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两个“昆仑之丘”

山海经中的两个“昆仑之丘”

首页角色扮演神道之御水神女更新时间:2024-05-07
山海经中的两个“昆仑之丘”

读山海经解上古之谜八百九十一:昆仑之丘

作者:大禹昆仑

日期:2020年11月2日

山海经中有两处提到了“昆仑之丘”,一处是大荒西经,一处是西山经西次三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山经西次三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昆仑”,之前已经破解“昆仑”就是指帝王谷。

“丘”字金文象形图形有多幅:

经分析,“丘”字金文象形图形主要是两种图形。如下图:

这两个“丘”字象形图形也已破解,分别代表“帝王谷”与胡夫大金字塔与哈夫拉金字塔。

由于时代久远,金文书写的原版《山海经》已经佚失了,因此古人在书写大荒西经与西山经时各用的哪个“丘”字,只能靠后人根据文中记述的各种特征内容来推导判断了。

一、大荒西经中的“昆仑之丘”。

之前已经破解“昆仑”就是指帝王谷。

这个大荒西经的“昆仑之丘”是不是就是帝王谷?

1、“西海之南”

“西海”,很明确就是指非洲西面的大西洋,也就是之前我破解的山海经四海中的西海。

那么“西海之南”,则指西海的南部。

从地图上看,显然帝王谷比大金字塔更靠南。

2、“流沙之滨”

“滨”字金文如下:

从卫星地图上看到,“滨”字字形就是帝王谷地形,如下图:

其中神庙与神道就是金文“滨”字中的“貝”字。

而大金字塔地形,明显不是“滨”字地形。

3、“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1)古埃及的“前与后”观念

现在已知道《山海经》时期,华夏先祖们是生活在古埃及地区的。当时他们使用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图符的读写规则与规律,今人也已基本掌握。比如在读写法老王名时,是“先左后右,先南后北;东为前,西为后,南为前,北为后”的原则。以拉美西斯二世(武丁)的王名图案为例,见下图:

“阿蒙、拉”排在王名圈的上面;“给予、生命”排在左边开头处。

还有第一王朝法老哲尔(帝俊)的王名图案,代表南部上埃及的“秃鹫”在左为前,而代表下埃及的“红冠”在右为后,见下图:

也就是说,古埃及的习惯是“左为前,右为后”,“上为前,下为后”。古埃及人亦以“东”为前,“西”为后,“南”为上,“北”为下。

根据这个原则,回头再看“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就能清楚的知道“赤水、黑水”以及“昆仑之丘”它们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2)“赤水”与“黑水”

这里首先需要普及一下《山海经》常识,关于“水”的概念。

遍观《山海经》,“某水”一词用的很多,也最规范“。在《山海经》中“水”是指一段河流或者一处湖泊。如“赤水”、“黑水”、“青水”、“洋水”等,是在讲一段带有颜色的河流,概念非常的清晰。

同样“赤水”就是指一段赤色的河流。

“红海”从来不属于“水”的范畴,在《山海经》中“红海”有其专有的名称:“大江”。

全本《山海经》所有涉及“红海”的地方都将其写为“大江”,没有一处把“红海”记录为“赤水”的。

那么这个与“昆仑之丘”相关联的“赤水”指的是哪条河流的哪段呢?

其实这个“赤水”指的就是尼罗河。

原来尼罗河每当泛滥时,都带着大量的高原红土及藻类,所以在上游段通常都是红色的。自从尼罗河上修建了大坝以来,河流逐渐变得清澈了,原来的“赤水”段南移,只能在大坝上游尼罗河段寻找,如下图:

上游的尼罗河其颜色是很明显的“赤色”。到了下游,河水颜色逐渐变深直至成“黑水”颜色。

也就是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中的“赤水”就是指尼罗河上游段,“黑水”则指的是尼罗河下游段,它们属于同一条大河。

“赤水”,尼罗河上游段。

尼罗河下游颜色变深成为“黑水”。

再比对前文中的模拟图:

最后得出这样的图示,见下图:

根据这张位置图,显然“昆仑之丘”是“赤水、黑水”的分界岭,这个“昆仑之丘”应该是帝王谷,而大金字塔显然不是。

根据上述推导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尼罗河上游是“赤水”,下游是“黑水”,中间的分界段“昆仑之丘”正是尼罗河河湾处的帝王谷。

4.“大山”

“大山”的概念十分清楚,山海经说的就是自然界的“大山”,而不是指人工堆砌的建筑。而且,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孤零零的几座仅百米高的金字塔都称不上“大山”,因为埃及及非洲境内到处都是几千米高的“大山”。

5.“人面虎身像”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这段话很显然是说帝王谷里的“狮身人面像”。“虎身”,是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后人抄译版山海经,写成“虎身”很明显是出现了抄译错误,其实经中那个原版金文字是“狮”字而不是“虎”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根本就没有“虎”字,这个被错误识认为“虎”字的实际上是“狮”字。最初抄译山海经的人身处中国内陆没见过非洲狮子,因为不知道有狮子,所以就错误的认为那是个“虎”字,以“虎代狮”,把原本的金文“狮”字翻译成了“虎”字。关于“狮”字,我有专文论述,见我的《纠错甲骨文、金文“虎”字!》一文。

“有文有尾,皆白”

文:

《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注:画绘之事,靑与赤谓之文。《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文”,在这里指“青、赤”两色的纹理。

“尾”,就是指尾巴。

“皆白”,指狮身人面像其余部分都是白色的。

“处之”。“处”是指以卧姿放置在那里。

6.“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弱”字金文

帝王谷地区地形:

