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道上的“和合阆中·世界古城”

大蜀道上的“和合阆中·世界古城”

首页角色扮演蜀道仙境游戏更新时间:2024-05-06

侯小平 敬 健/文

导语:4000多年前的先夏时期,巴蜀先民开辟了大蜀道的雏形,成为中华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历史通道。

巴賨先民在大蜀道上的渝水之地营建族群聚落区。他们在阆山、阆水环抱的中央台地上营建了族群干栏中心聚邑,建筑格局模拟洛书及天上的太乙紫微垣的和合之象,这是巴賨先民追求人天合一、和合愿景的纯净初心,文字学家称他们的聚邑为“阆邑”,称为“天地之门”,成为昆仑阆风与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

阆邑的灵魂美态称为“和合阆中”,从此,大蜀道上的这座古奥城邑(和合阆中)又拥有了巴阆层城、阆苑仙境、世界古城、中国古天文圣地、巴汉明珠、巴賨民俗风情民间人文精神原生态图画、科学童话仙境、丝路阆苑、诗画阆苑等美誉。中国大蜀道是一张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和合阆中就是这张名片上一道耀眼的光环。

阆中地处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缘,即华阳之南的区域,称为“巴汉之域”,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史家称阆中“北控秦陇、南达荆湘”,自古就有“巴蜀要冲、巴汉明珠”的美誉,是古蜀道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21世纪,又以“和合阆中·世界古城”的美誉著称于世。

阆中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与古蜀道形成的历史时空一样,古奥而神秘。如果说中国古蜀道是一张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的话,那么,阆中就是这张名片上一道耀眼的光环。

一、大蜀道上的时空记忆

古蜀道不仅是穿越秦巴天险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文明通道,因此,古蜀道又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被冠以“大蜀道”的美称而名世。阆中这座大蜀道上的古奥城邑,从此与大蜀道共同成为了一个千古不灭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的鲜活印记。

古蜀道

1、阆中是大蜀道上的重要结点

大蜀道的路线大致包括金牛道正线:成都→广汉→德阳→绵阳→梓橦→武连→剑阁→昭化→广元→朝天(峡)→宁强(宁羌)→勉县→汉中;金牛道潼川支线:成都→广汉→中江→三台→盐亭→阆中→巴中;陈仓道(故道):汉中→礼县→天水;金牛道蜀道南路(唐时开辟):利州(广元)→阆中→三台→中江→成都;金牛道东延线:剑阁(翠云廊)→香城镇→阆中思依→阆中古城;古米仓道(商周时期巴中通往汉中的那一段称为大行道):阆中→苍溪龙山→恩阳→巴中→米仓山→汉中。

2、大蜀道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通道

4000多年前,大禹治理天下洪水,在西北至西南的广大区域,大禹首先疏通了岷江和漾水(嘉陵江)。大禹娶巴賨族涂山氏女为王妃,巴賨族就成为了大禹治水的生力军。在大禹的带领下,同时开通了大蜀道的雏形。以巴賨先民为主体的巴人部落联盟称为巴国(即商代以前的古巴国,不是国名,而是族称),巴賨先民在大蜀道上的漾水中游选址营建部族聚落区,他们在阆山、阆水环抱的半岛台地中央建起了族群中心聚邑,史家称为干栏栅城,又称阆邑(中邑)。

约3400年前,商王武丁与妇好带领大军沿着大蜀道讨伐羌人和巴方(古巴国),巴人战败后,巴賨先民顺着大蜀道退回阆中、重庆、达州、巴中等川东和川东北一带的祖地。约3100年前,巴蜀族群沿着大蜀道到达中原,参加了牧野之战,充当虎贲(bēn)先锋,跳着武傩巫舞,一举克殷,传为千古佳话。

约公元前400年前至公元前377年前,巴子国王都从重庆垫江(今重庆合川区)迁至阆中,在阆中定都,此时的阆邑栅城又称为巴子国王城。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通过大蜀道一举灭掉巴蜀,秦王朝在蜀地设立了蜀郡,在巴地设立了巴郡,郡治阆中,后于公元前277年将郡治迁到重庆。

巴子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阆中和重庆,包括川东北地区仍然由巴賨大首领统治管理,秦王朝赐封以四等爵位称他们为“巴夷王”、“賨邑侯”。

阆中将军广场上的賨人领袖范目 阆中将军广场上的賨人领袖范目

2200年前的秦汉之际,阆中仍然是巴賨先民的中心聚邑区,阆中賨人大首领范目率七姓宗亲族人担任汉先锋,从阆中出发,沿着大蜀道穿越故道险川,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汉高祖刘邦三次封侯,史称“亡秦范三侯”,阆中再次以巴賨文化的荣耀载入史册,“巴阆”一词就成为阆中又一个代名词。

汉唐时期,阆中賨人酿造的宫廷贡酒“清酒”和宫廷贡品賨布、巴缎、丝绸通过大蜀道送达京都长安,“丝路阆苑”又成为了大蜀道上一个美丽的时空记忆。

二、大蜀道上的中华和合文化的亮丽名片

自夏商时期,巴賨族在阆中渝水之地营建族群中心聚邑,又形成发展为中邑、王邑、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古城,经历了4000余年的历史进程。城邑的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与人文文化基因和民俗文化基因完美耦合,形成了阆中文脉的本质内涵,其主题文化形象就是巴賨文化涵化的“和合愿景”,史家和文字学家把他们营建的中心聚邑定称为“阆邑”,就是“和合之象”的寓意,具有巴賨文化的显著特征。

