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娱乐竞技活动,蹴鞠运动历史悠久,至迟于战国时期便已在民间流行。到了汉代,蹴鞠运动已十分普遍,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群体间流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时期,唐代更是集以往蹴鞠之大成。
最开始的蹴鞠运动,往往被牵涉于军事训练,而其游戏娱乐属性和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基于此有“弓马为务,蹴鞠为学”的说法,其军事底色可见一斑。然时至唐代,这种军事底色被游戏娱乐属性悄然取代,而蹴鞠运动的文化底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突显。
唐代,是蹴鞠运动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特殊时期。从蹴鞠样式的演变,到竞技形式的变化,从竞技场所的泛化,到竞技主体的多元化,无不浮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由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两部分构成,政治文化宏观上奠定基础,社会文化囊括人文哲思,在微观层面推动发展。换言之,“盛世凯歌”是为当时的政治文化,而社会文化便是“浩然之气”之属,“满而不溢”便是人文哲思,本文便从这几点入手,解析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哲思。
01,盛世凯歌:大唐蹴鞠运动的文化底蕴大唐王朝,文化呈现出积极进取的蓬勃生机,同时还有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这与隋唐大一统,国力昌盛以致万国来朝密切相关。这种万国来朝的政治现实,加上隋“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的政治背景,形成了极其宽松且罕见的社会背景。
基于此,整个社会的活力持续迸发,娱乐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代蹴鞠运动便异常活跃,同时也得到了改进与创新,如“步打球”的兴起,而后世延续成例的马球,便是大唐时期发展起来的,其时被称为“击鞠”。
不仅仅是运动形式的变化,在唐代疆域辽阔、国力昌盛的背景下,蹴鞠的运动场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东西各州,都能看到乐此不疲的蹴鞠的运动。而且这种现状基于政治文化崛起,却又脱离了政治文化束缚,以至于不论盛唐、中唐还是晚唐时期,各地都不曾断绝。
如盛唐时期:
“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如晚唐时期: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白打”为蹴鞠术语,是蹴鞠运动形式之一,一般指两人对踢蹴鞠玩乐,有时则是多人组队对踢,这种“白打”的盛行,也是唐代蹴鞠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之一。在这段引用中,明显可以看到“内人”、“内官”字样,内人指的是皇宫内院级别稍高的宫女,内官一般指宫中女官,也有少许用于借指宦官。
不难看出,在唐代,宫女们亦可进行“白打”游戏,进行蹴鞠运动,这在唐代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自秦汉以来,封建社会的礼教日益完善,礼教观念也逐渐强化,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女子抛头露面都难,更何况是踢蹴鞠这种娱乐竞技运动。而到了唐代,受约束较强宫女都可以“白打”,民间女子的蹴鞠之风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女性踢蹴鞠的背后,是唐代政治文化的强有力支撑,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部分学者将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称为封建社会女权主义的一次小规模迸发。
再进一步思考,不看发现唐代女性踢蹴鞠的背后,是其地位的提高,而其地位得以提高的背后,则是大唐王朝那具有恢宏气度的政治文化。在封建王朝,皇室是全社会的表率,对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隋唐以来的皇室血统有一个称呼,叫胡汉混杂,杨坚、李渊皆是胡汉柔和的血统。鲜卑女子豪爽刚强,这种风气对全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
此外,这种新的文化也在无形中推动着当时蹴鞠运动的竞技形式变化,甚至于蹴鞠运动的场所也得到了扩张,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人即有蹴鞠的现状。
苟投足之有便,知之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
蹴鞠运动竞技形式变化,关键是从“鞠室”到“球门”的演变,唐以前是“鞠室”,指六个直立相对的小“月洞”。而演变成“球门”则是双方各有一“球门”,以踢蹴鞠入门为竞技目的和计分标准。这种从多球门比赛,到双方各守一球门的演变,一方面缩小蹴鞠运动的占地面积,更利于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增强了竞技的激烈程度,形成激烈对抗赛,增强了蹴鞠运动的趣味。
