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
如果拍了一部烂片或者烂剧,那主演的明星,一般都会有怎样的反应?
皮哥观察了下,明星的反应,逃不过以下这三种。
第一种反应,否认+嘲讽,全面输出。
尽管外界差评如潮,可是他们的自我感觉却很好。
甚至把网友的批评,当成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代表人物除了上面的包贝尔,还有林更新。
2020年末,林更新主演的一部都市爱情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因为剧情混乱、爱情故事狗血,招致了许多批评。
可他本人,并没有虚心接受反馈,反而在社交平台上开启了怒怼模式,内涵观众,不懂装懂。
“喜羊羊看多了”,“个个跟影评人似的,你懂剪辑啊”……
一波嘲讽,成功让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从6.8再度跌到5.6。
第二种反应,“花式辩解”。
比如郑恺。
被网嘲“烂片之王”以后,他在采访中霸气地回复:
“谁没拍过烂片?谁敢说自己没拍过烂片?你不拍烂片,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片?”
这句“辩解三连问”,也让皮哥想到了陈道明之前在金鸡推介会上说的一段话。
他登台鼓励年轻导演及演员:
“年轻人不要害怕拍烂片,不要怕失败。”
陈道明作为前辈,用这句话鼓励后辈,给后辈减压,是没问题的。
但是郑恺拍了多部烂片后,用这句话替自己辩解,让人感觉挺别扭。
第三种反应,羞愧,脸红。
这类演员知道自己拍了烂片,面对镜头,他们很懊悔。
比如,在《仙剑奇侠传》中演小土豆花楹的郭晓婷,就直言自己拍过“很多像广告一样的影视作品”。
“希望这些作品永远不要播出来。”
比如毛晓彤。
走红之后,她也毫不避讳地提过自己拍烂剧的黑历史。
并且明确表示,很多台词说出来,她自己都会感到别扭。
还有现在身为流量小花的杨紫。
她也坦言,自己演过许多奇怪的烂戏,这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通过这三种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现象——
大部分演员拍了烂戏后,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作品播出后,内心也是知道羞耻的。
那问题来了。
既然演员自己啥都懂,那为什么影视圈的烂戏,还在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
还有,为什么有的演员,嘴上说着悔恨,转眼却又继续接起了烂戏?
在皮哥看来,这背后还真不只是一种现象,那么简单。
明星们难以启齿的“沉默”之下,折射出的是影视圈5大畸形乱象。
这5大现象,堪称是5枚“深水炸弹”,让人叹,更让人畏。
01
第一个畸形乱象:不良市场对演员的“反向压迫”
烂片往往有几大共同特点:
成本低、周期短、收益却更高。
所以很多投资人都喜欢投烂片,很多经纪公司喜欢接烂片,很多播放平台也喜欢买烂片。
毕竟,在这些商人的眼里,口碑和质量的好坏从来都不是第一,短平快的赚钱捷径,才更具诱惑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演员不管成名与否,都很难摆脱拍烂片的命运。
像郭晓婷这样有演技傍身,却没有名誉加持的演员,要想演戏,就只能在烂与更烂之间选择,否则就要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当中。
而那些没有名气,也没有演技的演员,就更不必说了。
盛一伦曾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爆料,作为一名演技有待提高的男艺人,他试镜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因为他能出演的作品,都是不需要试镜的。
可想而知,这些作品的门槛有多低。
至于那些有名有誉有演技的演员,选择的余地,其实也大不到哪去。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围着同质化的作品打转,去塑造一些毫无新意的角色。
比如,《我的前半生》大火之后,袁泉接到的角色,都是现代职场剧中的都市精英。
如果单看剧照,根本分辨不出她演的是哪部剧中的人物。
刚刚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84岁老演员吴彦姝,也在《鲁豫有约》中抱怨过,总是有片方找她去演老年痴呆患者,演到最后她都不想演了。
但是,下次找上门的,还是类似的角色。
所以说,处在这个行业环境下的演员们,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没得选,才去演烂片的。
毕竟,没有一个演员,能够完全摆脱行业现状的影响,实现个人的超前发展。
02
第二个畸形乱象:投资人权力过大
如果说好莱坞,最初盛行的是制片人中心制,那么如今的中国娱乐圈,流行的则是投资人中心制。
投资人作为金主,在独立的影视项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从前期筹备到中期执行,再到后期的宣传发行,他们都有权干涉。
