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我们建立起了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密切*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印记,“逐鹿中原”的政治意涵,亦或是“皇天后土”的古老精神崇拜。但实际上,我们先民的目光也一直眺望着广阔的海洋,向往、探索并挑战海岸线外的神奇领域。
而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海洋叙事的传统,从《山海经》《庄子》,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再到明清诸如冯梦龙、蒲松龄等作家笔下的传奇故事。这些叙事不断发展着中国的“海洋文学”,也在隐约的脉络中共同建构起一个氤氲、诡谲但又无比迷人的海洋奇幻世界。
·
·
·
自远方而来的海洋想象
提到“海”,我们便很难绕过《山海经》。正如书名的直观展现,《山海经》整体上可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以及其中的名物矿产、奇禽异兽、奇花异草等;而《海经》则主要记叙海内外的奇人异事、奇异部族以及来自海洋的“神奇动物”。
有人说,《山海经》实际上是以山海为经纬,确定了先民生存的空间。而沿海,或者说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坐标。
对于遥远的上古时期而言,《山海经》就是一部反映环境、认识世界的“百科全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身上的“神话”色彩便愈发浓厚,沉淀为后世志怪小说的母题来源。其中,对海洋叙事的影响更是深远。
明代的冯梦龙除了创作讲史类话本以及“三言”这样的社会题材小说,也写作神话志怪文学,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以海洋为背景的篇目,比如《海王三》《鬼国母》等。到了清代,则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海洋叙事的名篇诸如《夜叉国》《罗刹海市》等等。
《夜叉国》连环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虽然年代上相隔久远,但自《山海经》始,中承魏晋南北朝志怪文学、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我们能提炼出其中有关海洋的叙事元素——
异兽与妖怪(如人鱼、神鸟);
奇人异事与神仙方士(如崂山道士);
岛屿异国与陌生部族(如“大人国”“羽民国”等)……
而“故事原型”则有海上寻宝、异国立业、恍然一梦等模式。
当然,虽然有着共同的“海洋基因”,不同时代的海洋文学在内核上还是各有不同。如果说《山海经》反映的是初民对自然环境的原始认知,其文本呈现的是一种单纯的“百科全书”式记载;到了《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南北朝的《搜神记》,则多了玄思、宗教与人性探讨的维度;到了明清的冯梦龙、蒲松龄,便是借海洋志怪之名,书现实讽喻之实。
《中国神怪》系列插画——鲲|插画|概念设定|彬泽 - 原创作品 - 站酷
·
·
·
从神话的海洋,到“人”的海洋
可以看到,海洋叙事在继承之中也经历了流变——从上古神话的舞台,到讽刺现实的“借代”。我们与海洋的关系似远若近。海洋文学,也正是海洋与人的关系史。
如今的我们,对于“海洋”的认知早已剥离神话,褪去了那种诡谲、洪荒的想象。不过,当海洋成为滤镜软件加持下的触手可及之景,当印象固定在椰林树影与阳光沙滩时,也很难说我们与海洋的距离更近了。
在当代海洋志怪小说《渔具列传》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以海洋为背景的“半岛世界”,试图重新打捞海洋文化的记忆与价值。通过调用渔具意象,为这些渔猎工具作书立传,作者串联起渔猎生产活动与海洋怪谈传说:
一长一短,一缓一疾,这便是橹和桨最大的区别了。古时的蜈蚣船,橹桨叶片密布,在波涛间行动,如蜈蚣疾步, 俨然是海上的千足虫,能在水面瞬间移步疾走。
……
许多年前,半岛流传着渔夫持桨闯龙宫的传说,今天还有老人记得。桨轻便、灵活,居然在故事中充当了宝刀的角色。
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渔具在作者看来,也是当地人性格的反映:
橹的性子温和,桨则刚猛迅捷,这和它们的属性有关。在半岛,我遇到过不少橹手和桨手,他们在起航之前坐在岸上抽烟。在远处观看,就能知道他们的身份:气定神闲的是橹手,高谈阔论的是桨手,在海岸上密密匝匝的人群中,一下子就会认出他们。不管在水里还是在岸上,他们的姿态都和橹桨保持一致。
在这些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记叙中,作者也延续了那些令人熟悉的涉海意象,与古代远方的海洋想象遥相呼应:《列子》中海上钓鳖的故事、战国帛画中的骑鱼顽童……还有山魈,怪鱼,螭吻……
不过,这些海妖并没有幻化为人型;“非仙化”的普通岛屿和普通岛民,取代了的神仙妖怪体系。而各种怪谈亦真亦幻,最终在半岛人的日常生活中留下痕迹,沉淀为日常与习俗:为半岛居民带来娱乐与想象的杂戏船,就像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一般;还有半岛人从小就熟记的潮汐歌诀,是对海洋神秘规律的敬畏……
再比如,“靠海吃海”的饮食传统就在这个半岛世界中得到一种戏剧般地呈现:
终于有一天,岛上发生了大规模的蟹族入侵。它们来自潮间带,无一例外地举着双钳,从门下空隙进入庭院,吃尽了院中种植的药草,随后一哄而散。第二天早上,人们醒来,看到凌乱的蟹腿布满了大街小巷,多数蟹腿还在动,在初降的晨光里痉挛不止,那是蟹群在夜里成群结队赶来时, 因踩踏而受伤脱落的腿。人们把蟹腿搜集到一处,堆得像粮仓一样高,岛上居民分食了蟹腿,吃不完的晒成蟹腿干。蟹腿风干开裂后,剩下一束束的细肉丝,是难得的美味。
可以说,虽然有着志怪、猎奇的外衣,但《渔具列传》却卸下了“神话内核”,转而以一种民俗学范式,带人去亲近海洋,理解渔猎文化。而作者笔下的“半岛”,也是一个沿海人的精神故乡——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找这样一只橹。尤其在我走投无路时,我多想有这样的橹攥在手里,狠狠戳进混沌的大地中, 泥沙及石块的爆裂通过木柄传到掌心,带来阵阵剧痛,我几乎要撒手扔开橹柄了,就在难以把握之时,澄澈的天地会及时回到我身边。
·
·
·
为什么说上海的简称“沪”源自渔具,其背后有哪些故事?山魈绘像中常伴蟹笼是怎么回事?渔夫如何凭借绳结技术从凶残海盗手下逃生?新船入水、船老大上位需要经历何种奇特仪式?
《渔具列传》包含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耙刺六辑,可以上溯到洪荒时代的海洋秘史,是对海洋渔业秩序的终极狂想,是古东夷原始渔猎精神的集束释放。野史、方程式、采访、引语、地方志、名人生平、家族秘闻,乃至插图、考据、作者身份……虚实相生之间,构建起以渔具为线索的奇绝时空,结集为一部海岛故事集。网罟舟楫与奇人异事紧密缠绕在一起,是传奇,亦是日常。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