因此,文史学家把阆中古城的自然与人文原生风貌定称为“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其本质内涵呈现出“和合家园”的鲜活图景,成为阆中文脉的灵魂美态。

1、唐宋格局的个性特征

阆中地名具有亦真亦仙、亦真亦幻的两重性,其历史沿革的文化定义称为“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唐宋格局”的个性特征就是“巴阆层城”,其灵魂美态是: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人文文化基因和民俗文化基因构成的核心元素点,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三大空间层面。

世界古城阆中

一是由八山构成的外环,形成“巴阆层城”所涵化表现的洛书、太乙紫微垣和合之象及二十八宿“四象”的空间格局,南面的黄华山,居于层城所对应的二十八宿南宫朱雀象,属层城时空九紫火离卦位;

西南面的锦屏山,属层城时空二黑地坤卦位;西面的西岭环,居于层城所对应的二十八宿西宫白虎象,属层城时空七赤金兑卦位;西北面的玉台山,属层城时空六乾天乾卦位;北面的小蟠龙山,居于层城所对应的二十八宿北宫玄武象,属层城时空一白水坎卦位;东北面的灵山,属层城时空八白土艮卦位;

东面的大象山,居于层城所对应的二十八宿东宫青龙象,属层城时空三碧木震卦位;东南面的敖峰,属层城时空四绿风巽卦位。

二是阆水自西北方三面环绕中央的城垣,在灵山脚下折向东南方,构成了一个古篆体“巴”字的空间形态,成为“巴字形”大邑的文化象征,是对古人提出的“巴字水形连”、“嘉陵江上望,三折势成巴”的鲜活诠释,这是内环的时空形态。

三是由古城构成的中环,主要元素包括环绕城垣的江滩湿地、树林花草等生态元素(杜甫阆中诗“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稍枝花改岸,始验鸟随舟……,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陆游“二月莺花满阆中”,“阆苑十景”所描绘的美景都在这些区域)、椭圆形城垣、四门、十二楼、九井、古民居院落和街巷等昆仑阆风文化元素构成了天上的太乙紫微垣中宫意象,中天楼位于天心十道之区,象征洛书“五黄定中”的文意。巴賨民俗风情是不可或缺的民间人文精神原生态图画。

2、明清风貌的本质内涵

“明清风貌”传承、保护、焕发的“巴阆层城”的原生风貌特征是“古奥、奇绝、清幽、和合”。古奥:巴賨文化是阆中文脉的祖源,焕发出古奥神秘的地域次区域文化个性色彩,具有悠久独立的始源;奇绝:阆山、阆水、阆城形成的昆仑阆风,即太乙中宫紫微垣意象,也就是“巴阆层城”的仙境意象,是自然天成的天地绝观,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清幽:阆山、阆水、阆城相因相融,构成了三大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封闭空间形态,形成了这一特定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完美耦合的空间布局,因而呈现出人天合一、清旷无尘、清幽宁静、锦地天香的自然人文相融的奇观,其美仑美焕性同样具有唯一性,杨瞻的《锦屏春色》里“古阆城南别有天,幽奇端不类人间”一语道破了这个天机;

和合:阆山、阆水、阆城自然人文生态完美耦合形成的“巴阆层城”,正是一幅完美的和合理想愿景图,呈现出一个“秩序、协调、平衡、包容、宏富、中正、和谐、合德”的美好时空态,成为巴賨先民创造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具有唯一性的和合文化印记,也是一个永不消失的、具有巴賨文化特色的和合文化历史印痕与鲜活的时空记忆,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巴阆层城”蕴含焕发的“古奥、奇绝、清幽、和合”的原生风貌,是和合家园的精神归宿,是阆中这座世界古城的灵魂美态。

阆中一词从产生到现代的4000多年里,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具有古天文特殊文化意义的专属地名,而且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源头的充溢和合理想的文化印记。

三、和合阆中·世界古城的时空记忆

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古老的年轮,又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些古城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滨水而建,可以称为古老而美丽的“水城”。我们不妨把阆中古城与这些世界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城)进行一个时空关联,必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得到更多的文化抚慰。

1、世界著名古城(水城)的时空记忆

10000年--7000年前,华胥在阆中渝水之地孕育伏羲,建立了华胥氏国(也称华胥都国或华胥仙国),华胥在这里创建了巢居干栏中心聚落,后成为巴賨先民的中邑(王邑),并创造了华夏最古老的天文历法雏形。

伏羲在这里创画八卦,成为华夏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个时期,在中亚的叙利亚,也诞生了一座古城——阿勒颇古城,人类聚居历史8000年,考古发掘聚居史13000年,倭马亚清真寺是这座古城的时代骄傲,这座古城一直保存到4000年前。

约7000年前,在欧洲的希腊,雅典城开始进入历史时空,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作家、戏剧家和艺术家先后在这里诞生。

约5000年至4000年前,阆中古城成为巴賨先民的一座规模较大的族群聚邑,称为“阆邑(中邑)”,又称“天地之门”,是天上太乙天枢紫微垣在地面的法象,成为昆仑阆风即阆苑仙话的文化源头。约4000年前,在印度恒河河畔诞生了一座古城,名叫瓦拉纳西,是文化宗教名城。

