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像 周序(清)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在古代的中国,美人如玉,未必是件好事。往往的,女子越是倾国倾城,越是命途多舛。
虽然俗语说得好,美女配英雄,才子爱佳人。但李太白又说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可惜,自古以来的美人,大多数并不理解李白讲的道理。
尤其是明末时期江南的名妓。她们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多倾慕于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常以君子自居,他们大多数也的确耿直、勇敢、刚毅,并且饱读诗书。
当柳如是嫁给年长自己三十多岁的钱谦益,李香君跟了一贫如洗的侯方域,即便条件极不对等,她们犹然以为,自己收获了“美满的爱情”。
结果呢,柳如是悬梁自尽,李香君郁郁寡欢,得肺痨而死。
还有一位女子,以美貌著于天下,和柳、李齐名。而且,她从小就仰慕李白,甚至以“白”作为自己的名字,可想而知,她一定也读过李白的那首诗。
虽然懂了很多大道理,可她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1,才子佳人
小女子姓董,名白,一字青莲。当然,她还有另外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董小宛。
董小宛“天资巧慧、容貌娟妍”,因为美丽,名列“秦淮八艳”之一。著名诗人吴伟业,还曾为其画像题诗。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
更难得的是,除了外在美,她还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至于,茶道女红、烹饪之技,董小宛亦然擅长。因为太过专业,她又被美食家冠以“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的称号。
小宛出生于苏绣世家,从小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她的人生,原本是要活成故事里公主的样子。
董小宛像(清叶衍兰绘)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乱世下的微小个体,管你富贵或者贫穷,都是飘零的浮萍。更不幸的是,董小宛十三岁时,父亲惹重病身亡,他们整个家族,也就慢慢败落了。
青楼妓馆向来是落寞闺秀的最后归宿。董小宛亦不能免俗。然而,美得不可方物的她,在妓馆里,却是个异类。
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在其著作《板桥杂记》中写道:董小宛“性喜娴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身在妓馆,总是少不了逢场作戏,当男女杂坐,歌声嘈杂时,小宛却“心厌色沮,意弗屑(不屑)也。”
谁也不会想到,如此一位孤高傲视的女子,竟然会以近乎死乞白赖的方式,追求某个读书人。
读书人的名字叫冒襄。他是蒙古贵族的后裔,却以文才著称于世。
冒襄是家中长孙,幼年就有神童之美誉,五岁入学,十四岁已有诗集传世。
明末著名画家董其昌,特意为其诗集作序。在序言里董其昌不吝赞美之词,称赞冒襄曰:“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方之王勃”(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王勃)。
除了拿他与王勃对比,还有文人将冒襄比之于白居易、元稹。
冒襄 草书
冒襄的好友王铎,在两人的通信中,他如此夸耀冒襄:“文之高古奇伟,压倒元白(即元稹、白居易)不必言矣;字画遵媚圆劲,笔笔褚河南(即唐朝书法家褚遂良)。”
除了善诗书,冒襄又以孝义名闻天下。史书上说,其父亲因为得罪了权贵,被关进大牢,不日就要被处死,“襄走京师,泣血上书,乃得调宝庆,于是孝子之名闻天下。”
冒襄还极具人格魅力,他“负盛气,高才飙涌,尤能倾动人。”
《清史稿》上载曰,冒襄与另外三位读书人,“矜名节,持正论,品核执政,裁量公卿”,人们将他们并称作“四公子”。
试问,有家世,有才情,有气节,这样的男子,哪个女子不爱呢?
冒襄与董小宛的结合,似乎印证了那句话: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2,悲欢聚散
有知己朋友曾如此评价冒襄,说他平生有三件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
换言之,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讲情义的朋友,然而,在女性眼里,多少有些忘恩负义,堪堪就是一个薄情郎。
有学者统计,冒襄先后与10多位女子有过情爱关系。
在那个时代,才子风流倜傥,不拘小节,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对女子来说,他纵有美好的皮囊,有趣的灵魂,如此一位男子,是否可以托付终身?这是另外的问题。
根据冒襄自己写的《影梅庵忆语》,董小宛以几乎倒贴的方式,倾慕于他。而两人的初遇,还带有几分草率的意味。
首次相见之前,冒襄早就听闻董小宛之芳名,作为一个风流才子,他也曾三番五次地拜访,然而,“独咫尺不见姬”。
彼时,董小宛年芳十六,出落得“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因为见面前喝了点酒,小宛薄醉未醒。那次相遇她甚至没和冒襄说一句话,但其美貌早已令冒襄心驰神往。
天下男子大抵都是一副德性,没见面时想要亲近,亲近了又觉得不再新鲜。
初次见面后,薄情的冒襄果然就移情别恋了。他遇见了芳名更盛的陈圆圆。陈圆圆何许人也?“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面对这样的佳人,冒襄怎能不沉沦?
