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主旋律扶贫大剧”是怎样炼成的——评电视剧《山海情》

爆款“主旋律扶贫大剧”是怎样炼成的——评电视剧《山海情》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梦令更新时间:2024-11-02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今年1月,年度重点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 (原名《闵宁镇》 )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深圳卫视和“爱优腾”三大视频网站,以“一剧六星三网”的“史上最强”阵容开播。一周后,豆瓣评分就从9 . 1直升9 . 4,被网友誉为“年度神剧”“扶贫剧之光” 。作为一部命题式主旋律扶贫剧,此剧不但探索出“主旋律扶贫大剧”的创作新模式,更在类型整合、喜剧设计、影像质感、时代气质等方面重塑了扶贫剧的类型范式,成为新的“行业标杆” ,做到了“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 。

知名编导演与制作团队强强联合

近年来,由知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强强联合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大放异彩,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模式与此相似,也是由知名导演、编剧和演员强强联合。首先, 《山海情》是国家广电总局直接指定正午阳光团队制作的“命题作文” ,要求高质量地表现宁夏闽宁镇20多年来通过“吊庄移民”“东西对口协作”等方式将戈壁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黄轩、张嘉益、闫妮、姚晨、郭京飞、王凯等“流量与演技”兼具的明星阵容集合,使该剧在开播之前就备受关注,开播之后也保证了剧集讨论的热度。其次,该剧由资深编剧高满堂策划,优秀编剧王三毛、杨筱艳等执笔,从根本上保证了《山海情》的故事既能够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又能够满足观众的观看愉悦甚至实现网络观看的“爽感” 。最后,“熟脸老戏骨”的演员阵容保证了该剧大部分配角的丰满生动。可以说,知名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制作团队的强强联合,堪称“主旋律扶贫大剧”的创作新模式。

“家国叙事”与多类型整合创新

该剧导演孔笙、孙墨龙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探索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创新。他们不仅擅长以家喻国的家国叙事,更擅长将情感、励志、青春甚至偶像、网络等叙事类型融入诸如历史剧、年代剧甚至军旅剧中。他们也对扶贫剧类型进行整合,突破了既定叙事的窠臼与藩篱。在叙事结构上, 《山海情》延用了正午阳光一直比较擅长的“家国叙事”模式,以家喻国,通过马得福一家以及相关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呈现了闽宁镇20多年的历史变迁。具有史诗气质的故事必然涉及群像式的人物和多线索的故事,该剧运用家国叙事结构,用观众熟悉的宗亲关系勾连剧中人物,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纳入了以马得福为中心的“家族树结构”中。搬迁前的涌泉村主要有以宗亲关系存在的马家、李家两姓人,代理村支书是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脾气又执拗又急的李大有是马得福的二叔,第一个种蘑菇、承包建筑工程发家致富的“先行者”马得宝是马得福的弟弟,通过勤劳奋斗成功“翻身”的李水花是马得福的初恋,到福建打工的年轻人代表白麦苗是马得宝的恋人,执着于教育扶贫的白校长是白麦苗的父亲,扶贫科技工作者凌一农教授更成为了马得宝的“师父” 。最后几集中,市委*还成了马得福的岳父……在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文化潜意识下,采用家国叙事能够更贴近观众,更容易使观众浸入故事,也更能够获得情感共鸣。尽管相比《闯关东》《温州一家人》 《大江大河》等典型家国题材电视剧, 《山海情》的“家族树结构”相对松散,聚焦扶贫故事多于家族故事,但播出后的效果证明,“家国一体”仍旧更适合中国现实题材剧尤其是乡村题材剧的叙事。

类型整合是该剧叙事艺术上的又一创新,励志、情感与网络“种田文”等年轻观众喜爱的类型模式被整合到了剧中。 《山海情》没有大篇幅空洞的政策宣讲和单薄的扶贫干部歌颂,制作团队将“扶贫故事”修改为热血励志的“青年奋斗” ,聚焦村民“脱贫致富的*” ,表现他们“悲情但不悲观”的致富故事。闽宁镇轰轰烈烈20多年的脱贫史通过马得福、马得宝、白麦苗等年轻一代的脱贫奋斗故事得以讲述,两地扶贫干部是他们遭遇困境时的关键助力,有效避免了常规扶贫叙事的陈旧与空洞。更为有趣的是,网络小说的热门“种田文”与《山海情》的扶贫故事产生了奇妙共振。尤其是第10集至第16集的种蘑菇致富段落,被很多观众戏称为“凌教授穿越到宁夏种蘑菇” 。扶贫干部陈金山、学者凌一农在宁夏的扶贫工作被喜爱“种田文”的网民形容为穿越到古代社会的“现代人” ,他们就像携带着各种“金手指”的“穿越人” ,与宁夏仍旧停留在旧式农耕文明的村民形成了“现代”与“古代”的鲜明对比。这段故事的强烈共鸣,一度引发弹幕狂欢。

此外,该剧还整合了情感剧的类型叙事手法。剧中主要角色马得福与李水花、马得宝与白麦苗的爱情故事也设置为常见的“初恋”“纯爱”“误会”“错过”“遗憾”等桥段,但导演对这些桥段的使用却不老套,他们一反情感剧为了矛盾而矛盾、为了悲剧而悲剧的设计,将遗憾与美好、波折与纯粹见缝插针地穿插在了扶贫叙事中,为剧情发展增添了别样趣味。