约3000年至2000年前,阆中古城与成都、重庆和川东北地区、广元、甘肃天水、陕西汉中、陕西宝鸡等巴蜀文化区域成为昆仑阆风文化的发生地,又以昆仑阆风的仙话而著称于世,是世人向往的颐神福地、人间仙境。约在2800年前,在巴蜀大地上除了成都古城,又建起了一座古城——乐山古城,这里是蜀王开明氏的故治,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

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为避洪水之患,开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环水,林荫浓密的乌尤(离堆),流下了丰富的“水文化”。位于凌云山西面岷江的崖壁上有身高71米的世界最高的石刻弥勒坐佛——乐山大佛,至今已有1200年。

2000多年前,在欧洲平原上的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开始出现了一座美丽城市的雏形,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法国巴黎城。公元52年,巴黎地区被罗马人征服。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视为建城元年。公元508年,法兰西王国定都巴黎。公元1165年至1223年,巴黎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

约1400年前,唐滕王元婴在阆中修复拓建阆苑古城,阆中从此又以巴阆层城及阆苑仙境的美誉名扬天下。宋代保护、传承并修复了阆苑古城,世人便把唐宋阆苑古城称为“唐宋格局”,成为唐宋时期世人向往的阆风天庭、人间仙境,又是中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结点,有“丝路阆苑、锦地花天”和“诗画阆苑”的美誉;

这个时期,在遥远的意大利,出现了一座闻名世界的美丽水城——威尼斯,古城兴建于公元452年,当时沿岸居民因逃避他族迫害,被迫迁徙往湖中定居,到14世纪末(公元1390年),已发展成为当时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阆中滕王阁

约700年前至约300年前的明清时期,世人把此时的巴阆层城保护、传承、焕发的自然人文历史风貌称为“明清风貌”,同时阆中以“嘉陵第一江山”、“和合家园”的美名响誉海内外。

清初,阆中成为四川省会达20年,在此期间,举办了四次乡试科举考试,并修建了“贡院”,一直保存至今,是巴蜀地区至今保存完好的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建筑,贡院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阆中还以“状元之乡”的美称名扬天下。

这个时期,“和合阆中·世界古城”的主题形象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建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一处圣地。约300年前,在俄罗斯的涅瓦河畔出现一座古城——圣彼得堡,此城始建于1703年,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

圣彼得堡是一座美丽的水城,也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内有著名的冬宫博物馆、普希金城、叶刻捷林娜女王皇宫、东正大教堂、海滨森林公园,涅瓦河水系穿城而过,形成了水城美丽的神韵。

2、阆中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和合家园

据今约400年--200前的清末民初时期,和合阆中·世界古城越来越吸引着世界各国民众的眼光,阆中也就成为那个时代海外民众追求和合理想、探访和合家园的理想归宿。

第一个走进阆中古城的外国学者是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安文思,据四川宗教文史档案记载和邑里知名文化方家王萌先生考证(王萌著《守望吾土吾乡》,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见本平台《揭秘:究竟谁是最早进入阆中的西方传教士?》),安文思是著名航海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的后裔,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西方智士。

他于明崇贞年间(1641年)进入巴蜀,在成都、万县、阆中、重庆等地传教。天主教是第一个进入巴蜀地区的西方宗教,安文思当时受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类思之请,来到巴蜀,从此与中国接下了不解之缘。

在巴蜀传教过程中,安文思在阆中等地修建法国天主教堂,设立经堂,为阆中等地的中国教徒领圣事、诵圣经,两人的名气在巴蜀民间广为传颂。

安文思在1668年用葡萄牙文写成了《中国的十二特点》一书,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一位可敬可爱的多元文化交流互建的使者。

安文思在北京逝世后,与利玛窦等几位著名的西方文化使者同葬在滕公栅栏墓地,康熙皇帝为安文思亲题墓志铭,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宏富、和谐共生”的伟大人文精神。

安思文墓碑

安文思、利类思在阆中修建的天主教堂,位于古城龙脉正穴核心区,坐落于古城学道街东段北侧,与状元府第相邻。

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神甫在学道街原址重修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圣殿,是一组法国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相结合的建筑群。天主教堂现常年为教徒开放,也免费供游客参观。

第二个走进阆中古城的外国文化人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传教士华哲·阿补董拉希(即西来上人),据有关专家考证并引明代《河西郡史志》载:“清初,青海、甘肃、宁夏等数省回族教民阿卜总首领得到朝廷要员支持,捐券集资白银数万两,组织堪舆专家到全国各地秘密考察选定堪舆宝地,并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择得形胜之地,并与地方官员签订文书,取得占有权,与官府联合管理,阆中蟠龙山的吉地则是他们择定买下的吉地之一”。

清康熙23年(1684年),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城人穆罕默德第29代裔孙华哲·阿补董拉希应川北镇总兵左都督马子云(正二品大员,镇守阆中)之请,从甘肃河州经陕西汉中来阆中察斟买下的吉地,并在阆中传教,定居于铁塔寺,时年百余岁。

阆中巴巴寺

地方志记载,西来上人“胸藏三教之书而不以文名,艺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扶称。日与贤人君子游,雅诙谐,善骑射,尤工诗歌,飘然有凌云气。形色古健,状貌若仙,成为清真一教之宗”。

