有其他的了!
听了马大师回答,我们会更加疑惑?这个没有了悟的,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去了悟它?
如果你真的产生要去了悟的念头,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仅祖师不能告诉你觉性是什么,就连释迦牟尼佛也无法告诉你觉性是什么!这个觉性虽然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却互不替代,只能自己去体验。
比如我们到医院打针,当针头刺入肌肉的刹那,你马上感知到疼痛,这个觉知性是疼痛吗?不是!为什么?因为当针头拨出的刹那,你又会感知到不痛,那个能够知痛,知不痛的灵知,就是觉性。所以,这个灵知,非痛非不痛,你执着痛不对,你执着不痛也不对。觉性,就是这么个灵明觉知。它是不执着任何对立的两边的,故称不二之性。
所以,古德说,觉性无形无相,无一物可得,却又真实存在,它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取不得,因为它无形相;舍不得,因为我们时时处处在用它。正因为它无形无相,所以说觉性空;又因为它能随缘起用,所以说觉性不空。觉性就是这么个空不空的灵明状态。
于是马祖大师继续说道:“众生不了悟时,就是迷失了自性。如果了悟时,就是觉悟了自性。迷时就是众生,悟时就是佛。佛道不离众生,离开自己的觉性,那里还更有佛呢?就像我们的五根手指,握起来称之为拳,拳展开来,完全又是手掌一样的道理。只是换了个名字称呼而已,其本体不变。”
南岳怀让大师,马祖从他得道
【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马祖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不得已,无业禅师便向外走,此时,马祖在背后,突然大声招呼道:“大德!”
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回首。
马祖遂问:“是什么?”
无业禅师言下大悟,遂顶礼马祖。】
———无业禅师听了马祖的开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年达摩大师渡海西来,到东土到底秘传了什么心印?”
马祖大师回答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马祖大师的这句回答,其实是暗藏了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非常非常关键!这个问题不解决,后面无业禅师言下大悟就是空穴来风,无从根由!
为什么马大师对无业禅师说,正闹在?
原来马大师早知无业禅师心中,已经涌出一片疑云,这片疑云就是无业禅师那句,"如何是祖师西来秘传心印。"这片疑云充塞了无业禅师的内心,如果不打掉这片疑云,怎么能见到那晴明的天空呢?(即清净的心地)
所以,马大师说,现在你正闹在,先回去,别时再来。
正当无业禅师转身要走之时,马大师突然大声呼喊一声:“大德!”
无业禅师刚才还怀揣着疑团,突然听到马祖大师的招唤,心中疑团立时消失。于是转头回脑。
马大师不愧是开悟的祖师,他迅速抓住时机,及时问道:“是什么?”
正当无业禅师疑团消失的刹那,马大师迅疾的一问,令无业禅师顿然发现:了了无一物的湛然心境,同时,又不加意识分别的回首转脑,这不就是自己的觉性吗?
无业禅师终于大悟,遂向马祖顶礼叩拜。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马祖道:“这钝汉礼拜作么?”
无业禅师,悲泣顶礼,道:“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马祖道:“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无业禅师得旨后,遂往曹溪,拜六祖塔,之后遍访圣迹。后又在清凉山金阁寺,阅藏八年。然后,于开元精舍,开坛讲法,广接学人。学者每问:“佛法是什么?
无业禅师总答:“莫妄想!”】
———马大师知道无业禅师已开悟,于是进一步勘验道:“你这钝汉,看到了什么便礼拜?”
无业禅师道:“原来本以为佛道长远,遥不可及,需要无量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就,想不到今日才知道,法身无相的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只是有个假名,并没有实体之相可得。”
马祖闻言,说道:“如是!如是!一切法的本性是心,而这个心是清净湛然,不生不灭的。一切诸法,本来就是空寂的,只是随缘而幻现出假相而已,终究不实。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诸法空为座。这就是诸佛如来住于无所住处。如果能这样了知,就常住于空寂妙明的宝座,坐见无生的心地,举足下足,不离心地道场,当下即是,没有什么次第。正所谓不动足即到涅槃彼岸了。”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简单介绍一下。
其一,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无所住处,就是指真心实相,它无形无相,清净本然,所以,又称为空相,既然是空相,自然是住而无所住。《金刚经》中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个意思。
六祖慧能大师,也是因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
其二,坐空法座。
就是上面的住此无所住处,意思是我们永远坐拥这个无相真心,没有它,一切言行举止,见闻觉知,都无法实现。就好比没有电源,电灯不能照明,电风扇不能生风生热,手机不能通话,不能显示图文音频一样。正当这些功用显发之时,当下即知有电。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见色闻声处,思维妄想时,就是自性的功能展现,它不曾离开我们半步,举足下足,当然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了,还要到那里去寻觅呢?了悟当下即是,还有什么次第吗?
到此,这则公案已接近终声,至于无业禅师在回答学子问题时,总是三个字:莫妄想。就是告诫学子,思维妄想,是第六意识分别心,它随境界而生,随境界灭而灭,不恒常。它不是真心,我们要回光返照,体悟那个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自性,才是正途。
正是:
荷花本从泥中出,
明艳亮丽不同污。
我辈不知佛在处,
色里胶青火中莲。
(完)
(期待第十则古德公案)
作者简介
我是冬日阳光,愿致力于弘扬中国禅宗文化,融化公案晦涩坚冰,荡涤内心污秽尘垢,与一切有缘人,携手走进禅宗大德悟道系列,共同见证清净自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