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秋以前的王权与战争,究竟有何影响?

浅谈春秋以前的王权与战争,究竟有何影响?

首页角色扮演王权的战争更新时间:2024-04-3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Ⅲ保持对“天”等神灵的敬畏,和拥有军事实力, 是古代国家和统治者的根本大事。春秋时期霸政的出现,与自古以来形成的这种 传统有关,天子王权式微,霸权迭兴,诸侯争霸虽有武力侵伐,但战争不是树立 霸权的主要手段,霸主没有完全取代周王,非中原霸主效仿中原霸主“尊王”, 甚至自取王号等现象,也与这种传统紧密相连。因此,在细节上探讨春秋霸政战 争之前,需从宏观上了解春秋以前的相关背景,以明确春秋时期所处历史地位及 霸政战争出现的历史渊源。

王权是后起的概念,由于神灵崇拜在初民中普遍存在,殷商及以前基本是 神权统治,部落首领起初偏重于宗教上的任务,而后逐渐加大政治军事比重,或 首领身兼“祀与戎”二职,或另选执政之人,但往往要经过宗教上的确认。嚏、西 周是以王权神(天)授为基础的宗族贵族统治,祭祀和战争仍是国家的主要职能。 在传世文献、甲骨文及金文中都有资料为证。

一、殷商及以前

殷商以前的历史,现在尚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从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材料 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或当时的部落首领,实际可能是部落中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即“巫”。部落首领或宗教领袖其后转化为王,是天人秩序的统一,是社会秩序 的枢纽,正如后人认为君王是“受天命,临四海,上承天下之序,下正从之统。” 王仍是位于神人之间被动的象征性中介。

对神(天)的敬畏是开展国政的前提,王权通过神权表现,“圣人参于天地, 并于鬼神,以治政也。”“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目,必 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葭位: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 良者,以为祝宗;必择六畜之胜腈肥悴,毛以为牺牲,……故古圣王治天下也, 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此也。”早期王权实际受习惯法或传统礼制的约束,即君 王必须遵循祖先留传下来的习惯统治民众。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于野蛮人一切都是宗教,说明全民信教、政教合一是 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倒另外,殷墟铜器和两轮大车等由西方输入,说明中 国文化在远古时代也不是孤立存在。

汤建立商王朝后,一般认为约传17世、31王,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 前11世纪,约600年左右,“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神 权在商代政治社会结构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商代的神灵大体可分为至高神天(上帝)、自然神和祖先神三类。天被看成 自然万物和社会和最高主宰,国家政权和个体命运的授予者和掌控者,人类一切 的来源。留商王又称天子,有时也以自己为牺牲,献祭给上帝祈祷,如汤,“昔 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于是翦其发, 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说明商王把承担 责任作为取得权力的前提和依据。

从甲骨卜辞看,商仍沿袭远古习俗,祭祀上帝和占b寻求天意,成为国家重 大事项的决策依据,“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㈢贞问范围前期包括祭 典、征伐、疾病等大小事,后期及于祭祀和田猎征伐等诸类大事。唧史、祝、卜 巫是王室成员,还可能获得王位,“殷商王室的人可能都是巫,或至少有巫的本 事。……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

在商代中后期,神权与王权日渐分离,商王武乙无道,与“天”搏斗,“帝 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修辱之。为革 囊,盛血,印而射之,命日‘射天”’。后遭雷劈,暴死荒野,“武乙猎于河渭之 间,暴雷,武乙震死。”唧据前人研究,商王的祭祀尤其祭祖先神实际非常频繁, 吧’只是疏于对天和其他自然神的祭祀,周人灭商之后,极力强调天命,并非为了强调取得政权的合理性,也含有打击商人祖先神至上的意义。

古代中国战争同样萌芽于史前时期,“兵之所自来上矣,与始有民俱。”∞原 始人类曾发生过无数次暴力冲突。据传说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战争,是黄帝 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据《尚书》、《吕氏春秋》 等记载,尧、舜、禹多次征伐黎苗各部族,夏启与有扈氏战,败,后羿夺夏政 权,羿将领寒浞*羿夺权等战争等,其中禹破三苗时,“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 彝器,子孙为隶”,战败者的宗庙被夷为平地,说明祭祀重器被彻底焚毁,成为 一个国家或部落灭亡的标志。

从甲骨卜辞看,商的征伐从未停止过,即使是田猎活动也具有练兵性质,汤 曾四方征伐直至黄河上游,“昔有成汤,自彼氐羌。”武丁时用兵之重在西北和 北方。终商一世,包括战争在内的重大事情都受到上帝的影响和支配。商亡的 原因很多,如长期讨伐东夷,耗尽国力,“纣克东夷,而殒其身”,从神权和王 权关系看,是王与卜、巫集团争夺最终决策权。商纣试图改变卜巫左右王权的格 局,最终身死国灭。

西周自武王克商始,至幽王共11世12王统治,约300年。武王克商标志 着西周王朝的建立,周公东征和洛邑营建,代表着西周确立统治秩序,经“成康 之治”到昭、穆南征、西征,西周逐渐稳定强盛。

周代商后,基本继承殷的传统,“周因于殷礼”,固天与上帝仍是受人敬畏的 对象,“上帝与天命的思想是周人的建国思想”,神权也是周天子政治权力的 来源。殷商留下的神职人员在西周政权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周人将祖先与天、 天命分离,“天”是惟一的至上神。否则,祖、神不分,那么“天命”不变,周 代殷就缺少深层次的根据。

周人提出“以德配天”思想的背景,也在强调天命,即获得天命前提是“德”, 并赋予上帝以类似后世的伦理品格,准确地说所谓“德”,实际与对天道的领悟 有关,“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旧德是勤政、不民、敬事祖先、重用老成典型。 。“德”也配天,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天命护佑。“敬德保民”是克配上帝、受民受 疆土的根据,是周人治理天下的要术,终周一世,天命思想或非理性因素伴随理 性因素却始终存在。故周人的“德”,起码有宗教、政治、伦理三方面意义。

周代祭祀与大政合为一体。其祭祀内容较多,“凡稀、郊、祖、宗、报,此 五考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 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叭‘郊礼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把祖先和天神崇拜与王位继承、“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相结合,更加注重宗教 的礼仪式,固“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日杓,夏日穑,秋日尝,冬曰蒸。”

祭祀高于具体行政,是国家最高政治。“稀、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主 管祭祀占卜等宗教文化事务的“太史寮”是与“卿事寮(掌行政)平行的,同为 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君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对祭礼的看重,主要是为天人 之间的沟通,这是自古以来习俗传承和即有的心理需要,以维系和更新部族成员 间共同的思想感情,巩固内部团结,实现一致对外的目的。

对神灵和传统习俗的敬畏,势必影响到周人对待战争的心态。武王伐纣时曾 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在征服四方时,同样未改变奉天讨伐的实质,周 代祭歌“颂”及“大雅”中有关周代战争诗篇,都表达这样的思想,“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田上帝对下令原属于殷的各族向周臣服,否则便违抗天命,自取减亡。

总之,“天”是发动战争的依据,左右战争进程及结局。甚至战争部署、将 帅选择等诸多重大问题,都要通过祭祀向天帝请示,求得指引和帮助。因此,在 三代时期,战争并不是解决现实困境的唯一甚至不是关键手段,相比之下,对天 帝祭祀后的领悟及执行更显重要。统治者对祭祀和征伐的高度重视,是氏族组织 蜕变至早期国家所带有的必然原始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周代的部族国家形态。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