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神话传说也是内容各异,庞杂多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说这个神、那个妖,这个精,那个怪,它们广泛存在于诸多文学作品和神话故事中,增添了我们东方传统文化许多的“神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精是“精”,而黄风怪是“怪”呢?
这所谓的神仙妖魔、精灵鬼怪究竟都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说一说,用最直白的方式,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做个传统文化上的“小小科普”:
重要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讨论,最多算大众生活小妙招吧,此句放在最前面“避杠”。
1、神《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神”这个字的古字形是由表示祭台的“示”与表示雷电的“申”构成,通俗点说就是“沟通天地的祭司”。演变到如今,你可以理解为神就是“高高在上的为生灵服务的强大存在”,看过《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书的都应该明白,所谓“神”其实就相当于是天上各司其职的公务人员,他们共同管理着这个三界,维持着平衡。
火神主火、风神主风,财神管财,瘟神主疾祸,他们是人类最主要的祭祀对象,也是心中信仰的具象化。
最典型常见的神,举几个例子,比如财神、门神、二郎神,等等。
财神像
2、仙《说文解字》:“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前文中提到了神,那么在神话传说中,神是由什么变成的呢,这就要提到第二种存在“仙”了。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传说中的“仙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天、地、神、人、鬼,这个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就不多说了。
小说《封神演义》与《西游记》对于仙,有着很系统的解释,世间万物生灵,能通五窍,皆备仙资。也就是说,万物生灵只要通了五窍(当然,开窍越多越好,五是基础),且有一颗成仙得道的心,慢慢修炼就都可以得道成仙。
成仙后,接受天庭的招募,拿到编制干活领工资,就成了所谓的“神”;而选择继续笑傲山野间的,便称作“散仙”。
最有名的散仙便是《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陆压真人还有《东游记》中过东海的八仙。
东游八仙像
3、妖《三苍》:妖,妍也。
上文中说了,世间万物生灵皆可成仙,可是,成仙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得道”。
“证道”的过程就是摆脱世俗*的过程,那么要是摆脱不了呢?那就要踏上了另外的一条修行道路,这里面就包括“妖”。妖与仙是相对的,可是,仙的对立面却不仅仅是妖,因为妖也有门槛!
成为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美。
有一句俗话叫做——事出反常必为妖。这里面的“妖”是与平常的“常”相对的,意思是不“寻常”,可是不寻常可不全是“妖”啊。比如一个长相一般的人,我们可以叫他是一个“常人”,那么长相不一般的人呢?上限与下限就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长相不寻常但是很美,这种的我们可以称为长得“妖”;另外一种也是长得不寻常,但是很丑,那就不能说“妖”了,只能说丑,也有个词叫“丑八怪”。
所以说,不男不女的虽然我们一般都称之为“人妖”,可是不美的不能算“人妖”。(日常滑稽)
最有名的妖,当然是狐妖,也叫狐狸精,这个我们后面接着说。还有桃妖、柳妖、猫妖等等,反正一般都是女妖,毕竟传说中的故事角色美女比美男要多很多嘛。
女妖形象
4、魔《大智度论》卷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魔”这个名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梵文,南北朝时期从南亚流入我国后,将它定义为与光明相对的一切恶的代表。
因为魔是从沙门那边来的,因此最初不在我们的传说中出现,后来我们一般用它来形容一种痴迷或者盲目地坚持带来的恶果。那些执迷不悟、苦心所求、痴情不改、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存在,最终成“魔”。
魔这个概念后来被本土道家吸纳,比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五有云:“其魔有十......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不疯魔,不成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影视作品中魔的形象
5、精《论衡·论死》:“人死精亡而形存。”
精、气、神,是传说中构成我们灵体的三种存在,是除肉身外的构成我们生命的主体。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精”也是一种特别存在,与仙相对,与妖并存,甚至经常与妖代指的就是一种东西。我们以“狐狸精”为例来解释。
狐狸精一般是美的,所以也被称为“狐妖”,可是在很多神话传说中,她们除了美,还具备另外一种特质,那便是“聪明伶俐”,换句话说的再明白些,就是“精明”。
精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浓缩,所以才有“精华”这个词。某些存在在修炼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杂质剔除,去粕留华,最终修成的存在就是“精”。人中的极品叫“人精”,调味品中的极品叫“味精”,妖中的极品叫“妖精”,以此类推。
这就很好理解了吧!
影视作品中的妖精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地精形象
6、灵《长爪梵志请问经》:“万物皆有灵,不可妄欺生”。
在“泛神论”学派中,一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思想和生命,而它们的统称就是“灵”,因此,泛神论又被称为“万物有灵论”。
灵是一种广泛的存在,“灵中之精”便是我们人类。这在你理解了上文的“精”后,再看这句话是不是就特别好理解了。《尚书·泰誓上》有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活着的灵,被称为“生灵”,“死过一次”的便是“死灵”。这里我特意强调了“死过一次”,而不是“彻底死了”,这就是“鬼”与“死尸”的区别。
影视作品中树灵的形象
7、鬼《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生灵”如果死了但还存在着便成了“死灵”,而作为“生灵之精”的人类,死后的存在便被称作“鬼”。
所以,鬼一定是人死后化成的,猪狗牛羊死去不会变成“鬼”,它们即使在机缘巧合下没有“尘归尘土归土”,也只会变成“死灵”。
人属阳,鬼属阴,阴阳两隔,按理说是不该有交集的,但出于人们对于死去故人的思念,在许多的传说故事中,人鬼相见甚至相交、相恋的情节便频频上演了,这是人们对于故人的情感维系所致,也是人们摆脱“死后化无”恐惧的一种美好向往之情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
电影《倩女幽魂》中的女鬼聂小倩
电影《画皮2》中的女鬼小唯
8、怪《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
在魔没有出现之前,一切不美的,不聪明的,不正统的存在,都被称之为“怪”。后来,将那些痴迷的,盲目坚持的,邪恶非凡的“魔”属性明显的存在剔除,剩下的便是“怪”。
其实这是泛指,细说起来,怪也没有那么包容,它们还是有很清晰的分类的。但想要理解它,首先你要理解前文中其他七种存在,才好理解这最后“收尾包堆儿”的“怪”之分类。
除以上七种存在外的一切不寻常者皆可称“怪”,比如:人中之怪,曰怪人;物种之怪,曰怪物;事中之怪,曰怪事;兽中之怪,曰怪兽;怪异的嗜好,曰怪癖,等等。
怪兽也是一种怪,比如哥斯拉
除此之外,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再留个小作业,放出些超纲的名词来由您来提升理解,问:妖怪、鬼怪、魔怪、精怪、神怪,又都是什么呢?欢迎热烈讨论。
分享故事,娱乐生活,民俗传说,一听一乐,切莫较真。
期待点赞、收藏、分享、支持,感谢阅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