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轶事系列·序章
萌萌哒的天师画像
说起捉鬼法师,大家都认可的品牌,是“茅山弟子”,甚至,茅山弟子已经是捉鬼法师的代表了。
实际上来说,在我们华夏国的历史中,龙虎山天师,才是真正的捉鬼除妖专家。但是在如今的口碑里,龙虎山天师的名号,反不及茅山弟子响亮。天师出门捉鬼,人家都不相信。茅山弟子一亮招牌,就吃得满嘴流油。
这很尴尬。
茅山弟子名扬天下,得益于香港电影的繁荣,和英叔的系列僵尸电影。
但是“博烂群书”的写手念响,却在正史野史和故纸堆里,找到了很多龙虎山天师的传闻,很多降妖捉鬼的有趣故事。在明清笔记小说里面,比如《聊斋》《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广阳杂记》《小豆棚》《池北偶谈》等,有很多关于天师的记载,却很少有茅山弟子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一个系列,结合正史,夹杂野史,说一说龙虎山天师的历史和故事,说说那些淹没在故纸堆里的降妖除魔传说。
天师轶事系列·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
简单地说,这人活在1900多年前的汉代,是龙虎山第一代天师。
能够开宗立派,成为第一代天师,并且将龙虎山一脉,延续几千年,张道陵自然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
二十五岁的时候,张道陵是江州县令,可谓少年得志,让现代人羡慕不已。
现在的二十五岁年轻人,大多刚刚从学校毕业,到处找工作求温饱,谁敢奢望做县令啊?要是混到县府里面做看门保安,都可以跟人吹牛,说自己见过县长大人……
比如说念响,一把年纪了,到现在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QQ群群主。
张道陵是要做神仙的人,人家的理想就是远大。二十五岁做了县令,他还不乐意,直接辞职,挂印走人,还给皇帝留了一封信:“我欲成仙,快乐无边。皇帝老儿,再见再见!”
当时是汉章帝在位,这个皇帝也觉得小张不识抬举,心里想,组织上正培养你提拔你呢,你还矫情了?好好好,滚吧,去修仙吧!
一眨眼过去了几十年,老皇帝挂了,小皇帝汉和帝继位。
这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当年辞官的张道陵,得道成仙了,据说有白虎献丹,还会分身术!
汉和帝一听,非常羡慕,下旨,封张道陵为太傅,加冀县侯!
太傅是三公之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宰相平级。龙虎山天师府有副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宰相,大约就是从张道陵的太傅职位上来的?
那么冀县侯的爵位,有多大?
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制度,当时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万户以上,或不满万户,为“县”。
封侯的时候,看功劳的大小,初等的封“亭侯”,高一级的再封“乡侯”,再高一级的封“县侯,最厉害的封“郡侯”。
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牛掰不?他老人家的爵位,只是亭侯——汉寿亭侯。
张飞牛不牛?——西亭侯;
马超牛不牛?——都亭侯。
再看诸葛亮的爵位,也就是乡侯——武乡侯!
而汉和帝给张道陵的爵位,是县侯,比后来的诸葛亮大一级,比张飞关羽等人,更是大了两级!
所以,汉和帝对张道陵已经非常抬举了,下了血本。
可是,张道陵还是不愿意做官,给皇帝回了一封信:“我欲成仙,快乐无比,非常抱歉,不去做官。”
皇帝一看,勃然大怒,你是神仙怎么了,就不给我面子?来人,多派兵马,把张道陵给我请来!
天师轶事·龙虎大丹是怎么练成的
接着上回继续说。
汉和帝要派兵去抓张道陵,可是张道陵已经知道了。别问是怎么知道的,人家是神仙,会算。
当时的张道陵,住在北邙山,离当时的皇城洛阳很近,跟徒弟王长一合计:“皇帝老儿要抓我去做官,徒弟,咱撒丫子跑吧!”
一跑,师徒俩就跑到了龙虎山。
张道陵一看,这地方好啊,鸟不拉屎的地方,没人打扰,适合修仙,适合炼丹!
于是,张道陵就带着徒弟,在龙虎山住了下来。那时候的龙虎山,叫做云锦山。
当然了,修仙也好,炼丹也好,都得讲究个机缘。
张道陵有机缘,在龙虎山找到了一个山洞,山洞里有一本书,类似于葵花宝典一样的秘籍,叫做《黄帝九鼎太清丹经》!
这个书牛掰,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有鼎,有丹,还有经……还有黄帝和太清!
于是,张道陵便安心地修仙炼丹,一年两年过去了,三年四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丹房里轰地一声巨响,红光耀眼,火光冲天!
“丹成了,丹成了!”张道陵正在山头上打坐,大喜过望。
他徒弟王长有些担忧,说道:“师父,是不是丹炉里面的药物,产生化学反应……爆炸了?我看山里的老虎和蟒蛇,都被炸出来了,呆头呆脑的,都吓傻了似的……”
啪啪!
张道陵大怒,抡起巴掌,抽了徒弟三个耳刮子!
——按理说,打了三巴掌,不是啪啪啪吗,为什么写成啪啪呢?因为啪啪啪被你们亵渎了玩坏了,我就不写啪啪啪,只写啪啪。
“师父,你干嘛打我?”王长很委屈。
啪啪,张道陵又给了徒弟三个耳刮子,说道:“什么爆炸?什么老虎蟒蛇被炸出来了?你小子会说话不?那叫……丹成而龙虎现!祥瑞,懂不懂?”
