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上阳赋》对应的历史背景是东晋。《上阳赋》中皇帝姓马,历史上并没有姓马的皇帝,倒是晋朝的皇帝都出身司马一族。据悉,《上阳赋》对应的历史背景应该就是东晋
《上阳赋》讲的是南北朝时,南朝的故事。至于琅琊王氏有多厉害?这么说吧,它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第一世家。
《上阳赋》是根据寐语者的一部架空小说《帝王业》改编的。所谓架空小说,是指虚构或半虚构时间、人物、背景的小说。从《上阳赋》剧中的服饰道具,以及王、谢等世家的权力博弈来看,很显然,该剧是半虚构的历史小说,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具体是南朝的哪一朝?纠结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作者之所以选择将历史架空,就是为了挣脱准确地描述历史背景带来的束缚,换取创作的自由。
因此,关于题主的问题,达文将重点放在后面那个:王儇背后的琅琊王氏有多厉害?
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有多厉害?——权力最巅峰的时候,连皇帝都怕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公认的第一名门望族。王氏家族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说,周灵王的太子,因为总是喜欢提意见,惹怒了周灵王,被贬为了庶人,他的子孙,被老百姓称为“王家”。久而久之,这个“王家”的家族后人,就将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到了西汉时期,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王氏传到了第二十二代,家族中出了一个叫王吉的人,在汉宣帝时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官至九卿。后来,王吉的儿子做了御史大夫,孙子王崇更是官至大司空,都在三公之列。
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因为王氏家族所在地为琅琊郡(今山东地区),所以人称“琅琊王氏”。从王吉开始,到隋朝初期,琅琊王氏几乎世代为官。
有人统计过《二十四史》,从两汉至明清,这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其中,“琅琊王氏”在东晋一朝达到了鼎盛,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就是指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马,指的是晋元帝司马睿。意思是,东晋的天下,王家与司马家共享。
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司马家才是东晋的皇族,为啥要和王家共享天下呢?
其实,司马氏也不想跟别的家族分享天下,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东晋时期,虽然,司马氏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无论是军队、财政、行政上,都是门阀士族们说了算。而各大门阀士族中,哪家势力最大呢?无疑是“琅琊王氏”,无论是军队还是朝政,实际上说了算的,还是王敦、王导两兄弟。
“琅琊王氏”的厉害,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太兴四年(321年),早就对“王与马,共天下”有所不满的司马睿,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开始重用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亲信,并逐渐疏远王导。
王敦对晋元帝的这个举动极为不满,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
于是,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
有意思的是,王敦一路*到建康(今南京,东晋的都城)城下,竟然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王敦到了建康城下,守将竟然主动打开城门,迎王敦进城“清君侧”。
由此,我们不仅看出了“琅琊王氏”的政治背景,更看出了东晋司马氏对门阀政治有多么的无奈,这种无奈简直是另人绝望。刘隗、刁协二人出身寒门,司马睿重用二人,就是侵犯了所有门阀世家的利益,所以,他们不惜得罪皇帝,也要联合起来清除二人。
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司马睿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只能弃车保帅。最后,刁协被*,刘隗北上投奔了后赵。王敦也很识趣,没有为难司马睿和群臣,重新退回到武昌驻守边防。
没过多久,晋元帝司马睿就在郁闷之中病倒,最后,于年底病逝。“琅琊王氏”权势滔天,连晋元帝司马睿都无可奈何地郁闷死了,你说厉不厉害?
琅琊王氏凭什么,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达文归纳下来,“琅琊王氏”的成功,凭借两点重要因素:祖训家风,和时代的机遇。
先来说,“琅琊王氏”的祖训家风。
“琅琊王氏”,发迹于王吉祖孙三代,但是,让其真正成为门阀世家的,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的第二十八代的一个叫王祥的后人。
说起,王祥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他的一些有名的事迹,你肯定听说过。
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卧冰求鲤”的典故:话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王祥的继母(注意,是继母)说想吃鱼,于是,王祥就去河边捉鱼。然而,由于当时的气温太低,河面结起了厚厚的冰,很难下水捉鱼。王祥想尽各种办法,也没能破冰,于是,他就脱了自己的衣服,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将冰面融化。或许,是王祥的行动感动了上天,忽然,冰面裂开,从裂缝中跳出两条鲤鱼。乡亲们纷纷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顺感动的上天。
很显然,这个故事是经过夸张的加工的,别说鱼会不会自己跳出来,就说王祥想用体温融化冰,我们用自己真实的经验可以想象,恐怕他非但融化不了冰,能不能活着回家都很难说。
但是,抛开这个故事夸张的描写,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下,王祥为啥会有这样的故事?
首先,王祥真的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实际上,王祥还有个“孝感后母”的故事更有名,说是一次,王祥的后母朱氏曾经暗自想*害他,恰好碰上王祥夜里起床小解,只空砍得被子。不久,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想*自己,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朱氏见状深受震撼,从此幡然悔悟,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他。
如果王祥不是个孝子,就不会有“孝感后母”,为继母“卧冰求鲤”的传说。
其实,王祥的孝子故事流传甚广,背后是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意识形态所推动的。在儒家的伦理秩序中,孝的地位数一数二。在汉代的《孝经》中,“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又将对皇帝的忠和孝联系了起来。
在儒家的意识形态中,皇帝是天下人的父,对皇帝的忠诚就是尽孝。相应的,在家里,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汉代的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
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在琅琊郡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以至于有人请他出来做官。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王祥被徐州刺史吕虔看中,聘请他做了别驾,这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权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
王祥的有口皆碑的政绩,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到了魏末,他甚至做到了司空的高位。
王祥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声望。因此,不管政权是否更替,皇帝是姓曹还是司马,都得认“琅琊王氏”这块招牌,只要这块招牌不砸,它就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士族力量。
除去为家族奠定了“道德声望”之外,王祥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作为祖训家风的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它被后人概括为八个字:“与时推迁,平流进取。
”所谓“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的大势,特别是要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所谓“平流进取”,就是做人、做事,要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看看“琅琊王氏”的人是怎么做的,你就明白了。
先说王祥本人。话说,在王祥八十岁那年,已经加了九锡,距离篡位只差一步的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皇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面对改朝换代,王祥既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王祥不偏不倚,保持了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