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钻研,钻研,再钻研;求索,求索,再求索,可到了85岁,还是人生难料,事难说清。人生识字糊涂始。不是难得糊涂,而是糊涂得很。比如中外科技史比较,就迷糊不清。
- 中国古代科技
世界第一
“中国”,英语翻译为china,有些国家也跟着用这语音来称呼“中国”。殊不知,china在英语最早意思是“瓷器”。最初,英国人印象,中国的特点,就是出产瓷器。于是就用“china”称呼中国。现在从中国古代运往国外的沉船中就清出大量瓷器。据考证,瓷器出现于东汉晚期,其起源远溯于公元前16世纪商朝中期原始瓷器。从汉代,进入了瓷器时代。这种制造工艺可谓中国首创。曾几何时,传到欧洲,成了皇室炫耀摆设。
重走丝绸之路
壮志西行追古踪, 孤烟大漠夕阳中。
驼铃古道丝绸路, 胡马犹闻唐汉韵。
诗中提到的“丝绸路”,就是著名丝绸之路,它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丝绸为中国输出的独特商品。那时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賽里斯,即丝绸之路。公元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芳(Ferdiand Freiherr ven Riehthfen)将源于西汉都城长安直达西方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英语译为the silk Read。
甲骨文就出现蚕、桑、丝帛文。丝绸的起源可追溯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妻子嫘(léi)祖是中国远古种桑养蚕发明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cūn zhú 冻疮)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完整技术体系。春秋至中唐的两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期。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斜织机和提花机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zhēn 达到)于完善。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到了西汉,汉武帝派张骞(qiān)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道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当时,这种精美丝织品传入西亚、欧洲,引起世界惊艳。
漆器制造工艺,中国至迟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用漆涂饰器物。以后越来越精美。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自汉迄(qì 到)宋以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中亚至西亚,从而使漆器成为历史上亚洲的一门独特手工艺行业。17、18世纪以后,欧洲各国亦相继仿制。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瑰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赞美诗句。如宋代一首:
目前蓝色印天衣, 涛声龙纹装嵌稀。
指翰经成文更美, 微间独奏谢公琴。
漆盘颜色靓丽图式精美,目睹漆毫书写的经文,似乎听到悠扬的琴声,精美绝伦。
再看“四大发明”:
指南针。前身是“司南”,早期的磁性指向装置,大约在战国时期问世。东汉王充《论衡》有载。后名指南针。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载。开始被方士用来看风水,定方向。后用于航海。大约十二、三世纪之交,传到阿拉伯,后传到欧洲。
造纸,发明于西汉,后东汉蔡伦改进,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时有“蔡侯纸”之称。晋代以后,造纸技术先后传到东南亚各国,唐时又传到中亚、西亚,其后相继传入欧洲、非洲、美洲。
火药,大约于唐代中叶问世。8、9世纪时成书的《真元玄道要略》有载。很快用于军事战争。到南宋制出世界上最早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大约在13世纪初传到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在欧洲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现在,国内发现的最早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印刷术问世不久,即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然后西传至阿拉伯一带,后来又传入埃及和欧洲。14纪末,欧洲开始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经典和拉丁文书籍。
据沈括《么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84年),平民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版印刷术。比欧洲最早使用这技术的德国早约四百年。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首领先的事例,还可罗列许多:
1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五大发明”。东汉徐岳收集了我国自先秦以来积累下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了《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算术记遗》以与刘洪一问一答形式,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在这部书中,徐岳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为珠算定名。珠算始于汉代,至宋代走向成熟。有1800年历史。准确、快速,简便实用,全国普及。可谓当时计算机。为中国独有。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文化名目。
2 记载日食最早的国家:
这有两处文字记载。
最早是《尚书·夏书》,夏王仲康在位时期,负责掌管天地四时的羲和淫乱,废时乱日,耽误农业生产,夏王派遣大司马胤征讨,出征时写了“胤(yìn)征”。《尚书·胤征》记载了一次日食现象;“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击鼓,啬夫驰,庶人走。”辰,日月总称。房,指一星宿,日月相会处。弗,捆绑。集,会集。意是日月捆绑集会于房宿,月亮遮住了太阳,就发生了日食。季秋,秋季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乃季秋月朔”,现在推测是夏朝仲康五年秋九月,合公元前2137年九月初。全文是说,九月初一,发生日食,盲人击鼓,农夫奔跑,老百姓逃跑。一片惊慌。这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尚书》,尚,上古也。“尚书”,上古的史书。是古代一部编写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著作。
其次是《诗经·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 译文:十月开头交初一,
朔日辛卯。 这个初一是辛卯。
日有食之, 上天出现这日蚀,
亦孔之丑。 大事十分不美秒。
彼月而微, 过去月蚀已出现,
