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陶勇极度怀念粟裕的指挥:粟总指挥我时,吃的可真棒

长津湖战役,陶勇极度怀念粟裕的指挥:粟总指挥我时,吃的可真棒

首页角色扮演通途霸业更新时间:2024-07-30

在长津湖战役中,宋时轮所率领的第九兵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志愿军战士不仅要面对零下40度的极寒以及美军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的火力,还必须与如附骨之蛆一般的饥饿作斗争。

在极度的寒冷之下,第九兵团在饮食上几乎毫无保障,许多战士都只能怀揣几个冻得梆硬的土豆来充饥。到了前线,甚至连土豆都供应不上。在极度的饥饿之下,战士们被迫吃树皮、挖草根,甚至在马粪里捡粮食。按照宋时轮的说法,那就是比当年长征还要苦。

作为第九兵团的副司令,陶勇不禁怀念起了他的老上级——粟裕,他对警卫们说:

“粟总指挥我时,那可吃的真棒啊!”

都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食物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还要排在武器弹药之前。历史上,因饥饿而崩溃的军队可谓数不胜数。因此一个好的将领,首先就要解决好部队的吃饭问题。

粟裕不仅仅是个“能打仗、能打胜仗”的“韩信”,同时还是个善于发展根据地经济、擅长搞后勤的萧何。在歼灭敌人方面,粟裕是一把好手;而在足食足军方面,粟裕也表现不凡。

皖南事变中,蒋介石一举端掉了新四军的军部,新四军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皖南事变前,新四军不过2.5万人;皖南事变后,就仅剩陈毅、粟裕所率领的1万多人了。

叶挺被蒋介石扣押后,*将陈毅提拔为新四军代军长,而粟裕也得到了“升职”,接过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担子,做了新四军一师的师长,手下坐拥叶飞、王必成、陶勇所带领的三个纵队(旅)。

不久后,一师又兼苏中军区,粟裕兼任苏中军区政委、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也成了一方之诸侯。

由于抗战局势紧张,我军的根据地被日伪顽分割成片,因此*给了各根据地首长以极大的自专之权。于是粟裕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不仅需要与日伪顽做军事斗争,同时还要发展、扩大根据地,让其成为抗战救国的基地。

一开始,我军在苏中的军队并不多。然而即便如此,*仍对苏中抱有极大的期望。自红军时期以来,我军所建立的根据地一般都在那些老少边穷的地区。那些根据地就如一只干瘪的柠檬,即使再使劲,也难以榨出哪怕是一滴水。

而苏中则不同,该区域指得是盐城的斗龙港至淮安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黄河以西共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八百万左右。此地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商贸发达之地,其生活水平要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准。其所盛产的粮食、棉花、海盐,都是我军急需之物。

蒋介石所依赖江浙财团,一直将此地作为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抗战时期,该地又是伪国民政府、日寇占领军所凭恃的重要供应基地。

只要能控制这里,就能大大削弱日伪顽的实力,大大加强我人民军队的力量。因此*将苏中地区,比作我军的“关中”。

事实上,*曾多次提到“关中”一词。关中原本指关中平原,该区域金城千里、土地肥饶,不仅是险要的军事重地,更是重要的粮食基地。谁占据了关中,谁就在争夺天下的棋局中占据先手。秦、汉皆以关中成就霸业,北周、隋、唐皆以关中为中心,建立强大的军事帝国。

在*看来,在抗战时期,苏中就是我军的“关中”(解放战争时期,*认为工业、农业发达的东北是我军的关中)。1941年,*致电刘少奇,强调:

“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和“向西向南发展的策源地”,它“在总任务上的作用是是出干部、派军队向西边南边去的地方,好像汉高祖的关中。”

苏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日、伪、顽又如何能不知。对于日本来说,苏中地扼南京、上海之咽喉,控制长江下游的航道,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口。

