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关于连云港的内容竟然这么多

《山海经》里关于连云港的内容竟然这么多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1987更新时间:2024-05-09

序言  “海外四经”诸国与相关考古遗址的对比研究

  《山海经》所言之“国”约以百数。其中“海外四经”,备言海外四方诸国,笔者统计约为四十余国,《淮南子 坠形训》也列略有出入的“海外三十六国”。其他先秦古代文献比如《左传 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礼记 王制》说“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这里“万”是虚指,概言其多,成百上千是可信的。笔者从古文字研究角度认为,所谓“國”者,狭义上指城邑,就是有城墙包围保卫的居邑;广义上则包括周围郊野以及别邑即其整个控制范围。在历史考古实证方面,就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量出现的城邦国家,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里尤以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

  龙山文化之前的古城主要有,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湖南澧县八十垱古城遗址,时代距今8000年前,其地在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又出现了城头山古城,距今五六千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河南郑州西山古城遗址距今五千多年前,新近发现的河南“河洛古国”遗址,距今约5300年前;海岱地区有数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后来龙山文化又在其基础上再筑新城,距今约近5000年前,另外与龙山文化同期并存的有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和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距今约4000多年前。正如考古历史学界形成的一个共识,此前的古代文化多以环壕+聚落的形态出现,笔者认为大致可以称为“邦”;未见如龙山文化中后期(大致以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被龙山文化吞灭为界)大范围大规模地以城邑(城墙 居邑)形态出现,笔者认为大致可以称为“国”。后来统称为邦国。

国,象形兼会意字,有武力(戈)保卫的居邑(囗)

  笔者根据这种认识大量参考了已经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尤其50多处城址资料,再对《山海经》原书(以巴蜀书社1996年版已故学者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作为参考底本)尝试进行比照性解读,发觉“海外诸国”与龙山及同时代的其他新石器文化关系极大。这些古代邦国的地理位置并未如一般认为的那么遥远,真的像现在的海外到了欧洲、非洲、大洋洲甚至美洲,而是基本上就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地区。

袁珂校注本《山海经》

 “海外四经”叙述了八个地点,两两相接构成四个角(四陬)。东南角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境内,西南角在今河南洛阳一带,西北角经今河北张家口、辽东湾沿岸直到长白山甚至完达山一带,东北角则在今山东青岛烟台交界处莱州湾大泽山一带。这四个点就是原书所述的“海外四陬”。所谓“海外”的概念与当今截然不同——当今海外是站在大陆角度说外,就是远隔重洋的异域他国;“海外四经”乃至《山海经》大部分内容所说的“海外”,是站在海的角度(或为舟船,或为岛屿)说外,所以海外就是指当时的沿海地区。由于当时海平面更高、海的范围更大,向西覆盖了当今很多地区。当时连云港一带露出海面的岛屿、半岛比当今要少、小很多;张家口、洛阳等地距海较当今近很多,当时被认为是沿海地区。

海外诸国分布示意图,其实是点状分布,连线是为了突出强调大体位置

  “海外四经”反映当时认识的地理范围就是这样小,向南不要说“逾岭”,显然都没有过江。而当时的淮河在安徽凤阳一带入海,故而向南甚至都没有过淮。而淮河及其入海的海湾则被称为“南海”。长江以南当时兴盛的良渚文化没有被纳入《海外四经》古地图的范围,或许反映了当时的认识和观念。后来到了反映战国时期情况的《海内四经》,东南角则到了浙江温州(瓯)和福建福州(闽)一带,然而在时代上又是两千年之后,又不可能反映早就结束了的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有成人时期“拔牙”的特殊风俗,笔者认为这种被中国先秦历史考古学界误称为“拔牙”的习俗其实就是上古文献多有提及的“凿齿”,详见拙文“文献中的凿齿即大汶口文化的联军”。而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结束被龙山文化取代这个考古测年的时间节点,就是《山海经》等古代文献说的“羿*凿齿”的时间。“海外四经”所说之国显然是这个时代历史地理的真实反映,即龙山文化时期城邦国家的情况。因而笔者产生了用现有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尽量全面系统比对印证的想法,并做了以下工作。

  文献方面以有明确相互间的方位、包含自然、人文地理内容的《海外四经》为中心,兼及没有具体方位描述的《大荒四经》,以及方位提示含混、反映时代较晚的《海内四经》及《海内经》,另外也参考侧重自然地理而人文内容较少的《山经》部分。同时参考《竹书纪年》、《尚书》尤其是《禹贡》、《穆天子传》、《逸周书》、《诗经》、《周易》、《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偶尔也涉及商周甲骨金文内容。考古资料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分布情况为基本面,参考新近发现各遗址发掘报告或简介,兼及有时间空间两方面交集的大汶口、石家河等文化,另外在相关辽东湾大凌河、辽河流域也考虑有重大遗址留存的红山文化、小河沿、夏家店等其它考古文化及相关研究发现。当时地理状况尤其是陆海轮廓主要参考《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华北平原的成长》所示“4200年前古海岸线”、公元前2300-前602年黄河入海口位置等古地理资料。而《海外四经》反映的时代,笔者确定其主要为夏启时代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追述至羿*凿齿的公元前2500年,也提及了炎黄时代即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人事,前后历几百近千年之久。4200年前这个时间点只是一个时代较为接近的参照。但在笔者手头现有资料中,该图几乎是这个时代唯一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如果有这个时代详细的多幅古地图(比如说每百年一幅地图)参照,那当然更好。其实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包括商代及之前都未能像西周及以后皆以古地图为底,只是在今地图上示意而已,因此制约了其参考价值。