可以看出帝王谷下面有一个明显的环状水流痕迹。几千年前的山海经时期,这里是有水流的,现在则由于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已经干枯没有水流了。

吉萨金字塔群下面并没有这样的环形水道痕迹。

7.“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这句话是说,其周边有活火山,投物即燃。

“炎”字金文象形图形如下:

通过查看卫星地图,可以发现帝王谷西面不远处有这么个“火山”区,见下图:

8.“西王母”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从上述文字看,西山经中这个最原始的“西王母”,很明显描写的是动物形象,而不是人。之所以写成“有人戴胜”,是因为这种动物是类人猿类,在海内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赣巨人”,虽然是类人科,却是黑猩猩,是动物。

同样,“西王母”也是这样,虽然称为“人”,但豹尾、虎齿、穴居、善啸的描写,可以肯定这绝不是人类。

这个“西王母”是什么动物呢?结合帝王谷的地理环境,搜寻东非的类人猿类,最终找到了这种动物,见下图:

原来这是东非的狒狒。

“西”字金文象形图形指狒狒的身体形态像“西”字图形。

“王”字图形描画的是狒狒的脸。

“母”字图形也是描画的狒狒的长脸。

“胜”

狒狒(学名:Papio):灵长目猿猴亚目狭鼻组猴科的1属,通称狒狒。有5种:阿拉伯狒狒、几内亚狒狒、东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体型较大,在灵长类中仅次于猩猩属,体长50.8~114.2厘米,尾长38.2~71.1厘米,体重可达60千克;头部粗长,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齿长而尖,可达5厘米;具颊囊;体型粗壮,4肢等长,短而粗,适应于地面活动;臀部有色彩鲜艳的胼胝;毛黄、黄褐、绿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较深;毛粗糙,颜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颜面周围、颈部、肩部有长毛,雌性则较短。
栖息于热带雨林、稀树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峡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动,也爬到树上睡觉或觅食。善游泳。能发出很大叫声。白天活动,夜间栖于大树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各种小动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几只至百余。主要天敌是豹。无固定繁殖季节,每胎产1仔。野生寿命约20年。主要分布于非洲,个别种类也见于阿拉伯半岛。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东非狒狒也是古埃及的神兽,在古埃及神庙外的雕像上就能看到狒狒的身影。

在帝王谷的壁画中也有狒狒的形象。

创造文字的托特神(仓颉),他的一个形象就是狒狒头。

“此山万物尽有”。

指帝王谷墓室壁画上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称为“万物尽有”。

二、西山经中的“昆仑之丘”

除了前面破解的大荒西经中的“昆仑之丘”,在西山经中也有一个“昆仑之丘”。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那么这个“帝之下都”的“昆仑之丘”又是什么呢?

“帝之下都”,就是指古埃及孟菲斯城,也就是今天的开罗。

美尼斯


[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区部落首领,后来成为上埃及王国的国王。他在统一了上埃及之后,不断向外发动战争。
  大约在1万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迁至尼罗河两岸。他们辛勤劳作,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从而将尼罗河谷地变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全境有十几个部落,由于信仰不同,经常争战不休。这些部落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又译为州),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尼罗河每年7月到11月定期的泛滥带来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这是给它子民慷慨的赠予。这方肥沃的土地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人,于是,有了农业,有了文字,有了神庙,有了智慧,也有了私有制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一般认为,古埃及同两河流域一样,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
  经过不断的混战,古埃及形成了两大地域性王国。南方的河谷地带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带为下埃及,分界点大约在今天的开罗。上埃及崇尚白色,国王头戴白冠,国库称白屋,崇拜鹰神荷鲁斯;下埃及崇尚红色,国王头戴红冠,国库称红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镜蛇神。
  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是0的,直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美尼斯巩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继而亲自率大军北上经过三天三夜,终于在美尼斯法老的领导下统一了。美尼斯把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后来白城成为统一古埃及的首都,被称为“孟菲斯城”。美尼斯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帝王,在历史上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辈蝎王已开始了统一上下埃及的战争,不过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成为上埃及国王,他发动了大规模征服下埃及的战争。战争的惨烈场景和期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已经湮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了,但其结果却永恒地记录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国,成为第一个得到“上下埃及国王”称号的君主。战争结束后,美尼斯考虑到自己刚立足,根基不稳,为了赢的下埃及人民对自己的拥戴,美尼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尊重下埃及国王在位时的一些做法,而不标榜自己代表古埃及。只有在上埃及他才宣称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国王,而在下埃及,他则戴着下埃及的王冠,以表明自己尊重那里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顾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许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护神,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为巩固对下埃及的统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处,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处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后来希腊人称为孟斐斯,遗址就在当前的开罗附近。美尼斯还修了一条长堤坝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罗河泛滥时淹没。建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防止来自三角洲地带的-。
  根据曼涅托,美尼斯在位共62年,最后他是被一头河马*死的。

上面这段讲了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美尼斯统一下埃及,在上下埃及分界处孟菲斯(开罗)建白城作为下都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帝之下都”的来历。

很显然,开罗附近的大金字塔就是西山经中记载的“昆仑之丘”。这里的金文“丘”字与大荒西经中的“昆仑之丘”的“丘”字金文不一样。这个“丘”字金文象形图形表示的是两座金字塔并排而立,如下图:

综述,在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两个“昆仑之丘”,经过研究后确定,大荒西经中的“昆仑之丘”指的是帝王谷,西山经中的“昆仑之丘”指的是吉萨金字塔群。这两个名字的区别就在于“丘”字字形,不同的金文“丘”字字形。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作者:大禹昆仑

编辑于 2020-12-04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