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狩猎部落

最后的狩猎部落

首页角色扮演狩猎部落更新时间:2024-04-29

原厂 原创作者:黑马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有一个敖鲁古雅乡,位于根河市西郊大兴安岭满归密林,距我国最北端的漠河仅100公里,是根河、潮查河、西乌齐亚河交汇的地方,是中国最后一支狩猎民族鄂温克族人的聚集地,有中国最后狩猎部落之称。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随部队文工团创作组,去大兴安岭鄂温克族采风。我们乘一辆大型客车,摇摇晃晃走了两天,到达兴安岭北坡敖鲁古雅乡,去探秘神秘狩猎部落鄂温克族人。

鄂温克族女酋长玛利亚.索,听说部队文工团来采风,便组织族人在白桦林中空地,搭设了十几顶“撮罗子”(白桦树皮帐篷),并用树杆和狍子皮搭设床铺,供我们采风期间住宿,还安排了马丽娅.森和伊格吉日.玫,两名鄂温克族青年男女为我们服务,在玛利亚.索酋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开展了为期半月的采风活动。

十月的大兴安岭,天气已开始变冷,金秋的白桦林,风景更是迷人,芊芊玉立的白桦树,就像鄂温克族姑娘,洁白的玉体婀娜多姿,旖旎的风情绚丽多彩;茂密的树叶儿由绿变红,美丽的彩林再由红变金,妩媚的叶片儿随风摇弋,沙沙啦啦哗哗作响,就像是一首动听的乐曲;秋风吹拂着白桦树林,秋风翻卷着彩色的林海,秋风吹落了金黄的树叶,秋风吹撒了遍地黄金。

太阳慢慢地坠落山岭,余晖倾洒在白桦林上,辛劳一天的鄂温克猎人,三三俩俩地赶着驯鹿归巢。暮色苍茫的白桦林里,鄂温克族大妈姑娘们,正忙碌准备欢迎晚宴,一堆堆篝火在营地里燃烧,一口口铁锅在篝火上沸腾,一缕缕炊烟在林海中飘舞,一头头驯鹿在森林中漫步,好客的猎犬来回跑动,摇着尾巴欢迎远道的客人,好一幅兴安岭鄂温克族部落的画卷,自然原始的白桦林风景令人陶醉。

浓浓的夜色笼罩着森林,营地里的篝火烈烈燃烧,烤肉的鲜香扑鼻诱人,幽深的密林里充满了原始的味道,热情的玛利亚.索酋长,与猎民们围坐在篝火堆旁,热情地为我们举办篝火晚宴。

玛利亚.索酋长高举起酒杯,敬我们这些远道的客人。一位身体健壮的中年鄂温克猎人,站起身来唱起了祝酒歌,全体鄂温克人,手打节拍齐声伴唱,寂静的兴安岭顿时热闹起来,那蒙古长调歌声响彻森林,一开始就把篝火晚宴推向了高潮。

鄂温克族非常讲究礼节, 好客的鄂温克族妇女格外热情,她们将鹿肉狍子肉放在篝火上烧烤,盛情地将“达拉嘎兰”(火炭烧肉),“席拉兰”(篝火烤肉),生吃的“阿期根”(狍鹿肝肾),晒熟的“库呼乐”(熟食肉干),以及大块的狍子煮肉,不停地递给我们品尝,宾主开心欢畅的相互敬酒,喝酒吃肉不亦乐乎。

这是一个古老原始的歌舞民族,美丽的玛利亚.索酋长站起身来,带头唱起了鄂温克族民歌“生命之河”:啊!……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流过我的心窝;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乌云,心里的忧伤全都洒落;啊!天上的乌云全都洒落……”。