中科院地理所绘制的4200年前的古代地图

  本报告采用的文献内容与沿革地理及考古发现进行关联印证的多重证据法甚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其一,原书所述方位合乎当今及沿革地理位置;其二,对应遗址考古测年数据要符合龙山文化时期这个大概的时间范围;其三,原书所述的文化特征也要与考古发现相合;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最好同时满足。至少满足两个,另外一个条件即便不能充分满足至少也不矛盾,才可以最终放心确认。因而得以让上述“海外诸国”基本上都可以落实到现今考古发现地图上,重要山水作为地标,起到参照系的作用。

  当然,由于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有些重要遗址也许还深埋地下,有些因为人为或者自然原因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因而导致推断可能产生误差。一国最初指一城,随着实力的发展壮大,可能再筑他城或者兼并他国,这样就会出现“一国多城”的情况。所以这种对比属于在黑暗中的摸索,肯定属于抛砖引玉性质的探求性质,不能当做定论来对待。如果相关区域将来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改变了旧有的观念,带来新的认识,笔者也会随之调整思路,修正之前的说法。

  《山海经》一书之价值已经为诸多前辈及当代学人所揭示与证明,比如王国维用来和卜辞中的殷商先公先王进行验证对照的二重证据法研究,比如李学勤、裘锡圭诸先生根据其书确定卜辞中的四方风名等等,证明该书史料价值是重要而独特的。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其书本身的诸多缺憾,包括错讹严重,同地异名、同名异地,有些内容前后矛盾等等难以尽述,似乎也不能“尽信书”。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仍然可以用来与考古发现进行印证对照,从而勾画出四千多年前中华大地古代文明的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轮廓,也算为全面还原这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尽些绵薄之力,做些初步的基础研究工作。

  笔者根据《山海经》海外南、西、北、东四个部分所言“海外四十余国”的内容,首先在现代普通地图上确定其方位对应的“今地”,再尝试将现代考古发现与之进行历史时代、地理方位、文化特征之三要素对应,最后归入一览表,兼及其它相关内容,并予以说明。

表一,“海外南经”约14国:从洛阳一带向东,到连云港市区西南的锦屏山;

表二,“海外西经”约11国:从洛阳一带向北,经张家口再到长白山甚至完达山一带;

表三,“海外北经”约9国:从吉林长白山经辽东半岛向南到山东西北部,再向东到达青岛烟台交界处的莱州湾大泽山一带;

表四,“海外东经”约9国:从连云港前云台山沿海滨向北绕胶东半岛到达青岛烟台交界处的莱州湾大泽山一带。

  四表之中,与现代考古遗址之对比仍然比较模糊,只能确定大致范围。如前文所述,“海外四经”有相互连贯的方位描述,下文引用其原文及前人注释都采用仿宋字体。至于方位不明确的“大荒四经”、“海内四经”及“海内经”,以及缺乏人文内容的“山经”,都采用斜体仿宋字,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宋体字部分为研究论证的原创内容。

  “海外四经”是指《山海经》“海经”的第一部分,由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构成。四个部分相互衔接,按照顺时针方向以南、西、北、东的顺序依次排列。这些名称一般认为是汉代刘歆校书时候添加的,原书都是用类似“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这样的说法。

 

  下面从“海外东经”原文所述古国及重要历史地理对象开始,逐一解释并落实到当今与当时的地图上,同时与考古发现的遗址也进行关联比照。

  发现《山海经》里有关于连云港一带的内容,至少要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其引注说明算起。《山海经》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洲。”《水经注》亦云:“朐县东北海中有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从郦道元所处的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年,期间再没有关于《山海经》与连云港有明确及系统的关联的研究发现。连云港当地有学者曾经怀疑过“海外东经”的“肝榆之尸”与秦代“赣榆”这一地名相关,由于缺乏系统性,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影响范围不大。笔者直到2019年3月初到连云港实地考察才了解到这个情况。笔者认为《山海经》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海外四经”,又认为东南角是最容易打开的突破口,采用排除法,从最东南角的广东潮汕一带沿海岸线逐步向北推进,根据原书内容依次排除了潮汕、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上海、苏州、无锡等苏南一带,直到江苏省最高的地方连云港,也就是说这个东南角已经排除了当今南方沿海所有地区,而是到了北方沿海地区。然而原书中至少有八处内容在连云港当地找到了现实地理或者沿革地理甚至现代考古发掘结果的对应或证实。即便如此,仍是怀疑者多相信者少。所以笔者一年来终于完成了“海外四经”所述近50古国具体位置及所指与现实地理与考古发现系统对应的工作。如果说一点一地可能是偶然对应,那么十点十地,数十点数十地皆可对应,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在事实面前,是打破自己头脑中旧有的观念呢,还是选择相信《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龙山时期的历史地理,也就是最早的《中国地图册》而已。

