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传入日本被魔改:诸葛亮成武士道代表,关羽转世景清

三国文化传入日本被魔改:诸葛亮成武士道代表,关羽转世景清

首页角色扮演我的三国志之铁胆三国更新时间:2024-05-1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三国文化,顾名思义,便是指三国时期的文化,但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三国文化的内涵远不止如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沈伯俊先生便将三国文化内涵按照关注点的不同分为狭义、扩展义和广义三个层面,但不管内涵怎样演变,总是逃脱不了《三国志》这样的史实和《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

中国三国文化的演变史

在历史长河中,三国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西晋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三国文化,主要是以史学著作为载体。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陈寿的《三国志》,其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与《汉晋春秋》和《后汉书》共同构成三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文献,促进了三国文化的形成。

第二个时期为隋、唐、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三国文化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涵盖了诗歌、话本、词赋、戏曲多种表现形式,可称之为三国文化的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的各个朝代中,三国文化发展的侧重点又多有不同。隋唐时期主要以诗歌的方式呈现,到宋元时期形式变得多样,增加了话本、词赋、戏曲等题材,并且跳出了三国故事的历史叙事方式,着重于在史实的基础上,以生动化的口语形式来呈现,诸如“汉高祖负其功臣,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这样口语化的表达,读来通俗易懂,促进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传播,完成了文化的下移,为三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个时期为元末明初至今,这一时期的三国文化的文学题材多是小说、书评,内容与民间风俗信仰结合。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罗贯中所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这成为三国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

到明清时期,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已经不仅仅出现在书本中,更是进入到百姓的生活里,例如“关公庙”的建立,一时之间形成“无不拜关公之像”的盛况。

到了现代,三国文化逐渐与影视文学结合,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相继出现,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将三国文化带进成熟期。

三国文化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传播范围也相应扩大,一度流传到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并且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产生了新的特点。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三国文化最早传入日本,大约在唐贞观年间,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吸收和改造后,最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三国文化,按照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嬗变特点,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化改革至江户前期,也就是中国的唐、宋、元、明这一时期。

自隋唐起,日本作为周边小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僧侣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且购买、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带回日本,这其中不乏存在大量记载三国历史的书籍,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日本的文学创作。

“留于唐之学者,皆学以有成,应唤。且大唐国者,法式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太平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对“吴魏争天下,赤壁之战”的记载已清晰可见对三国典籍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日本军事类物语小说的创作题材,还为后期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江户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末至清朝晚期这一阶段。

此时《三国演义》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也传入了日本,并被日本借鉴吸收利用,展开了一系列的三国故事创作,使得日本的三国文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7世纪初,日本文人开始着手对《三国演义》的翻译和出版工作,甚至在一段时间《三国演义》由小说读本变为语言学习的教材,还逐渐影响了日本市民阶层,推动了日本民间文学的世俗化进程,主要是对日本民间绘本文学、歌舞戏曲影响较大。

在江户时代,日本民众便对三国故事有了熟悉的认识,与三国故事相关的绘本数量繁多,并出现日本本土元素。如葛饰戴斗在《绘本通俗三国志》中不仅有意增强了三国人物面部神态的夸张化表达形式,还将其中的中国服饰改造成了带有日本民间花纹特征的服饰造型。

江户时代后期,《三国演义》逐渐脱离原有文本形态,以日本舞台戏曲歌舞伎与净琉璃等形式展现,并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做了改编,使得更符合日本戏曲艺术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如1832年日本创作的《歌舞伎十八番》中,有一剧目名称便是“关羽”,写道关羽在日本转世为武将景清。

第三阶段是明治维新时期,即1868-1925年间,这是日本文学的近代时期,也是三国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关键期。

自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开始,为了反映时代的变革,三国故事再次成为日本作家关注的内容,而这时的创作内容已不再是对三国故事题材的改写,而是转向对三国时代背景及三国美学等内容的关注。例如土井晚翠在《星落秋风五丈原》中,通过描述“当年三顾遥堪念,知遇深情今复现”的知遇深情来抒发明治维新时代政治变革下自己的抱负。

第四阶段是1926年至今,正值日本的现代文学时期。

这时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故事题材及形式已不能满足日本民众的需求,因此日本作家将三国文化与日本大众文学结合,各种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小说、漫画、影视相继出现,甚至对日本文化产业及企业管理层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日本三国文化的成熟。

日本三国文化本土化改造的特点

纵观三国文化在日本四个时期的演变,可以看出日本在继承中国三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将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使得三国文化已成功立足于日本这片土地。

首先是儒家思想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融合,以忠义著称的诸葛亮自然备受关注。《太平记》中便多次出现利用三国故事去表达日本武士的忠义品德,例如“故此吾首悬暴狱门”,“武家无所惧”这样的记录,便是用诸葛亮铁胆忠义的人物性格,来称赞楠木正成的武士道精神,楠木正成去世后,《太平记》中也再次将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改写成了对日本武士楠木正成的评价。

“死于正道,有功于朝廷,从古至今无人能比正成。”

其次,是兵家谋略思想与日本军事物语小说及企业管理策略结合。明治维新时期,军事类小说家大多以三国中的谋士形象展开创作。例如内藤湖南用“吐哺握发,以待天下之士”的姿态表达自己对贤臣的渴望。到了现代,日本更是将谋略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进一步开拓了三国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兵法经营管理学派”。

最后,日本三国文化在借鉴三国美学基础上,与日本物衷情怀结合,形成日本独特的哀感类小说作品。日本作家吉川英治便借三国的乱世背景,描写“一人抱膝独坐草丛中,悠悠流水,微风拂鬓,八月秋凉,黄河畔边断崖之上”的画面,抒发对自然之物哀;土井晚翠通过对侍卫的愁容描写来抒发对人的物哀;内藤湖南在《诸葛武侯》中借以“世运之转移”来表达世相之物哀。

三国文化传入日本的影响

三国文化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历经多个时代依旧经久不衰,并与日本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得不说是文化之幸事。

但回过头来反思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流传轨迹,这或许有一个“缺啥补啥”的机制在起作用,其传入的动机背后似乎总有隐隐的反叛味道。像最具代表性的《三国演义》,便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一种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谋略,这在日本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虽然《三国演义》中不乏忠义之士,但这仅仅只是就其内部小团体而言,真要聚焦于魏、蜀、吴三国,其中的诈谋之计可谓登峰造极,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苦肉计等数不胜数。

在江户时代之前,像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这样另类的传奇人物,成为日本历史舞台的主角,成功颠覆了贵族所定下的循规蹈矩的世界观。这种由乱世所带来的的机遇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时代氛围竟然如此一致,所以,日本人会由曹操想到织田信长,由司马懿想到德川家康,从中获得逆袭的爽感。

“当年三顾遥堪念,知遇深情今复现,君恩笃厚终无变”

结语

当三国文化逐渐普及到民间,出身并不高贵的工商阶层成为通俗文艺的主要消费者,读到刘备的奋斗历程,自然也会将自己代入其中。总之,三国文化故事填补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漏洞,启发了文人们的创作,在日本三国文化向俗常化发展的道路上促成了各领域全面开花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志平话》

《太平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