甚至,首次见面,他就急不可耐地,与陈圆圆订下嫁娶之约。——须知,董小宛并无此等“待遇”。
只可惜,过了几年,当冒襄再临秦淮,准备履践婚约时,陈圆圆早已被豪强掠夺,不复得见。冒襄“闻之惨然”、“怅惘无极”。
是日夜,他与友人“月夜荡舟,四处漂泊”,也许是冥冥注定,失意的冒襄,来到了更加失意的董小宛的门扉前。
董小宛母亲刚刚去世,自己因为受到惊吓还得了重病,她早已闭门谢客多日,并不打算和外人相见。
不懂怜香惜玉的冒襄,却执意拜访,再三叩门。无可奈何,董小宛强撑起病体与他相见,就在这个最软弱的时刻,董小宛决定以身相许。她柔情蜜意地对冒襄说道:“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旺。”
笙歌画舫夜沉沉,邂逅才子订赏音。
福慧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
董小宛的际遇,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她在十里秦淮几度沉浮,风光又洒脱。然而,夜夜笙歌又如何,杯杯饮尽又怎样。
她毕生所追求的,找到一个值得托付的君子,实现“家家夫婿是东林”的梦想。
然而,那个君子却不以为然。
明 董小宛 秋园雅兴图
3,此情无计
这次月下见面,两人对饮几杯,冒襄见其身体抱恙,就几番请辞,想要离开。
次日,他原本想不辞而别,朋友再三劝说,冒襄这才勉强同意,去和董小宛道个别。其时,董小宛早已梳妆完毕,等待郎君多时。见到冒襄来时,她脸上露出喜色,坚定地说道:“我装已成,随路相送。”
结果,这一送就是二十七天。而冒襄也催促了董小宛二十七天,催促她抓紧时间下船。
董小宛不禁失声痛哭,甚至,还对着江水发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襄照例不为所动。
她终究还是离开了。后来,为了能再与冒襄相见,董小宛三番五次孤身去找他。期间,董小宛遇见过海盗,遭遇了风浪(舵损不可行),断水又断粮(炊烟遂断三日)……
清 佚名 董小宛像
然而,小宛追求爱情的一颗心,至死不改,就像她诗里写的那样: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
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
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她起过无数次誓,历经了重重艰辛,冒回应给她的,是不变的冷面铁心。至多,带小宛到处游玩,却绝口不提娶她之事。
董小宛是一介妓女,如果要娶她,就先要为其赎身——冒襄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并不想花钱。
冒襄的绝情,让朋友们感到不齿。有个叫刘大行的朋友,指着他大骂:“你堂堂冒辟疆(冒襄字辟疆),平素以风度义气自居,怎么反而辜负了一个小女子呢?!”
饶是如此,冒襄最终还是不打算出钱。赎董小宛的千金之资,最后是由号称“广大风流教主”的钱谦益(即柳如是的夫君)出的。
当冒襄无所事事,和父亲在厅堂喝茶品茗之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董小宛被送到了其身边。
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
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董小宛昔年在黄山游玩,曾经写下此诗。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当她最终“幽壑白云归”时,等待她的,是不是“松径丹霞染”?小宛的婚后生活,会变得幸福吗?
明 董小宛 仕女图
坦率地说,洗尽铅华的小宛,简直成了冒家的婢女。
《影梅庵忆语》如此写道:“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 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
每当大寒暑,寒冬酷暑时候,冒襄一家人在吃饭,小宛站在座位旁伺候他们。即便强行让她坐下,小宛坐一会旋即站起,拱手而立就像最卑微的婢女。
冒襄外出需要银两,整个家庭无计可施,他舔着脸向小宛索取,“姬出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两,可数百。”
明末是一个乱世,在逃难的途中,冒襄病倒了。小宛仅卷一张破席,横陈于冒襄病榻之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在董小宛的悉心照顾下,冒襄大难不死,她自己的生命却如油尽灯枯。
小宛的生命,止步于28岁的青春年华,作为对比,冒襄活了整整82岁。小宛去世后,他一边写下悲痛的文字,另一方面,因为不能忍受寂寞,一口气纳了蔡女萝、金晓珠两房妾室。
冒襄左拥右抱两位美女,可谓逍遥又快活。
世人被才子冒襄的文字所感动,谁又关心董小宛信笔写下的琐碎诗文呢。
某个春天,她凭窗远眺,却感觉分外寂寞。小宛看一会天,抚一曲琴,又留下了几句诗: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千百年过去了,同情她、理解她的,也许只有那一只“似知人意”的黄鹂鸟吧。
参考资料:
1,冒襄:《影梅庵忆语》
2,陶慕宁:《从<影梅庵忆语>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爱观》
3,柏桦:《水绘仙侣》
4,付娟:《冒襄研究综述》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