左侧蓝白相接处的古海岸线是海盛时期比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状况

  此前七稿中,笔者均认为藤花落遗址对应大人国,后来自己反复推敲,觉得逻辑上还是不严密。为什么呢?假如藤花落遗址为大人国,那么周边的君子国、张弘国、周饶国为什么没有城墙呢?为什么独独大人国这么发达先进呢?就原文看,大人国、君子国、张弘国、周饶国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发展水平也大致相同,并不具有相互的隶属关系。而藤花落遗址是当时连云港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才有两圈城墙,其他的遗址如朝阳遗址、二涧遗址、青墩庙遗址、庙台子遗址、大村遗址、陶湾遗址、苏青墩遗址等等,均为没有城墙的聚落。这相当于后代明显的城乡差别。而同时期山东、河南两省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众多城址,经笔者研究都有“海外四经”古国与之对应。可见连云港地区在当时相对来说发展水平是较为滞后的,但不乏藤花落遗址这样的东海明珠。既然藤花落遗址是当地的政治中心,类似后代的州郡治所即首府、都会这样的概念,那么与《山海经》原文对照,只有可能是“奢比之尸”。之前笔者认为“尸”是尸主、神示就是牌位,本文予以修正。“尸”应为最早由郭沫若指出的卜辞之“隹尸”即“淮夷”,“尸”即“夷”,“奢比之夷”当是最早的“东夷”称谓之一。“奢比”也称为奢龙(《管子 五行》)、龙伯(《列子 汤问》),是黄帝时代的东方诸侯,管理着大人国、君子国、周饶国、张弘国等周边古国。中原人统称这一带为“夷”即“尸”,因为奢比是这一带的君主,故而称为“奢比之夷”, 其部族后裔在传世文献中被称为“淮夷”、“东夷”,详见内文。藤花落遗址即为奢比后代一度之治所,也是当时连云港一带的首府、都会。奢比又被称为赣(肝)榆即今连云港市赣榆区名称的来历。后世龙王庙祭祀的对象“东海龙王”的由来,笔者颇疑即来自奢龙、龙伯。

“海外东经”原文解析

一,“嗟丘”——即今连云港市前云台山(含花果山)北麓朝阳镇所处的山坳

《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镸差)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柳应为桃)、甘柤、甘华,百果所生。

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

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按,嗟,当时应读为近似(加jia)之音,或作髮丘,故而在《淮南子 坠形训》中被写为音近的“华”字。其方位参考“在尧葬东”,尧葬在“海外南经”末尾的“狄山之阳”,而狄山当时为半岛,即今锦屏山,秦代开始称为朐山。原书中“海外南经”在前,“海外东经”在后。锦屏山之东“百果所生”的“嗟丘”,就是今前云台山(含花果山)北麓朝阳镇一带的山坳。“丘”在先秦的本义为“山坳”。详见本号引自拙作《穆王西征新解新证》关于“昆仑”的内容。“两山夹丘”指今朝阳镇东西两侧的东山、西山犹如两条手臂环抱着朝阳镇所在的这个山坳小盆地。

嗟丘:朝阳镇所在的山坳,在前云台山(含花果山)北麓

这里原文反映了四千多年前,连云港一带的气候更加温热湿润,处于当时的南北分界线(比当今的“秦-淮线”靠北近两个纬度),所以南北方的果树及草本植物山上大都有生长,即“百果所生”。加之周围大片区域为海水覆盖,更显得这座山特立突出。后来成了吴承恩小说《西游记》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大闹天宫的石猴孙悟空的故乡。看来孙悟空虽为虚构,花果山却有根有据。吴承恩当年是划船上的前云台山,说明当时前云台山还是一个近岸山岛。据连云港当地政府官网资料,前云台山与大陆相连,是在1711年(康熙50年),中云、后云台山大概是在1855年(咸丰5年)才与大陆相连。

另外,《海外北经》有“平丘”,学者多以为即此“嗟丘”。因为此二丘大致方位接近,物产几乎相同。然而仔细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二者也有很大区别。“嗟丘”明言“在东海”;而“平丘”处并未言及东海。嗟丘地形地貌为“两山夹丘”——仅有一个丘。即今朝阳镇东西两侧的东山、西山中间夹着的山坳及小盆地。而平丘地形地貌则为“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有两个而且更高更大的丘。平丘中的“上谷”、“二大丘”,足可见平丘高度、面积和范围都明显大于嗟丘。物产大致相同,只能说明处在同样的气候带、植被带中。所以,本报告认为“平丘”另有所指,当在今胶东半岛的青岛市与烟台市交界处的大泽山一带。遗玉,或指今连云港市东海县著名的水晶。】

据当地政府官网资料:

云台山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位于连云港东北部山岭,在连云港市郊。由锦屏山、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和鹰游山等互不连续的断块山组成。山体为前古生代变质岩系。东南侧平缓,西北侧陡削。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海拔625米,为江苏省最高点。除锦屏山外,在第四纪最后一次海浸时全为沉陷海中的岛屿,古称郁洲山或苍梧山。由于沂、沭水挟带泥沙的填积和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后带来大量泥沙,黄淮三角洲范围日益扩大。1711年前云台山与大陆相连。1855年前后,中云台山、后云台山也相继与大陆连成一体。现鹰游山仍孤悬于东西连岛上。在鹰游山屏蔽下,鹰游门内风平浪静,有利建港,现已建成可停泊万吨轮的码头。连云港附近海岸为江苏省岩岸区。连云港为陇海铁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段起点。

花果山

花果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最高峰。李白:“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与苏轼:“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

《西游记》对花果山的位置有明确的界定,前文已引述过,换言之即“东方海中的一座名山”。从历代史籍、方志对连云港云台山的记载看,一致指明其在海州东北的大海上。

《山海经》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洲。”

《水经注》亦云:“朐县东北海中有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

《江南通志》:“在州(指海州)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郁林山,亦名郁山,在江苏灌云县东北郁洲,旧在海中,今已连于大陆,名云台山。”《云台新志》:“康熙四十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至五十年,忽成陆地。”至于古今地名更易就不需赘述了。

花果山,吴承恩的灵感其实与《山海经》暗合

二,大人国——朝阳龙山文化遗址一带;