西来上人还深谙阆中山水格局之精要,经常与马子云玩赏于蟠龙山,并卜得阴宅吉地于蟠龙山西北园南面水池中央(蟠龙山龙脉“龙口”吉地)。

他去世以后,弟子祈静一等在这块吉地排水填土,将他安葬于穴中,并在此修建了巴巴寺。经教民规定,由河州、汉中等地派阿訇轮流守护,已历300余年。2010年,巴巴寺(清代)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位走进阆中的传教士是来自英国的著名学者盖士利,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传教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属于“剑桥七杰”之一,他到中国传教,先后游离上海、陕西等地,最后携妻子玛丽来到阆中,从此基本定居在阆中。1895年10月18日,盖士利被英国坎伯雷大主教封为圣公会新设中国西南教区会督(即主教)。

盖士利修建的福音堂(圣约翰大教堂)位于古城核心区,坐落于外古九井之一的杨店井街。福音堂外观主体造型属于欧洲古典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结构造型为中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目前是大西南区域保存最完好的经典基督教堂。

教会在阆中创办了最早的一所仁济医院,是阆中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院,并在医院设立了阆中第一台发电机,用电灯照明。还创办了华英小学、幼稚院、孤儿院等公益事业。

民国初期,盖士利夫妇先后病逝于阆中,并被教会合葬在福音堂院内,又先后有十数位西方传教士也葬在这里,墓址至今保存完好,他们的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2002年,福音堂(清代)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阆中还演绎了一个欧洲少女在阆中传教的传奇故事。公元1904年的一天,在远离阆中古城120余里闭塞贫穷的千佛乡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少女,乡场上30余户人家全都涌到街上看稀奇,他们不知道这位从天而降的金发碧眼的洋女是人还是妖,她到这个穷地方来干什么?

此事成为当时一件轰动四方的大事。由于她的到来,一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们从此改变了人生的命运。据地方宗教史志记载和邑里知名文化方家王萌先生深入考证,为我们除去历史尘埃,还原了一幅壮丽凄美的历史时空画卷。这位洋女就是当时欧籍传教士贝永光(乡人都称她贝教士,见本平台《口述历史之一:寻找阆中的传教士贝永光!》)。

贝永光16岁来到阆中,她没有在古城福音堂传教,却选择远离城市、没有公路、贫穷落后的乡村来传播福音、拯救众生。她来到千佛场,虔诚传教,在把西方福音传达给众生之时,又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教化世人。她的传教经费全部由国外的亲友捐助。

阆中福音堂

后来,又用教产的收入来维持正常开支。她先后建起了福音堂、孤儿院和文化夜校,陆续收养的孤儿(全部是女婴)多达两百余人,这些孤儿大都患有各种疾病,贝教士亲自为她们治病,同时还免费为乡民义诊,动员贫穷人家的子女到夜校学习,并亲自讲课,不收分文。

她的善举早已超越了西方传教士的宗教理念,而以人性的光辉和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感染着众多与她素不相识的异国劳苦大众,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境界高远、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文精神也濡染着她、包容着她,乡村民众也以各种方式来爱护她、支持她,贝教士的灵魂与精神才完全融入到这方虽然十分闭塞、贫穷落后,但却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热土。

1931年,她在这个青山绿水环绕的乡村已经度过了27个春秋,这一年,乡场周围爆发瘟疫,她在救治病人时不幸受到感染,英年早逝,她的生命也在43岁的年轮上永远画上了句号。乡民们把她安葬在这里,并为她竖立大理石墓碑,刻写墓志铭,以示怀念,她的芳名和精神成为了阆中多元文化一道永远的美丽风景。

张道陵在阆中创立了中国道教,阆中成为道教的祖庭。道光《保宁府志》载:“唐代乡人何居士见大像山腰有仙影浮动,于是筹资于公元809年在山壁凿石刻像,雕成一尊大佛,主体是弥勒尼佛善跏像,高9.88米,佛头有螺髻,袒胸裸露,左手平置膝上,右手屈作施舍愿印,双足踏莲花,目光有神,为开光佛,朝向西方佛都圣地。

佛身表纹线条清晰,呈凸纹,条条可数,其身两侧岩壁有高10至12厘米小佛石像4000余尊,排列整齐,都坐莲台,刻工细腻精湛,绝妙壮观,距今已有1300余年”。寺院左边是送子观音,右边是救世观音,北面有佛雕经幢,东面还建有僧人修身养性的大像精舍,古朴清雅。佛院内部保存着宋、元、明、清历代精刻,使大佛寺倍生光辉,名扬海内外,成为川东北重要的佛教祈福圣地。

阆中大佛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著名学者、诗人隆莲为大佛寺正殿亲题了匾联,成为大佛寺重要的文化名片。大佛寺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亚洲的伊斯兰教齐聚阆中,突显了阆中山水化宗教文化特色,阆中也就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圣地之一。

四、巴汉明珠 物华天宝

阆中地处华阳之南,巴乡腹地,山水俱佳,物产富饶,素有巴汉明珠之美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自古以来,阆中众多的美食佳酿和名特风味小吃就名扬天下,是名符其实的休闲养生美食城。上世纪90年代,阆中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风味小吃之乡”。