她那丰盈的身体,漂亮的面容,优雅的姿态,美丽的歌喉,清丽自然悠扬婉转,夹杂着蒙古长调,浓浓的鼻音圆润浑厚,古老的三音音列五声音阶,唱出了鄂温克人抒情的歌谣。激情地歌声在白桦林里飘荡,猎人和女人们闻歌起舞,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舞蹈,跳起了刚劲有力的“努给勒”舞,豪放地鄂温克人唱歌跳舞激情奔放。

鄂温克族的猎人,有一副天生的歌喉,唱出的歌谣音色恬美,浑厚圆润非常好听。玛利亚.森和伊格吉日.玫,为我们演唱了《敖包相会》。他俩是一对相爱的恋人,含情脉脉的眼神中,流露着深情的爱意,那歌声悠扬情义浓浓,令人动情特别动听。据说这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是根据鄂温克族民歌改编,而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文工团歌唱演员达维,激动地站起身来,唱起了“乌苏里船歌”:“阿朗赫赫尼那……!阿那赫赫尼那……!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像甘冽的清泉沁人心扉,陶醉了鄂温克族的猎民;乐队指挥老徐,激动地拉起了手风琴独奏《打虎上山》,那娴熟的指法优美的琴声,响彻在兴安岭密林。

酒酣耳热之际,鄂温克族的猎民们,激动地站起身来,围着篝火跳起了天鹅舞。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天鹅是鄂温克族的民族图腾,他们管天鹅叫“斡日切”,对天鹅顶礼膜拜,崇尚天鹅敬为神灵。性情豪放的鄂温克族猎人,跳起了阿罕拜舞、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这些古老的鄂温克族舞蹈,步法简单,生动活泼,舞姿优美,趣味横生。

一首首鄂温克族民歌,此起彼伏高潮迭起,那歌声由低到高,时而高亢,时而抒情,时而激昂,时而悠扬;一曲曲鄂温克族舞蹈激情奔放,那舞蹈由慢到快,铿锵有力,步履轻盈,优雅柔美;那五声调式、宫调式民歌,即景生情即情填词,风格独特优美动听,猎民们尽情地高歌欢舞,展现出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朴的品德,豪放的性格,喜悦的心情。

在热烈的掌声邀请声中,我和师妹瑛子走进舞场,跳起了蒙古族舞“草原牧歌”,钢劲的舞蹈、粗旷的动作、稳健的舞步、柔美的舞姿,赢得了鄂温克人的喝彩,一碗碗美酒端至眼前,敬酒的呼声越喊越高,我们沉醉在歌舞和美酒之中,一场独特的篝火欢迎晚宴,热闹的地在兴安岭密林火热的进行。

人们喝酒吃肉欢歌舞蹈,满腔的热情在篝火中燃烧,好客的鄂温克族猎人,用最诚挚的情怀,最浓重的礼节,最古老的方式,最原始的盛宴,最浓烈的美酒,盛情的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激情的歌声唱到皓月当空,欢乐的舞蹈跳至星光散落,动人歌谣唱得心花怒放,豪放的舞蹈跳得人心欢畅,熊熊的篝火烈烈燃烧,燃烧着鄂温克人的激情,燃烧着鄂温克人的品性,燃烧着鄂温克人的习俗,燃烧着鄂温克人的风情,晚宴上高潮不断歌舞不停,直至醉意朦胧酣然酒畅,好一个热情好客的歌舞民族,处处都弥漫着古老神秘的味道。

玛利亚.索酋长,精心组织举办的篝火晚宴,为我们展现了一场丰盛的歌舞晚会,让我们尽情地领略了鄂温克族的民俗风情。借着酒兴她激动地告诉我说: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跳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她说:“鄂温克族女人,喜欢会打猎会唱歌的男人,只会打猎不会唱歌,不算是好男人好猎手,不会赢得姑娘的芳心,就娶不到好的老婆,也不会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哈哈哈……”从玛利亚.索酋长爽朗的笑声中,我看见了鄂温克族猎人的生活,是多么的优雅浪漫和多彩多情。