此日而微。 现在日蚀又出了。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推算为周幽王六年,即公元776年9月6日。《诗经全译》认为“这是世界上年月可以稽考的最早而又最可靠的一次日蚀记录。”诗中提到,不仅日蚀,之前还出现过月蚀呢。这表明日蚀、月蚀都为我国最早记载。
《诗经》的创作,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
3 记载太阳黑子最早的国家。太阳黑子,指的是太阳光球层上经常现没暗黑斑点。《汉书》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前28年)出现了太阳黑子。这记录,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明确记事。我国古代共有一百多项这类记载。
4 中国是记载彗星最早的国家。彗星,也称孛bèi)星。中国民间称扫帚星。以曳(yè 拉)长尾如蔧(俗名扫帚菜),意即说拖有长光象扫帚,故名。它是为绕太阳运行之一种质量较轻小的天体。《春秋》(公元前722年,鲁国编)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载:“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有星孛入於北斗”,是说北斗星附近出现了彗星。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纪录。中国对彗星观察与研究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彗星记录。
5 隋唐僧一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测定的天文学家。他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351里80步。
6 元朝郭守敬1285年与人完成的《授时历》以365.2425为一年,比公历(阳历,世界大多数通用的历法)早300年。
7 数学。甲骨文已有十进位数字记载。比古埃及早1000多年。十进位计数法和分数四则运算,都是世界上最早。到了秦汉,中国古代数学开始形成自己体系,唐代被奉为《算经十书》十部算书中,主要成就有各种比例算法、盈不足算法、一次同余式解法、一次联立方程解法、负数概念和正负数运算加减法运算则等,都是是世界上同类算法中最早出现的。祖冲之计算的准确至小数后七位的圆周率,更是突出的成就。这期间出现的数学家可以刘徽、祖冲之、王孝通(约7世纪)为代表。
宋元时期,更是取得更大成就,出现了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著名数学家。在他们著作中出现了高次方程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求数值解的方法(增乘开方法,比西方同类的霍纳算法早出数百年)、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四元术)、联立一次同余式普遍解法(大衍求一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以及高次内插法等等,都是非常杰出成果,比西方同类成果早出数百年。
其中,宋代数学家秦九韶总结自己一生研究成果,1244---1247年完成了数学巨著《数学九章》。其中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和一次高次方程(高达十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比西方分别早出五百余年和八百余年。不仅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他所谓论的“正负开方术”,被称为“秦九韶程序”。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接触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题原则。
8 地震仪,纪录地震的仪器。我国古代科学家东汉张衡于132年创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地动仪,用铜铸成,直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里面有都柱和八道,外面相应设置八条龙,分设置八个方位。每条龙嘴里含一个铜球,地上对准龙嘴蹲着八个蛤蟆,昂头张口。当某地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使都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并牵动龙头上杠杆,使龙嘴张开,铜球落入铜蛤蟆嘴里,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时刻和方位。张衡曾经用它准确地测出了138年发生在陇西的地震。
9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同时也是世界现存的第一部系统法医学专著。南宋宋慈著。1247年成书,颁行全国。在我国沿用六百年多年之久,成为后世各种法医著作的主要参考书。并被译成荷兰文,法文以及朝、日、英。俄等各种文本,享誉海外。
10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江镇。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秦昭襄王公元前265年左右,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众所建。以无堤引水为特征。修成后,成都平原大约三百万亩良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1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洨河上。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隋开皇大业年间(590---608)李春创建。赵州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桥单孔。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主孔净跨长达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两旁设4个小孔,既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头重达一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工艺之新,堪为石拱桥的典范。
12 翻车,即农田灌溉用的龙骨水车。三国时马钧发明。这种翻车,结构巧妙,可以连续提水灌溉土地,效率很高,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省力,连儿童都能够操作。这是古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曾几何时,现在农村还在使用。
13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是中国特产之一。中国是世界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文化发祥地。唐代陆羽758年左右著的《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系统、介绍最全面茶叶专著。是茶叶百科全书。陆羽被誉为“茶圣”。