当人们品尝阆中众多的名特美食时,会惊喜地发现这些美食里既有穆斯林的清真风味,又有巴蜀美食的韵味,还有西式快餐的风格,同时更彰显出阆中本土名特食品的美味。

这种独特的美食大观,是阆中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共生而衍生的饮食文化。品尝这些美食,人们还会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人天合一、阴阳相合、五行生克制化的传统文化理念,因而形成了阆苑名特风味小吃一大奇观。

1、阆苑奇珍 仙酿芳醇

张飞牛肉、华珍牛肉和各种风味的干牛肉、盐叶子牛肉、梁家烧卤及各种烧卤、清真月饼、保宁蒸馍、糖烧饼、盐酥、锭子锅盔、油香、酥锅盔、牛肉凉面、牛杂面、羊杂面、酸菜豆花面、川北凉粉、川北热凉粉、油茶馓子、陈醪糟、陈家热糍粑等名特风味小吃,是阆中人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美食和馈赠佳品。

阆苑美酒是名扬古今的贡酒与保健养生的仙酒,巴賨先民是阆中酿酒业的酒神,酿酒业可谓源远流长,巴賨先民是酿酒的主要创造者。

上古时期,伏羲成为天下之王,他以八卦之形解读天地奥秘,以阴阳变化之气和季节更替指示万物变化之象,以五行生克制化之法指导民众渔猎、纺织,以乾坤大德教化民众,他命令四个儿子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分住东南西北四方,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指导农事。教女儿羲敏尝百药、采百草,摘野果作食物。

羲敏经常骑着白虎,身穿百叶草裙出没于荒山野岭,她最先用野桑椹果发酵,制成酒汁,成为最原始的果酒,伏羲宗亲裔族尊羲敏为酒神。

商周时期,巴賨先民酿出了醪酒(米酒),他们的酿酒技法十分奇绝,少女们在口中咀嚼米团,又放入口袋中自然发酵,用手工挤压出酒汁,成为醪酒,是养生的仙酿。

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阆中的巴賨先民又酿造出了巴乡清酒(高纯度白酒),是稀世珍品,有“斗酒万金”之论,并由此演译出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传奇。

据《汉书》等典籍记载,公元前309年,秦昭襄王重募阆中賨人平定了巴人廪君蛮反叛,秦王与阆中賨人刻石为盟,盟曰:“秦犯夷(賨人),输(赔)黄龙(金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一钟清酒换取一双黄金龙,此酒何其珍贵!賨人酿造的清酒只能供重大祭祀礼仪使用和王室贵族享用。

汉晋至唐宋时期,巴賨又传承创制了桑椹果酒、醪酒、压酒等系列珍品。明清时期,这些珍品已成为名扬天下的巴乡美酒。上世纪90年代,阆中的“桑椹红”养生酒获得国家专利,并填补了国内用桑椹酿造养生红酒的空白。

桑椹红酒、保宁压酒和滕王贡酒、阆苑春白酒不仅是和合阆中的三大美酒,而且是现代养生保健的绿色仙酿。三大仙酒系列不仅是传统名特饮品,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阆中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而酒醋同源,因而阆中的酿醋历史最晚也当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传承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辉煌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壮大于新时期,最著名的品牌主要有创于唐初的“阆州药醋”和创于唐、五代时期的“保宁麸醋”。

阆州醋的源流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距今约2300年历史。阆州醋用药曲、麸皮和大米酿造的成熟工艺在南北朝时贾思勰(xié)所著《齐民要素》中就有“糟糠醋法”、“卒成苦醋法”的明确记载。唐代苏敬著《新修本草》中称阆州药醋为“苦醋”。明清时期,阆州醋已成为中国醋林中糟糠药醋的一大典范。

1997年,阆州醋推出了重大科研绿色养生食品“雄蚕蛾醋”和“桑椹醋”,填补了现代养生保健醋的空白。阆州醋业紧扣人类追求大健康的时代潮流,以阆州醋为母液,全力推出强身固体、增强免疫调节功能、解酒保肝、延年益寿、老少咸宜的纯绿色食品、保健饮品和馈赠佳品,成为中华醋史的养生保健奇葩。

本世纪初,阆州醋业提出了“二十一世纪绿色餐桌行动”的创新目标,已成为阆州醋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绿色宣言。

保宁醋博园坐落于公园路东段原保宁醋老厂区和观音古寺内。观音古寺大殿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又以药醋而著称于世。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21世纪又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中华传统名特食品。

本世纪初,保宁醋公司创制出了系列保宁醋保健饮品,其中“醋美人”饮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保宁醋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保宁醋是阆苑仙境孕育的一个奇珍佳酿。保宁醋博园内古罗汉堂存有一副对联很是谐趣,引来众多游客赏玩:“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本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醋博园是深度展示华夏醋文化及保宁醋渊源和保宁醋传奇故事的休闲体验娱乐文化园。本世纪初,保宁醋和阆州醋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国醋,使阆中又以中国醋城的美誉而名扬天下。

2、阆苑丝路 锦地花天

自中华汉唐时期开辟世界丝绸之路以来,阆中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结点,阆苑丝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华胥与伏羲氏时代。