喜剧手法的突破和适时“角色互文”

利用文化、信息的不对称或方言、民风、民俗的差异制造笑点是扶贫剧叙事的常规手法,并且大部分喜剧角色都由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支书、村里的懒汉和性格怪异的村民等“愚昧”群体承担。 《山海情》突破了这一类型范式,将大部分“搞笑”任务分配给了扶贫干部、科技工作者、努力致富奔小康的上进村民等“正派”“先进”群体。

首先,利用方言口音制造笑点。孔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剧组在前期调研中偶然获知当年两地干部因语言沟通的障碍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就根据这一事实设计了各种笑点。演员郭京飞饰演的福建扶贫干部陈金山是前几集的搞笑担当,因为他是福建莆田人,说话时语速很快还有浓重的口音,宁夏本地人根本不懂他在说什么,“治沙”被听成“自*” ,一段见义勇为的事迹被翻译成“小偷搞科研” ,各种误读层出不穷,经常令观众捧腹大笑。在故事前半段,两地干部因方言问题导致的小幽默不时出现,传播效果极好。

其次,严肃正派人物在扶贫工作中频频遭遇“囧境”和“小尴尬” 。如脾气火爆的凌一农教授在带领村民种蘑菇和销售蘑菇时和不法商人“打架”的段落就让人捧腹。知识分子凌教授因奸商低价收蘑菇并且点破自己一直在“贴本”收蘑菇而气愤出手,本想打完就跑,结果却和马得福及徒弟马得宝被“反*” ,三人满脸带伤骑着摩托车去医院的“尬囧”段落,让人感动之余又忍不住哈哈大笑。

再次,适时的“角色互文” 。正午阳光制作团队喜欢使用自己惯用的演员饰演各类配角,有时导演还亲自上阵,这几乎是其每部必有的“彩蛋” 。由于热播剧多,配角演员重复率高,很多演员的多个角色身份被观众熟记,这促成了正午阳光出品的不同剧集之间角色的“互文共振” ,形成了网友戏称的“正午宇宙” 。如在《大江大河》中饰演主角岳父的冯辉这次又饰演主角马得福的岳父,被网友称为“岳父专业户” ,不时发弹幕与《大江大河》的剧情对比,“坑女婿专业户这次不坑女婿”等弹幕频频刷屏。此外, 《山海情》还聚集了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几位主演——闫妮、姚晨和王莎莎,更引发了观众的回忆热情,尤其姚晨、闫妮在该剧领导地位的翻转,让很多观众会心一笑。角色互文共振的“彩蛋”效应,也加强了《山海情》的讨论热度。

最后,是见缝插针的幽默细节和台词设计。依据剧情发展,编导和演员会不时根据具体情境设计一些不影响故事节奏及情感表达的语言和动作,不时引发观众哈哈大笑。如张嘉益饰演的“人精”马喊水和尤勇智饰演的李大有在对戏时总是互怼,笑料百出。又如马得宝去福建看望麦苗时,导演让演员蹲在工厂门口抓着一大把新鲜龙眼一颗一颗地认真吃,引发了弹幕满屏的“这个憨憨”“哈哈哈哈”等评论高潮。

影像质感与精益求精的细节美学

《山海情》能够在多部扶贫剧中脱颖而出,还要归功于正午阳光制作团队一直以来追求的细节美学。该剧开篇讲究的构图、极具油画感的色调、恰如其分的剪辑等,使其影像质感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大部分扶贫剧。即使是最容易被“跳过”的片头片尾设计,也一改大部分扶贫剧陈旧的美学风格,充满后现代美学气息,深受年轻观众好评。

同时, 《山海情》在外景地选择、摄影棚搭建、演员化装、台词训练、肢体动作设计等方面,也延续了正午阳光制作团队一贯追求的细节美学。从壮阔辽远但却黄土弥漫、缺水干涸、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和早期一直刮沙尘暴、环境恶劣的戈壁滩外景地还原,到演员满脸风沙、嘴唇干裂、脸颊布满高原红的化妆;从工作人员用14天时间盖起真实村落、搭棚种出蘑菇到不断根据剧情发展对演员服饰、妆容的调整…… 《山海情》对各种场景细节的还原都经受住了观众审视。剧中,李大有洗得起泡的衣服,白麦苗去大城市后脸颊逐渐褪去高原红的妆容,马得宝从山村野孩子、外出打工人、蘑菇种植户到承包工程的老板多种角色转变中的服饰变化等,都在细节上呈现出到位的时代质感。

最后,本剧在细节美学上的考究还表现在对于演员的使用上。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导演也没有压缩成本让一个演员从小演到老,而是根据角色气质在不同年龄段更换长相相似的不同演员,甚至连一个小配角李水花的女儿安晓燕都前后换了3岁、6岁、 9岁、 11岁和成年一共5位演员。其他角色,如马得宝、马得福、李水花、白麦苗等演员也分别有对应的小演员饰演他们的少年时代。正是这种少见的在小细节上的讲究,才赋予该剧与众不同的时代质感和美学风格。

作者:李金秋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