《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嗟丘北。

【按,“其”指上文之“嗟丘”即前云台山含花果山,大人国即今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遗址。该遗址在前云台山(含花果山)北麓,位置正合。当时该遗址滨海,独木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据《连云港市文保单位图录》第116页:朝阳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朝阳水库西北侧,面积约3200平方米,朝阳新石器遗址堆积较厚,遗物丰富。1976年、1994年进行两次发掘,其上层多见夹砂红陶,器形多为鼎、盆、罐,纹饰多指甲纹、附加堆纹,鼎足多为圆柱形、扁凿形。下层多见鸟头形鼎足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属典型的龙山文化。另外,还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残片。朝阳遗址是江苏省距海岸线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及连云港市海岸线的变迁有重要价值。】

大人国:朝阳遗址

《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海内北经》:大人之市在海中。

《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郭璞《注<山海经>序》:(穆王)东升大人之堂。

【按,都州、郁州指古时为海中之岛、洲,今连云港市云台诸山。

“大人之市”及大人之堂,即今朝阳镇南、东、西三个方向的山地及分布其间的“大平场”、“云台”。

皮母地丘,即郝懿行注引《淮南子 坠形训》东南方有山曰“波母之山”,亦即“波谷山”。指朝阳镇当时所处的港湾,南为前云台山,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边还有低矮的马山、虎山。当时山谷峡湾波涛汹涌,故曰波谷。又以为其山为波涛之所出,故曰波母。

《朝阳镇志 地貌》:“本地区任何一座山头,从山脚到山顶,坡上均有几个台级,台级上一段基本平整,群众把它叫做“大平场”,是上山打柴拾草歇肩的地方。地质学上称之为“夷平面”或“古夷平面”,是地壳和流水侵蚀造成的。这也是山名‘云台’的由来之一,是朝阳地貌的又一特点。

按,这里所说的“大平场”、“古夷平面”、“云台”,即原书此处的“大人之堂”。郭璞注文乃引《竹书纪年》所说穆王东升大人之堂,就是说(西周)穆王曾东巡至连云港朝阳镇。

至于“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当指朝阳一带的猴石或沙僧石等形状像人的山石,有待实地微观考察确认。这些奇石的资料详见《朝阳镇志 旅游》。】

《大荒北经》:有人名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是食麈。

郝懿行云:《晋语》(《国语 晋语四》——珂)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史记 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索隐云,釐音僖,是也。

珂案——《国语 鲁语下》云:“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釐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按,《大荒北经》亦言,“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

釐即僖,僖则在黄帝之子十二姓之列。则“大人”部族亦为黄帝之裔。然而又说苗民也是釐姓。而苗民的祖先应是少昊、颛顼、驩头。

《康熙字典》注曰“按《国名记》,帝鸿之后也”。有说法认为帝鸿即黄帝,本文不从。理由详见《山海经证真》“海外南经”臷国一节。

以上《国语 鲁语》孔子语亦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所引。“今”指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或“东周”,与今本《山海经》产生的战国相距不到二百年。既然孔子当时有“大人”邦国或部族,则《山海经》的战国作者言此“大人国”未必不知道当时仍有大人邦国或部族。

封、嵎之山,《史记 孔子世家》集解云“封山、禺山在吴郡永安县”。即今浙江湖州德清县。

然而孔子此语之时代,正是吴越争霸时期,《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书,乃至当时诸子之书,皆不言越地有大人。故而怀疑其地未在越地德清。夏代之前的虞代,德清一带属于考古发现的浙江良渚文化分布区,该文化存在时期为公元前3300-2300年。】

《列子 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

【按,《列子》里说的龙伯即《管子》里的奢龙,《山海经》里的奢比、肝榆、沿革地理中的赣榆。他是黄帝在东方的封疆大吏,管理着大人国、周饶国,其实就是连云港一带。到了秦代,在连云港一带置“赣榆县”,这个地名即来自奢比、奢龙、龙伯。详见下节。】

连云港市《苍梧晚报》2010-02-04“考古专家初解华盖山岩画”一文称:连云港地区在羲和之国前,还有一个古国叫做“女和之国”,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有女和月母之国,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这个“东极隅”指的也是连云港。女和就是女娲,是母系社会东方夷族的部落酋长。

【按,这段文字是《大荒南经》的内容,女和月母之国在东北海之外一带,大致方位在胶东半岛以北的渤海和黄海北部。东南海之外的羲和之国即“海外东经”的雨师妾国,即今青岛城阳城子遗址。详见笔者《山海经证真》系列“海外东经”青岛一节。】

据《连云港市文保单位图录》:

朝阳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朝阳水库西北侧,面积约320平方米,朝阳新石器遗址堆积较厚,遗物丰富。1976年、1994年进行两次发掘,其上层多见加砂红陶,器形多为鼎、盆、罐,纹饰多指甲纹、附加堆纹,鼎足多为圆柱形、扁凿形。下层多见鸟头形鼎足以及薄如蛋壳的黑陶,属典型的龙山文化。另外,还有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残片。朝阳遗址是江苏省距海岸线最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及连云港市海岸线的变迁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镇志 朝阳遗址》

三, 奢比之尸[夷](国)——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

《海外东经》: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

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郝懿行注:《管子 五行篇》云“黄帝得奢龙而辩(辨)于东方”。又云“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帅”。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按,尸,并非尸体。之前笔者认为是祭祀奢比之尸主、神示即牌位。经过实地考察并予以修正,奢比之尸即“奢比之夷国”,亦即今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