14 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学专著是中国的《氾(fàn)胜之书)》。成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农书中最早的一本。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已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可惜都散失了。只有《氾胜之书》还残存。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氾水人(今山东曹县北部)。主要总结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xié)北朝北魏人。该书著于公元6世纪30---50年代。《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与储藏和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知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农学专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在国外备受赞誉,在日本尤受重视。
还远不止这些。
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年半集体调研,中华悠悠五千年,古代科技有85项在世界领先。光北宋苏颂(1020---1101)一人就有七项世界第一。他先后两次任科技官。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机械学家,药物学家。被誉为“天文药医双泰斗”。主要有研制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比欧洲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再就是撰写药物学著作《图经本草》,世界上第一部雕刻板药物图谱。李约瑟评说“在欧洲,把采录到的动植物知识加以如此精确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15世纪才出来。”可《图经本草》11世纪就已出来了。
至于中医、农历,产生早,并为我国独有,史料丰富,贯通我国古今,我们只好后面集中介绍了。
(二)中医农历独特
贯穿古今
中医,全称“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其名就有鲜明国家标记。几千年来,中医以完整系统医术一直独立世界医学之林。
中医,医疗保健的起源。诞生于原始社会。对疾病的最早认识,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二十多种疾病的名称。相传为夏禹、伯益所著的《山海经》(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为流传)记载有三十八种疾病。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战国末期编写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著作。早在商代就有了专职医生。医院一词在宋以前就已存在。古代的医疗机构,始建于南北朝,到唐代趋于完善。唐太医暑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流传下来著名中医学家有数十,现在只列举最著名几位:
1扁鹊,名秦越人,战国时期齐国人。因为曾经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当时被称为神医。
2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人尊为“医圣”。
3更有华佗,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中最为擅长外科。他首创开腹术,以自制“麻沸散”作麻醉剂,将病人全身麻醉,然后进行剖腹手术。与现代无菌手术效果相差无几。这种手术在世界领先,比西方早1600多年。
此外,华佗还创编出一套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神态与动作进行身体锻炼的“五禽戏”。
华佗不仅注意治疗,而且同时注意健身。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的先例。。
4隋唐孙思邈一边行医,一边采药,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写有共30卷《备急千金要方》等多种著作,共保存了数千种珍贵的药方,以及对药物的分析。被誉为“药王”、“麻风病之祖”
5唐初医学家孟莘(shēn)根的《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的重要文献。
6《本草纲目》是一部我国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由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17世纪末经朝鲜、日本、越南,传播到欧洲,先后有德、法、英、拉丁、俄多种文字的译本。
7明代陈思成著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梅毒的专著。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shēn 旧名砒pī)剂疗梅毒的记载。
中医学起步早,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即引进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相生相克。问诊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独特方法,多方面探求病症。治疗时坚持整体观和辩证法。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药,是中医所使用的独特药物。
《淮南子》(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编著)“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首创医药,被誉为“药皇”。《帝王世纪》还记有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自此中草药成为中药主要部分。所以中药又称中草药。
1973年,河北蒿城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三十余枚植物种子,有桃仁、郁李仁、杏仁,考古专家认为食用可能性小,而医用可能性大。
《周礼·天官》中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五药”可能是当时对于药物的初步归纳。《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书中载植物药五十余种。《山海经》中所载药物在一百二十种以上,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药,明确记载产地、效用和性能,是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为后世本草书提供了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药物学知识有了新的积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中,有《五十二病方》,记载二百四十多种药物,并记述药物炮制和饮服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根据药物性能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
659编修成《新修本草》,由唐政府颁行流通全国。这是颁定药典的创始,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行的药典。为唐代医学生必修课之一。并流传到日本。
以后历代修订补充。最后明朝李时珍经过27年,1578年集大成汇成巨著《本草纲目》。先后被翻译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是世界科技史上罕见的巨著。
中国人与草为伍,借草治病。。中药与西药是明显不同的。
特别夏商就出现了的针灸医术,不用药物,仅凭针灸治疗疾病。神奇,为世界独有!