秦汉时期,阆中賨人纺织的賨布巴缎成为天下珍品,与蜀锦并称,巴缎蜀锦成为那个时代最珍贵的贡品;三国时期,张飞镇守阆中,大力发展蚕桑纺织,蚕丝业是蜀国重要的经济来源,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唐宋时期,阆中的丝绸一直是皇室的重要贡品而行销海内外,这种盛况在北宋时期阆州知州张永锡的诗文里有细致的记载。

他在作《大像寺》序里写到:“阆苑列城,其来尚矣,接褒梁之旧国(指古巴国),有巴蜀之遗风。土俗温和,江山清秀,产桑柘(zhè)而甚广,务机织而尤多(阆中古为丝城,丝织坊遍布城乡,城内至今仍保留有“机房街”古街名)……。山之峻极,似涌神池,此地相传,皆以正月之上元日,浴蚕祈福(阆水东段灵城岩的蚕丝洞就是先民祭祀蚕神的重要场所,而分布于各处的蚕丝山都是阆苑丝路的文化印记),或有凭焉。泉源莫知,冬夏不竭”。

明清时期,阆中纺织的丝绸名扬海内外,远销亚洲各国和欧洲,阆苑更以“嘉陵丝城”和“嘉陵丝路”而名闻天下。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著名学者郭子章为调查南方的蚕丝业,慕名从浙江来到阆中,他对阆中的蚕丝盛况非常震撼,于是在阆中的客栈里写下了当时的感受:“经过浙江到四川,所见湖州和阆中蚕桑最盛。交桑姨柔,参差樯(qiáng)下,未尝不羡二郡士女之廑(jǐn),而并四远之情也”,“保宁水丝素花大绸闻名遐迩”,“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后来,这些见闻实录分别被收入《蚕论》及《明实录》中;

民国初年(公元1915年),阆中生产的“梅花”牌“过盆水丝”及生丝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特华金质奖章;上世纪80年代,阆中生产的“银河”牌手工打结丝毯,远销东南亚、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本世纪初,阆中“银河”牌丝毯的手工打结生产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阆苑织女是阆苑仙境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也是阆苑丝路的文化使者,他们用美丽和灵秀编织出了阆苑丝路华美的丝路符号,由此成为中华丝路上的一道美丽不老的风景线,笔者有感而发,因此创作了一首新词以供读者欣赏。

迢迢织女心,娇娇阆苑女。纤纤玉酥手,柔柔抚机纾。尺尺织巴缎,寸寸绣锦衣。丝品称国宝,代代有传习。万国赛宝会,花魁夺第一。仙境织绣坊,西域梦里识。中华开丝路,巴蜀千年丝。丝绸传四海,五洲民相知。中华丝路风,化作花天雨。

五、巴賨民俗艺术风情的原生态图画

走进和合阆中这座世界古城,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各类名特美食,还能欣赏到巴賨民俗艺术的表演。从古至今,这些巴賨民俗艺术就是和合阆中这座世界古城一道亘古不灭的、诡异奇妙的民俗风景线。

明清时期,景城最热闹的休闲之区主要有四牌楼(中天楼俗称)、华光楼一带的茶馆、酒肆。每天早、中、晚均是人满客盈。柿叶茶是本地何姓人家独创的特产,以鲜柿叶制作,天然鲜香,又有养身之效,为居民首选之饮。

有独自一人观街景自斟自饮者、亦有呼朋唤友坐于柜台内猜拳行令者,与茶馆里说书人的响板相呼应,街边的理发摊上,中年汉子躺在“马扎椅”上闭着双目,一边聆听各种声音,一边任由理发匠用剃刀在他脸上轻刮,双腿则惬意的伸直。

华光楼河坝无疑是孩童与少男少女最向往的地方,这里商摊密布,小吃担穿梭于遮阳棚间。

阆中华光楼 阆中华光楼

逢有喜日,这里则搭台唱川戏、也演川北灯戏,每每人山人海,挤挤挨挨,顶小孩的、站木櫈的,后面人挤前面人的,口舌义愤,好不精彩。由邑里知名文化学者陈德炎先生搜存的清代戏班在江边戏台柱子上贴的对联,很是奇妙,以录奇文共赏。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一天”。“学为父子,学为君臣,学为长幼,忆千古忠孝节义,细细看来,无非逢场作戏;行乎富贵,行乎贫贱,行乎患难,成一时悲欢离合,般般演出,管教拍案惊奇”。“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远?莫逞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对联惟妙惟肖,嘻笑谐骂,令人捧腹。

而最能展示景城独特魅力的莫过于各类节庆民俗活动了,这些节庆民俗活动是景城最具情绪动感,最浓民俗情态的诡异神秘的风景线。

端午节的景城,满眼清亮,家家门前都挂着艾草、昌蒲以驱瘟邪,户户都自做牛肉凉面、蒸肉包、蔬菜包、煮咸鸭蛋、喝雄黄酒,相亲的男女要互赠礼物,男方给女方买油纸伞,女方给男方买草帽,男方到女方家拜节。

端午节在嘉陵江举办的“龙舟赛”,引来万人空巷观看,沿江河坝山坡,锦屏山、南津关人山人海,连邻近几个县的市民都赶来一睹龙舟赛盛况。划龙舟的水手均是清一色的壮汉,头缠白帕,穿黑色无袖汉衫,白色短裤,腰扎红丝带,赤脚,完全是巴賨旧俗扮相,各船在船尾设大鼓一面,船头做成龙头,岸上三声火炮发令,数十只龙舟竞发,鼓声震天响,水手号声宏,岸上万众欢呼,船至华光楼,人们纷纷把活鸭、棕子(用竹篮装扎)抛入江中,水手争抢,龙舟赛达到高潮,此情此景,难已忘怀。

