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名将发明的战术,却未被本国重视,德国得到后成了二战杀手锏

一战名将发明的战术,却未被本国重视,德国得到后成了二战杀手锏

首页角色扮演死地冲锋更新时间:2024-04-27

德军了解到这种战术后欣喜若狂,并很快得到了普及,而这种战术的老主人苏联(原沙俄)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闪电战》

一战中期,协约国们对沙俄纷纷表示不满。在英法看来,这个北方的庞然大物不应该只有这点实力。他们严重怀疑沙俄在划水,偷偷保存实力。然而历史证明,沙俄真的尽力了。

由于沙俄处于德国以北,那么德国的两线作战则成了必然,德国西线面对的是以英法为主的联军,东线则是沙俄。其实法国也没有什么资格说沙俄,凡尔登一战后,法国元气大伤,几乎面临亡国的窘境,无奈之下请求沙俄分兵牵制德国。

然而,沙俄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一个边境线漫长的大国。沙俄也同时面临着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威胁,面对法国的请求,沙俄内部出现了极大的分歧。沙皇尼古拉二世抹不开面子拒绝法国,毕竟法国是沙俄最大的武器物资供应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塑料兄弟有难,沙皇也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

而沙俄的将军们则极力反对,毕竟沙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西南方向,奥匈帝国陈兵边境。而且令人捉急的是,沙俄的军队改变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说到底就是耀武扬威久了,邻居里面也没有特别能打的,军备渐渐懈怠了。

沙俄的变革

对于沙俄军队实力评估的最好例子,就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失败后,举国震荡,沙皇瞅了瞅沸腾的民意,迫不得已开始了军事改革。事实证明,改革是改了,但是没有什么作用。一起看看沙俄的变革:

一.俄国境内基础设备完善,大面积铺设铁路。但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个大面积相对于总国土面积就显得很渺小。另外铁路是有了,但是没什么停靠站以及站台,物资输送全凭感觉。

体制改革上,一个新的总参谋部出现。但是老的指挥机构也没有撤掉,两个机构的扯皮推诿成为了沙俄闹剧的主角。军队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毕竟站错队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最为严重的一点在于,武器供给完全不足,投入资金还不很有用。因为国内军工业十分萧条,军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哪怕到了1915年,图拉兵工厂每个月也只能生产350挺机枪,仅仅是德国生产器械速度的十分之一。

此外,沙俄的特产——贵族老爷们依旧支持他们喜爱的来福枪,并将这种线膛枪往军队里配给。 值得欣慰的是,在被日本军队羞辱过后,组建一支先进海军的议案被匆忙地拎了起来。事实证明,海军的组建并没有什么用,德国舰队将这支发育不太好的舰队牢牢封锁在了波罗的海里,几乎没有在一战中发挥过太大作用。

缺少擅长指挥的军官,缺枪缺炮缺弹药,甚至缺电话等传讯工具,指望这样一支军队打胜仗是很困难的。沙俄没有沦陷的唯一原因就是地广人多,这群被贵族歧视的士兵们以5:1的伤亡将敌国挡在家门外。

1916年,为了分化反对自己的将军,尼古拉二世将沙俄总指挥布鲁西洛夫派遣到了前线,任命之为总指挥。这个任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走向,这大概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翻盘

来到前线的布鲁西洛夫将军看了看地图,他面前有两个敌人,德国和奥匈帝国。相较之下,如果沙俄军队执意与德国军队碰撞,后果不会太理想。如果打的是软柿子奥匈帝国,则沙俄军队或许可以一战。

俄罗斯民族是非常刚的,是不惧任何强敌的,于是上任不久的布鲁总司令毅然决定,要狠狠地打奥匈帝国一波,毕竟柿子还得挑软的捏。

在战术方面,布鲁西洛夫一改沙俄老套的迂回作战。他知道自家军团的优势——人多,布鲁决定赌一把,他给下属第8军团下达了作为主攻手突击的命令,11、7、9军团作为掩护佯攻,自行决定战术。

庞大的战争机器迅速运作起来,就在俄军蓄势待发之际,对面的奥匈帝国仍然还在梦里,直到炮弹落到了奥匈帝国的军营中。从兵力上看沙俄方拥有40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合计步兵57万、骑兵6万、火炮1938门,而奥匈帝国共步兵45万、骑兵3万、火炮1846门,双方差距并不大,以俄国的火力配置,根本无法撕开奥匈帝国的防线。令人意外的是,战争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

战争的艺术

为了节约炮火,仅一轮火炮轰炸后,俄军就开始沿着322公里的边界线侵袭。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些自由性极高的部队在摆脱上层的无效命令后,对敌人开始进行更为精准而强力的打击。佯攻部队在防线的各个薄弱处撕开一个个口子,阵脚大乱的奥匈帝国一时间根本分辨不清敌人的主力在何处。

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表示心很累,沙俄这么不按常理出牌,不讲武德。“调预备队堵住俄军撕开的口子,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支援前线,快快快!”一条条看似合理的命令从斐迪南大公指挥部发出,谁能想到撕开防线的只是俄军的佯攻部队。

