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经典流传︱三人行: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

审美力·经典流传︱三人行: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

首页角色扮演守望之征更新时间:2024-05-09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唯有将经典传承好、文化弘扬好,才能做到将“根”守好,将“魂”铸好。

“审美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新华网书画频道联合荣宝斋共同推出的【审美力·经典流传】系列,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三位国画大师的名字是无论如何无法绕过的。《审美力·经典流传》第一期,讲述他们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和情谊。这对于当代反思传统与现代、事业与生活、情感与理性等辩证关系,至今仍能给予深刻的启示。

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合影

京华初识 师徒相逢

1919年3月,已经年满55岁的齐白石(1864——1957)正式来到北京定居。彼时的他虽早已能取八大之长,且极擅花鸟画创作,但在北京也只是“一个扇面不值京城一般画家一半价位”的“更一般画家”。但随着1922年“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的举办,陈师曾将齐白石的画带到日本售卖一空,老人的名声一下子大了起来。不仅琉璃厂的商家和诸多附庸风雅的人均开始向老人求画,也吸引了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向老人拜师学艺。

齐白石 贝叶工虫图 99.5cm×45.5cm

1923年4月的一天,一位年轻人忐忑不安地走进北京太平桥辟才胡同路南原高岔拉一号的白石翁寓所。他就是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西画系的在读学生李苦禅。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杰,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受到家乡传统艺术熏陶,自中学时代起即与孙占群研习国画。他和白石老人同一年来到北京,在考入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西画系后仍然半工半读,靠拉洋车维持生计。同学林一卢目睹于此,赠其“苦禅”二字——“苦”是指他的生活现状,“禅”则与他擅长的大写意画有关,有一种大写意画也被称之为禅宗画,二字合在一起解释为“苦画画的”。李英杰觉得这与他的情况相符,遂欣然接受这一“艺名”,此后一直沿用。

李苦禅 双渔鹰 20世纪30年代初 109cm×38.5cm

但相比于西画,他始终更爱土生土长的国画。据其回忆,当时画坛“四王”遗风犹在,匠气盛行,但齐白石的创作却颇具创新精神,深合李苦禅之艺术旨趣。因此,他遂主动登门拜访,向齐白石表达了拜师的意愿。齐白石在了解年轻人的情况后,真诚收下了这位大弟子,并决定不收任何学费。

此后三十年间,两人相互珍重,亦师亦友。在书画创作中李苦禅师从齐白石却不似齐白石,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师徒二人均擅画渔鹰,齐白石喜将渔鹰绘于山水间,李苦禅则以“近景特写”的方式对渔鹰进行表现。1930年代初,李苦禅作《双渔鹰》,齐白石遂为弟子题字“谚云鸬鹚不吃鸬鹚肉,今日江干鱼尽,鸬鹚外无吃矣”。意在当此乱世,同室不可操戈相对,然“江干鱼尽”,无奈叹息而已矣。齐翁将忧时伤世之慨,寄于苦禅画中,足见时代与艺术之息息相关。

三人同行,结缘丹青

上世纪四十年代,已在北平声名鹊起的李苦禅赴天津开办画展,当时正在天津工作的许德麟慕名而来。在展览过程中,两人相识,许德麟直接表达了对白石老人和李苦禅书画的欣赏。李苦禅为其热情所打动,两人从此成为终生好友。

这位许德麟就是后来的许麟庐(1916——2011)。他自幼热爱书画,但其经商的父亲却只想让儿子承袭父业。遵从父命,他也曾在天津商业学校学习,历任天津吉昌公司、三井洋行职员等职。然而,从商的经历丝毫没有影响他最初的爱好。1939年,他与素有“南张北溥”之誉的溥心畲相识,赠号“玉书”。经数年溥先生指点,在绘画、书法、鉴赏理念和技艺有了长足的飞跃,画作上常署“渤海许郎”之名。

1945年,许德麟定居北平。经李苦禅介绍,时年29岁的许德麟正式磕头拜在齐白石大师门下。也许是被面前这个山东青年的灵气和豪爽所打动,发誓不收弟子的白石老人不仅破例收他为徒,还亲自赐名“麟庐”。晚年,齐白石曾作诗赠予爱徒:“启予者,麟庐弟也。”在向恩师学习,为老人理纸研磨的同时,也从不忘照料老师的生活。师生间关系笃厚,亲如父子。直到1957年白石老人仙逝,许麟庐与齐良迟亲手为白石老人扶棺入土。2011年,许麟庐去世,白石老人嫡孙齐展仪在唁电里写到:“深深哀悼我先祖父白石老人的最好、最有情义的学生—许老伯。”

此后的半个世纪,这三位国画大师亦师亦友、相互扶持,凝聚了让人至今称颂不已的非凡友谊。他们的师友情建立在对于国画艺术执着追求、精益求精这一共同事业的基础上。既精于技,尤重于道,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界广为人知的不朽传奇。

