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王朝》“儒剑”还是“道剑”?在和平的现代,我们该怎么做?

《剑王朝》“儒剑”还是“道剑”?在和平的现代,我们该怎么做?

首页角色扮演王朝之剑手游更新时间:2024-11-05



引言: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此时“百家”学派纷纷登上舞台,共同促成了异彩纷呈的“百家争鸣”时期。

热映中的《剑王朝》以一个特别的角度“剑”为切入点,在此背景下描绘了一个另类的“百剑争鸣”时代,其背后的思想,或可从历史上真实的“百家争鸣”上略见一二。


《剑王朝》剧照


《剑王朝》中各异的“剑”,就像是(代表)当时不同的学派,千万人有千万种“剑”,万千人有万千种“学”,且以“剑”论“学”,且以“学”映“剑”,看其中最具代表的“儒剑”与“道剑”的争辉,或给予“和平时代”——现世的我们一点启示。



总论:

如果说儒家学派和孔子是中国"学"的代言人的话,那么道家学派和老子则是中国"内"在精神智慧的指路明灯。

儒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孔子是"述而不作",而道家学派的"老祖"老子则是"既述又作",或者说"述中有作","作中兼述"。

最具代表的《道德经》,全文短短五千余字,几乎道尽了其阅尽一生先贤与自身感悟之后,留存的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儒墨显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大成者,那么"道学"则是一种民族文化智慧的精神沉淀。


01 "助产术"与"正道"


苏格拉底 塑像


有时候空间与时间的相互对应是非常奇妙的。

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先贤——苏格拉底,这位一生不断思考"人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所以苏格拉底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助产",西方哲学由此,由蒙昧走向"智慧",西方人民由此开始关注"精神"智慧的存在。

而在同一个空间里,遥遥相对的东方,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时,则诞生了一位与之相媲美的智者——老子,老子通过"作"来"述",作《道德经》,与苏格拉底一般,希望通过这一书,让自己理解的"道"(东方哲学),成为引导世人"正道"(有一说,"道"通"导","德"通"心直",所谓"道德"就是"正道")的"学"。

由此可看,即使空间相隔千山万水,时间相隔巍巍百年,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代表先贤苏格拉底和老子,他们的理念或者说是"心"都是如此相通。



02 "儒"青与"道"老

说起儒家学派,说起孔子,在那个熠熠生辉的百家争鸣时代里,作为创始人的孔子和他所宣扬的"学",以及他本人带给"全国"的态度,给世人的感觉永远是"不知老之将至"的蓬勃青春。


孔子像


孔子一生自而立之年"正式"收徒以来,直至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任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且教育弟子,不管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不耻下问"等等,孔子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当时的儒家学派也是如此,会显得有永远青春之感。

而与之"相对"的恐怕还属道家学派的老子,他的人和他的"学",给世人的感觉却像是充满智慧的"耄耋老者"的人生感悟(经验)一般。

李耳被尊老子,但其人可不老,反而十分"帅气"(据记载,《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史记》里的记载是:"身长八尺六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双柱,耳有三门",在当时世人的眼中,可谓是"帅哥"一枚。

老子早年为周王室的"柱下史"(大概职责是负责管理周王室的图书。)所以他可谓是阅尽"天下"藏书(周时,因为"学在官府",所以可以这么说,官方的藏书等于"天下书"),由此结合自身一生的"思考感悟",最后结成了一本《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史记》


或许是因为此,道家学派初始,总不见于"世",但事物规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不论道家把自己"隐"地多么好,行事多么地低调,在那个百家争鸣时期还是散发出了巨大的光芒。

千百年来,历史见证了儒道互渗,儒道相映的"友好",但早在两学派初始之时,初为人师的孔子,游历诸国,专门西去"路过"拜见老子,与之"论学"。

既然来了,老子也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一行,与之谈书论道,游历周都,遍赏古籍、古迹、古物。尤以"论礼"为主,可以说,或许孔子此后一生为之追寻的"克己复礼"中的"复礼",由此时始修《礼》一书的专业"内容支持"。(老子为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自然对周王室的"礼"十分再行。)

当然,儒道相论,主要论的还是其异同的思想,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庄韩非列传》)等等,与"贤者"论,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是一种巨大的"洗礼",同样,与老子一谈之后,也对孔子之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难以衡量的影响。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是这样评价(崇敬)老子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一生"骄傲"的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言论,却在老子这"破功",还把老子比作天上的"龙",甚至后续"儒"之核心观点——中庸,大概也有从老子的"无欲"、"不争"、"中气以为和"等思想中"相融"之意,可见老子的思想对其影响何其深远。

当然此后二人更是先后多次"论学",几乎都是孔子去"讨教",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老子为孔子之师的说法,也不为过。



03 东方哲学之"始"

上古自周以来,"天命观"以及"天授观"一直为世人所奉行之唯一思想,而老子与其创造的"道",可以说在春秋时期为世人打破了"天"的观念,是一场思想意志观念的大变革之始(解放传统"天命"思想)。


《道德经》


具体到"道"的解释,主流分析为两种:

1. "道"为道:

这种说法,是把"道"看做一种实体,或者说看做现实的"产物",例如道路,人只要有所行动,要移动,要去某个地方,总是需要"实体"的路,才能走,所以"道"就是人想要达成某种目的必要的道(道路),也可引申为方法、行为或者行动等等;

2. "道"为理:

这个说法偏"虚",与之第一种大致"相对",是把"道"看做一种意识(思想),世人千万,思想千万,正"道"为通,是为理,这好比人的思想不同的有千千万万种,"正确"的就是这条"道"通了,是有道理的"道",反之则为不通的没道理的"道",而有道理的"道",就是老子的"道"(大道)。

由上两种释"道"论,看起来简单,总的来说一派偏实际,一派偏意识,但放到老子"道"的思想中所体现的东方哲学上来说,却精妙无比。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运用辩证法阐述天下之"道",看起来简单,是"可道"的,但是,细思起来,却是越思越妙,越思越深,细究起来,永远有"未知"之事,这么看来,天下之事似乎又是"不可道"的。

与普遍"悲观"的"深学无以为道,究学知自鄙。"不同,老子是"乐观"的,即使知道学海无涯,但只要一直"学"学下去,终可得"几于道"

正是这种治学的观念,为后世带来积极的影响,实践出真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永远在"变",我们只有不断去"试",不断去"学",不断去追求,才能无限地接近真实的"真理"。

这一思想当之无愧为东方哲学之始。



结束语:

乱世用重"法",盛世用"儒",而和世则应用"道"。

《剑王朝》的时代是“乱”,所以里面的丁宁等人用“剑”正道,而相应的,现世是“和”(和平),所以我们也该用“无”来寻找“幸福”。


丁宁剧照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里,一切都太"快"了,时代变化太快,物质更迭太快,消费太快,人心自然也"快"。

儿时一颗糖,化在舌尖,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整天,而如今一顿奢侈"大餐",还未消化,就开始心心念念下一顿。小孩的快乐总是简单到一个微笑即可,而成年人的快乐是面对金山银山,展颜也不过一时。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学习老子的"道",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减少不必要的"欲",这样一来,也许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简单,自然得到的"幸福"也会更加悠长。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参考:《史记》、《春秋史》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