夜幕渐渐深沉,篝火缓缓熄灭,人们酒酣心醉,激情悄悄涌退,各自回到帐房,酒意浓浓酣睡,鼾声响彻山林,直至次日黎明。清晨的大兴安岭,空气格外清新,太阳刚刚露脸,猎人们起床洗漱,匆忙吃完早餐,戴上白桦树皮斗笠,赶着鹿群迎着朝阳,去茫茫林海中狩猎放牧。

我们跟随玛利亚.索酋长,体验鄂温克族猎人狩猎放牧的生活。玛利亚.索酋长,从小练就了打猎的本领,骑马射箭打枪放套样样精通,长大后更是族里最漂亮的姑娘,丰富的狩猎放牧经验,干净利落地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品,赢得了全族人的爱戴。

英俊高大的鄂温克族酋长拉吉米,爱上了美丽漂亮的玛利亚.索,俩人心心相印相亲相爱,婚后夫唱妻和非常恩爱,拉吉米酋长去世后,玛利亚.索被推选为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

鄂温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公元前2000年铜石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居住在外贝加尔湖沿岸。三百多年前,鄂温克族部落游牧向东发展,从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流域游牧迁徙过来,其中的一支迁徙到大兴安岭,从此就在这深山密林中狩猎放牧。

历史上的鄂温克族人,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人。“雅库特”就是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人。1698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陆续将鄂温克人,迁至大兴安岭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统称为“鄂温克族”。

据玛利亚.索酋长讲: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也是中国唯一饲养使用驯鹿的少数民族。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以饲养驯鹿狩猎为生,世世代代游牧在大兴安岭密林。

驯鹿原是一种奇特的野生动物,其鹿角似鹿非鹿,鹿头似马非马,俗称“四不像”。传说远古时代,八位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狩猎时,捕捉了六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鄂温克猎人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古老独特的驯鹿文化。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的“养鹿如养牛”,记载了北方民族早期饲养驯鹿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早已先后消失,惟独鄂温克猎民驯鹿得以世代延续。

驯鹿是生长在高寒地带的特殊动物,以森林中的苔藓、青草、树叶、蘑菇之类为主要食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类动物。驯鹿是鄂温克族人珍贵的经济动物,是鄂温克族猎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鄂温克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鄂温克民族又称“使鹿部”。

世世代代的鄂温克族人,视驯鹿为自己的儿女,对驯鹿百般呵护,给驯鹿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他们饲养驯鹿热爱驯鹿,与驯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情缘。

鄂温克族人的生产生活,与驯鹿密不可分,他们的衣服、饰品、被盖、餐饮器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以驯鹿皮毛和鹿骨等原料加工制成,各种生产生活器具都饰有形状各异,精美无比的驯鹿图案。鄂温克人的生产与生活、思想与灵魂、生存与发展、希望与憧憬,都深深地铭刻着驯鹿的神魂。

每到重大节日,鄂温克族人就像打扮自己的儿女一样,为驯鹿披红挂彩,挂上锃亮的铜锁,与驯鹿欢度节庆;如果驯鹿诞生,鄂温克人会举家欢庆;如果驯鹿死去,鄂温克人会难过地嚎啕大哭。

在鄂温克族人心里,驯鹿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份;在鄂温克人古老风俗中,驯鹿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到女方求婚时,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的时候,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鄂温克族人虽然住在深山老岭,但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却有自己的语言,每个鄂温克族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鄂温克族名字,一个是俄罗斯名字。他们使用蒙古语、达翰尔语、汉语。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作出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以及萨满神教为载体的萨满文化。

这些萨满文化,包括口头传承的自然起源、萨满神话传说、萨满神歌、咒语和祈祷词等;也包括氏族祖先的英雄、风物、传说、寓言、笑话故事;情歌、儿歌、谚语、谜语,以及新民歌等。这些民间文化,集中反映了鄂温克族的原始信仰和萨满观念;体现了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环境、氏族起源、宗教生活的信仰等。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鄂温克族的猎民们,创造了“努给勒舞”、“努经勒舞”、“阿罕伯舞”、“鄂温克舞”、“哲辉楞舞”、“爱达哈喜楞舞”等,这些舞蹈动作粗旷、节奏感强、铿锵有力、手脚协调、神形豪迈、动作潇洒、姿态优美、节奏呼号、掷地有声,构成了浓郁的鄂温克民族风情。