关于论述针灸的专书,现存最早的是晋代黄甫谧(mì)编的《针灸甲乙经》。此书在唐代就已流传到朝鲜、日本。晋代名医葛洪的妻子鲍姑是一位女针灸家。带了许多名徒。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绘治三幅彩色针灸插图,是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唐代太医暑中设针灸科。这是医学史上专门培养针灸医师的开端。北宋惟一编撰的《铜人腧(shù》穴针灸图经》共刻穴671个,使针灸穴位有明确标志,以此作为教学和考试医生之用。这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反映了我国针灸学在11世纪已达到相当高度。到后来形成了独特完整体系。
此外,按摩,气功,都为我国独有的辅助治疗手段。
后来西医传入。中西互补,中医也有着不可磨灭功用。直到现在,在非洲医治疟疾,国内防治新冠肺炎还可看出。
农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甲骨文就有简单刻记。传说很多。不过有文字记载,是《夏小正》。原是《大戴礼》中的一篇,后来单行成书。最初名《小正》,“夏”字系后人所加。它按照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每个月星象、气象、某些植物的习性,以及应该进行的农事和政事等。这本书不是夏代的著作,当为殷周之际颁行之旧典,先于《尧典》无疑。这本书是现存最古科学文献之一。
《夏小正》记载夏初的历法,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历法。文字简奥。沿到今天,我们还把我国日历称之为“夏历”。
孟子曰:“不违农时,毂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民以食为天,要想“毂不可胜食”,就要“不违农时”。那么怎么才能不违农时呢?
于是古人很早就进行探索。上察天象,观北斗,望太阳,月亮,星辰;下察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借用日晷(guǐ)看太阳影子变化,水钟看水势变化,最终制定出农历。
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是一种兼顾月亮盈亏变化和四季寒暑往复的历法。
古人用斗转星移,日晷测影,长期观察研究。西汉《天文训》云“斗指子,则冬至。”观察太阳在黄河地面影子有规律变化。再长期细心观察各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便将地球绕太阳一周轨迹(黄道)360度,按24个经度坐标(黄经)划分24等分。每等分为15度,每等分为一个节气,制定出一套完整二十四节气。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收进《太初历》(太初,汉武帝年号)。于是二十四节气成为农历重要组成部分。《太初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具体如下:
春
一月 二月 三月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
四月 五月 六月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
七月 八月 九月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这二十四节气不是普通月日时辰流逝记录,而是农时警示。
西汉以来,村村落落,广泛流传着二十节气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小麦种迟,没有头;油菜种迟没有油。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处暑满地黄,家家动刀镰。早割是谷,迟割是芽。抢割抢节气,怠慢一场空。农忙站一站,闲时少顿饭。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又是我国科学史上一个独特成就,直到现在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现实意义。早被周围国家所采用。国际普遍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非物质文明名目了。
(三)中国古代科技何等辉煌,
想不到到清代却落后西方,
可惜到了15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科技突飞猛进,中国科技却开始落后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在张家湾与洋人对抗。清军的武器让洋人刮目相看:大部分人用弓箭,竹编盾牌。这样装备怎么能是枪炮对手。吓得慈禧带着光绪慌忙到处逃难。只能在地方大耍皇室威风。
清代(1616----1911)年间,欧美进入近代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涌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新奇丰硕。
如让·雅克·卢梭(Jean Jaepues Houseau 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爱弥儿》《新爱落伊丝》脍炙人口。
《爱弥儿》是部儿童专著。在这部著作里他主张根据自然原则对儿童进行教育。他认为孩子生下来是完美的,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一直保持儿童的这种完美的特质、。
在《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所订立社会契约产物。
他的思想积极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阶级革命(1640---1688)拉开了世界近代史序幕。接着随着纺纱机和蒸汽机发明开始工业革命。1785年,第一座近代化钢铁厂建成。1804年,英国出现了世界第一条铁路。一跃成为近代史第一强国。
在近代,欧洲涌现出了许多世界级科学家。
