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提高有秘法?古人之法不可学?启功、沈鹏各有妙法更靠谱!

书法提高有秘法?古人之法不可学?启功、沈鹏各有妙法更靠谱!

首页角色扮演万古炼道更新时间:2024-06-18

文 |苏生 书法网签约作家


学习书法,大家可能都会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我们都知道,有关书法的临摹与创作,从古至今,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而成熟的体系与方法,很多人会说,只要坚持临帖、读帖、多创作,就一定能确保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不然!有很多的书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不知不觉会进入到一个瓶颈期,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的临帖和创作,书法水平却一直徘徊不前,这个时期一长,不仅会对书法学习与创作感觉逐渐麻木,而且热情与兴趣也会逐渐的减弱,最终不仅不进步还会向油滑、退步的反方向转变。

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被很多人忽视,甚至是从来就不了解和知道的——自我提高法。这是一个与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是古今不同,书家与书家也各不相同,甚至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书家成功之秘诀!在这里,笔者将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成两个段落,来与大家分享有关书法的自我提高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古代书家的自我提高之法太过神奇和玄妙,可悟而不可学!

我们在翻阅很多的书法史论与相关的著述中,会常常看读到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有各种因缘际会,从而使得自己的书法水平在一夜之间获得突飞猛进,最终成就名传千古的大家,这些记载很多如武侠小说一般的精彩,有些一看就知道是在讲故事,很有传奇性,也有一些顿悟式的开窍,但总给人有过于玄妙的感觉,虽说这些传说和顿悟让现代的我们读看过后,感觉不大可信,但是细读过后会发现,其中还是蕴藏着很多对提高书法创作水准有价值的观点及方法,列举数则具有代表性的记载:

魏晋以前的书家,获得笔法和书法水平的提高等的记载,多以神话传说为主。

比如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法神授说,这个故事来自他的女儿蔡文姬所著的《述石室神授笔法》:“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明代的解缙在其著《春雨杂述·书学传授》也有这样的记录:“书自蔡中郞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传授之祖。”

传为蔡邕书“熹平石经” 残石其一

传为“熹平石经” 残石其二

又比如书圣王羲之,据说是得到天台山,一位名为白云先生传授笔法而最终成为书圣的,这当然也是个神话,因为这位“天台山的白云先生”本身便是个神仙中人,宋施宿《会稽志》卷十一载:“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声。从浮邱登嵩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最早见记于北宋朱长文所编之《墨池编》(四库本)卷二《天台紫真笔法》即为托名王羲之所写的《记白云先生书诀》,文章很短,道理很深,全文附录如下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看完上段文字,感觉如读武侠小说中的一段,一位绝世高人,寥寥数语,便将绝世之武功心法传授完成。

集王羲之书法《兴福寺碑》

到了唐代及宋代,书家之得笔法和提高,则主要是得益于:自然生发,触类旁通,天地造化,人生顿悟等等,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首先是有着草圣之称的张旭“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神。”大意是说:开始时,我看见公主与挑夫争著过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他最为著名的学生是颜真卿,又将这个笔法获得之秘诀,转身告诉了来向他取经的怀素和尚"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怀素何许人也!当然不甘下风,傲然对答道:“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听后,连连赞叹道:“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 但是,赞叹归赞叹,怀素是执弟子之礼来向颜真卿学习书法的,岂能让学生占了老师的上风?!于是颜真卿在怀素即将辞别之际时悠悠的说出一句:“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 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怀素是到这时才想起自己是学生的身份,听完这句话,立马高兴地跃坐起身,握住老师颜真卿的手说:“得之矣!

还是在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怀素《自叙帖》选页

到宋代,苏东坡有从“逆水撑船”,黄庭坚是从“船摇橹”中悟到笔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山谷题跋》有云: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还有一个版本,大意相同,但是叙述的更加具体:“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除此之外,黄庭坚还有一则顿悟草书之法的记录,但是大家引述的不多,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也是见于《山谷题跋》:“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这些故事和传说都很生动而有趣,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书法之外来谈书法。到宋代黄庭坚之后,托言自己书法之法和提高之法来自神仙或来自自然物象与天地造化等的说法便不再多见了,代之的则是一些书家切实的体会与做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启功先生的“上墙法”与沈鹏先生的“三上法”,或许才是书法自我提高的靠谱之法!

