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大概偏爱刀,[倭寇的踪迹]全片以倭刀术展开,[刀背藏身]探三十年代“长城刀术”之源。
这位得武学真传的导演说,要让观众知道真实的武术。后又多次将这种真实指向刀。
有必要恶补一下了。
刀器,在官方记载和民间流传的两种系统中,呈现着不同面貌。
官方语言—从身份象征,到国家武器
官方语言里,刀既代表着身份、等级,也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
原始人把石头打磨成锋利的刃,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这是最早的刀器雏形。
青铜时代,钢铁制刀。
秦人刀有战刀、佩刀之分——战刀质地坚韧,做工精良,战场*敌;
佩刀样式精致,镶饰美观,象征权贵地位。
后来,佩刀的镶饰更精美华贵,通身雕刻花纹,刀环铸成鸟兽图案;
且根据社会等级的高下,对形制、镶饰作出严格规定。
▲到唐朝,出现了兵器史上著名的战刀——唐刀,狭直刀身、小镡、长柄,作为战场利器,令突厥异族闻之变色
刀作为武器的一面,作用渐显——其势勇猛彪悍,雄健有力,所谓“刀如猛虎”。
▲关羽用大刀,世人称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有劈、抹、撩、斩、刺、压、挂、格刀式
单刀、双刀则是短兵器。
▲[卧虎藏龙]里,女武师耍双刀。两手用力均匀,步点灵活,上下协调,有“叶里藏花,双蝶飞舞”之态
到了明朝,盛行雁翎刀。
▲刀身平直、平造无脊、刀头尖而略上挑、部分刀头带有反刃。因刀型类似大雁翎毛,故名雁翎
[绣春刀],明朝锦衣卫所佩刀,名曰绣春,实则历史上的雁翎刀。
▲雁翎刀连同飞鱼服、二十四道门……是白刃武服,也是禁锢人的牢笼
▲而萍踪浪影的丁修,形如流寇,所佩之刀也古怪非常:形长于一般绣春,负肩扛,可见其重,泛泠泠青光,势要拒人千里
▲考据派认定,这是戚家军流传的,戚家刀
这就不得不提,明朝东南沿海的倭乱。
据记载,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倭寇53人横行明朝东南三省共80余日,最后,死伤中国官兵四五千人。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戚继光《纪效新书》记:
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
中国军队与倭军对抗时,常规的刀片、手刀明显吃亏。
后来,戚继光反其道而行,改良倭刀:增加刀长,改进刀法,为我军所用,以改良倭刀制敌。
▲徐浩峰[倭寇的踪迹]讲的是后来的事——戚家军没落后,改良倭刀入不了正统编制,留下来的戚家军想方设法将此刀法传播民间
后来,近代史上着墨最多的,是八路军专用的大刀。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义院口、冷口、喜峰口等地,抗击日军。
我军虽以双方力量悬殊而失败,但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名声大震。
不藏不掖,光明磊落,正正堂堂。
正像大刀——没有任何繁杂工艺或华丽装饰,舞动起来威风八面,豪气干云。
▲同样是徐浩峰的[刀背藏身],说的就是长城会战中,*敌致胜的“长城刀法”
民间想象—磊落阳刚男性气质
而在另一套民间想象系统中,刀最具襟怀磊落的男性气质。
就像“刀”这个字——简单两笔,一气呵成——刀器就是刚烈、直接,决不拖泥带水。
它的主人,最可能是一介绿林好汉,挥拨劈砍,直来直去。刀背留给朋友,刀刃对着敌人。
[双旗镇刀客]中,来自异乡的小刀客——孩儿哥将刀藏于小腿两侧,刀出鞘,如龙吟啸叫。
以气推刀,以刀带气,紧要处手一抖——“啪”,看不见刀出鞘,刀尖已经击中敌手。
刀刀快意恩仇,刀刀力不虚发。
▲整个过程既无刀光掠影,也无破风之声,迅疾、节制却致命
张彻用刀,表达对男性力量的顶礼膜拜。
▲23岁的王羽饰演的刚烈侠客,有一种冷峻落寞的阳刚气息,断臂英雄,佩炳残刀,最适合不过([独臂刀])
那时,中国香港影坛还尽是一片阴柔之气:
李小龙还籍籍无名,狄龙只是一名普通的专科生,成龙和洪金宝还在于占元师傅的门下耍枪弄棒。
[独臂刀]几乎在一夜之间响彻香江。
正符合导演张彻的初衷:以阳刚之气扭转香港影坛的阴柔之势。
对于刀的想象,总是和剑并置一起。
剑,百兵之君,清高飘逸;刀,百兵之霸,勇猛狂放。
用剑可以左右逢缘,轻灵平衡,剑客多儒雅飘逸;刀则*伐果决,刀客必有一往直前的勇气。
金庸喜剑,古龙爱刀。
从小李飞刀、萧十一郎、傅红雪、丁喜、刀姜断弦,大多是挎刀天涯。
在他笔下,晃着名剑、不知天高地厚的纨绔子弟,总难敌一身落拓的孤傲刀客。
最温柔敦厚、最擅隐藏的李安,用得更妙:
让玉娇龙、李慕白用青冥宝剑,在虚实难辨的攻破和防守之间,难见真心。
▲李慕白眼中带剑气,柔情潋滟又威严不可侵犯,一个眼波流转,无限暧昧
▲而用双刀的俞秀莲,就简单多了
▲所以,在这个男人*的游戏里,他邀请的是更有诱惑力的玉娇龙,而不是“原定剧本”里的俞秀莲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