1 如众所周知的伽利略alileo Galilei 1564—1649)。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通过自由物体落体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速度和重量成比例”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他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英国医生。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提出了心血运行论,测定心脏每博输出量。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生理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 开普勒(J0hannes Kepler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提出行星远动三定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在天文学贡献还有恒星星表的编制和太阳折射的计算等。提出开普勒定律,即行星运功所遵循的定律。
4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法国数学家。他反对经院哲学,认为必须抛弃所有因袭的见解。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5 依撒克·牛顿(Isaac Nevvton 1642--1727)英国著名科学家。他在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又发展开普勒等人工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由于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人们常把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定律”。在数学方面,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流数法”,和莱布尼茨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在天文学,光学,都有许多重要发现。
6 贝努利家族,是瑞士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产生过十一个数学家。其中雅科布·贝努利(Jakob Bernoulli 1654--1705)是变分法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概率论的早期研究者。
7安德列·玛丽·安培(Andre Marie Ampère 1775--1836)法国物理学家。对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发现,如安培定律、安培定则和分子电流等。简称“安”代号A。电流强度单位,因安培而得名。还有绝对安,国际安,等。
8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德国“数学王子”。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有重大贡献。他的曲面论是近代微分几何的开端。
高斯,阿基米德,牛顿,欧勒并为世界四大数学家。
9詹姆士·克勒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奠基人。他建立了电磁场基本方程,彻底否定了以往错误。电磁单位因他得名。又是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
10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vvin 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震动当时学术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给宗教以沉重打击。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1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i 1833--1896)瑞典化学家,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权。根据他的遗嘱,将其遗产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后设经济学奖)奖金,每年在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向世界各领先者颁发。
还有许多,真是群星璀璨,科技空前。清代科技与之相比,相形见绌。
15世纪前,中国科技远远超过同时代欧洲。不仅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四大发明还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可15世纪中叶,欧洲科技开始突飞猛进。而清代科技却处于落后了。反过来,只能借鉴模仿西方。
清朝解剖第一人王清仁,突破传统封建观念,大胆实践,打开了解剖学的大门。但比西方解剖学,整整落后200年。
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由中国独立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倍受称赞。可这是他留学美国,从国外学来的。
在西方工业崛起时候,一个灯泡传到大清都使全国惊奇。然而仅仅发呆,并没有*去琢磨它为什么会发光,它是怎么造出来的。连模仿的*都没有,更别谈到创新。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了一个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原因有许多,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自守,而根本原因就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黑暗的中世纪”,15世纪中叶,在欧洲戛然而止。而中国还在延续。
