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托孤便是一个神圣的字眼。这往往发生在老皇帝将死,新皇帝年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皇帝急需经验丰富且忠诚的老臣予以“传帮带”,最终平稳地渡过国家“孤儿寡母”的危险期。托孤大臣与其说是臣子,不如说是“摄政”。
由于顾命大臣权力颇大,拥有篡权夺位的可能性。因此“托孤”行为,往往是对人性的考验。因此可以说,托孤象征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信任之情,这往往是超乎于血缘之上的感情。当年商汤托孤于伊尹,周武王托孤于周公,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这些成功的托孤行为,被后世称之为旷世美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托孤行为开始变味。例如魏明帝曹叡死前,曾将继承人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并让其环抱司马懿的脖子。然而可叹的是,司马懿背弃了曹叡的嘱托,悍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总揽曹魏大权,彻底架空了曹芳。不久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废黜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从司马懿开始,中国的政治风气变得越来越败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也愈发不信任,爆发出一轮又一轮地血腥冲突。而千古雄主刘裕的托孤,堪称“托孤”界失败的典范。他刚刚咽气没多久,他的嫡长子刘义符就遭四个辅政大臣联合废*。
刘裕,小名寄奴,是东晋的终结者,也是南朝的开创者。自永嘉之乱以来,汉族在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异族的侵袭下屡战屡败,因而不得不放弃中原,选择了南渡。在后来的南北相争中,南方汉族政权一直败多胜少。到了东晋末年,朝廷更是四分五裂,内有桓玄试图篡权,外有谯纵割据巴蜀,南边还有孙恩卢循发动叛乱。一时间,东晋别说北伐中原恢复故土,甚至连南方那点社稷也保不住。
就在这个时候,出身草根的刘裕横空出世。作为北府军的名将,他先是平定了孙恩卢循起义,稳固了南方基本盘;随后他提兵入建康,消灭了意图代晋称帝的桓玄。
他仅用10年的时间,便扫平南方群豪,整合了东晋的军事力量。随后他挥兵北上,向盘踞在北方、西方的异族政权开战。
刘裕的军事才能是如此出众,几乎从未打过败仗,他相继灭亡谯蜀、鲜卑族的南燕以及羌人建立的后秦。恢复了河南、关中大片土地,作为昔日旧都的长安、洛阳也就此恢复。就如辛弃疾所赞的那样: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对外战争高歌猛进的同时,刘裕还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篡位活动。此时的东晋朝廷已行将就木,正是刘裕登基称帝之时。
然而在刘裕收复关中的节骨眼上,他的政治伙伴——刘穆之去世了。刘裕非常清楚,刘穆之不在了,那些东晋旧臣必然在后方捣鬼。到时候别说代晋称帝了,即使身家性命也保不住。
为防后院失火,刘裕被迫南返,放过了匈奴的赫连勃勃和鲜卑的北魏,由此也失去了统一天下最好的机会。
回到建康后,刘裕正式完成篡位的程序,废黜了晋安帝,并建国号为宋。刘裕虽然获得最高权力,但刘裕的内心却依然感到不安全。
首先,刘裕出身寒门,其所凭依的无非是一身的战争才能。他的“能打”,掩盖了他出身和根基的不足。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高门甲族对于朝政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这些高门大族之所以降服于刘裕,无非因为其拥有强劲的军事力量,内心未必服从。
其次,刘裕称帝时,已经年过六旬,已是油尽灯枯的年纪。更雪上加霜的是,刘裕生育太晚,43岁才有第一个儿子,可谓老来得子。虽然刘裕后来产下了7个孩儿,但直至其去世时,不过都是幼童。例如留守于关中的刘义真,不过只有11岁,根本无法承担守土的责任。最终关中和长安,还是被赫连勃勃所夺。
没有得力的心腹,也没有成年的儿子,刘裕的政治基础实在薄弱。刘裕称帝时,诸大臣竟不主动劝进,还需刘裕亲自出马予以暗示。这与曹丕、司马炎禅代称帝时,群臣积极劝进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孤立无援的刘裕时刻处于不安之中。为此,他恶由胆生,尽灭司马氏皇族,开了一个极其不好的头。
然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刘裕的血腥和残忍,完完全全地被他的臣子们看在眼里。而这也加剧了皇族与大臣之间的相互不信任。
公元422年,刘裕不幸病重,而继承人刘义符才18岁。刘裕本想将刘氏亲自塞入顾命大臣之中,但怎奈有才能的刘穆之、刘道规早已去世,其他人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其让他们像曹爽一样,被那些老牌政客、“老狐狸”们灭族,还不如直接撇开亲族,扶植有才能之人担当托孤之职。
刘裕思来想去,最终选择太尉王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这四位顾命大臣文武分明,表面看还是较为忠诚的,或许能承担刘裕的重托。