《东八区的先生们》的失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张翰只是挑剧本的眼光不好,演了一部烂剧。
实际上,身为一画天开影业的第一大*,他就是这部剧的主要投资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可以担任这部剧的主演,更可以化身编剧和制作人,完美地插手,剧集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但从张翰顶着投资人的身份,以身兼数职的方式,干涉创作那一天起,这部剧,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越来越烂的道路。
因为影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最讲究的就是各司其职,明明能力有限,还非要妄加干涉,直接后果就是,吃力不讨好。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投资人都会像张翰这样,亲自出场演戏,亲自去扛自己埋下的雷。
大多时候,投资人犯的错误,都需要冲在最前线的演员们去背锅。
位居顶流的赵丽颖,曾在社交平台上发过一张图片,内涵《有翡》被魔改成了烂剧。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有带资进组的女演员,为了给自己加戏,强行改编了剧本。
孙红雷也承认,投资方开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让他在《战国》中给景甜作配。
而财大气粗的向华强,也曾为了强捧儿子向佐,专门出资投拍了《封神传奇》,还请来了一众大咖给向佐助阵。
虽然明知是烂片,但是面对他的邀约,有多达8位的一线明星,都只能逆来顺受地委身作配。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在表明,在强大的投资方面前,身为牟利工具的演员,会不可避免地沦为“弱势群体”。
而且,正是因为这份弱势,演员们还会被投资方以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进行压榨。
影视行业中的把“好片烂片”捆绑在一起签约的“打包合同”,就是很常见的一个做法。
在这个不平等的游戏规则下,很多演员接拍一部好戏的前提,就是必须同意出演另外一部烂戏。
如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演员们,明明心怀追求,却总是会出现在烂片当中。
03
第三个畸形乱象:利润分配不均,人员收入悬殊
明星天价片酬的新闻,曝出以后,很多观众都误以为,影视行业遍地黄金,只要入了这一行,超高的收入就不是问题。
可实际上,跟其他行业相对合理的分配格局比较,影视行业的利润分配,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咖位的演员收入悬殊。
自身带有商业价值的一线明星毕竟是少数,但是他们分走了蛋糕的绝大部分,这势必会给其他演员的收入带来影响。
所以很多咖位不够的演员,在面临经济压力的时候,会很容易走上拍烂片赚快钱的道路。
比如,柳岩为了给父母治病,杨立群为了偿还债务,温峥嵘为了给父母买房子,都曾拍了不少烂片。
另一方面是,不同岗位的员工收入悬殊。
相比于导演和演员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很多坚守在编剧、摄影、录音、灯光、剪辑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跟普通的打工人并无二致,尽管活没少干,拿到的钱,却非常有限。
但正是这群不被重视的低收入人群,却在无形之中,真正影响着一部作品的质量。
就拿编剧来举例吧,他们按字数计算的稿酬,跟明星们动辄几千万的片酬,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严重打击他们创作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催生他们消极怠工的心态。
郑恺就在采访中爆料过,影视行业里“大编剧带小编剧”的现象很常见。
许多有资历的编剧写完剧本的前几集以后,就会把剩下的部分,交给能力有限的小编剧来写,自己再开启下一个项目。
这样写出来的剧本,自然好不到哪去。张艺谋也说过,现在碰到一个好的剧本特别难。
但好的剧本,又是成就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演员们又要出来扛枪了。
林允就在社交小号上,回复过演技傻的问题:
“剧本的人物设定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
但观众可不相信,毕竟,他们没看到写剧本的编剧,只看到了拍烂戏的演员。
04
第四个畸形乱象:人情交易泛滥
娱乐圈是一个关系网。
身处其中的演员们,势必要处理,周遭的人情世故。
当纷繁杂乱的人际关系,渗入到他们的工作当中,“人情交易”,就会随之产生。
举个例子,贾玲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能以友情客串的名义请到沈腾出演,就有赖于两人在《王牌对王牌》中建立多年的兄妹感情。