皇帝的迫害、钳制、摧残。从明代开始,八股文,文字狱,说来,骇人听闻。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直到光绪末年才废止。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一定的规定。“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起讲”概说全体,是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其中“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个段落又有两股两相排比对偶的文字。每股少则四句,多则二十句。合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分“正格”(排比对偶为八股者)和“变格”(排比对偶不是八股,而是六股或十六股、十八股者)两类。每篇字数在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间。
八股文出题,都在《四书》、《五经》之中。故也叫“四书文”。八股文的内容,只许“代圣人立言”,不许考生自由发挥,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对经文的解释,也必须遵照官方规定的朱熹《四书集注》等书。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毫无价值可言。它是选拔封建官吏的手段。只能起到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一种冤狱。皇帝从文人文字中,摘取字句,肆意编造,罗列罪名,而施酷刑。以前也有。然而到了明清,特别清代冤滥酷烈,亘古未闻。从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一百余年,文字狱竞达百多起。详细情况,请见拙作《中国历代王朝盛世不盛》中“康乾盛世”。
仅清初庄廷鑨(lóng)《明史》案先后牵连千余人,被*者七十余人。即使死者也被掘坟磔(zhé,分裂肢体,古代的一种酷刑)尸。十分血腥,震慑全国。
文字狱,几乎将民间的创造力和思想压制回到原始时代。
龚自珍愤然咏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其意是说,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文人们犹如惊弓之鸟,著书立说全不敢涉及现实。为了明哲保身,他们只好拼命钻入故纸堆搞些无关宏旨的“学问”,以此混些衣食以苟且偷安。
这也许指的是乾嘉学派。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他们基于社会政治状况的客观压力和客观条件,转而埋在故纸堆中,专注于考据学、音韵学、训诂学。
清代压制、埋没人才,拒绝先进技术,自取灭亡之道。
戴梓(1649---1726)在当时可是天才火器制造专家。他曾发明制作了“将军炮”(“子母炮”),其威力不亚于后来清政府重金从国外引进的大炮。还有“连珠统”,又称连珠火统,可一次性连发28颗弹丸。后来军事家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但是康熙疑其不轨,将他流放到辽东,强制终结了他武器研制的生涯。在辽东,戴梓为生计,只能以卖画为生,贫困凄苦,郁郁而终。而他发明的连珠火统也因此没能传承下来。
皇帝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满朝儒学大臣到晚期甚至连火枪是什么都不知道。明朝已有了的热武器,到清朝也被全面禁止。
1792年,英国女王派特使到中国,展示礼单:蒸汽机,绵纺机,织布机,热气球,豪华四轮大马车,座钟,怀表,八门最先进的*炮,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君主号模型。君主号战舰可以安装110门火炮。等同于现在的航空母舰。而清朝最大战舰只能安装14门火炮。一套纯银制作太阳系运动仪。
乾隆见了,以“天朝”自居,不屑一顾。殊不知,这时,乾隆连英国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1844年,在中英《南京条约》后,美国也派特使頋盛来敲诈。在签完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夏条约》后,頋盛感到这个国家宽宏大量,应该有个回报。便赠送中方谈判代表几座炮模型,和一些陆海军战术及防御工事的书籍,婉转提醒他,这些知识将来对于中国会有价值的。但他根本没料到这个落后挨打的国度大臣,竟然拒绝接受。说,中国和平确保无虞。如果真的有需要,我们一定清贵国相助。
纵观英国工业革命,那些发明的先行者,如纺织机,纺纱机,自动织布机,蒸汽机的发明者都是工厂的工人。按现在眼光看,不过技工水平。却有着这么大能量。而在清代,26000个进士,全是高材生,却没有一个发明创造。即使数以百计的状元,也没有一个涉及科学范畴。
这种现象。也许与中外的教育有关。
清代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而欧洲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所以教育内容就不同。清朝照搬明朝,秉承传统,崇古尊经,仍以儒学为主导。讲究经史义理,科举入仕,却忽视自然科学和发展,穷经皓首。其最终目的是巩固现有的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是要不断发展经济。因而教育世俗化,职业化。注重实验探索。因而涌现出各种人才,思想开放。而清代小农经济,趋向保守。死守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应该影响科技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这种力量,到晚清,只有不断挨打,不断接受不平等条约,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