如《管子》、《列子》等书所言,奢比即奢龙、龙伯、赣榆,作为黄帝的东方诸侯,是当时连云港一带的首领,至今连云港仍有赣榆区,为秦代所设的县,其实其历史早至龙山文化时期。赣榆(奢比)这个名称就是连云港地区最早见诸文献的名称。笔者最近才了解到,原来已故学者何幼琦先生在其著作《海经新探》里已经提出“东海赣榆县名源于肝榆之尸”,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他没有据此继续深入揭示上下文所言的实际地理位置。因为“肝榆”即“赣榆”这种联想还是容易做到的。笔者当时研究过程中,并不知晓连云港一带有赣榆这个地名,只是采用排除法从最东南的潮汕地区沿海岸线向北推进,排除了连云港以南的所有地区,停留在连云港一带,开始将原书所言与当地地理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对比分析,直观认为“肝榆”即赣榆地名来历,查阅资料知道赣榆这个地名至少在秦代已经存在。赣榆区之于连云港市,恰似番禺区之于广州市,长安区之于西安市,通州区之于北京市,等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古代的名称如今被下辖的一个区县所保留。其实这在沿革地理上是极其常见的现象。因而原书此处的赣榆并不等同于今赣榆区,当时的赣榆(奢龙)辖区应当是今连云港市的前身,当时海平面较高,陆地面积较今小很多,其实是一连串的小岛和半岛。

现代考古发现的中云乡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有完整的两圈城墙,城内可以容纳3000居民。是龙山文化中后期连云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理着周围诸多小国,如张弘国(二涧遗址一带)、大人国(朝阳遗址一带)、君子国(尚未发现,当在连云区墟沟一带)、周饶国(青墩庙遗址、庙台子遗址一带)等。

奢比之夷国:藤花落古城遗址

把考古发现与《山海经》原文尝试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是一种在黑暗中的摸索。而考古发现本身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就目前情况看,连云港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有城墙的仅藤花落一处,万一将来再另外发现其他有城墙的龙山文化遗址,笔者将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解释。但是就目前情况看,藤花落遗址是全国龙山文化城址分布范围里位置是在东南角的一个,与“海外四经”所述总体方位是一致的。

此前笔者认为藤花落遗址对应大人国,是因为对朝阳遗址与藤花落遗址的相互位置判断失误造成的。经过第二次实地考察并与当地文物文化部门的干部以及专家学者再次确认,得出藤花落遗址在朝阳遗址东北方向的结论,从而推翻之前东南方向的认识。其实是东稍微偏北一点,为什么原书不表述为东而是北呢?因为“海外东经”所述所有对象都是从南往北这个大方向,所以对于东偏北这样的方位,也表述为北。

赣榆是秦代琅邪郡的一个县,赣榆这个名称应来自当时的“山海图”或即《山海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的肝榆(奢比)之尸。奢比即奢龙,是黄帝的东方诸侯。而据《古本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之语推测,黄帝的时代大概在龙山文化兴起的公元前2900年左右,说明文献中有关连云港市的最早记录在距今4900年前的黄帝时代,而且至秦代仍然保留了赣榆(肝榆、奢比)这个地名直到今天,是真实可信的。就古文字学的角度看,奢,大者(都),即大的城邑,奢与大人国在字面上有直接的关联,奢比管理大人国的传说,显然也是有根据的。

赣榆,连云港下的一个区,却是连云港一带最古老的地名

《列子 汤问》言龙伯之国与蓬莱、方壶和瀛洲三神山之事,可知大人国亦在龙伯管辖范围内。据曾经参与发掘的连云港朐海书院院长刘凤桂先生介绍,藤花落遗址的居民先前应在今赣榆下庙墩遗址一带,公元前2500年之后才南迁今中云藤花落遗址处并筑城定居。可见藤花落遗址并非一定就是黄帝时代的奢龙本人,应是其后裔继承者所居之城。龙伯即此奢龙、奢比、肝榆、赣榆。而三神山或即今赣榆以东黄海深处的“前三岛”,包括平岛(平山岛)、达山岛(达念山)、车牛山岛。详见拙文“前三岛即海外三神山考”。

奢比即奢龙、龙伯,应即后世“龙王”文化的来源。各地都有“龙王庙”,供奉着四海龙王,其实最初应当只有“东海龙王”,另外北、西、南三海龙王为附会“东海龙王”的结果。东海其实是连云港古代作为郡的名称,因为有奢龙、龙伯这个本地上古*的传说,故而形成“东海龙王”的概念。浅陋者附会敷衍出了其他三海的龙王,殊不知中国没有作为海洋的西海,《山海经》里的“西海”有两个,“东山经”里指东平湖的前身“大野泽”,“西山经”里指若尔盖湿地的前身。类似的例子还有,本来先秦只有罗布泊北滨的部落女首领“西王母”(比如“小河公主”即为一任,详见笔者《穆王西征新解新证》内文),汉代以后就附会出了个配偶“东王公”,再后来就变成了“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王母就已经说明白了,王者之母。再来个娘娘——还不是皇后,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当然我们理解这是俚俗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当真。

连云港市一带在新石器时代海陆变化较为强烈,海水时进时退。氏族部落及城邦国家即在这些历史的间隙当中存在,其遗迹或者像藤花落遗址那样幸存,也有可能像纪鄣古城那样堕海,或者城墙居邑被海潮冲毁而荡然无存于今无征。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发现其遗址就认为其国一定不存在,书中所言为虚。前文所述幸存的藤花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说明,其位置完全符合原书对奢比之夷国的描述。并与另外其它地理单元一起形成了确凿可信的证据链。