综上所述,古人之书法得法及提高之法,要么是神话传说,要么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巧合和个人顿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不可学的,这里要来分享两个真实不虚,真正可学的书法创作自我提高法,其一为启功先生的“上墙法”,其二为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的“三上法”。

先来介绍的启功先生的“上墙法”。在《启功给你讲书法》的第十一章“求人指正”一文中,启功先生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此法:

常常有人拿写的字问人哪里对,哪里不对共同商讨研究,请人指导,本是应该的,甚至是必要热但旁人指出优缺点以及什么好方法,自己再写,未必都能做到。我自己曾把写出的字贴在墙上,初贴的当然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甚至是“得意”的作品。看了几天后,就发现许多不妥处,陆续再贴,往往撤下以前贴的。假如一块墙壁能贴一张,这张字必然新陈代谢地常常更换。自己看出的不足处,才是下次改进的最大动力,也是应该怎样改的最重要地方。如果是临的某帖,即把这帖拿来竖起和墙上的字对看,比较异处同处,所得的“指教”,比什么“名师”都有效。为什么贴在墙壁上看?因为在高桌面上写字,自己的眼与纸面是30度角,写时看见的效果,与竖起来看时眼与纸面的垂直角度不同。所以前代有人主张“题壁”式的练字,不仅是为什么悬腕等的原因,更是为对写出的字当时即见出实效的高招。这样练去,落笔结字都易准确。这里是说这个道理,并非今天练字都必须用这方法。

在《学书答疑》一文第四节“改进和提高的办法”中,启功先生又一次详细的介绍了“上墙法”:

后来,我得到一个办法,我把我写的字贴在墙上。当时贴的时候,我总找,今天写十张字,里头有一两张自己得意的自己满意的把它贴在墙上。过了几天再瞧,哎呀,就很惭愧了,我这笔写得非常难看,不得劲,我假定这笔往下或者抬一点,粗一点或者细一点,我就觉得满意了,我就拿笔在墙上把这字纠正了,描粗了或者改细了,这样子自己就明白了。后来,我就一篇一篇地看,这一篇假定有十个字,我觉得不好,这里头可取的只有一两个,我就把这一篇上我认为满意的那一两个字剪下来贴墙上。看了看,过了几天,就偷偷地把这两字撤下来了。过些天,又有满意的又贴上。再过些天,又偷偷地撤下来。这个办法比问谁都强。假定王羲之复活了,颜真卿也没死,我比问他们还强呢。那怎么讲呢?他们按照他们的标准要求我,不如我按照我的眼光来看,我满意或者不满意。”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书影-1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书影其二

无独有偶,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对于如何实现书法创作水平的自我提高,也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上法”,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上”也是和启功先生一样的墙上,另外再加上“桌上”、“地上”,合称为“三上”。在这里将沈先生的“三上法”的具体做法分享给大家:

“我觉得每写完一张字都要总结,一定要看,先放桌上,后放地上,再放墙上,墙上看是最重要,放在墙上要远观近察,要看总体,还要看局部,这中间会发现自己的字里有一些新的东西,那就非常可贵了,说明比以前写的好。最可贵的东西是要作为遗产自己继承下来,自己好的东西一定要继承,用上并加以发挥。所以,善于总结,不断的总结,我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书学漫谈·授课实录》2007.12.9)

我写字有个习惯,即写完以后必须反复地看,不光要放到桌上看,还要挂到墙上看,不能只看一天两天,要看上十天八天,要发现自己的优点,也要发现不足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得趣,才能使自己提高。(《书学漫谈·授课实录》2010.3.28)

沈鹏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