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是前455年人,比商鞅大65岁,吴起是前440人,比商鞅大50岁。
两个人的变法为商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案例,命运又让他与嬴渠梁这个男人生在同一时代,伟大的头脑总是不谋而合,两个年轻人由此在古老的秦国两手掀起华夏世界的第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全方面的深度变革。
商鞅本是卫国人,公室子弟出身,奈何卫国池水太小,养不了这条巨龙。于是,商鞅如同时代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奔向当时国力最强的魏国,得到魏国国相公叔痤赏识,获得中庶子的官职,作为国相的侍从之臣,这在魏国并不是一个很显赫的位置。
历史没有留下商鞅在相府里从政的痕迹,也没有记载其在魏国政坛的发声,但《史记》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老公叔临终之前,向前来探病的魏武侯托付人事安排,推荐商鞅继任国相,可能是老公叔从未给过商鞅绽放光芒的机会,又或许商鞅过于低调,以至于魏武侯压根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号人物。
魏武侯以为老公叔神智错乱,吃惊的瞪大眼睛,见此情状,老公叔爬起来,谆谆嘱托,“大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掉他,千万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人之将死,糊涂不轻,强忍笑容答应,随后便打道回宫。
魏惠王走后,老公叔惜才之心发作,喊来商鞅,将事情原原本本相告,叫他赶快出逃别国,寻求政治避难,没想到,商鞅只是微微一笑,表示魏惠王既然不采纳公叔痤推荐之言,自然也不会采纳*其之言,于是继续悠闲的继续住在魏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对人性的洞见之深,实在叫人毛骨悚然。
公元前361年,商鞅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秦国国君嬴渠梁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
当时,秦国面临严重的外交困境,在东方列强眼里,秦国是上不了台面的蛮夷,并不具备在中原舞台上竞赛的资格,“鄙秦”已经成为中原诸侯的罕见共识,“裂土分秦”更是秦孝公必须面对的现实危机。
面对如此形势,秦孝公变法图强之心日盛,于是,这才有了这道“五百年之雄文”横空出世。
最吸引东方士子的,莫过于求贤令末了那句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与东方六国许以高官厚禄的策略不同,秦孝公可是下了血本,竟然拿出公室“股份”酬谢强秦功臣,这份气概,足以让东方士子们热血沸腾,心往神驰。
不久,29岁的商鞅毅然踏上西行之路。
秦孝公比商鞅还小9岁,但是,长年军旅生活早早催熟了他的心理年龄,事实证明,这是国史上一位极其罕见的天才领袖。
进入秦国后,商鞅一共参加过三轮面试,前两次讲的是“帝道”和“王道”,结果惨遭淘汰,最后一次,商鞅拿出研究已久的屠龙之术——“霸道”。
这一刻,秦孝公怦然心动。
所谓霸道,起源于春秋时期,即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称霸天下。
最早的“霸道”设计师齐国国相管仲给出一套具体操作方案,“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他规划的线路图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路线的起点是国家从社会汲取海量的粮食,通过“国富”、“强军”这条康庄大道,通向依靠战争兼并更广袤土地的霸权巅峰。
这一切,落脚点都在一个“农”上,换言之,国家必须控制将尽可能多的人口投入到农业领域,得到更多税收资源,此举虽然利国,但并不会得到掌握土地资源的主流势力支持。
现实却是,商鞅变法后,法令推行虽然有些磕磕盼盼,但整体称得上顺利,并未遭到贵族们的“武力抗议”。
与晋、魏、齐等东方大国不同,秦国变法具有两大先天优势。
01
坚强的公族力量
其一,秦国具有一个强大的公族核心。
在秦国,公族的力量从来没有受到任何挑战,作为公族的总代表,秦公的权威也从未有人表示质疑。
早在春秋时期,华夏诸国便已形成以家族为基本细胞的组织结构。那时,各国普遍存在四种势力:王(公)族、异性贵族、外国宗族和庶民家族。
其中,庶民家族位于社会底层,不参与上层建筑的权力争夺。在东方各国,公族与异性贵族、公族与外国宗族之间矛盾重重,异性贵族势力壮大,就会宰割公族,分割版图,三家分晋便是个经典案例;外国宗族尾大不掉,也会觊觎王座,苦心经营以求鸠占鹊巢,上演一幕田氏代齐的好戏,在此形势下,各国国君攘外必先安内,从而更加相信自家人,习惯从狭小的王族圈里寻找政治支持和联盟伙伴。由此形成的权力猜疑链绊住了大国改革的步伐,李悝变法三代而终,吴起变法中途夭折,皆缘于此。
秦国完全不同,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秦公族从未与异性贵族结盟,这就保证“三家分晋”的地缘政治灾难不会在秦国身上重演;同样,外来寻求政治避难的宗族处于劣势,不仅无法构成威胁,还得看秦公族的眼色生存,毫不具备复制“田氏代齐”传奇的现实基础。
在金字塔的下端,庶民家族普遍贫弱,没有实力对抗占尽优势的秦公族集体力量。概言之,秦国公族作为“第一家族”,其力量对全国中任何一个家族力量都强大许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作为秦公族的总代表,尽管历史上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尘封往事,但总体看来,历代秦公都对权力具有敏锐的触觉,在秦国政坛堪称“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举手投足之间,拥有决定国家走向的磅礴力量。
对于权力不太敏感的大众,研究目光通常都聚焦在操盘手商鞅身上,往往忽视站在他背后的那个男人,可是,对于参与过实际政治的人来说,却不难理解,正是秦孝公二十年如一日的在幕后遮蔽所有风雨,商鞅才能完全放开手脚大展宏图。
失去这位极具宏大眼光和政治定力政治家的全力支持,商鞅变法注定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也会步李悝、吴起后尘,消失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事实上,从后世来看,中央集权从来都是“一把手工程”,始皇帝、汉武帝集权成功自有定数,王安石、张居正改革失败也非偶然。
02
虹吸顶级人才
其二,秦国具有从外国虹吸顶级人才的优良传统。
从秦穆公时代开始,外国“客卿”一直在秦国混的风生水起,不少人都坐到相邦的高位,到了秦孝公时代,不仅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释放强烈善意,吸引关东各国优秀人才建设秦国,更在商鞅变法之后,将引用外国“客卿”作为一项选人用人制度长期执行,这样一来,秦国就能虹吸东方各国的顶级人才为己所用。
客卿们单枪匹马进入秦国,纯粹为了个人的政治抱负,缺乏家族羁绊,改革起来毫无心理包袱。
对此,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番极为精彩的论述:“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然而,这两个先天条件只能说明秦国具有彻底改革的潜在优势,并不意味着秦国能够顺利崛起。毕竟,身处战争无时不在的激荡乱世,谁也不敢忽视其他大国的外交倾向。
幸运的是,秦孝公上台之际,秦国东边最强大的邻居晋国早已不复存在,三家分晋过去半个世纪。
昔日强邻超级大国晋国解体后,分裂开来的赵、魏、韩三国彼此较劲,外交上并不亲近,甚至,率先强大起来的魏国成为赵、韩两国的生死大敌,正是在三小强勾心斗角的大国废墟上,秦国瞥见东出争霸的曙光,果断抓住二十年变法图强的“时间窗口”。
等到中原诸侯回过劲来,蛮夷之秦崛起的锋芒再难阻挡。此后,秦国领跑列强百余年,吞二周而亡诸侯,直到君临天下。
原创:文岳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