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历史普遍认为这首《如意娘》是武则天写给李治的一首表达相思的爱情诗。她留下四十余篇诗,多是写盛世风光,唯有这首关乎相思。而她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处境呢?
武则天的出身并不卑微,她的父亲是大唐的开国功臣,母亲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之女。她十四岁入宫后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所以有时会叫她“武才人”,后来太宗又赐号武媚,由此,有时也用“武媚娘”来指代她。
随着太宗逐渐衰老,留给武则天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她不能找到新的靠山,那么等太宗驾崩后,她的结局早就注定。所以,武则天盯上了当时的太子李治。心动不如行动,她利用服侍太宗的机会,开始制造与李治的各种相遇和接触,最终如愿以偿,只是碍于太宗未死,两人都不敢表现出来罢了。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武媚娘与其他没有子嗣的嫔妃一起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此时的武则天26岁,红尘未断,凡心未了,如何能甘心清灯古佛,终了一生呢?
在感业寺煎熬四年后,年方30的武则天开始尝试与宫中联系,此时她需要写一封信,信上不用太多文字,但要打动他的心,勾起他旧日的情。一首《如意娘》由此诞生,诗的意思是:(我)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诗虽不长,但却将一个女子的忧愁、对一个男子的相思缓缓道来。凭借此信,武则天与李治再次相见,此时的李治已不是当时的太子,而是贵为唐王朝的皇帝,史称唐高宗。此时在宫中已经失宠的王皇后为了打击当红的萧淑妃,急需寻找外援入宫,于是王皇后提出将武媚娘纳入宫中,却不想“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武则天入宫后凭借自己的才能与手段,一步步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最终自立为帝。武则天死后在遗诏中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在生命的尽头,她只想做李治的皇后,与他合葬乾陵。
她是中国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帝,是非功过后人自有评说。但是她也是女子,在她与李治的感情纠葛中估计还是动了真情的,至少在写《如意娘》时她是真的相思李治的。不过,她到底是希望李治能帮助他脱离苦海?还是单纯的希望能与李治长相厮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