鄂温克猎人唱歌,声音特别高亢,他们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狩猎、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欢女爱、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的歌谣(扎恩达仁)。有猎歌、牧歌、情歌、酒歌、萨满歌;还有逃婚歌、反抗征兵歌等,曲调富于变幻,内容丰富多彩,比喻优美生动,抒情真挚感人,歌词朴实豪放,押头韵律为主,双句一韵演唱,歌谣韵律多变,易于即兴演唱。

半月的采风体验,我们对鄂温克族历史由来、部落发展、生产生活、民间文化、民间歌舞、民俗风情等有了深刻的了解,被鄂温克人那热情好客、忠厚善良、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直爽豪放的可爱性格,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优秀品德所感动,我们根据鄂温克猎人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情,用鄂温克族的民族歌谣和民族舞蹈,创作出大型民族歌舞《鄂温克族使鹿人》。

以优美的民歌曲调,表现出鄂温克族猎人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豪爽、直率的优秀品德;以篝火晚宴歌舞形式,表现出鄂温克族猎人的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以拟人的表现手法,表演出鄂温克族人与驯鹿的古老感情;

以蒙古舞蹈浑厚、含蓄、柔美、舒展的动作风格,表现了驯鹿的精灵聪慧;以平转、跪转、双飞燕、大蹦子等粗旷豪迈的动作,表现出鄂温克猎人狩猎放牧的勇猛;以漂亮的群舞组合,优美抒情的舞姿,表现出驯鹿姑娘优雅的柔情;

欢快的集体舞蹈,完美的亮相照型,漂亮的舞台画面,优美的舞蹈组合,演绎鄂温克人与驯鹿的生产生活、狩猎劳作、交通出行、繁生息、抵御风寒的人畜情感等。

为期半月的采风结束,大兴安岭下起了初冬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整个山林,茫茫林海变成了一片雪原,结冰的山路车辆无法通行。玛利亚.索酋长和猎人们,架着驯鹿雪橇为我们送行,我们挥泪告别了鄂温克族猎民,迎着纷飞的雪花,离开了大兴安岭,乘车回到了部队。

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排练,大型民族歌舞《鄂温克族使鹿人》终于隆重上演。公演那天晚上,我们将马利亚.索酋长和几位猎人,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熟习的民族音乐,优美的民族歌舞,展现出鄂温克族的民俗风情,激动得玛利亚.酋长和猎人们热泪盈眶。

从此,鄂温克族部落使鹿人,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神秘的鄂温克族部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08年6月鄂温克驯鹿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敖鲁古雅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

2012年我去东北学习考察,特意再到大兴安岭北坡,欣喜地再次见到了头裹棕色头巾,身穿蓝色镶边长袍,满鬓斑白目光慈祥,身体健朗的玛利亚.索酋长,她独自站在撮罗子门前,神情专注地望着远方,依稀认识地看着我笑,仿佛在追忆那幸福欢乐的时光。

昔日偏远的敖鲁克雅乡,已变成了国家森林公园,鄂温克族民俗风情旅游度假区,60多户200多鄂温克族猎民,已放弃了驯鹿生活,走出了大兴安岭,到根河市区定居,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只留下年迈的玛莉亚.索女酋长,与30余名血统纯正的鄂温克族的猎民,不舍离开兴安岭部落,与那仅存的600多头驯鹿,仍保留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她(他)们要坚持与驯鹿一起终老山岭,依然居住在那古老神秘的密林,执着地坚守鄂温克族部落,那神秘古老的民俗风情……。

特别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