藤花落城址何以独存?藤花落遗址乃至城址在后来的海侵淹没之下至今仍保存了一米左右的残高,而城墙轮廓基本完好,这与其位置及地形地貌有关。该遗址在中云台山北段南麓狭窄的平原上,西南方向是高大的前云台山,背靠中云台山,而中云台山又在前、后云台山的左右庇护之下。就像一个夹在父母中间的小孩,受到海潮冲击很小。加之中云台山一带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藤花落古城在地势更高的西北边,南边有较长的浅滩,故而海侵的发生是慢慢浸泡,不是猛烈冲击。所以其城墙得以保存4000多年。其它地区的遗址缺少这些天然屏障的庇护,在海潮的猛烈冲击之下,城墙甚至基址都被冲刷干净,后代海退陆还,这些遗址已经完全消失,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当然,对于藤花落古城废弃的原因,有一种意见认为不是海潮冲击,而是山洪泥石流爆发,掩埋了古城。然而当时古城只比海平面高出一米左右,没有受到海潮冲击也是不可能的。

藤花落遗址即书中所说的“赣榆之夷”,是东夷最早的名称之一。《竹书纪年》记载夏帝相元年曾经“征淮夷”,二年又“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少康时期,“方夷来宾”;帝芬三年,九夷来御;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发元年,诸夷入舞。

藤花落古城废弃的原因有说海侵,有说山地滑坡泥石流,当然也有地震的可能,如果说人为原因,可能与《竹书纪年》所言“伯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相关。三寿笔者考证在日照、临沂一带,而连云港在古代长期称为“东海(郡)”,或与此条材料有关,此东海或许包括了藤花落遗址所在的今连云港一带。该古国遭到中原王朝的打击而废弃,无人问津,任凭海潮冲击、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而逐渐湮灭,直到4000年后考古发掘重见天日。】

藤花落古城遗址沙盘,城郭结构清晰可见

参考资料:来自连云港市政府官网或中国知网,部分有删节。

连云市港中云乡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中国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15万平方米。

藤花落遗址中还发现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桩以及各类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这个时期,出现了藤花落古城,该古遗址处于南云台山与中云台山之间谷地的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藤花落古城面积大约1万多平方米,人口3000左右。藤花落古城是一个连云港市史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夷少昊古国的中心城市。表明龙山文化期连云港南、中云台山之间曾一度为陆。

1996年春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会和市博物馆组成藤花落遗址考古队,进行了试掘,藤花落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序幕由此拉开。确定其为一处保存较好的龙山至岳石时期(距今4500—4000年,中国国家文明形成前夜)的聚落遗址。1998年—2000年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大面积钻探发掘,最终确定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时期古城遗址:双重城垣,城内居住、生产、宗教性祭祀遗迹完备而且文化面貌比较单纯。

4000多年前城里人的家当

资料——赣榆

赣榆区拥有大面积滨海湿地、海洋滩涂和全省最长黄金海岸线,境内土地肥沃、河道纵横、通榆运河、生态渔业发达,自古以来就享“鱼米之乡”之称。素有“黄海明珠”之美名,赣榆城临海而建、逐海而生,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

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

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

四,君子国:当在后云台山西段及北固山之间的墟沟一带

《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郝懿行注:木堇见《尔雅 释草》,堇一名蕣,与薰声相近。木堇朝荣暮落,杂家谓之朝生,一名蕣。

珂案:《说文》四云:“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按,君子国在肝榆之尸北,在下文秦山岛(虹虹)以南,应在今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一带为宜。目前为止该地并未有相关考古发现,而周边已经发现的多个龙山文化遗址在方位上都不符合。建议当地文物考古部门可以在此一带进行探查发掘。

文中君子国的特征为典型的中原人装束,应为凿齿对应的大汶口文化被羿对应的龙山文化消灭取代后来自中原的移民或封国,其文化特征与沿海居民明显不同。

剑,青铜剑在春秋时期大量出现,最早出现大概在西周时期,殷商目前未发现实物证据。龙山文化时期也未发现青铜剑,战国人看图说话以为是“剑”,可能指公元前2100年突然普遍出现的牙璋。详见“东亚牙璋分布图”(详见三联书店 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

这里说的剑,应为牙璋。孙庆伟教授绘制的牙璋分布图

袁珂案语为《说文解字》卷四“羌”字条下释语。许慎所言君子之国、不死之国为东夷人,与《山海经》所言相合。】

《大荒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按,此东口之山,亦即今官山、北固山甚至加上东西连岛,这些山当时耸立海中,位置最靠东,对峙如口,得名或基于此。】

五,“虹虹”——应即连云港著名的秦山岛“海市蜃楼”

《海外东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

【按,原字作“工上虫下”之形,即“虹”,古人不知道彩虹和海市蜃楼都是光学现象,误认为彩虹和海市蜃楼都与动物有关。此处的“虹虹”显然不是随处可见的一般彩虹,因为全书“虹”仅此一例,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并非是说其他地方没有彩虹,而是因为彩虹太过常见,不值得书写一笔。因而判断此“虹虹”乃是秦山岛特有的著名奇观“海市蜃楼”。这种自然奇观历四千多年而犹存,与其地理位置海陆关系甚大。这种天造地设的自然奇观不是谁人能向壁虚构编造杜撰的,不是谁人能够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的,但是已经被四五千年前的古人发现并记录下来。只有站在当今科学的角度,去正确解读古书所载古人所言,才可能认识真相获得真知。而不是一概用虚构神话来加以简单否定一棍子打死。】