偶像剧反派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愚蠢将主角的英明神武烘托出来。

在奥匈帝国慌乱之际,俄军的主攻手第八集团军打垮了奥匈帝国的第七集团军,还顺带包抄了第四集团军。搞不清状况的费迪南大公为了自己的小命,决定混在溃军中逃窜。

两天,奥匈帝国三个集团军被彻底击溃,6月8日,俄军占领了奥匈帝国后勤物资大营。听到消息的布鲁缓缓展开了锁了好几天的眉头,这场全面的突击实在是一场豪赌,好在费迪南大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渣渣。

撤退还是扩大战果,布鲁摇摆不定,一方面奥匈帝国被彻底打垮了军心,无心再战。但是俄国国内对这位打了胜仗的参谋长,给不出太过有力的支援。原本应该供应两周的弹药,在一场会战中消耗殆尽。

“我们不能继续前进了,我们的士兵甚至开始用手撕扯奥匈阵地的铁丝网。”军官建议撤退。布鲁的作战计划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所以他们不会有支援。这倒也不是说其他将领太过冷血或者与布鲁不和,主要是布鲁的作战计划太过前卫,其他将领对此都不看好。

作为一战中沙俄唯一的名将,布鲁西洛夫表示心很累。

另一边德军总参谋肯豪森火速与奥匈参谋总长达成共识,德奥联军开始从凡尔登战场撤出往奥匈帝国开赴。到了战争后期,俄国士兵甚至连步枪都无法得到供给,战争的天平逐渐开始失调,俄国短暂的发光发热宣告结束。

一个优秀的统领需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但这场大捷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期望,布鲁下巡军营看见的,是虽然疲惫但双目都闪着狂热的士兵。“只要弹药充足,我们可以再把战线往前推上十公里。”士兵们信誓旦旦地说道。这是士兵们的勇气,哪怕他们在国内地位低下,哪怕他们随时随地会失去性命,但这场胜利唤起了他们久违的自信。

反转又反转的战局

布鲁似乎也被士兵们的气势感染到了,但是他依旧下令改变之前一往无前的气势,希望为军队保留下有生力量。但是,当战争再次发生时,情况并不在布鲁的预料中。

7月28日,俄军发起了第二轮进攻,士兵们仿佛都红了眼睛般往前扑上去。没有重武器、炮火支援的俄军根本无力冲破奥军的阵地。他们悍不畏死地向前冲锋,然后像秋后的麦子一般被一茬茬的收割。

“我们打得很吃力,许多没有枪支的士兵只能用手去划开奥匈阵地的铁丝网。他们的身体被划得皮开肉绽,然后被德奥联军的重武器*死。”我们很难将俄军的行为叫做勇敢,因为勇敢和无端送死是两回事。

战争在九月二十日结束,布鲁所辖的俄军彻底失去了战斗能力。在这场“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俄军伤亡约50万人,奥军前后损失150万人,被俘40万人,德军损失35万人。

这场看似参战人数极为庞大的战争,死亡率却没有凡尔登战役那么惊人,归根到底是双方的武器比较落后。以俄军的M1895杠杆式步枪为例,虽然此类步枪射速还可以。但缺点也比较多,射击精度低,威力小。

关键是连次品枪俄军也不能人手一把配给,甚至于军需官将民间打猎的黑火药枪都搞上来配给军队。总而言之,俄军战斗力差不是没道理的。

战争复盘

从作战目的看,布鲁虽然最后上头了一波。但俄军成功地牵制了德国兵力,这使得西线的法国压力大减。通过一场漂亮的突击,使得奥匈帝国直接失去了进攻能力,以“围魏救赵”的战术达成了尼古拉二世下达的命令。

此外,俄军的攻势使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落入了沙俄,这算是此战的最大收获。这些土地的易主产生了连锁反应,处于奥匈帝国管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等少数民族纷纷出现独立倾向,这是巴尔干半岛几百年来再一次出现了独立的征兆。

自此,奥匈帝国一蹶不振,甚至连奥匈帝国国内的阵地都需要德国军队驻守。对于德国而言,大量力量被牵制在了奥匈帝国。凡尔登战役的失败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德国找队友的眼光值得诟病,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队友不是脑子有点问题、实力太差,就是二五仔靠不住,这个黑锅应该由德国外交部背下。而对于沙俄来说,俄军虽然获胜,但也出现了大量的伤亡和物资损失。

沙俄和奥匈帝国大抵也算得上是难兄难弟,这两个庞大的王朝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腐化。加上前两年战争的伤亡,前后损失500万官兵的沙俄也摇摇欲坠。唯一与奥匈帝国不同的是,沙俄的继承者苏联保持了主权的完整,并以另一个名字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场战争最大亮点的布鲁突击战术并没有得到沙俄方的重视,不过也不值得奇怪,毕竟沙俄也正处于摇摇欲坠的阶段。这种快、准、狠的战术在一战历史上绝无仅有,布鲁突击战术用奥匈帝国的快速溃败证明了它的优越性。

20世纪初,德军的军事学院在研究和改进了布鲁西洛夫的突击战术后,“突击群”的概念在军事史上被首次提出,并且被运用于西线作战中。波兰、苏联以及法国都或多或少地在这种战术下失利,这种不受本国重视的战术却成为了二战的重头戏,这也是鲁尔所始料不及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