“祀丰收”辟邪的表演是“巴象鼓”游街,唯景城独有,巴巫仍然是鼓队的灵魂,鼓队由巴巫的扮演者手握鞞鼓前导,鼓员敲鼓跳跃呼号沿街而行,而“倮倮(傩)”舞则更引人注目,两条青、黑大蛇盘旋绕行于“倮倮”之中,此时的“傩”为民间欢喜傩,主要娱人也娱神,但面具表演仍保留了汉风遗韵,数十位头戴面具的“倮倮”或手提花灯,或手舞柳叶剑,在扁鼓和竹笛的伴奏里载歌载舞,沿街而行,他们的面具既狞厉夸张,又幽默骇人,行至东门口、中天楼、道台衙门等处当街表演,又除去面具谢众,竟然是清一色的妙龄少女,令人惊叹不已。

各类节庆民俗活动既名目繁多,盛况空前,又异彩纷呈。从正月起至腊月,景城先后有:道教上九会、社火(春社)、正月十六游百病、二月二龙王庙会、四月赛台会、城隍庙会、醋节会、五月龙舟会、瘟祖会、八月张飞庙会、夫子会(文庙会)、关帝会、观音会、财神会、禹王会(崇祭大禹和涂山氏女)、九月秋社(秋分庆丰收)等。

而保宁醋节会为阆中醋业独有的“祀神节”,十分奇妙。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为“醋(神)节”,当天要举行“众神出游、清洁四面”的巡游活动。所谓“众神出游、清洁四面”的场景,陈德炎先生在《中国保宁醋》(重庆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一书中有细致的描述。

早饭后,先由两名青年扮成“报子”持令旗,手击铜锣,于辰时从南门出发,沿巡游路线绕行一周,此为“头道报子”;少顷,“二道报子”出发,仍击锣绕行如前;再次,“三道报子”出发之后,巡游扫街正式开始。巡游队伍由全身披戴面具的巴巫(端公)持杖前面引路,各路神仙依次随后,所有神仙均为真人所扮。

一时满街肃然,小孩们都吓得直往大人身后躲。接着,是铜锣皮鼓,着鼓鸣金,唢呐齐鸣,声传数里。执神幡、火旗、肃静、回避、牌灯的簇拥着端坐在由八人抬扛着的平台上的姜子牙(醋神)徐徐而行。平台五彩斑斓,锦帘飘垂,姜子牙威风八面。

巡游队伍最后是一队手持扫帚或响壳棒的小丑,沿街边走边吼,以壮声势。他们并非扫地,只是象征地摆动着扫帚,以此驱邪逐魔。南街、下新街、下华街、东街、内东街、学道街、状元街、四牌楼、武庙街等巡游路线上,赶醋节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更是热闹,各家各户都要在门首张挂各式花灯,贴上春联。各行业要集资扎“灯山”牌坊,一般在东门口、北门口、南门口、西门口一带。高大的牌坊用松柏枝扎成,上面悬挂数百上千个小竹圈,里面装上用精面粉捏成的“面窝子”,面窝子里面注满清油,浸上灯草芯,晚上点燃灯芯,千盏“灯窝子”齐放光芒,勾勒出“灯山”的雄姿,气象恢宏,观赏者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不断。如有“灯窝子”掉下,人们会争抢而食,据说会有好运气。

每年的正月初五,是举行春社的吉日,社火出游把春节的欢快喜庆推向了高潮。社火亭子和社火台子的巡游引来民众观看,万人空巷。

巡游队伍一般从三陈街出发,沿白果树街、太平寺街、内东街、盐市口街、状元街、学道街、北街、武庙街、南街、下新街、大东街巡游,最后回到三陈街。前面是巴巫引导,社火亭子、社火台子走前面,台子上站着扮成巫鬼、仙子的人物,由八人抬着。

还有社火高跷更绝,表演者扮成各式神灵,把他们固定在用木梯绑着的竹竿上,巡游时由壮汉抬举起来,离地面丈余,高过房檐,由若干手持神幡的壮汉护卫,伴随着巴象鼓声和鞭炮声,走在街上,威风八面,十分惊险刺激。

耍龙灯则是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壮观场景,一般有火龙、水龙、板凳龙,如遇天旱祈雨,还专门耍草把龙。耍龙队由一名手舞炭火球的壮汉开道,每走到街口,便会放石花,相当于烟花,只是里边掺有腊肉末,粘到身上巴倒烫,逼得耍龙人加快动作,把龙舞得飞旋若风,免得石花粘到身上受皮肉之苦,十分有趣。

正月十六日游百病更是阆中的别样风景,这一天,所有居民都会扶老携幼外出,万人空城,呼朋唤友相约到锦屏山、大像山、蟠龙山、玉台山等处登高爬山,称为游百病,这样的活动能使家人祛病消瘟,健康吉祥。相传此项民俗活动源于三国时期,由巴賨先民创造。本世纪初,阆中的正月十六游百病民俗活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在张飞庙西边的府城隍庙外坝子里搭一个大戏台,台前挂上大灯笼十余盏,用于晚上演戏照明,称为“赛台会”,邀请四乡八寨和邻县的艺人及戏班来此献艺,主要演川戏、川北灯戏、傩戏、皮影戏等。