资料——秦山岛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岛。新城向东浅海8公里,是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之称的秦山岛。秦山岛面积0.1928平方公里,长1000米、宽200米,呈狭长状,分为东、中、西三峰。岛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宫、受珠台、秦东门、棋子湾、古炮台等20余处主要景点,……素来享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的美誉。

秦山岛上有“三绝”。

第一绝是秦山神路,全长2.6公里,全部由石英卵石积淀而成,是中国最长的海中大道,也是独步华夏、绝无仅有的海中奇观。踏在神路上面,犹如在水中行走、海中漫步,妙不可言。第二绝是将军石,在秦山岛东峰悬崖下,耸立约20米高的两座海蚀岩柱,威如将军,所以渔民也称其为“大将军”和“二将军”(今“二将军”已坍塌,唯存“大将军”)。这些石柱,不仅是连云港乃至江苏省海岛风光一绝,在全国沿海风光带中,像这样的海蚀型将军石也是为数不多、较为罕见。

第三绝是海市蜃楼。只要天气条件适合,往往能在秦山岛上看到海市蜃楼奇观。

虹虹:秦山岛上可见的海市蜃楼

六,朝阳之谷、神天吴——即今大吴山、小吴山一带

《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

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按,朝阳之谷即今连云港赣榆海拔365米的大吴山及附近其它山所夹之谷,当时为海滨山岛。位置在秦山岛以北,与上文相合。两水即今龙王河与洙溪河之前身。天吴神祠,应在大吴山顶。“天”与“大”,古文字形近,多通。比如成汤卜辞庙号为“大乙”,在传世文献中即被称为“天乙”。所以后世之“大吴”即古之“天吴”。

天吴被敬为水伯,其图腾、神像表现夸张。

据《说文》“吴,大言也”,可见名为“大言”之山,即为吴山,即今连云港赣榆区之大小吴山。】

赣榆大吴山得名来自祭祀神“天吴”

资料——赣榆大吴山森林公园

大吴山森林公园位于黑林镇西北,面积7平方公里,海拔364.5米,由大吴山、小吴山等众多山头构成,佛教、道教在此修建庙宇待奉,故有玄阳寺“泰山行宫”99间仙居遗址。大吴山峰高景秀,素有十八奇观。山上有古庙、庙旁古井、“神泉”等遗迹。山中苍松古刹,幽洞怪石,红茶似火,白花似雪,其中“吴峰望日”为赣榆八景之最,倪长犀的《吴峰观日》一诗是对吴峰望日的极好描绘。此外,大吴山山前建有紫金山天文台太阳观测站,此类观测站中国仅有两座。

【以上为“海外东经”连云港境内的内容,是从东南角向东北角讲述,再往北的青丘国就是山东省日照市的尧王城龙山文化城址。以下为“海外南经”的结尾部分,是从西南角向东南角讲述,紧接的前文内容在山东省临沂市境内。两个部分相接,共同构成海外东南陬。当时中间以浅湾相隔,正是今连云港市主城区的位置。】

七,周饶国:青墩庙、苏青墩遗址一带

《海外南经》: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按,周饶国大致范围当在临沭以东,连云港赣榆之苏青墩、青墩庙、大河东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作为备考之一。时代上有待更详细的资料来确认。】

资料:青墩庙遗址、苏青墩遗址

青墩庙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发掘。清理出土矮裆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笔者注,疑为镞)、骨锥等遗物。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苏青墩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为一大河湾沙滩,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上层有汉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夹砂红陶、鬲足罐口片;底层有新石器时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锥形扁足、镂空圈足、盘式红陶鼎足、柱础式陶纺轮、泥质黑陶器鼻、豆座、盘口杯等残片。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按,焦侥即周饶。据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伟先生的介绍,的确发现附近有些海滨的遗址不像一般的遗址那样习惯吃贝类鱼类等海产,但是种植农作物习惯吃粮食。这与此处描述相合,焦侥国人近海却不喜欢吃海鲜而只喜欢吃粮食,所以普遍营养欠佳发育不良个头矮小。】

八,长臂国——锦屏山二涧(上层)龙山文化遗址、陶湾遗址一带

《海外南经》: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按,长臂国,在狄山即锦屏山一带当时的滨海地区,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二涧(上层)遗址、陶湾遗址位置正合,时代亦为龙山文化时期,可视为张弘国(长臂国)的对应。二涧一带当时为大陆的最东端,以半岛形式伸向“东海”,中间隔数公里的浅湾与嗟丘(即前云台山)相望,而此浅湾即今连云港市主城区。长臂国人显然喜食海产,常在海中捕鱼,营养丰富发育良好因而身高臂长。】

长臂(张弘)国:二涧遗址 图左下角位置有标注

《大荒南经》: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

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按,长臂国即张弘国,前人备言,不再赘述。是否与《穆天子传》封于甘肃张掖临泽一带的“长肱”有关,不能确定。旧说张氏之祖为张挥。字耕农认为“挥”字必在车的发明使用之后,时代当不早于马车传入中原的夏朝,较“弘”字为晚,故认为张弘应早于张挥,为张氏更早之先祖。】

资料:二涧遗址(上层)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锦屏山东南麓二涧水库,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汉代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100余件重要遗物和2500余件陶片,内涵极为丰富。出土的典型器物有新石器时代红衣陶钵、磨光石斧、带槽石斧等,还有战国、秦汉的遗物。二涧遗址为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和我市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陶湾遗址(包括马腰岭)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锦屏山东南麓,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陶湾遗址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红砂质粗陶器和蚌壳。马腰岭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平底碗河粗砂质陶罐腹片。