对蒋介石来说,若共产党占据了苏中,就可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他所绝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蒋军战斗力实在太差,在日军的反复扫荡之下,国军的敌后游击队根本站不住脚,纷纷“曲线救国”,做了伪军。国民党军,成为苏中争夺战中率先出局的一个。粟裕所要面对的,就是狡猾又强悍的日军。

从地形上看,苏中与“关中”毫不沾边。就日军而言,他们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却从未沾到陕西的边。而苏中则不同,该地水网纵横、地势平坦,是中国最先失陷的地区之一。相比于山地,苏中很难防守。日军利用汽艇等优势装备,在河道之中纵横驰骋,突然袭击抗日武装、*扰根据地。国军敌后游击队之所以难以支持,就是因为他们破解不了日军的这种封锁性打法。

欲稳住苏中,就必须先击破日军的汽艇战。然而粟裕和他的部下们突发奇想,弄出了几个破天荒的绝招。

一、在河道上构筑明坝、暗坝、交通坝、阻塞坝,使得我军的平地木船通行无阻,而日军的钢制汽艇吃水深,在水里寸步难行。

二、改大桥为小桥,改固定桥为活动桥,改大路为小路,改弯路为直路,使新四军能来去自如,日军却寸步难行。

三、大凿小运河,改变苏中的水文地貌,使蛛网一般的河流连接起来,沟通新四军内部的水陆联系。

苏中原本没有天险,粟裕和他的部下却制造了人为天险。日军视为通途的苏中水网,瞬间变成了沧海桑田。由此他们扫荡扫不动了,清乡“清”不动了。而新四军则利用水网,到处袭击日军,打了许多胜仗。

到了抗战后期,也就是1944年3月,新四军主动打了出去,先发动了车桥、南坎战役,打破了苏中敌我平衡。由此日军再也不敢随意出动,只能龟缩在大城市内寸步难行。因为他们知道,一出城就是新四军的汪洋大海。

就这样,粟裕控制了苏中80%以上土地,压制了日军,排除了顽军,初步营建了我军的“关中”。

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粟裕也不忘发展根据地的经济。粟裕明白“关中”不仅仅是军事重地,更是兵源、财赋之地。我军不仅要在军事上牢牢控制苏中,同时还要在此积蓄物力、财力和人力。

在敌人反复“扫荡”“清剿”和严密封锁之下,粟裕依然响应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创办了被服厂、印刷厂、卷烟厂等生产企业,建立了税收、贸易等财政经济制度,并且在华中根据地率先印发了印有*头像的货币,保证了苏中根据地的需要。每天苏中根据地都可以获得百万担公粮、两千万元的税收。特别是苏中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牌”香烟,成了整个江浙地区的硬通货,为新四军贡献了巨大的财富。

经济发展了,军队的后勤就变得极度充足。新四军一师的老战士曾回忆:

“冬天每人有一套新棉衣,夏天每人发两套细布军装。除此之外,还能生产火柴、蜡烛、肥皂等日用品,这在当时可都是紧俏至极的东西。”

苏中新四军的“富裕”也给兄弟部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战争初期,苏中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会师。山东八路惊讶地发现,苏中部队都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有人还穿着绸子衬衣,留着时髦的分头,好似一群少爷。新四军当时的富裕,是可见一斑的。

除了给养上的提升,装备的提升也是大大的。有了资金,粟裕就可以发展“高科技”武器了。在粟裕的关照下,苏中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拥有50多名干部、200多名工人,能够制造迫击炮、月产1万发炮弹。

在一次攻打敌军据点的战斗中,我军缴获了一口日制88式掷弹筒。粟裕拿着掷弹筒反复把玩,连声夸赞:“这家伙造得好啊!”谁知没过多长时间,苏中兵工厂就成功仿制了这一掷弹筒,甚至比原装还要好用。