开场要祀四方神,称为“拜四方”八面吉神,有固定的唱词,各个戏班上演的剧目主要是民间娱神、娱人、百姓喜闻乐见的谐趣轶事。各类绝活纷纷登台亮相,一直轮番赛台,持续月余,每天观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堪称景城一件盛事。

2000多年来,和合阆中不仅保留了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自然人文风貌,还焕发展示了和合阆中的新颜,而且巴賨民俗艺术风情的旧俗依然不改。

1986年,阆中被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阆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千年古县名录”;2009年,阆中被命名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2013年,和合阆中·世界古城被批准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2019年,阆中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十大“天府旅游名县”之一,落下闳也被列为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每年春节,阆中都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落下闳春节博览会,一年四季,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有各类巴賨民俗艺术的表演,总会带给海内外游客更多的震撼与惊喜。

六、优游和合阆中 探奇世界古城

古奥巴阆是和合阆中的灵魂美态,而巴賨文化则是阆中文脉的核心内涵。冯时先生、谭继和先生、张治平先生在《中国古天文圣地阆中》一书中指出:“阆中是四川北部的古文明中心”。

这个古文明中心也就是巴賨文化的中心,它的中心区域就是土著巴賨的祖居之地,他们创造的文化就是属于巴文化细分的巴賨文化,具有悠久独立的始源。

巴賨文化是巴蜀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关于对賨人及巴賨文化的定义,我们在专题文章中已有详论,此处不再赘述。巴賨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又涵化出阆中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巴賨文化是阆中文脉的主题形象,巴賨先民在创造巴賨文化的过程中,凝聚成了“引领天地、博大雄健、智慧勤劳、忠信仁爱、和合包容、敢为人先”的伟大文化人格,成为巴蜀文化人格的核心组成部份,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伟大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

巴賨文化人格不断涵化出阆中各个历史时期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俊彥人杰,构成了阆中历史文化厚重丰富的多彩侧面,因此,巴賨文化成为了阆中文脉的源头。

文脉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区域内创造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凝聚成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进程中的综合反映,又是该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原动力。阆中文脉的本质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阆中六大山系和一江四河构成的阆中山川地理即山水园林路独特的整体形势宗(山川地理格局)。

由八座山和嘉陵江水环与古城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格局,共同形成了阆中具有唯一性的自然生态圈。阆山、阆水、阆城相因相依所呈现的“昆仑阆风”和合意象则是居住在阆中区域内巴賨先民对阆中独特自然生态圈的情感评价,二者相融,构成了阆中文脉自然生态文化基因。

悠久独立的巴賨文化所涵化衍生的祖源文化、巫文化、河洛、易学、古天文历法、城邑文化、阆风文化(和合巴阆)、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等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侧面,由世界五大宗教形成的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构成了阆中文脉的人文文化基因。

巴賨重大民俗活动和民俗艺术所传承展示的古奥诡异、浪漫清新、喜乐美焕的巴賨民俗风情及巴賨先民创造传承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特色美食技艺和传统名特产品生产技艺,构成了阆中文脉的民俗文化基因。

二是自然生态文化基因、人文文化基因、民俗文化基因完美耦合,共同构成了阆中文脉的核心内涵,也是阆中文脉的灵魂美态,是阆中新时期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具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珍贵资源。

三是文脉保护传承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地脉决定人脉。地脉即自然生态形成的山川地理格局,其生态环卫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文脉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是文脉保护传承发展的客观条件;人脉创造文脉,人的社会行为直接影响着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结果,这就是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主观条件。

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各类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促进文脉保护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的进程。同时,一切不良的社会经济活动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文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与开发利用造成直接重大的破坏作用。

依据阆中文脉核心内涵的基本特征,笔者提炼出阆中新时期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主题形象定位:和合阆中。文旅市场传播关键词:优游和合阆中·探奇世界古城。

走进大蜀道上的和合阆中·世界古城,就走进了人间仙境;走进人间仙境,就进入了一个科学童话仙境。当人们徜徉在这个美仑美焕的科学童话仙境里时,阆山、阆水、阆城会充溢缭绕着高远、庄严、清新、和悦的天籁·地籁·人籁的仙音,这就是“阆苑仙境·和合家园”的和弦:

在这片古老的巴蜀大地上,有一个清旷无尘的好地方,她就是人间的阆苑仙境,她就是华胥和伏羲的故乡。啊……青山围四面,绿水绕三方,仙葩映阆苑,水墨碧画廊。

阆中天下稀,世人多向往。千年巴字城,巴渝歌声扬。春节发源地,乡愁挂心房。古今多出圣贤,历史书写华章。啊……宜人的嘉陵江山,宜居的老街古房,你是文明和合的美丽家园,锦地天香,幸福源流长!

优游在这一幅濡染心灵的历史时空长卷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和合阆中·世界古城所蕴含的华夏文明源头那一条幽秘文径上空的那一抹瑰丽奇幻的晨曦,我们会为此而震撼、而骄傲、而自信、而奋发图强,在这个美仑奇焕的科学童话仙境里,人们会在休闲、探奇、度假的愉悦里融入自然、放飞自我、回归和合的精神家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