李苦禅为齐白石墓书碑揭幕日,李苦禅与许麟庐于碑旁合影留念。

此信系李苦禅1976年致许麟庐手札。此时李苦禅居于月坛北街。

师友真情,享誉画坛

许麟庐痴迷于书画,无心经营父亲交与的面粉厂。在李苦禅的提议下,于1951年创办了和平画店。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三人均为画店题名,由齐白石题名的牌匾挂于画店正门口,上面还有一只白石老人亲自所绘的和平鸽。同时,征得白石翁同意后,画店门口还竖起了“齐白石书画专售店”的招牌。之后,齐白石经常光临此店二楼,当场授徒、作画。

齐白石 不倒翁 1952年 110.5cm×44.5cm

1930年代,齐白石曾作一幅《不倒翁》赠予苦禅,某次在和平画店白石翁竟想起此事。但这幅画却因战乱不幸遗失,李苦禅也只能如实作答。老人平静地说:“画丢失了,我尚在。”一连画了两件《不倒翁》,一件赠予李苦禅,一件赠予许麟庐。

齐白石 红荷蝌蚪 1952年 77cm×42cm

齐白石 荷花倒影 1952年 76cm×42cm

苦禅先生和麟庐先生家中各自收藏着一幅题材相似的画作,一幅名为《荷花倒影》,另一幅名为《红荷蝌蚪》。题跋均为白石老人亲笔所写“九十二岁白石画,若问是何缘故,只有苦禅麟庐二人便知”。此即为三人师友情的见证之一。原来有一次二人一起看老师作画,同时发现老师创作了这两幅精品。老师有意将两幅画赠予学生,遂分别在画上题词“苦禅弟得此,缘也”“麟庐弟得此,缘也”。

齐白石 老莲堂1951年39cm×68cm

许麟庐非常推崇明代画家陈洪绶(号老莲),以藏有陈洪绶真迹为荣。齐白石知道他的心意,特地为其题写了“老莲堂”的匾额。不幸,陈洪绶画作竟然遗失。但许麟庐在著名作家邓拓处发现其收藏有陈洪绶画作后,慨然将白石翁题字转送邓拓。

彼时的和平画店逐渐在文化界积累了不小的名气,郭沫若、老舍、张伯驹等人都曾是画店的常客,就连金陵派的画家傅抱石等人也慕名而来,并将自己的画作在画店售卖。建国初期的书画市场行情并不好,许麟庐靠着对书画的热爱和父亲的一些贴补勉力支撑起整个画店。和平画店一己之力虽弱,也成为了不少画家的希望。

百年老店,情谊见证

1956年许麟庐将和平画店全部书画作品无偿捐献国家。中国美协将其本人与和平画店划归荣宝斋。荣宝斋遂决定由许麟庐担任王府井分店经理。作为百年老店,荣宝斋早在抗战时期就与齐白石发生密切联系,曾于1950年代为其出版《白石老人画集》。齐白石为荣宝斋题写的“发扬民族文化”的牌匾,至今仍在荣宝斋悬挂,成为齐白石门人与荣宝斋特殊情谊的历史见证。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1973年到荣宝斋工作。

荣宝斋原总经理侯恺和许麟庐(左)

1953年齐白石摄于东芝麻胡同许麟庐寓所。

其实,荣宝斋早在1930年代就与许麟庐的老师齐白石发生了密切联系。据齐白石《丙子杂记》所记,仅1936年1月——1937年2月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其在荣宝斋共发生过57笔交易,交易数量超过了齐白石交给琉璃厂其他各店的总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彼时的齐白石不愿与日寇发生任何往来,选择闭门不出,更亲笔书“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的纸条贴于大门上,并在旁侧备注:“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荣宝斋)接办”。他每天自己呆在屋内照常刻章作画,只要荣宝斋有人上门,每次取画总是十几幅之多。齐白石还曾对一个上门取画的荣宝斋伙计说:我那“心病”二字是有深意的;至于那个旁注,就是告诉人们,要买画找荣宝斋,由他们来与我打交道。由此可见,齐白石对于荣宝斋这一百年老店的特殊信任。

齐白石 芍药图 45.5cm×33cm

1950年代初,荣宝斋考虑将齐白石老人的作品选其适宜的用木版印刷,增加发行数量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在白石翁弟子和新闻署署长胡愈之建议下,将老人的画价给予一定提高,也为其出版了《白石老人画集》。一来二去,荣宝斋与齐白石的关系更加密切。齐白石为荣宝斋题写的“发扬民族文化”的牌匾,至今仍在荣宝斋悬挂,成为齐白石门人与荣宝斋特殊情谊的历史见证。

历史过往历历在目,总会成为今天的镜子。“三人行——齐白石 李苦禅 许麟庐艺术联展”近日于荣宝斋大厦举办,展期持续至12月27日。抚今追昔,我们看到的是三位国画大师在中国美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的长长背影以及荣宝斋这一百年老店对于中国文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历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在回望三位大师在艰难时世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感喟他们力求通过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现代性创造的艺术追求,赞叹他们扶持守望的真诚友谊的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出品:新华网书画频道、荣宝斋

策划:袁思陶

统筹:邢贺扬、刘兰芳

编辑:谭雪莉、常宁、伊媛、邢贺扬、刘兰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