九,“狄山”——即今连云港市锦屏山,山南山北分别有尧和帝喾的墓葬。

《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按,此节“狄山”指今锦屏山。沿革地理上此山最早的名称为秦代的朐山,当时这里设有朐县。朐作为地名,山东有朐水、朐山,汉代别有两个临朐县。朐,本义为弯曲的干肉,可能与连云港这里的海产和古盐业相关。朐,当为从肉月,并非日月之月,虽然两个字都存在,然而就文献内容看,当为从肉月之朐。故而那些将朐与天文甚至月亮观测相联系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狄山:即今锦屏山

下文所言之尧、喾、文王葬,在嗟丘西。嗟丘即云台山含花果山,已见上文。锦屏山当时为半岛,故而是《海外南经》的东尾,是当时大陆伸向“东海”的一个小半岛,被视为大陆的东南角,是“南经”的东尾;而下文所指云台山在当时则为海湾中的几个岛屿,所以被视为当时天下的最东南角,是“东经”的南端。而两个东南角之间不到十公里的距离,正是今天的连云港市主城区。

“一曰汤山,……其范林三百里”。汤山或许指锦屏山近旁的其它山,比如云台山的某一段。氾林三百里应为山南绵延的古海湾红树林。与在山东青岛潍坊之间,即汤谷一带的氾林三百里名称相同,位置不同。

历来注释家认为此“文王”即指周文王进而认为荒诞不经。笔者认为吁咽及文王当为曾经统治过该地的商代人方、西周郯、徐,东周越、楚等古国国君,或为后来汉代校书时混入此一句。不应因为仅此一句含混可疑之语,怀疑整个体例严整的“海外四经”。】

《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按,尧为喾之子,同葬一山之南北容易理解。

关于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墓葬,历来传说颇多。

比如《吕氏春秋 安死》云“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对历代说法进行了考证辨析,较为可信——

毕沅曰“尧葬成阳,《水经注》言之甚晰……”,并否定了包括《山海经》此处在内的七八种说法。

总之,毕沅认为舜葬在河东皮氏东北冀亭,并否定了《皇览》的零陵营浦说;梁伯子(玉绳)否定了《困学纪闻》的海州说;阎百诗(若璩)云“海州苍梧山,即《山海经》之郁州,无舜葬于此之说”。

禹葬会稽则无疑义。

“岳山”应即上文“狄山”之东的前云台山。前文说帝喾与尧葬在狄山南北,这里又说在岳山。其实这两座山是连绵在一起的,中间只有数公里的山谷,由于岳山山体更加高大,故而将狄山纳入岳山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为什么说岳山是前云台山,从古文字学的角度看,“岳”为“山上有丘”,而上文“两山夹丘”的“华丘”即此,所以可以判定此“岳山”为前云台山。

申山很可能即附近以北的北固山、官山或者东西连岛的大桅尖山、灯塔山等山。】

《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按,“海外四经”四方各有其神,南方神为祝融,祝融的传说较多,有言炎帝之裔的,也有说黄帝之裔的,或以为是颛顼之子楚人的先祖重黎、吴回也担任过祝融,为高辛氏火正。而据《海内经》祝融奉命*掉了治水不力的鲧于羽郊。一般认为即在今连云港东海县羽山,倒与前文内容所述即为连云港一带相合。则所谓的“羽郊”或即祝融之所,即连云港东海荥湖遗址一带。】

连云港东海县羽山:传说中的殛鯀之地

另外,关于连云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可参考以下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68bc860102w6hc.html

http://tieba.baidu.com/p/3225176289

连云港师专徐习军副教授文章(王颖院士指导)摘要:新石器时代,连云港海岸线经历过数次海侵和海退的演变。7000年前的连云港海岸线大约沿着5-10米的丘陵山地边缘的洪积阶地和未遭受海侵影响的丘陵岗地上,即赣榆柘汪---石桥---城西---大岭---东海白塔埠---安峰等乡镇一线,

整个云台山山体均是海中岛屿,其中山地边缘也有古人类活动。

距今6000年左右,连云港境内海退,海岸线推进到(赣榆柘汪、石桥基本稳定)赣榆郑园东---太平村---猴嘴南---南云台山东(朝阳、魏庵、大岛山)---伊芦山西---响水县城一线以远。这一时期,我市的青莲岗文化(距今大约6800~5900年前)主要遗址有大村、陶湾、二涧、将军崖、朝阳、灌云县大伊山、东海县荥湖和赣榆的苏青墩等。

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约5900-4500年前)时期,连云港境内遗址数量明显减少,文化层多有缺失现象,且向西退缩,整个大汶口时期的古遗址只有东海县牛山镇东北20公里处的荥湖和连云港锦屏山二涧村两地,遗址位置退缩到西部的山前洪积阶地和丘陵剥蚀岗地上。根据以上分析推测,连云港境内的古文化受到海侵影响。所以,海岸线也退到(赣榆柘汪、石桥基本稳定)赣榆郑园西---浦南---海州西---锦屏山东---板浦---大伊山西一线以远。整个云台山山系除了锦屏山以外均成为海岛。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年——前1900年)时期,我市主要遗址有二涧、陶湾、大村、朝阳、中云藤花落、赣榆青墩庙、庙台子、后大堂、刘庄、东海荥湖、灌云伊芦山东侧等12处遗址。】

第三方图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