但刘裕心里明白,所谓忠诚不过是背叛的筹码不够。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这些“忠臣”在想什么。自司马懿以来,“大忠似奸”的戏码他见太多了,毕竟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因此在他任命完顾命大臣后,他悄悄地将刘义符叫到身前,秘密嘱托道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在刘裕眼中,檀道济、徐羡之和傅亮或许没什么威胁。因此从出身看,他们不是出身于寒门,就是出身于破落贵族,背叛的本钱不大。唯有谢晦,此人出身于陈郡谢氏,是一流高门。刘裕之所以泛着恶心将他塞进去,无非为了安定其他世家大族的心。因此唯有谢晦不得不防。
刘裕的话,给年轻的刘义符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因此打从一开始,刘义符就想摆脱顾命大臣,换上自己信任的人。
反观四大辅臣,他们对刘义符同样不信任。前文提到,刘裕出身寒门,没什么文化,不懂育儿之道。而且刘裕长期忙于战争和争权夺利,哪有时间教导孩子。因此诸子之德才,多为不合格,其中刘义符尤甚。
刘义符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哪知国家之艰辛。他甫一继位,便开始沉溺于享乐,“兴造千计,费用万端”,导致府库空虚。
更让顾命大臣紧张的是,刘义符身边“小人环绕、终日嬉戏”。终日嬉戏或许还好,“小人环绕”的威胁性就大了。很显然,刘义符是在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子。一旦班子建成,就是清理顾命大臣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北魏趁刘宋国丧之机,不断南伐,取临淄,围东阳、陷虎牢。刘裕辛辛苦苦打下的山东、河南之地,皆为胡人所占。刘宋王朝之建立,并非因为德行,而是其拥有强大的武力。如今刘宋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无疑会动摇王朝的根基。而在这方面,刘义符根本没有任何作为。
因此四大顾命大臣与刘义符的关系日趋恶化,立马就上升到有你没我的地步。而托孤大臣与新君之间关系的恶化,又会导致国家的倾覆。在刘义符身边,并非没有这种有识之士。
对此,刘义符的亲信范泰心急如焚。西汉时,海昏侯刘贺就曾想用自己的班底换掉霍光、张安世等顾命大臣,最终惨遭废黜,而刘义符正在重蹈刘贺的覆辙。于是他进言于刘义符,希望他能明智地处理与辅臣的关系。然而刘义符年轻气盛,哪里听得进意见。
相反,他更是招募了一批武士,整日在宫中训练士兵。这番举动让四大辅政大臣恐惧不已:“皇帝这是要和他们刀兵相见啊!”
更雪上加霜的是,刘宋王朝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再遭败绩,洛阳已经易手。而刘义符充耳不闻,依然紧锣密鼓地训练军队,要和大臣们较量一番。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自然无法挽回了。四大顾命大臣立即开了一个小会,决定废掉刘义符。吴越,檀道济先行入宫,作为国家军事柱石的他在禁军中拥有相当威望;其次,谢晦暗中豢养死士于府邸之中。在宫中,顾命大臣又安*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作为内应。
公元424年6月,四大辅政大臣突然发难。檀道济一马当先,*入了宫中。在邢安泰的引导下,檀道济一行迅速*入深宫。而此时,刘义符刚训练完军队,和太监、宫女们玩耍一番后,正在一艘龙舟上睡午觉。
没成想,船外突然*声大起。刘义符爬起来一看,发现檀道济全身披挂,正带着士兵向自己*来。刘义符从身旁抄起武器,与敌军战成一团。由于寡不敌众,一名军人一刀砍断了刘义符的手指。随后士兵们一拥而上,将刘义符五花大绑。
随后傅亮、徐羡之历数刘义符的罪名,并将之废黜。为防夜长梦多,四大辅政大臣决定处死刘义符。与刘义符一起同时被*的,还有他的弟弟兼政治盟友——刘义真。
刘义符死后,徐羡之等人拥立年龄较大、比较符合君主条件的刘义隆继位,是为宋文帝。虽然四大辅政大臣有“拥立之功”,但在宋文帝本人看来,无疑如芒在背。今天能废刘义符,明天就能废掉刘义隆。
在后来的岁月里,傅亮、徐羡之相继伏诛。谢晦见状,慌忙发动叛乱,试图挽回局势。这一次,名将檀道济站在了宋文帝一边。檀道济带兵一至,谢晦的叛军竟不战自溃。谢晦以大逆罪被*。
谢晦死后,檀道济在南北对峙中多次打败北魏,为宋文帝效尽犬马之劳。然而檀道济亲手干掉刘义符的行为,依然是宋文帝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当宋文帝身体日渐衰颓,而檀道济本人仍生龙活虎,且其诸子皆有才气时,矛盾再次产生了。最终,一代名将檀道济被宋文帝所诛*。
檀道济死后,宋文帝发动元嘉北伐,由于没有檀道济坐镇,导致这次北伐非但没有收复国土,反而被北魏反推至长江附近。可以说,正是皇族与大臣之间的内斗,导致了“元嘉草草”。从此以后,南朝在与北朝政权的对峙中,渐渐处于绝对下风。
不得不说,刘裕的托孤真可谓绝对失败的托孤,在不长的时间里。原定的继承人被顾命大臣所废*,而四大顾命大臣又在新君的猜忌下陆续伏诛。这种不必要的内讧,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魏将刘裕北伐的成果蚕食殆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