到了后来,新四军一师的装备好到了什么程度呢?1944年,粟裕受命南下,准备创建苏浙军区。苏中军工厂突击制造了73毫米和52毫米两种口径的迫击炮350余门,炮弹1万余发。在第一批南下部队中,每个团都有一个炮兵连,每连一个炮兵班,73迫击炮配发到连,52迫击炮配发到排。

在反对顽军的天目山战役中,国民党军惊奇地发现,新四军的装备竟远比自己好,300多门迫击炮,打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溃不成军。*事后不禁感叹:“粟裕未来能统领四、五十万军队”。

评价一个将领是否擅长大兵团作战,是否善于用炮是重要的指标。早在抗战时期,粟裕就能熟练指挥拥有数百门火炮的炮群,无怪乎后来在华野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

不仅如此,粟裕还命令陶勇组建了海上部队。新四军一开始使用木船,后来有了钱,直接通过贸易,购买了大量汽艇。从此横行江面以及海上的不再是日军,而成了我们的“四老板”。

苏中富裕了,粟裕可没有忘记共同富裕,他命令苏中根据地向老大哥八路军运送了大量经费以及物资。据参与接收款项的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局长千兴让和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派遣科科长林一回忆,仅1943年夏到1944年秋的一年里,新四军汇到太行山区的经费和物资就十分惊人,此款足足能够购买160万袋面粉。

作为一个师范生,粟裕知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关中出将,关东出相”,古代关中也是个人才基地。

与古关中不同,粟裕的苏中自古教育发达,子弟们文化素养高,是个出秀才的地方。因此粟裕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吸收青年学生入伍,然后分配到一线部队担任干部。

那么粟裕依靠什么吸引进步青年呢?首先,自然是革命的理想;其次,就是依靠良好的待遇。

新四军老战士赵政回忆,1941年,他和九个上海女青年辗转来到苏中。由于九个女青年有高中文凭,因此一进部队就有20元的津贴,而一般老战士也只有8元津贴。

她们很想不通:“我们是来打鬼子的,又是新同志,为什么津贴反而比老战士多?不行,我们必须降一点。”

然而他们的上司却说:“高中生就应该拿20元”。结果她们认为上司低估了自己的觉悟,开始垂头丧气起来……

有了如此优厚的待遇,自然不愁知识青年不来。1941年10月,知识分子在新四军一师营以下的干部占了60%,在连指导员中占了百分之七十。如果是清华、北大、中央大学乃至于“海归”学生来了,直接去师部工作,比如周林、杨恺、陈其五、谢云晖、张崇文、韩念龙等高材生,都在一师担任过职务。

要知道在当时,我军普遍还是个“大老粗”部队,高小文凭就算是大知识分子了。大多都是扁担倒了不知是个“一”字。而新四军一师,大体已经实现了“革命化”“专业化”以及“知识化”。

不仅如此,粟裕还利用人才大办教育,以人才培养人才。到了1943年,苏中全区拥有54所中学,1584所小学,拥有中学教师420多人,小学教师3320人,在校中小学生16万4千余人。这些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数之不尽的人才。

整个抗战期间,苏中就不断向浙东、闽浙赣、苏浙皖等根据地派出干部和人才。1944年底,中央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命令粟裕带领苏中主力南渡长江、跃马江南,开辟新的苏浙军区。

在粟裕的努力之下,苏中成为了我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中心。利用苏中根据地,粟裕养了两个师(一师和六师)。一师下辖的三个旅,发展成华野一纵、四纵和六纵,成为粟裕麾下赫赫有名的“铁拳”部队。这三支部队皆为我军之王牌,恶战打得多,歼敌也多。部分地方部队,后来发展为华野第十一纵队,他们决战淮海,横扫京沪,成为一支不容小视的生力军。

粟裕不仅是“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更是“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其综合能力之强,是难以想象的。1955年,粟裕是唯一以大军区军官参与授衔的大将,与元帅等同,其含金量可见一斑。粟裕打仗是元帅级,经营根据地同样是元帅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