“丹成而龙虎现,师父我记住了。”王长连连点头,对师父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师父意境高啊,语言组织能力强大。
“好,以后这山,就叫龙虎山了。”张道陵满意地一点头,带着徒弟去炼丹的山洞,在爆炸后的一片狼藉里,寻寻觅觅。
老天开眼,半天之后,张道陵真的找到了两个黑乎乎的丹药,有龙眼大小,命名:龙虎大丹。
龙虎大丹厉害吗?当然厉害了,有诗为证:龙虎山中炼大丹,六天魔魅骨毛寒!
——炼丹的过程里,弄不好就爆炸,六天魔魅能不心寒吗?你家隔壁有个火药库,火药库里有几个工人天天捣鼓研究,你心寒不心寒?
徒弟王长看着那两颗龙虎大丹,流着口水问道:“师父,丹药已经炼成了,我们下一步怎么办?”
“继续炼丹啊,这两个不够吃。”张道陵说道。
“可是我们没钱炼丹了,山下买木炭的老王,这几天都在催账,我们仅仅是木炭钱,就欠了人家几十两银子。还有卖硫磺的,卖丹砂的,卖铅丸的,卖瓦罐的,卖炉子的,卖锅的,都在山下堵着路,找我们结账。”王长说道。
“卧槽,山下那些人都是来要账的?惭愧,我还以为是来拜师的!”张道陵也头大,皱眉道:“欠债太多,一时还不起啊,徒弟,要不,咱们再跑?”
“又跑?跑去哪里?”王长问道。
张道陵想了想,说道:“去四川吧,我在重庆江州做过县令,知道那地方天府之国,天下粮仓,民风淳朴,人民富足,我们去那里炼丹传道,还可以赚点钱回来还债!”
王长对师父五体投地,心头狂赞。师父就是师父,什么叫‘民风淳朴,人民富足’?不就是说四川那地方人傻钱多吗?那还等什么,速来啊!
于是师徒俩连夜收拾,翻山越岭,走小路直奔四川。
可怜的卖炭翁老王,伐木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车一车木炭卖给张道陵了,银子还没收上来!
汉顺帝永和年间,公元125—144年,张道陵带着徒弟王长,来到四川的鹤鸣山。
这时候的张道陵,大约一百岁左右。
做神仙也不容易啊,一百岁了还到处奔波。像我们这样胸无大志的人,百岁以后,谁还愿意东奔西跑的?我到了那时候,哪都不去,我就挂在墙上笑看红尘!
一百岁的张道陵,来到鹤鸣山上,立刻展开工作,一边炼丹,一边走乡串户,做了赤脚医生,给附近的乡民看病。
张道陵炼丹的手艺,那时候还不精,但是看病的手艺不错,药到病除。甚至不用药,画个符念个咒什么的,就让病人活过来了。
于是,四乡八里,上山拜师的、看病的,络绎不绝!
张道陵想起在龙虎山欠下的外债,想起以后炼丹的开支,便说道:“收徒弟可以,每人五斗米的学费,童叟无欺,概不赊欠!”
斗,是个量器,我家里以前就有。我家里的一斗米,是二十斤。
但是汉代的一斗米,没有二十斤。《汉书·律历志》记载:“量者龠(读如月)、合(读如隔)、升、斗、斛也……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代文物实测:1斗等于两千毫升。
两千毫升,四斤白酒的容积,如果装满米的话,大约三五斤吧。
所以,那时候的五斗米,总重大约二十斤左右。
二十斤米就可以拜神仙为师,唉,我等生不逢时啊!现在去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参观,二十斤米,只够换一张门票。
言归正传,因为五斗米的学费,所以天师道,又被称为五斗米教。
虽然五斗米不多,但是拜师的人多。几年下来,张道陵在四川收了几万徒弟,比现在的四川大学扩招还厉害。
有了这么多的徒弟,张道陵自然也就发财了。
有了钱,炼丹工作也就顺利了,丹房里整天红红火火的。
于是在某一天,张道陵又炼出了一锅丹药。
可是这时候,他徒弟王长却捂着肚子、满脸痛苦地跑来,说道:“师父我生病了,快给我看病……”
“你怎么生病的?”张道陵皱眉。
“就是以前……你在龙虎山炼出来的两颗龙虎大丹,被我偷吃了,这几天就拉肚子……”王长说道。
啪啪,张道陵又给了徒弟三个耳光,骂道:“那玩意都过期食品了,你还吃?都不看保质期啊!”
其实,张道陵不好意思说,以前炼出来的龙虎大丹,是假的。
这时候的张道陵已经有了天眼通,可以看见过去未来。他顺着时间轴,往后看了一下,在一千七百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人把他在龙虎山炼出来的龙虎大丹,叫做手榴弹。
王长吃了这玩意,能不拉肚子吗?没拉死你,算你家祖坟冒青烟了!
“师父,那我吃了过期食品,还有得救吗?”王长可怜兮兮地问道。
张道陵哈哈大笑,拿出刚刚出炉的、带着热气的、真正的龙虎大丹:“幸好为师未卜先知,知道你有此一劫,所以又炼了一炉新鲜的龙虎大丹。来,跟着师父一起嗑药成仙去吧!”
王长大喜过望,接过一颗龙虎大丹捧在手里,泪眼朦胧,爹亲娘亲没有师父亲啊!
张道陵和徒弟各自捏着一颗龙虎大丹,站在鹤鸣山的山巅之上,回望红尘,感慨万千——吃了这颗药,我们就作别红尘了,拜拜了,卑微的凡人们!
然而就在此刻,天上一朵云彩飘来。云彩上面站着一个老头,挥手大叫:“不许嗑药,把丹药给我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