只不过沈腾比较幸运而已,送人情送成了200亿票房影帝。
而大多数演员,被人情裹挟的时候,都会身不由己地走上拍烂片的道路,比如黄晓明。
他曾在采访中无奈地说道,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都知道,他是一个好人。
而他成为好人的代价,就是不分好坏地去帮助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冠上了“烂片之王”的称呼。
像黄晓明这种被人情交易困扰的演员,娱乐圈里数不胜数。
周润发在《鲁豫有约》中坦言,他的所有作品中,大概有90%以上都是因为情感关系,而接拍的。
刘德华频频出现在王晶导演的烂片里,也是因为念及后者当年照顾他的恩情。
每每提及,王晶允许他在九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休息四个小时的旧事,刘德华都会感动不已。
所以,尽管知道演烂片会影响声誉,但是有碍于往日的情义,他还是会同意出演。
由此可见,这些难以拒绝的人情交易,会给演员们带来多少麻烦。
05
第五个畸形乱象:过度依赖营销手段
质量不够,营销来凑,是影视行业为了保证效益惯用的套路。
很多质量堪忧的作品,在营销策略的助力下,会被包装成好片。
而且参与其中的演员,也会获得超高的人气和热度,甚至登上一夜成名的巅峰。
这种依靠过度营销制造的“成功”,会自动帮助演员,屏蔽一些批评的声音。
久而久之,只能听见赞美的演员,就会逐渐失去辨别作品好坏的能力,从而自愿去创作一些看似很火实则很烂的作品。
近期翻车的张翰,就是一个被营销误导的例子。
出道以来,他演了很多爆款偶像剧,尽管这些爆款中的精品几近于无,但是在各种营销手段的加持下,他还是红了好多年。
如果不是《东八区的先生们》烂得过于明显,给他招来了这么多的非议,估计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原来自己拍的,真的是烂片。
所以说,被资本视为良药的营销,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演员,让他们于不知不觉间,在拍摄烂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6
撕开“烂片”,这块遮羞布
如何破局?2个当务之急要做
这5种畸形乱象,也成了中国影视圈难治的5种病,如今还在野蛮生长。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行业现状,让更多演员投身到,优秀作品的创作当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导致这些畸形内幕存在的根本原因。
其实归根究底,就是一句话: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弄清楚了这一点,破局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从业者要尊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如何破局?
第一,掌握财政大权的出资人,要尊重影视创作规律。
不管是出钱的投资人,还是管钱的制片人,都要学会借助艺术性来实现商业目的,既不能只看利益,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干涉创作。
《疯狂的石头》和《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很具借鉴意义。
身为投资人的刘德华和吴京,并没有把金钱赋予的权力,视为管控创作的资本,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影片的创作。
结果,他们投资的作品,反而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
第二,各个岗位的工作者,也要重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如果投身各个环节的创作者们,能让其他因素都让步于艺术,影视作品的质量势必会迎来大幅度的提升。
被誉为“业界良心”的正午阳光影业,就是创造出了一支具有艺术水准的创作团队,才打造出了“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金字招牌,打造了《大江大河》《山海情》等诸多好剧。
当然了,光是从业者尊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还远远不够,作为欣赏者的观众,也要提升个人的审美眼光,对影视作品应该具备的质量,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否则,好的作品拍出来没人看,影视行业当然不会迎来本质上的改变。
只要从业者和观众共同进步,让好的作品收获应有的效益和关注,烂片的时代总会结束,好片的春天终将到来。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果蔬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