唐代蹴鞠竞技方式的改进,直接影响着蹴鞠运动的普及。除上文所提到的都城长安外,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地区,天府之国的成都地区,边远的鄜州地区,皆有存在蹴鞠竞技。
政治文化为唐代女性蹴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整个大唐王朝的繁荣昌盛,使得蹴鞠运动奏响了“盛世凯歌”,成为了唐代蹴鞠运动的文化基础。
02,浩然之气:蹴鞠文化内涵与人文哲思唐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无论是诗人雅士还是落魄文人,都存在一股浩然的浪漫气息。这与大唐盛世密切相关,也与唐朝重文学辞章有内在联系。而全社会沉淀下来的文化,又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着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影响,这一点在唐代蹴鞠运动中,也有明显体现。
灵活多变,是唐代蹴鞠发展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结合上文所讲的女性蹴鞠,则有着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笔者称之为“人文关怀”。虽然女性地位比之以前大为提高,但是女性的生理局限性并没有消除,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平等。而唐代蹴鞠的灵活性,则巧妙的解决了这一点,即满足了女性踢蹴鞠娱乐的需要,又避开了女性生理局限的短板。
简单来讲,即当时的男子蹴鞠以激烈角逐,竞技比赛为主,正如上文所讲那样,是要双方各收一球门展开比赛。而女性蹴鞠,则是不设球门,避开激烈竞技的危险性,减小了活动量,主要是“白打”,即相互踢、接蹴鞠,主要以踢出花样为主。
这种男性与女性区别对待的蹴鞠规则,既满足了男性竞争的娱乐需要,又满足了女性嬉戏娱乐的游戏需求,同时还解决了女性生理局限带来的不便。这种蹴鞠运动的人文关怀,是唐代蹴鞠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却蹴鞠运动的文化内涵外,蹴鞠本身的文化内涵,则更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唐代蹴鞠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唐以前,蹴鞠被称为“圆鞠”,而材质也主要是以毛发填充。至唐代,得到不断改进的蹴鞠已经由填充毛发变成了充气式。这是唐代蹴鞠和以往蹴鞠的重要区别之一,也为后世蹴鞠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而这种充气式的蹴鞠,除了更加便于使用的实用性外,其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底蕴也格外突出。这种文化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所填充的气,二是填充这种气的要求。
《气球赋》言: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
显然,在唐朝时期,人们给小小的蹴鞠赋予了极为深厚的人文哲思,这是唐代蹴鞠文化内涵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吹虚取实”,虽然是唐代蹴鞠的制作手法,但这里边透露出来的,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不仅是社会共识,在蹴鞠制作中也深有体现。
而这里边最关键的,则是“满而不溢”。
蹴鞠充气过多,即满而溢,后果除了爆裂没有第二个,而充气不满则无法使用,这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何其相似。为人同蹴鞠一样,缺了品德和才学,难以功成名就,但若在品德和才学外多了一种戾气与恶习,则将前功尽弃,大好前程毁于一旦。对于蹴鞠内所充之气,唐代文人给予了一个饱含深意的称谓:浩然之气。
小小一蹴鞠,人生大道理,则是唐代蹴鞠文化底蕴与人文哲思的最好写照。
结语大唐盛世,洛阳城外,杨柳依依,莺歌燕舞,男子成群结队,踢蹴鞠竞技。女子三三两两,怀抱蹴鞠“白打”嬉戏。三五孩童于一旁观战叫好,二三文人教诲蹴鞠中的为人之道,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
从两汉时期的军事训练,到唐代的日常娱乐,蹴鞠运动的发展日益贴合社会生活实践。蹴鞠运动场所的泛化、竞技主体的多元化背后,是整个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支撑。而蹴鞠竞技形式的改变、材质构成的优化,则无不体现着唐代蹴鞠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哲思。
唐代蹴鞠那“养浩然之气”与“满而不溢”文化内涵,既体现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又对接触蹴鞠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品德培养与人格熏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